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寧波人

2020-12-27 看懂上海

SH

"看懂上海"關注我們

說起上海和寧波的「淵源」,別的不說,上海話中的稱呼「我」或者「我們」的「阿拉」二字,就是從寧波來的。上海本地人不叫「阿拉」,叫「吾」和「吾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移民潮

有學者專家統計過,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上海人口激增,正是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的第一次高峰,當時在上海的寧波人,約佔總人口的1/6;到1948年,這個比例上升到1/5。現在很多上海人,只有在填寫涉及籍貫的各種表格時,才有可能想到自己的祖、父輩原來也是「巴子」 ——曾有網友在微博上開玩笑比喻說:「寧波人看上海,就像不列顛人看美國」。

當然,現在我們將的「上海寧波人」,已是廣義的「大寧波」,包括寧波府城所屬的鄞縣、鎮海、奉化、象山(南田)、定海和以後劃入的餘姚、寧海,有時也把紹興一帶歸於其中。

從商的寧波人

近代上海的第一家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五金店、第一南貨店、第一家綢布店、第一家火柴廠、第一家染織廠、第一家化學製品廠、第一家印刷廠、第一家國藥店、第一家燈泡廠、第一家鐘錶店......都是寧波人創辦的。

82年前「榮昌祥」的廣告可以證實,

中山裝由寧波紅幫製作推廣

別的不說,南京路那幾家著名的老字號,培羅蒙西服店、亨生西服店、邵萬生南貨店、三陽南貨店、樂源昌銅錫五金店、亨得利和亨達利鐘錶店、中華皮鞋店、老正興菜館、蔡同德國藥號、泰康食品商店、協大祥綢布店等等,又有哪個不是寧波人創下的呢。

不僅如此,就連上海的馬路名稱,也能體現出這座城市和寧波的淵源。淮海東路,過去位於法租界內,叫「寧波路」。寧海西路、寧海東路、慈谿路、餘姚路、還有兩條鼎鼎大名的馬路,更是用寧波人的名字來命名:虞洽卿路(現在的西藏中路)和朱葆三路(現在溪口路,金陵東路和延安路之間的小路)。

老娘舅裡的「阿德哥」

慶祝虞洽卿路命名典禮」的字樣,還懸掛在馬路上空

說到虞洽卿,當年是上海灘大名鼎鼎的「阿德哥」——老娘舅裡的「阿德哥」,基本上是兩個檔次的,不過,自從虞洽卿之後,上海人就習慣把調解關係的人稱為「阿德哥」。

實際上,當年寧波人叫虞洽卿「和德哥」,因為他名「和德」,後來叫順了口,就變成了「阿德哥」。上世紀20年代起,虞洽卿長期擔任上海總商會會長,他能以華董身份,躋位於租界權力中心,這在當時的華人眼中,確屬難得的殊榮。

前排右二為虞洽卿,

時任上海總商會會長、華董

比上海人更精明的寧波人

老上海都知道,過去「中百公司」北面,和原大上海電影毗鄰的一幢五層樓的樓房,是大名鼎鼎的「寧波同鄉會」大樓。「寧波同鄉會」為維護、保護同鄉的利益、提升寧波人在上海的地位、影響起了更大的作用。

上海人和寧波人還有一個淵源,就是「精明」。全國人民都說上海人精明,說句公道話,這叫槍打出頭鳥。比起寧波人來,上海人的精明小菜一碟。

中間一幢大樓即寧波同鄉會,攝於上世紀30年代

上海人的「精明」是從寧波人這裡擺渡過來的,或者說,是寧波人帶過來的。別的不說,你只要想想,解放前上海灘上9家錢莊,寧波人佔了5家半,精明伐?寧波人的精明還透著務實,寧波人常說的一句話最能體現這點:「下飯沒什麼,飯要吃飽。」(註:寧波人把菜稱為「下飯」)

寧波「阿娘 」

說了這麼多的淵源,筆者依然覺得,名人也好,經商也罷,都比不過寧波人對上海一個「最大貢獻」,這就是:「寧波阿娘」——是「阿娘」或者「外婆」帶大的舉個手?要我說寧波老太有啥特點,第一個就是「規矩大」,所謂「看人,往上看三代」,寧波老太從小帶出的小孩,很多也是規規矩矩的。

