2020-12-02 14:4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呂晶晶
908大長母豬在哺乳克隆豬仔。
「生了生了,第一隻小豬生出來了!」11月19日下午5點多,金華豬保種場內,一頭編號為908的大長母豬在工作人員的守候下,成功產下了第一隻克隆金華「兩頭烏」小公豬。隨後,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多,這位「英雄媽媽」陸陸續續又產下了6隻一模一樣的小公豬。金華豬保種場負責人徐海忠一直守候在旁,剪臍帶、體態查驗、稱重、打疫苗……一系列工作完成後,小豬們陸續吃上了豬媽媽的第一口奶。此時,徐海忠和守候在外的保種團隊專家們長舒一口氣,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
11月22日,另一頭「代孕」母豬901也成功產下4隻克隆豬。11隻小豬體態正常,而且一胎數量最多達到了7隻,遠超世界範圍內克隆豬單胎平均4隻的生產數量。
對徐海忠來說,這是一批不平凡的小豬。因為它們不是受精卵發育的生命體,而是利用冷凍體細胞克隆技術孕育的「克隆豬」,這也是浙江乃至國內首批利用液氮冷凍保存的體細胞克隆的金華「兩頭烏」。因此,除了體重上的細微差別,它們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而它們的誕生也標誌著體細胞冷凍保存技術和體細胞克隆技術結合對地方豬品種遺傳資源保護、家畜遺傳資源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義無反顧,四隻大長母豬被選為「代孕」媽媽
為防範非洲豬瘟疫情對地方豬資源的威脅,安全保存地方豬遺傳資源,從2018年開始,省農業農村廳和省農科院便組建了保種技術團隊,聯合金華市農業農村局於去年從純種金華豬公豬耳朵採集組織樣品,分離出成纖維細胞,凍存在液氮中。
今年5月,在省市級農業機構的支持下,克隆豬項目落地東陽。「作為地方豬品種來說,金華『兩頭烏』在全國地方豬品種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因為其豬肉的品質在行業內一直是公認最好的。」作為金華豬保種場的負責人,徐海忠承擔起了選址任務。
「養豬場防疫措施嚴格,外人不能隨意出入,所以聽說要在養豬場內開展克隆豬技術試驗,很多生豬養殖戶都搖頭拒絕。經過幾輪篩選,最後選擇了虎鹿鎮新東方農莊。」徐海忠說,對於養殖戶來說,一方面試驗有風險,另一方面也會帶來經濟損失。比如,「代孕」母豬選擇標準非常嚴格,要求必須是生育過2至4胎的健康育齡豬,而且用於克隆豬試驗的母豬結束試驗後不能再送回養殖場,按現在每頭豬仔200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15萬元以上。但考慮到其衍生的社會價值,新東方農莊負責人蔡敏芳義無反顧地表示支持。隨後她在100多隻母豬中挑選了10隻狀態最佳的母豬,最後由專家團隊挑選了4隻用於試驗。
今年6月,這批細胞被解凍培養成克隆胚胎。7月28日,保種技術團隊的專家們為4隻母豬進行了胚胎移植。但其中一隻母豬未成功受孕,一隻在懷孕一個多月時流產,最後有兩隻受孕母豬成功生產。
一波三折,兩隻孕豬成功產下11隻克隆豬寶寶
儘管母豬的孕期只有114天,但是和人類一樣,這些「代孕」豬媽媽也要經歷程度不一的妊娠反應。為此,飼養員必須更加悉心照料。出於非洲豬瘟疫情防控需要,9月中旬,保種專家團隊考慮將孕豬轉移到更安全的區域精心照護。徐海忠又一次開始了選址之路。
說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克隆豬的「新家」必須選在人跡罕至之處,對設施設備和防疫條件都有嚴格的要求。徐海忠好不容易說服農場主,在一處香榧基地的山腰處選了一塊地,準備建豬舍。但豬圈施工到一半,當天下午來了一撥上山燒烤的遊客,「燒烤肯定會攜帶豬肉,所以這個地方肯定不能用。」徐海忠又將豬圈地址往更高海拔的地帶挪了挪。出於防疫需要,徐海忠還要求農場主一家在克隆豬培育試驗期間,不能購買和食用豬肉。
