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量採購」的襲擊下,醫藥圈稍有風吹草動都能引發二級市場系列動蕩,比如「4+7」從擬定、到正式出臺的3個月內,港股整個醫藥板塊已蒸發了近15個點,龍頭股們的估值進一步遭遇銳減。
而「4+7」陰影還未消除,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深圳人社局又搞出新動作。11月21日,深圳人社局發布了《2018年<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增補遴選專家評審結果公示》。
其中,K藥(Keytruda)、阿來替尼、奧拉帕利等2018年剛剛上市的重磅抗癌藥赫然在列。
從病患角度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好事,能避免「三年吃掉一套房」式的悲劇重演;可就藥企,尤其是那些剛進軍PD-1領域的「未盈利生物藥企」則顯然是「流年不利」,畢竟投入那麼多,還沒出來,別人就把醫保市場給牢牢控住了。
深圳掀起地方抗癌藥醫保戰
「4+7」剛出,抗癌藥也掀起了地方醫保戰。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11月21日,深圳人社局發布了《2018年<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增補遴選專家評審結果公示》。按其公布的品種,主要有10個,全是跨國藥企的大品種,比如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Keytruda,俗稱「K」藥)、鹽酸阿來替尼膠囊、奧拉帕利片、託珠單抗注射液等。
這也是K藥首次進入城市級的醫保目錄,限用於經一線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對病患意義可謂「重大」。
而按深圳重疾補充保險保障待遇,其在支付上享有較大的優惠:一是在同一社會醫療保險年度內,參保人住院時發生的醫療費用,累計超過1萬元的,超出部分由承辦機構平安(02318)保險深圳分公司支付70%,不設最高支付金額。
舉個例子,如參保人因患肝癌在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深圳市定點醫院發生住院醫療費用48萬元及經辦理轉診手續在廣州某醫院發生住院醫療費用12萬元,合計住院醫療費用60萬元,其中社會醫療保險予以報銷支付50萬元,需由個人現金支付的10萬元扣除社會醫療保險目錄範圍外費用2萬元後,剩餘8萬元扣減1萬元起付線後由平安保險支付70%,即4.9萬元。
二是在同一社會醫療保險年度內,參保人因患重特大疾病在深圳市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購買目錄內藥品的費用,由平安保險支付70%,支付金額最高不超過15萬元。
也就是說,參加重疾補充保險的參保人在購買《目錄》藥物是,可獲得不超過15萬的報銷金額。再舉個例子,如K藥,其在中國零售價為17918元/100mg,僅為美國的54%,香港的68%,另外還具有「3+3」的良心贈藥政策。
雖然贈藥政策只給「低保戶」,但如果滿足醫學條件和相應的經濟條件,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可為其援助最多不超過24個月用量的K藥,按經濟計算,目前K藥在國內批准的適應症是惡性黑色素瘤,批准的劑量是2mg/kg,3周一次:對於50kg及以下患者,一年需要使用17次藥物,費用約30萬,3+3慈善贈藥後只需負擔9個周期的費用,費用約16萬,再加上70%的報銷比例的話,最終患者僅需要支付4.8萬。
幾十萬的藥費,只需要自掏腰包4.8萬,你說這意義是否「重大」?
K藥納入地方醫保帶來「不安」
同樣,深圳此舉對藥企也是意義「重大」,只不過其可能更多的一隻無法言語的「壓力」。
畢竟,其一方面面臨政策擠壓,畢竟醫藥市場非常講究「先到先得」的玩法,一旦K藥自降身份納入地方醫保體系,相信這塊市場短期內很難有所改變,換句話說,基本就是默沙東(RMK.US)的天下;另一方還得隨著應對國內強大的競爭與失敗的風險。
智通財經APP看到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30餘家企業參與PD-1/PD-L1領域的競爭,其中4家已經提交上市申請(包含1家撤回申請)、18家正在進行臨床、9家申報臨床後等待批准。如恆瑞、百濟神州(06160)、信達生物(01801)、藥明康德、麗珠醫藥(01513)、即將上市的基石藥業……
先說走在前列的百濟神州。截至2018 年7 月5 日,tislelizumab 的臨床試驗已入組超過1500 位患者。迄今為止公布的初步數據表明,tislelizumab 於各種腫瘤類型中總體而言具有良好的耐受且表現出抗腫瘤活性。有望在2018 年在中國提交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首次新藥上市申請。
再到29日,該公司表示,收到tislelizumab(其研究性anti-PD-1抗體)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經典霍奇金淋巴瘤中國患者的持續關鍵性臨床2期試驗的額外初步主要結果。
獨立評估委員會的緩解評估顯示,總緩解率為72.9%,其中50.0%為完全緩解。根據經更新數據獨立評估委員會的緩解評估顯示,總緩解率為85.7%,其中61.4%為完全緩解。兩組數據的中位緩解持續時間均未達到。
再說收入為零的基石藥業,他的是個全長、全人源IgG4PD-L1單克隆抗體,已在第III階段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啟動III期試驗。計劃分別於2018年底前、2019年上半年及2019年上半年在中國啟動CS1001(PD-L1抗體)聯合標準護理療法用於治療IV期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及HCC患者的III期試驗。
時間表雖已給出,但從純上市速度上來講,可能抵不過百濟神州。
最後簡單說說A股的恆瑞。國內的I期臨床試驗:有效率31.0%,疾病控制率為46.5%,未見完全緩解的患者。18位患者達到部分緩解,包括: 10位食管癌、3位胃癌、1位肺癌,1位鼻咽癌、1位肝癌、1位結直腸癌、1位膀胱癌。
而國外的I期臨床試驗:控制率43%。2015年9月,恆瑞公司以7.95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的PD-1抗體在海外市場的開發和銷售權益,出售給了Incyte公司。Inycte公司就在歐美等國開始了I期臨床試驗,試驗的結果在歐洲腫瘤學年會上正式公布。入組的病人也非常有趣:子宮內膜癌、胸腺癌、膽道系統腫瘤以及原發灶不明的腫瘤,一共入組了9名患者,有3名患者疾病穩定,疾病控制率為33%。
總得來說,就算PD-1(PD-L1)市場龐大,但參考同一靶點最先上市的3家就能讓市場飽和,後來者往往都是「賠錢,湊熱鬧」的經濟規律,以及上述國產藥企離真正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所以,K藥搶佔地方醫保市場對其真的算不上好消息。(田宇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