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芳華》:戲曲傳承創新的可貴思考

2020-12-20 新華社客戶端

王全書著《梨園芳華》,共收錄30多篇文章。

此書多篇文章都以大視域審視豫劇文化,談論其歷史、現狀及未來,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如《梨園春色別樣紅》一文,對《梨園春》欄目何以20年熱度不減進行觀察,總結其成功的秘訣在於眼界開闊、內蘊飽滿。《梨園春》秉持「大梨園」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縱向上深耕細掘本地戲曲文化資源,橫向上對兄弟省份劇種兼收並蓄,薈萃全國優秀戲曲劇種能量,聚集電視戲曲行業精華,具有深廣文化意義。

作為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為「大豫劇」出謀獻策。在《拓展中華豫劇發展傳播空間》一文中,作者建議,共謀傳承發展大計,共同推動豫劇走向世界。在《傳承、創新、振興豫劇祥符調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論證祥符調與豫劇諸流派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係,提出加大對豫劇院團傳承祥符調的扶持力度、聯合高校培養祥符調青年藝術人才等舉措,切實可行,讓人對豫劇祥符調再創輝煌充滿信心。

作者從事戲曲工作多年,對豫劇藝術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認識。《頗具動態歷史感的戲劇寶典》一文,總結豫劇編劇樊粹庭藝術成就:「『因人設戲』是樊粹庭戲劇創作的顯著特徵,以此為軸心形成以編導為排演中心,以演員為舞臺主體,以觀眾為接受群體的三維互動式編演機制。這種極具張力的動態機制,激活了戲劇各要素的內部生機,為作家和演員施展才華、打造精品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使『樊戲』獲得巨大的成功。」這一總結提煉樊戲創作特點,具有一定學術價值。再如為《朝陽溝》創演60周年所寫《感悟〈朝陽溝〉出彩新時代》,認為全體主創人員「身入」「心入」「情入」,才能收穫感動、磨礪意志、汲取營養。寥寥數語,令人感受到情感的溫度、理性的深度、內蘊的厚度。

豫劇是地方戲,是中華戲曲百花園中一枝傲人的花朵,作者在談論豫劇時,體現出鮮明的文化自信。作者提出「豫劇必須以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傳播中華文化。」作者認為,戲曲的傳承應是活態的,只有在傳播中繼承,才是積極有效的。要利用好現代傳媒廣泛快捷的優勢,讓戲曲名家唱段走進千家萬戶,擴大觀眾群,培養青少年戲曲愛好者,在實打實的傳播中實現繼承與創新。這些有針對性、建設性的觀點,對促進豫劇健康發展、推動戲曲傳承創新具有積極價值,值得認真閱讀並深長思之。(譚靜波)

