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巴黎聖母院,走進雨果打造的浪漫主義世界!

2020-12-18 浮巷流年

「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醜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近期,再次拜讀了雨果先生的作品《巴黎聖母院》,不禁感慨萬分。雨果用他那融匯著浪漫與現實的筆尖,創作出了這些各色的非凡人物和獨特的社會場景。那真正的巴黎聖母院又是怎樣的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位於風景秀麗的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提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堂。在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中,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有著關鍵代表意義,同時也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作為宗教建築,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始建於1163年,歷時182年建成,由此,不難看出其建築之精細、地位之崇高,更是因教堂內藏有13至17世紀大量珍貴藝術品而聞名於世,成為了古老巴黎的象徵,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如此一座古老建築,它的歷史更是異常悠久了。

其實,巴黎聖母院並不是這片土地上的第一座宗教性建築,該地作為宗教用途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羅馬皇帝提庇留時代。至於在此建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是有不少說法,有的認為是在4世紀時建造的用來祭拜史蒂芬的教堂,也有說法認為是7世紀所建的。不論是哪種說法,這都為巴黎聖母院的建造打下了堅實基礎。當人們發現,原有的教堂與它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時,重新建造教堂的想法便產生了,這就是巴黎聖母院建造的開始。

來到巴黎聖母院這座典型的哥德式教堂,它的建造採用的全部都是石材,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氣勢恢宏,整個建築顯得莊嚴而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曾把它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站在塞納河畔,放眼遠望,只見那高高佇立著的聖母院愈發雄偉壯闊,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又一層,石像越往裡面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是如此的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著。從外面望去,給人在一種一飛沖天,升入雲霄的錯覺。

此外,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德式建築中最為美妙和諧的了。那近似於黃金比1:0.618的水平與垂直比例以及將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的立柱和裝飾,使得聖母院看起來異常和諧勻稱。後世的不少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進入教堂內部,那裡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給人一種嚴謹肅穆又不失愜意的感覺。主殿兩端,是玫瑰花狀的大圓窗,上面有著13世紀製作的彩繪玻璃書,充滿著古典氣息,吸引著眾多旅客前來欣賞,熱鬧非凡。如果想要享受獨自一人片刻的寧靜,聖母院三樓,也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那口鐘有13多噸,敲擊時洪亮的鐘聲,響徹天際。從鐘樓上望去,可以看到整個巴黎,尤其是在黃昏之時,巴黎如詩如畫的美景、歐洲古典及現代建築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2019年4月15日下午,一場火災席捲了聖母院,大火迅速吞噬了塔樓的頂尖。如果您想要去巴黎聖母院看看,別再猶豫了,誰也不知道它還能存在多久。

