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震天唱太平 在蘭州,每逢節慶都會傳來鏗鏘有力的鼓聲,這就是太平鼓。至今,太平鼓已有600多年歷史。自誕生以來,震天的鼓聲敲亮了西北人的心,彰顯著粗獷的西北風情,也讓人們樹立了堅強的生活信念。
天下第一鼓 相傳,明朝初年,大將徐達奉命西徵統一河西地區,在甘肅永登遇挫,久攻不下。徐達一籌莫展之際,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得到啟發,命人依照桶的形狀製作長鼓,喬裝打扮的士兵把兵器藏在鼓裡混進了城,最后里應外合攻下了永登城。
老百姓為紀念徐達大獲全勝,自此,把這種鼓稱為「太平鼓」。 作為一種獨具西部風情的民間藝術,蘭州太平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稱。經過不斷的演化,太平鼓早已不是最初的木桶狀,大致分為跳鼓、騎鼓、桶子鼓、方鼓子等種類。
通常,一面太平鼓長1米多,鼓身為圓形,直徑約0.5米,重四五千克。鼓身以紅色或黑色居多,上面畫有獅子滾繡球或二龍戲珠圖。牛皮鼓面則繪著玄妙的八卦太極圖,打起來深沉激越,十分符合西北人的粗獷性情。 太平鼓表演是群舞,通常都是24至48位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有時多達108人。 鼓手們頭戴英雄帽,身著皂隸服,腰束灰絲帶,腳蹬雙鼻鞋,個個精神抖擻地身
背太平鼓,昂然挺立。領隊揮舞著牙旗一發號施令,鼓手們就在領隊的號令下左手執鞭、右手執槌,配合鑼鈸擊節,有節奏地左旋右轉,一會兒形成「兩軍對壘」、「金龍交尾」、「雙重突圍」的陣勢,一會兒出現「車輪旋戰」、「跳打」、「蹲打」、「翻身打」、「岸打」的招數,伴隨著隊形的變化,陣陣鼓聲響徹天地,氣勢恢宏,十分壯觀。
在鑼鼓聲中,人們觀看著「一字長蛇陣」、「六合陣」、「八卦陣」等傳統陣勢,在身著紅黃相間服裝的鼓手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亙古以來的活力。
每逢歡慶節日,太平鼓表演是蘭州一帶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漸漸地,太平鼓被寄予了慶賀新年太平之意。在蘭州郊區,太平鼓表演是鬧「社火」的重要部分。 鬧社火又稱耍灶火,是人們慶賀新春開始的盛會。
春節期間,從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蘭州郊區的村子裡大都會上演鬧「社火」的場景,而太平鼓幾乎貫穿鬧社火的始終。正月初三開始,村裡的太平鼓隊就敲起鑼鼓,各家各戶轉一遍,這是「掃街」,寄託著打掃各家穢氣的寓意。在震天的鼓點聲中,開始起社火。 鼓隊帶領著村民們伴著鼓點邁著大步,到附近的廟宇祭祀山神或土地神等。每到這時,太平鼓打得分外高亢,意在用驚天動地的氣勢驅邪,也以振奮人心的勁頭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之後,通常會有一臺好戲拉開帷幕,給人們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戲開場前,要打一通太平鼓來助興。
戲結束時,再打一通太平鼓,作為壓軸。 不僅如此,村落之間還要互相送社火。通常,每個村子都組織各自的社火隊,在相鄰的幾個村子之間你來我往,像走親戚一樣相互「串門」。 只要遠遠地看到客方的社火隊來了,在村口大路上排開陣勢的主家社火隊就把鑼鼓敲得震天響,夾道歡迎客方。客方的社火隊也把鑼鼓打得震天響,從夾道歡迎的隊伍中間穿過。
這時,兩支社火隊往往因為各自鼓點不同而亂了陣腳,合到對方的鼓點中去了,引得人們哈哈大笑。 這樣的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最後以「送瘟神」作為結束。村民們把紮好的大草人作為「瘟神」,在太平鼓震天的響聲中,把它送到村外用熊熊大火燒掉,以此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利。這時,鬧社火就結束了。 太平鼓被收起來,直到來年重起社火,才再次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