相關焦點

  • 戲曲傳承創新的可貴思考
    《梨園芳華》:王全書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全書著《梨園芳華》,共收錄30多篇文章。如《梨園春色別樣紅》一文,對《梨園春》欄目何以20年熱度不減進行觀察,總結其成功的秘訣在於眼界開闊、內蘊飽滿。《梨園春》秉持「大梨園」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縱向上深耕細掘本地戲曲文化資源,橫向上對兄弟省份劇種兼收並蓄,薈萃全國優秀戲曲劇種能量,聚集電視戲曲行業精華,具有深廣文化意義。作為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為「大豫劇」出謀獻策。
  • 春滿梨園遍芳華
    作者:陳湧泉王全書先生的《梨園芳華》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我有幸先讀為快。該書匯集了他多年來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等報刊上發表過的關於戲曲藝術的文章和評論、序言等,洋洋十數萬言。比如,他在全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上指出,要想下好全國豫劇一盤棋,必有樹立「三大」的發展理念,即:樹立大豫劇理念,拓展豫劇發展傳播空間;構建大合作機制,提升豫劇傳承創新能力;形成大交流格局,推動豫劇走向世界進程。這種著眼於全球化視野的思維和架構、觀念和策略,把豫劇藝術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不僅對豫劇的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全球化背景下所有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具有借鑑意義。
  • 「梨園皇后」曾靜萍戲裡戲外說「傳承」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題:「梨園皇后」曾靜萍戲裡戲外說「傳承」  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曾靜萍,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每次上兩會,無論是大會發言、小組討論,還是接受記者採訪,都要談中國傳統戲曲的傳承問題。
  • 擔當起戲曲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使命
    展演期間舉行了「戲曲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研討會」,來自國內外戲曲界的近30位藝術家、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戲曲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現狀,研究中國戲曲的藝術特質和未來發展方向。 重視戲曲表演藝術的傳承 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王文章在致辭中指出,當前,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戲曲藝術家和工作者需要認識中國戲曲本身的藝術特質,思考中國戲曲的發展方向,共同交流戲曲傳承發展的經驗。他認為,中國戲曲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
  • 徽班梨園尋夢 戲曲薪火相傳
    來源:安徽日報230年前,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一場東西南北戲曲大合唱,揭開了中華戲曲史的嶄新篇章。11月28日至29日,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系列活動《薪火相傳》徽劇經典名段演唱會與《梨園尋根》安徽地方戲曲劇種(聲腔)展演,在安徽大劇院分別舉行。兩臺演出,在演繹經典、致敬徽班的同時,更展現了新時代安徽戲曲事業發展的豐碩成果。
  • 文化自信文化遺存 對戲曲的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我早就知道他熟悉戲曲,喜愛河南地方戲,特別鍾情於豫劇。拜讀了他的《梨園芳華》書稿,更知道了他不同於一般觀眾和戲迷,對戲曲不僅熟悉和喜愛,更有著一番執著和深思。《梨園芳華》展現的是一個領導幹部對祖國文化、對家鄉傳統藝術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覺的心聲。這種文化自信和自覺,首先體現在他對河南以及整個中華戲曲的認識上。
  • 文化傳承之路——戲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
    四位主講嘉賓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講述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如何將傳統戲曲文化在創新性中傳承發展,並帶領聽眾們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周建平博士具有邏輯性、通俗易懂的講座內容以及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介紹,讓我們對戲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有了更多的期待。對戲曲而言,傳播和傳承同樣重要,如果不能吸引年輕人,其發展必然受限。他表示,文化領域有許多優質內容,但缺少優質傳播,尤其是當下基於新媒體的傳播,而在戲曲領域,這個問題尤其突出。
  • 梨園傳承有佳話,國粹芳華永綻放「京韻劇源——西城2020京劇發祥地藝術季」舉行京劇文化專題展