相關焦點

  •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積極浪漫主義小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裡程碑式代表作,其瑰麗的想像,奔放的語言,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將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文學史上的制高點。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
  • 書展7|餘中先:從《巴黎聖母院》能看到怎樣的雨果
    餘中先演講「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觀點極富包容性 配合「雨果來到中國」系列畫展,在北京講過一次「巴黎聖母院」專題後,《世界文學》前主編
  • 法語文學學者董強:雨果將巴黎聖母院精神化了|獨家
    導語:當地時間4月15日下午6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嚴重火災。作為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地標與宗教場所,聖母院的損毀引起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痛惜。鳳凰網文化第一時間連線了中法文化比較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作為深耕法國文學、文化的學者,董強指出,巴黎聖母院藉助雨果的同名小說,由有形的建築轉化為無形的精神象徵深植於人們心中,這是它最獨特之處。
  • 讀雨果《巴黎聖母院》思考什麼是般配的愛情?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同名改編電影《巴黎聖母院》與小說同樣精彩,直擊心靈,感染情緒,滲入思想,給人留下抹不去的經典映像。去年巴黎聖母院著火讓電影又火了,當然那是一樁悲傷的事件。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 雨果,《巴黎聖母院》永遠不朽的「果」
    高中時期,開始閱讀世界的文學作品時,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一個偷麵包而被判刑的冉阿讓,從窮苦逆襲為一個樂善好施的英雄人物,也曾成為我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卻不知道小時候看的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是維克多雨果的作品。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巴黎聖母院?還是《巴黎聖母院》?對於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先於真正的巴黎聖母院而存在於腦海之中的,無論是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還是美麗的艾絲美拉達,這些雨果筆下的經典人物形象,構成了許多人對巴黎的最初印象。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巴黎聖母院》:浪漫主義中令人的醜陋文學思潮和極美
    《巴黎聖母院》是由法國的作家維克託·雨果寫的小說,於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主要關注表現幻想和情感。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主義和誇張。一、理想主義是指描繪理想的人生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創造了許多優秀的理想人物。
  • 讀法國名著《巴黎聖母院》,跟著雨果走進19世紀初的法國之一
    今天要說的書是法國經典文學名著《巴黎聖母院》,無論有沒有去過巴黎,除了艾菲爾鐵塔,大家基本都聽說過的地標建築就是巴黎聖母院了,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於法國大文豪雨果183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雨果在法國算得上是一個「國民作家」。
  • 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是一首龐大而宏偉的「石頭交響樂」
    今天最牽動人心的一則大新聞就是巴黎聖母院著火!即便是沒去過巴黎的人,也大都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響亮而莊嚴的名字,因為這座雄偉的建築和一個法國作家的名字緊緊相連,他就是維克多·雨果以及他著名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震撼人心的至醜與極美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側重於以表現幻想和情感為主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而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理想性和誇張性。一、理想性是指描寫理想的生活圖景,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塑造了眾多出色的理想人物形象。最典型的莫過於集心靈美和外貌美於一身的愛斯梅哈爾達。雖然她來自社會底層,但卻擁有絕世無雙的容顏、纖細柔美的身段和動人清脆的歌喉。
  • 巴黎聖母院被毀,《巴黎聖母院》典藏
    上面段落摘自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這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運用強烈的對比,美與醜,善與惡,真實與虛偽,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對現實中的聖母院大教堂進行的浪漫詩意描述,令讀者令世人對現實世界中的聖母院產生無限嚮往。這部小說,讓巴黎聖母主教座堂聞名於世界。
  • 雨果《巴黎聖母院》裡的卡西莫多是怎樣的《巴黎聖母院》優美語段...
    [海峽網]《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 巴黎聖母院、哥特飛升與浪漫主義
    巴黎市民在火光和歌聲中為巴黎聖母院祈禱的畫面更像是告別。新聞安慰大眾說她幾經損毀,但每次都能重新出現在巴黎的天際線,如維克多·雨果所描述的「在銅色夜空中比鯊魚齒更犬牙交錯」。火災發生時,一億五千萬歐元的巴黎聖母院十年修復計劃正在進行中,修復團隊SOCRA公司在火災前恰好取下尖塔上的青銅雕像以便修復。
  • 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的相互造就
    在親臨巴黎聖母院瞻仰勝跡之前,翻譯家餘中先早已熟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小說中雨果對巴黎和聖母院的描述給餘中先造成了揮之不去、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即便這般,當他第一次親眼見到巴黎聖母院的偉大建築奇觀時,還是被這首宛如巨石譜寫的交響樂深深地攝住了心靈。
  • 大得傳書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自從有了大得傳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寫文章沒素材啦。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巴黎聖母院》的殿堂。維克多·雨果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世界非遺詮釋名著 浙昆《鐘樓記》演繹《巴黎聖母院》
    世人皆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家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是以中世紀黑暗封建統治為社會背景,將巴黎聖母院作為故事發生地,以極其緊張非凡的事件為中心情節,鮮明誇張的人物為刻畫形象,一舉成為世界浪漫主義小說的著名代表作。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的文學巨匠的作品,適應著當時「人文主義」的思潮,反專制、反教會、抗議貧窮、提倡博愛……這是歷史性特強、哲理性特強的名篇。
  • 名著推薦:《巴黎聖母院》
    昔日裡的巴黎聖母院2019年4月16日凌晨,一場大火將巴黎聖母院燒成灰燼。一位民眾悲痛至極的說:上千年的歷史被抹去,巴黎就像死去了一樣。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它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雨果
    雨果起初並不喜歡浪漫主義文學,認為它只是文人心中的一種美好嚮往,根本不切現實。可是後來,雨果接觸了幾部這類作品後,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到後來,他開始積極投身於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不久雨果發表著名的戰鬥宣言《克倫威爾·序》,在此文中他矛頭直指古典主義,猛烈地抨擊它清規戒律太多,極大地約束了人們大語文叢的思想。
  • 小說家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小說家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他所出的現實生活。 小說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 小說《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