很快,新豬圈造好了,各項準備工作齊全後,孕豬要搬家了。可3隻大長母豬怎麼也不肯上車,這批孕豬太過金貴,不能請外人幫忙,最後,徐海忠和飼養員盧雲蘭兩人一起使出渾身解數,才分3趟將3隻孕豬送進新家。入住新家後,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其中一隻孕豬可能因為運輸產生了嚴重的妊娠反應,整整一周拒絕進食。這可急壞了飼養團隊,盧雲蘭和徐海忠每天為其打藥,安撫情緒。在團隊的悉心照顧下,這隻孕豬最終成功產下4隻小豬。
事實上,為了這批克隆豬寶寶的成功降生,整個保種團隊都付出良多:飼養員盧雲蘭此前從未養過豬(防疫需要),但為了照料孕豬,一個人在山上住了近3個月沒有回家,為了保證產後母豬奶水充足,將每天兩餐增加到三餐,每餐的飼料量也翻了倍。徐海忠為了確保克隆豬成功誕生,一直守在保種場,無暇顧及家庭。克隆專家團隊隨時關注孕豬情況變化,生產前夕更是徹夜守候小豬誕生。幾個月來,團隊所有人都沒有吃過一塊豬肉,自覺避開菜市場,避免與其他生豬接觸,每次進入豬圈,都需要穿防護服以確保豬的安全。
任重道遠,克隆豬對地方豬資源保護意義重大
「由於『代孕』母豬和胚胎不屬於同一豬種,所以這批孕豬在整個孕育過程中和正常懷孕母豬的狀態會有差別。」徐海忠說,有意思的是,908號大長母豬整個孕期表現都比較平穩,大家一致認為它可能只懷了一兩隻小豬,但沒想到最後生下了7隻,成為名副其實的「英雄媽媽」。901整個孕期反應較大,肚子也比較大,專家們原本判斷它孕育的豬寶寶會更多,最後卻只產下4隻。而另一隻母豬直到產期臨近才發現根本沒有受孕成功。
901大長母豬在哺乳克隆豬仔。
此外,兩批小豬均重1.12千克,略高於正常孕育的金華「兩頭烏」豬仔,徐海忠和保種團隊克隆技術的專家們經過討論,認為這可能和代孕母豬的體質差異有關。
徐海忠說,雖然克隆豬寶寶已成功誕生,但關於克隆豬的後續研究試驗還遠未結束。克隆豬是否具備繁殖能力?生長發育是否和普通豬相同?豬肉品質是否發生改變?最終能否走上普通百姓的餐桌?這些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保種技術團隊專家之一,浙江省畜牧總站種畜禽科科長章曉煒認為,這次克隆實驗成功,表明目前我省已經構建了一個完善的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形成了一個多元保護的機制,對於今後開展遺傳資源保護有重大的意義,有利於保護我們的地方豬資源。
據了解,從2019年開始,針對地方豬品種保護,我省積極籌建地方豬活體保種備份場和地方豬活體基因庫,同時採集了精液和體細胞等遺傳物質。此次移植克隆胚胎的母豬成功分娩,說明我省已全面掌握通過遺傳物質長期凍存方式實現地方豬品種遺傳資源保護的方法,對我省家畜遺傳資源保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東陽「兩頭烏」
東陽地處浙中丘陵地帶,人多地少,自然條件不佳,所以東陽人歷來把養豬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事業。「狀元靠讀書,種田靠養豬」「養豬不賺鈿,回頭看看田」,是東陽農民世代流傳的俗語。
東陽「兩頭烏」屬金華豬之細小型,是我國著名的地方良種豬之一,其分3個類型:分布於南溪、黃田畈、畫溪、洪塘一帶的稱「南溪豬」,分布在李宅、湖溪、南馬、馬宅一帶的稱「東陽豬」,分布在磐安玉山、尖山一帶的稱「尖山豬」。其中,以南溪和郭宅兩鄉飼養密度最大,豬的品質較好。「兩頭烏」豬的優點是皮薄、肉嫩,肉有鮮味,瘦肉多脂肪少;同時遺傳性能比較穩定,不像其他豬種變異那麼大。這些優良品質,是在自然條件影響和東陽農民精心培育下,經過一系列淘汰和選擇累積而成。
據1938年省農改所資料記載:東陽「兩頭烏」為製造中國火腿之上品,唯生長過於遲緩,普通生長10個月,體重50千克,體形纖弱,背略狹,腰略彎,頭長耳垂,嘴尖頸長,臀部傾斜,頭肩及臀部皆呈黑色,四足為白色。兩歲成年母豬重75千克,30千克母豬已可首次懷胎。母胎產仔平均為十一二隻。東陽慣於用「兩頭烏」豬後腿製作火腿,鮮腿重量在5至7千克,重者不宜制火腿。
因為「兩頭烏」豬發育緩慢,滿足不了市場對豬肉的迅猛增長需求,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起,東陽市不斷引進增重快、體形大、瘦肉率高的外來良種豬,「兩頭烏」豬存欄量逐漸減少。2014年實施《金華「兩頭烏」豬產業振興行動計劃》後,「兩頭烏」豬保護繁育工作逐漸得到發展。
16068916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