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終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

2020-12-13 扒拉文史

少年鮮衣怒馬,執劍走天涯,嫉惡如仇,闖蕩江湖,瀟灑又自在。這大概是很多人對俠客的印象吧。

俠客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化身,不管是在古時候還是在現在,俠客一詞都是很多人心裡的「白月光。」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迷戀金庸的一個原因吧。

那為什麼偏偏是在這紛亂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盛了起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戰亂時期,武力需求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敗,各路諸侯勢力逐漸強大,變得虎視眈眈起來。誰都想要中央的位子,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可是誰都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權利爭奪。就算孔子周遊列國,耗盡心血的宣傳周禮,想恢復周禮,天下大同。

但是,諸侯就像是豺狼虎豹,只想統一天下走到權利的頂端。所以,孔聖人的話在他們面前都顯得異常蒼白無力,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暴力。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才能最快最有效的幫助各路諸侯實現雄心壯志,武力的需求被提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武力的被需要也影響到了上層社會。春秋戰國之時,上層社會貴族鬥劍的風氣盛行。長劍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百兵之君,可以說在當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百姓庶人都很喜歡長劍這一種武器。

長劍這一兵器好像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意義。長劍的盛行,促使了一批劍客的出現。劍客,已經有了俠客模糊的影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想起俠客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劍。其實在很多人心裡,是默認了俠客的的武器就是劍。

俠與劍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劍客和俠客終究是不同的。劍客被他的武器——劍,束縛住了。他們雖然在劍上造詣極高,不同於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信義,很多劍客更像是一些達官顯貴的武器了。自然,這其中道理只能等各位去探找了。

二、個人價值認可的尋求

當然在炮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亂,個人才華得不到施展。所謂亂世出英雄。實現個人才華獲得自我認可,也是俠客文化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也是很容易模糊俠客來源的地方,很多上層社會的貴族養士,但很多被養的士大是沒落貴族。甚至這些人也會影響到主人,像孟嘗君一樣。

上層社會的貴族除了喜歡鬥劍之外,養士也在上層社會中十分流行。被貴族所養的士,大多是有才之人,但是苦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大亂,才華無處施展。所以他們才會被養在貴族門下。

養士其實是貴族的一種招攬人才手段。很多人覺得士其實不是俠客,其實不然。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客和金庸,古龍等先生中武俠小說的俠客不同。

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定義比較廣泛,被上層貴族養的士就是為貴族效力盡命者。這看上去和俠客精神違背,其實並沒有。士對主忠對應重信義,捨命對應不怕死。所以在根本上我認為沒有矛盾。貴族養俠客,對於俠客來講是一種賞識,完成貴族心願,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這其實是一種報答行為。

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為了太子丹刺殺秦王的荊軻。

很多人都認為荊軻是俠客的代表,荊軻敢於刺秦王是勇的代表。但是換個角度來想,荊軻實際上就是太子丹養的士。秦王派王翦破趙,又進軍燕國南界。太子丹惶恐,才請來荊軻。荊軻作為太子丹所養的士,刺殺秦王也就解決了太子丹的問題。所以上層社會中貴族養士也是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文化興起的重要原因。

三、思想文化的影響

除了現實的社會原因,思想對人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春秋戰國雖然混亂,武力訴求高。但是思想文化卻也是繁榮異常。又是提到俠,墨子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人。墨家文化主張兼愛非攻。

兼愛其實有意去對抗儒家文化中的以家族為主的私利壟斷,提倡平等。儒家文化中雖然有大同社會一說,但是在等級制度上的規定仍然很嚴格。

墨家提倡的兼愛,更像是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一種超越制度和等級的真正平等。就像仗劍走天涯的俠客嫉惡如仇,見不慣那些不平等的事一樣。