    梨園傳承有佳話,國粹芳華永綻放「京韻劇源——西城2020京劇發祥地藝術季」京劇文化專題展230年前,四大徽班在這裡登臺,孕育出國粹京劇;10年前,京劇從這裡出發,成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此京劇位列世界文化之林。
  • 京韻劇源 | 梨園傳承有佳話,國粹芳華永綻放
    從四大徽班爭芳鬥豔的三慶園到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從京劇泰鬥譚鑫培曾經居住的大外廊營再到護國寺街的梅蘭芳故居,從京劇科班雲集的百順胡同再到最早的京劇群眾組織梨園公會舊址,從老北京人記憶裡的人民劇場再到新世紀落成的京劇新地標梅蘭芳大劇院,西城一直見證著京劇的誕生與成長、成就與輝煌。
  • 京劇梨園世家傳承現狀調查:有多少梨園世家還在傳承?
    時至今日,時代變遷、社會轉型,這些梨園世家百年弦音今何在?他們的家族傳承狀況如何?記者日前對部分京劇梨園世家進行了走訪調查。 「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家族傳承已近式微 從童伶時代就開始闖蕩上海灘,締造京劇史詩傳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曾雄踞舞臺,以獨特的演技在京劇舞臺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 海內外戲曲名家福建泉州共探戲劇傳承保護與創新
    海內外戲曲名家福建泉州共探戲劇傳承保護與創新 2016-10-12,包含逾20個主題演講在內的「戲曲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研討會」在福建泉州舉行。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拿梨園戲為例,因為大陸到臺灣來的泉州人很多,所以梨園戲在臺灣曾經非常興盛。但是由於梨園戲太過文雅,而且其他地方的人對泉州方言並不熟悉,所以梨園戲慢慢從大眾藝術走向了精英文化層面。但是近幾年,臺灣對高雅藝術又開始逐漸關注,梨園戲也隨之熱了起來。」蔡欣欣說,隨著梨園戲被再度關注,梨園戲中的各種藝術元素也成了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於是,根據梨園戲的科步身段演化來的梨園樂舞應運而生。
  • 梨園與戲曲
    河南電視臺有一個《梨園春》欄目,《梨園春》欄目是給專業戲曲演唱和草根戲曲演藝者展示自已才華的一個平臺。《梨園春》欄目同時也給熱愛戲曲的朋友提供了精彩、優美、動聽的唱段,滿足了廣大戲迷朋友的戲隱。有好多戲迷朋友也很好奇,戲曲欄目為什麼要用「梨園」來命名,而不用其它的名字來命名呢?
  • 有多少梨園世家還在傳承?
    譚富英發展創新了「新譚派」,後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譚派第五代譚元壽少年進入富連成科班,有紮實全面的功底,他將譚氏門風的精華體現無遺,並因主演現代京劇《沙家浜》(飾郭建光)而馳名全國。譚元壽之子譚孝曾是北京京劇院譚派當家老生,他的兒子譚正巖是譚家第七代,剛30出頭,其扮相、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
  • 湖南株洲中小學師生唱響梨園頌 童趣中傳承戲曲之美
    湖南株洲中小學師生唱響梨園頌 童趣中傳承戲曲之美 2018-01- 楊敏 攝   中新網株洲1月13日電 (付敬懿 楊敏)當戲曲走進校園,梨園之美將散發出怎樣的芬芳?
  • 河南廣播電視臺移動戲曲頻道《梨園夢》戲曲擂臺賽
    河南廣播電視臺移動戲曲頻道《梨園夢》戲曲擂臺賽【欄目介紹】傳承發展《梨園夢》欄目是河南移動戲曲頻道推出的一檔大型戲曲選秀節目,旨在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戲曲文化,在河南移動戲曲頻道播出,目前頻道有效覆蓋全省18地市108縣受眾超8000萬人。
  • 河南衛視《梨園春》新年戲曲晚會今晚陪您過年
    中國真有戲,梨園又春風。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廣播電視臺主辦、河南衛視承辦的「中國真有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梨園春》新年戲曲晚會」 將於今晚21點15分在河南衛視《梨園春》欄目盛大播出,陪您過年。
  • 戲曲傳承與「工匠精神」
    據筆者近年對福建部分戲曲院團的調查發現,在當下的戲曲表演與傳承領域,就存在著重「道」輕「技」或重「神」輕「形」的不良傾向。這樣一種仿佛「神似」而不是「形似」於前輩藝術家的表達,在他們看來還可能是一種「創新」甚至「超越」,正所謂「得意忘形」「離形得似」。應該說這與長期以來「神似」被奉為至尊的集體無意識有關。然而這樣不講規範與技術的做法嚴重地影響了戲曲的傳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尋求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扶持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已成為共識。
  • 盛京戲曲 北市梨園 2020好戲即將登臺
    2020年10月,適逢翻建一新的老北市盛裝開市,盛京戲曲論壇擇機以「盛京戲曲,北市梨園」為主題推出系列戲曲文化活動。通過盛京戲曲論壇專題研討板塊、小劇場戲曲展演、戲曲人物畫研究展、戲曲進校園交流座談會等活動,讓盛京戲曲回望源頭,聚焦盛京戲曲的起源與成就、流派與傳承、現狀與使命,通過培根鑄魂、重振戲曲雄風、促進文旅融合。
  • 《梨園春》主持人龐曉戈:一生未演過一齣戲的「河南戲曲代言人」
    在河南一檔有著25年「高齡」的名牌節目,作為戲曲與綜藝的完美結合,以妙趣橫生的表演、充滿激情的比賽、以及扣人心弦的「擂臺battle」等現在綜藝經常效仿的環節,將戲曲這樣一門傳統藝術,演繹成為了兼具傳承味道與時代審美的優質節目,成為河南電視臺的王牌節目和英國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官方認證的世界上持續播出時間最長的中國電視戲曲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