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師齊良芷的童年,是跟著父親在畫屋裡度過的,畫屋是北京全國政協附近的跨車胡同裡的一個四合院的住宅,這裡種著各種絲瓜、茄子、落花生、南瓜、葡萄、牽牛花。
她經常會看到父親欣賞牽牛花的麗姿,凝視花瓣上的晨露,觀察昆蟲的動態,蜻蜓蝴蝶的翩翩起舞后,欣然提筆作畫,一幅幅生機盎然的大自然美景奇蹟般地躍然紙上。
「 齊良芷、凌子風合作 牽牛雛雞 」收錄於:齊白石全集(普及版)
《齊白石全集(普及版)》中記載了齊白石在作畫的時候,時不時會讓女兒過來幫忙扶一下紙,或者洗洗毛筆,等到齊良芷到了八歲的時候,齊白石便帶她遊歷國內名山大川,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的正式的臨摹訓練,從而使她一生與翰墨結緣。
曾記得白石老人當年每天都給她布置繪畫作業,畫完了,形神兼備了,便蓋上「家法自課」的大印表示過關。
齊良芷與哥哥齊良遲陪父親齊白石老人左右共進午餐 選自於:《齊白石自述》
《齊白石自述》中講述了關於齊白石作畫的技法,哪種花有多少花瓣,什麼植物的葉子有幾條葉脈,在一年四季不同風向吹起時植物的各種表象,這些生活中的細節都是齊良芷需要知道的。
齊良芷時刻牢記父親的諄諄教誨:「學習貫有悟,學一門藝術要天天磨練」,她認準了繼承發揚齊派繪畫藝術這條路。
從線條入手,從畫石膏像起步,臨摹父親的畫作,融入自己的繪畫風格與技法,細心鑽研水墨魚、蝦、蟹的繪畫技法,酷暑寒冬從不輟筆,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磨鍊,終成大業。
「 齊良芷 有餘圖 」
齊良芷的大寫意繪畫大開大合,線條蒼勁有力,繪畫風格熱情奔放,頗有男子風範,這與她豪爽寬厚的性格有關。
齊良芷的工筆草蟲又能被她刻畫得細緻入微,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又處處體現了她女性天生敏銳的洞察力,收放自如。
「 齊良芷 雙綬圖 」
齊良芷深知白石老人創新精神真諦的精髓。當年在白石老人作畫時,齊良芷則在一旁為父親磨墨、扶紙、調色、熬膠、查字等。
在耳提面授的濡染中,深得白石老人的真傳,齊良芷在抬、按、挑、皴等筆法基本功上,特別是「點水技法」深得白石老人家傳。
她畫蝦時用毛筆先蘸水,再蘸墨,然後在紙上一筆開來,即出現濃淡兩墨色,再略加點染,即成蝦鉗、蝦角,層次與透明感躍然紙上。
畫蝦身時,她平起走筆,從蝦背再到蝦腹一瓣一瓣畫去,同樣是一筆兩色墨,濃淡有度。
蝦身飽滿,留白處似乎是蝦殼表面微泛的水光,真正做到墨分五色的中國傳統水墨畫最高境界,此時顏料已成多餘之物,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則賺少,恰到好處!
齊良芷不僅將花鳥的各種情態訴之筆端,得物之靈妙,而且也使人感受到陣陣清風飄過,空氣中沉浸著幽幽的花香和大自然的清爽氣息。
春日的溫暖和煦、夏日的熱烈濃鬱、秋日的高爽清曠、冬日的蕭索清冷,都在她的畫面中表現出來。
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正是得力於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所以也才有畫面中新鮮、濃鬱生活氣息的出現。
「 齊良芷 梅花八哥 」
「學我者生,似我者亡」是來自父親的教誨,「師造化」是她永遠的自課。
齊良芷在白石老人的親授下,從小便能通過自己的感知去觀察和體會世間萬物,賦予自己的認知與靈感。齊良芷從幼時起便遊歷祖國的各大名山大川,胸中早已積有千山萬壑。
「 齊良芷 雛雞圖 」
到晚年她仍然在觀察生活的感悟中搜集各種繪畫素材,春夏之季有時甚至會長時間忘情地注意觀察從窗外飛來的一隻蜜蜂,觀察它的身體結構與神態,甚至飛翔時翅膀的振動都讓她看得如痴如醉,仿佛此刻時間靜止,萬物皆空。
齊良芷的螃蟹在畫法上與白石老人有所不同,齊良芷堅持認為每位畫家都是將自己對自然的觀察與感悟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靈感只屬於自己。
齊良芷時刻牢記父親的諄諄教誨,深刻理解並發揚了白石老人「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創新精髓。
她一方面努力練習父親教給自己的繪畫技法,另一方面融會貫通,力求通過自己的視角做出對生活、對自然的抒發與表達。真正做到了從精神上傳承了齊派繪畫,風格上拓展了齊派繪畫的視野。
白石藝術因她而發揚光大,因她而影響深遠,因她而深入人心,她是白石藝術的傳播者,也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