非攻則是指責以強欺弱的不平等戰爭,眾寡暴的社會掠奪。這一點和俠客文化中的劫富濟貧很像。

墨家的追隨者,大多都是有熱血又有信仰的,追求社會平等的人。墨家文化中除了兼愛非攻,「隱」也是墨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墨家成員,雖然身懷絕技但是依然低調謙虛。

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子的祖先雖然是貴族,但是他本人卻是個平民。墨子總是自稱「鄙人」,又被人稱為是布衣之士。墨子兼顧了貴族和平民兩者的特性,他相當有文化,但是有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的士人。墨子曾經做過宋國大夫,卻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 他雖然師從儒家,但最後卻反抗儒家。

可以說墨子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俠客很像。墨家文化代表的精神也很貼合俠客精神。當年墨家文化聲勢之浩大,受到很多人的追隨。

百家爭鳴中「非儒即墨」的說法足以見得墨家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對人的影響。

墨家文化中很多和俠文化有很多重疊點,墨家文化像是在混亂的時代裡的精神良藥,它代表的精神是一種美好嚮往,對這亂世的控訴。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俠客的興起也是這個原因。

四、底層人民的呼聲

王室不再,各路諸侯對抗。天下大亂,戰火四起,沒人會在乎底層百姓在想什麼。掌權者不愛民,真正的疾苦沒人解決那就只能底層百姓自己解決。

其實俠的真正來源一直有爭議,他到底是來自上層社會還是底層社會,沒有決斷。但在我看來,即使是上層社會中有俠客的存在,大多數也都是貴族養的士。就算貴族中有孟嘗君這樣的人物,也並不能代表整個上層社會沒有說服力。

相反,從底層社會中生生出的俠客,更多代表的是底層人民的呼聲和願望。

在炮火連天生靈塗炭的戰亂時期,俠客文化的誕生更像是一種無奈。人們無法都掌握自己的命運,每天只能看著連天的炮火,在在恐懼和絕望中生活。弱小的百姓並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雖然同為百姓,但是俠客具有武力。

俠客可以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別人。俠客的出現像是一種底層百姓的自我救贖。

俠客的忠肝義膽,重情重義,武藝高強都和當時最真實的底層人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反差。正所謂缺少什麼就需要什麼,人民需要保護他們的人,需要解決問題的人。上層社會的貴族看上去總是那麼遙不可,而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俠客看上去才足夠真實。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對俠客的描寫,短短二十字就能勾勒出他們的形象,讓人看了之後感受到他們身上那股灑脫不俗的氣質。也正是這樣的氣質才吸引了無數世人與後世人。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這樣寫道——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這足可以見得俠客身上具有的特殊魅力,果然不俗。

但是司馬遷在寫荊軻時又寫了這樣一句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句話雖然是太子丹送荊軻,但想想其實也像是在描寫俠客。亂世紛爭,民間疾苦。他們在亂世中生也在亂世中死。

春秋戰國時期,縱使俠客聲勢再浩蕩最終也是一去不復返。

雖然很多人惋惜俠客文化的消失,但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封建社會裡,俠客的消失也是一種必然。就像他出現在戰火連天,紛亂不堪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

現在我們理解上的俠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武俠小說的影響,更像是心中理想的化身。我們對俠客寄予了高度的期望,甚至有些超出常人的期望。也是我們想要掙脫著困住我們的紅塵世界。