微信中曾流傳過一篇文章,《上海人家中的規矩》,其中很多規矩,與其說是上海人,不如說是上海寧波人的。寧波人重情義、規矩也大,家裡不論貧富,都拾掇得整潔體面,且拼了一口氣也要生活在好的地段。

記得小時候,逢大家族吃飯,輪到快開席時,祖輩會立馬正襟危坐等待小輩們去恭請。小輩須等長輩坐定才可上桌,席間要仔細聆聽長輩關於人生經驗的訓誡;小輩要比長輩先吃完離桌,離桌前要對長輩使用敬語:「阿爺阿娘,我吃好了,你們慢慢交吃」——作為寧波阿娘帶大的孩子,筆者從小被潛移默化,至今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吃飯時嘴裡不許發出嘖嘖聲,不拿筷子的那隻手要扶著碗,否則,就是「舊社會的白相寧」。

寫到這裡才發現,今朝是通篇表揚寧波人,不過,事實也是如此,上海人一向眼睛「長得高」,卻對寧波人十分親暱與認同,在公開場合開玩笑時,都稱「小寧波」、「老寧波」,蘊涵一種親暱。

往期精彩丨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底子有個嵩山區》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時

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

看看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鄉情· 故事 | 記住寧波人的中秋節
    鄉情 · 故事 | 記住寧波人的中秋節 2020-10-02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滬語| 吾伲上海人,阿拉上海話
    阿拉歡喜講上海閒話,伐怪是洋涇浜本地話,學起來有點難,學會了伐捨得愧。從「儂好」「謝謝」講起來,阿拉歡喜講上海閒話……上海,東瀕東海,北界長江,正當中國海岸線中心點,據守著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前緣。自清末成為第一個通商關口,船隻車輛南來北往,上海的生機,自此更加活躍繁榮起來。語言,始終是上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項。
  • 總編薦書 | 為寧波人畫像——讀《阿拉寧波人》有感
    「阿拉」,是單數的我,也是複數的我們。因此,鬱偉年為寧波人畫像,雖然字字句句來自個體的主觀印象和知識拼接,但也疊合了來自歷史與現實的不同記憶和多元敘述。他想寫的是一本能引起天下寧波人同感共鳴的書,一本讓外地人對寧波心嚮往之、對寧波人刮目相看的書。在序言中,鬱偉年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來概括水土(自然景觀)對於人(地域文化)的深刻塑造。
  • 上海人說的「阿拉」,和《詩經》有什麼關係?
    阿拉、你來 吳方言中較為其他方言區所熟知的詞彙,大約要數上海人的「阿拉」了。「阿拉」也者,即杭州人之「我們」也。紹興人發音如「牙辣」,溫州人發音如「五來」,無錫人發音如「我俚」,金華人發音如「我良」,其實皆一聲之轉。「阿拉」合音則如「哇」、「牙」,餘杭東部人發音如「哇」,嘉興人發音如「牙」。
  • 寧波湯圓 寧波人心中的一抹甜
    對寧波人來說,若談及「甜」,那最出名的莫過於寧波湯圓了。寧波人喜吃湯圓,猶如北方人喜歡餃子。寧波人管湯圓叫湯糰,寓意團圓美滿。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逢此時,「缸鴨狗」現任掌門人陳開河,回憶起傳承人的委託就心生感慨,「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承載了好幾代人記憶中的年味,一顆湯糰背後沉澱的是時光,肩上的擔子很重。」
  •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片中上海人說『我們』全部是用『阿拉』的,但『阿拉』是從寧波話來的。如果時間在1937年的話,一些年紀大的人,像電影裡一直站在陽臺上拿望遠鏡看的老教授,他可能還沒有接受『阿拉』這樣一個比較新的詞,可能還是說『吾伲』的。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用詞的差別。製片方可能是找了一群會說現在上海話的人,實際上1937年的上海話可能更接近與浦東或者是南匯郊縣的口音。」