但是俠客終究是黃粱夢一場的救贖,無法在這花花世界容身。他們的出現和他們的消失就像他們本身一樣,快意又自在,灑脫又自如。

文/扒拉文史

相關焦點

  • 俠客的誕生 | 俠客文化為何在春秋戰國時期如此興盛?
    士成為「俠客」文化的階級基礎按照慣例,還是列舉一番春秋戰國時期變化的宏觀因素士,正是絕大部分俠客的出身,是他們的階級基礎。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背面,是「仗氣任俠」的俠客文化,互為表裡。混戰的現實增長了社會對於「俠客」的需求古漢語是單音節詞,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今天的主題是有幫助的。
  • 「富貴榮華終幻因,黃粱一夢了終身」——黃粱夢呂仙祠
    >猶是黃粱夢裡人。"黃粱夢呂仙祠位於邯鄲縣黃粱夢村,始建於宋,明清曾進行重修和擴建。現在的呂仙祠是一組明清建築群。黃粱夢呂仙祠景區位於邯鄲市北部10公裡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和保存狀況最好的道教宮觀之一。呂仙祠坐北朝南,佔地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餘平方米。
  • 千古俠客夢:由李白的《俠客行》漫談中國的俠客歷程
    不但李白有俠客夢,中國自古到今的每個男人,都有俠客夢。(甚至中國的熊貓都有,《功夫熊貓》中的主角阿寶同學,本來就一麵館的學徒,不也天天夢想著學身好本領,打遍天下無對手嗎?哈哈!)這就是童年最簡單的俠客夢,擁有超人的武功,看誰不順眼就揍誰,甚至看誰沒咋地也揍誰。到了初中、高中時期,隨著逐漸成熟懂事,以及武俠劇的浸泡和武俠書的薰陶(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武俠小說非常流行,我認識的人中,有個小子竟然看武俠小說,幾天幾夜不吃不喝,最後送鎮衛生院搶救)。俠客夢升級,不但要有超群的武功,還得英俊瀟灑、快意恩仇,能為兄弟兩肋插刀。
  • 《黃粱夢羽遺書生》長詞
    《黃粱夢羽遺書生》——三次傷別,雜話兒、心亂!勸無果,難見候門故友!(2018年10月12日葉氏留筆散言)痴念已淺、雜念已盡、貪念已無、情念已了發縷還天、心存日月、山河錦繡、望歸忘歸誰人僧侶、古寺青燈、紅塵茫茫、歌詠殘詞畫鳳無青鳥、畫橋少織女、留情山泉水、千裡入江海、步履白杉樓、天命自風流、春秋少日月、呂公夢黃粱、清風佳節後、傷悲哀怨愁、曾悔與汝識
  • 春秋戰國時期的杭州
    前幾天,參加了一場蕭山區的活動,聽著區政府領導介紹蕭山歷史,說勾踐臥薪嘗膽的地方就在蕭山,於是思想開小差,琢磨著杭州錢塘江以北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究竟屬於哪一國。
  • 「華胥夢」與「黃粱夢」,有區別嗎!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之中,有兩個著名的「大夢」,一個是「華胥夢」,亦稱「一夢華胥」、「華胥一夢」、「華胥夢短」,出自戰國前期列禦寇的《列子黃帝》;另一個是「黃粱夢」,亦稱「黃粱一夢」、「一枕黃粱」、「黃粱美夢」,出自唐朝中期李泌的《枕中記》。
  •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
    所以,這個時期最佔主導性地位的是一些把玩的裝飾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文化遺址,更多分布在陝西和中原地帶,主要有:陝西寶雞、鳳翔,河南陝縣、溫縣、洛陽,輝縣;甘肅靈臺等地。有關戰國時期的考古發掘成果極豐富。中國考古界將春秋戰國時期分為早,中晚三期,在春秋時期,每期約100年,戰國時期則每期約85年。
  • 花錢辦駕證 ,黃粱夢一場
    花錢辦駕證 ,黃粱夢一場 2020-05-14 0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黃粱夢裡
    作者:席慕容好多人都喜歡告訴我們,人生不過如一場黃粱夢,在繁複的美麗與曲折的悲歡之後
  • 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
    從此東周拉開序幕,這個時期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也是一個政治上有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各方諸侯的戰亂所帶來思想上的活躍與自由引導了人們的 自覺與思想的解放。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極為繁榮昌盛的時代。在書法上也打破了西周之前的金文大一統的格局,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文字書法以範鑄金文為主,形式風格純一,以縱向的時間線發展為主。
  • 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現了管仲、晏嬰、百裡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 《邯鄲名勝古蹟》黃粱夢呂仙祠