  • 喚醒人生的不是夢想是 Alavening阿拉的神奇小鬧鬧
    如今,在這個壓力爆棚安全感缺失的年代,忙碌成了生活常態,我們經常是在無止盡的加班、上網中度過,這不僅失去了享受美好時光的心境,更偏離了生活的本質。阿拉的神奇小鬧鬧就是在這種對內心真實需求的洞察下誕生的奇思妙想。用科技力量來溫暖生活,用定義好的溫馨時光和整點報時,來提醒我們更精緻的生活應該怎麼過,這樣的鬧鐘你需要嗎?
  • 【海上記憶】一聲 「阿拉」,全是對上海的繾綣情思
    要細究,「阿拉」一詞非上海人的專利,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寧波話。但如果只能用兩個字來說明上海方言,恐怕非「阿拉」莫屬。「阿拉」給父親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父親的描述也在我們稚嫩的心裡埋下了想像的種子,在合肥,我們時不時地張開小嘴,模仿著上海話「阿拉」的發音。沒機會去上海,對上海的羨慕,就只有從其他方面彌補。那時在合肥,小夥伴們玩香菸紙,或者用糖果紙比大小時,我們都一致地把上海出產的香菸紙列為「大王」,像中華、牡丹、飛馬等。糖果紙中,大白兔奶糖定位最高。
  • 藥行街天主堂:記錄寧波人對天主教的認識過程
    藥行街天主堂——記錄寧波人對天主教的認識過程如今的藥行街,因和天一廣場相連,也成了引領著寧波時尚的主要商業街道,街上還聳立著一座漂亮的天主教堂。這座天主教堂是寧波境內最早的外國人傳教場所,稱為藥行街聖母升天堂。這座教堂的興衰從一個側面記錄著天主教在寧波的傳播命運,反映著我們寧波人對西方天主教的認識過程。
  • 冬至大如年,看看寧波人過冬至吃什麼美食?
    在傳統寧波人的眼裡,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打小就知道冬至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父母總是說,冬至日不要跟別人吵架,不要罵人;過了冬至,小孩就大了一歲等等。老底子叫「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這一天,外出的人都會回家過冬至節,代表著年終有所歸宿。對於中國人來說,在傳統節日裡合家團聚品嘗特色佳餚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而寧波的冬至美食不僅種類繁多,還在其中蘊含了許多美好的寓意。
  • 通訊:「儂好,阿拉是上海人」
    中新社上海九月十八日電 題:「儂好,阿拉是上海人」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大凡獲得「文明家庭」的上海市民,沒有人不為自家門上那金燦燦的銅牌而感到自豪。掐指一算,這項由上海市婦聯力推的社區精神文明活動,至今已在滬上開展了二十年。
  • 這個展覽有阿拉屋裡廂的印記!
    這個展覽有阿拉屋裡廂的印記! 在喜迎建黨百年前夕,上海三山會館與上海市收藏協會共同隆重舉辦《阿拉屋裡廂的印記
  • 阿拉訂APP突出重圍推出創意兌換新玩法:兌換券當錢花
    李總:首先,阿拉訂已與多家保險公司、銀行、運營商、航空等企業針對顧客及員工忠誠度的獎勵計劃達成了戰略性合作,其兌換券可隨時隨地在阿拉訂APP通過成熟的技術手段達到當錢花的效果,用來兌換阿拉訂商城內的任意商品。其次,阿拉訂擁有與眾不同的功能「阿拉兌」,讓用戶的兌換更有樂趣。
  • 2020「阿拉娘家人」公益項目完美收官
    2020「阿拉娘家人」公益項目完美收官 2020-12-18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阿拉訂v3.2首發公交卡、ETC兌換功能 卡券閃送精彩上線
    阿拉訂v3.1自三月上線起廣受用戶稱讚,使用者紛紛表示新版的阿拉訂APP兌換過程簡便內容豐富,同時界面也更為清晰美觀。2017年9月中旬,阿拉訂v3.2正式上線。用戶可持銀行、運營商、保險、航空等企業下發的兌換券,通過阿拉訂APP將其兌換為公交卡或ETC充值券,前往身邊任一良友直營門店,即可在收銀臺完成儲值。同時,阿拉訂與良友收銀系統已完成升級,那麼,這意味著用戶可使用阿拉訂在良友、全家、羅森、迪亞天天等超商都能夠進行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