    原來是一場美夢。而此時店家的黃粱米飯尚未煮熟。蘆笙從夢中大起大落的經歷中頓悟,人生從此不再苛求功名利祿。後來人們將故事中的呂翁演化成了仙人呂洞賓。仙境般的呂仙祠。於是在唐末宋初時,新建了黃粱夢呂仙祠。宋代詩人王安石曾寫聽人續黃粱夢一失。這是關於黃粱夢呂仙祠的最早記載。可見黃粱夢呂仙祠在當時已有一定的影響和規模。明朝的嘉靖皇帝也極為信奉道教。
  • 一劍一簫平生意,千古文人俠客夢——為什麼劍是古代俠客的必選利刃?
    史學家司馬遷認為「俠客」思想有三個明顯特徵,講信用,願捨己救人,施恩於義而不求回報,這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思想的道德價值取向。武術家們講究以德立武,德藝兼修,武術的真諦在於重德,習武的目的追求內在與外在的完美統一,俠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崇禮、尚武、重義氣、有膽量等英雄氣概。
  • 春秋戰國時的六大刺客
    春秋戰國時代,軍事家,政治家,縱橫家,文學家,陰陽家等等層出不窮,當然也不缺乏刺客。根據《史記》,《春秋》,《戰國策》等書籍,一共發現在春秋戰國時代共有六大刺客。1.一雪前恥收復失地將軍曹沫魯國將軍曹沫曹沫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將軍,由於齊桓公的軍隊佔領了魯國的大部分土地,而作為將軍的曹沫無法打敗齊軍,收復失地。因而在齊國和魯國會盟的時候,曹沫趁機劫持了齊桓公,要挾他歸還魯國的失地,並立下了字據。隨後曹沫覺得自己不會有存活的希望了,便從高臺處跳下,自盡而亡。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戰爭,每一場都是經典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各諸侯國爭奪霸主,戰爭頻繁。看一下這一時期10大戰爭.1、長勺之戰公元前684年,魯莊公率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擊敗齊軍的作戰。
  • 從殺人如麻的遊俠,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唐朝詩人的俠客夢
    於塞外,則鬚髮皆張縱馬疾馳的江湖豪客;於江南,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白衣劍客;俠客是醇酒美人,俠客是良劍駿馬;俠客是浪漫青春,俠客是自由精神。無俠客之夢,則無少年之魂。中國文化中的俠客精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遊俠們大多是個人英雄主義者,他們以義為精神圖騰,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重然諾輕生死,夢想一人一馬為諸侯排憂解難。他們身上有一正一反兩種精神,正的是急人所難的正義,反的是任情越法的反體制精神。因此,統治者多看重前者而對後者心有餘悸。
  • 《黃粱夢》
    《黃粱夢》 發表時間:2018-09-26來源:中國文明網   成語「黃粱美夢」發生在邯鄲,如今這個故事被搬上舞臺,由黃粱夢劇組創排的大型魔幻舞臺劇《黃粱夢》於2010年1月19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學高手,原來真有劍聖!
    【導讀】所謂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持續好幾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社會大動蕩時期,軍隊、劫匪、諸子百家等等魚龍混雜,平常百姓要是沒點武功恐怕只能各種受氣,所以也成就了不少武學名家。雖然沒有小說裡面寫的那麼誇張,但武技絕非現代人能比的:一、專諸、要離吳國的專諸、要離,都是春秋末期最為著名的刺客。為《史記·刺客列傳》的四大刺客之二。武功可不是荊軻能比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 春秋戰國時期孫氏一門雙軍神,春秋時期孫武,戰國時期孫臏
    孫武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子兵法》的創作者,被譽為兵家至聖,而其後代孫臏,也同樣是傑出的軍事家,孫臏是戰國時期的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同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跨越整個春秋戰國,孫家的兩位軍事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傳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從春秋末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孫家的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的相關事跡,都造就了哪些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