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原始巫術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文學的源頭有神話說、勞動說、卜祝辭說、六經說等。諸家聚訟不已,莫衷一是。文學的起源問題是中國文學研究中不可迴避的重大議題,關乎中國文學的演進脈絡與發展規律。近年來,考古資料的不斷豐富,為中國文學源頭的探索揭開了新圖景。出土文獻愈來愈表明,中國文學的源頭在「原始巫術」。

  原始巫術與中國詩歌源頭

  眾所周知,《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然而,中國詩歌的源頭並不應止乎《詩經》,而應追溯至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五帝時代前期出現的原始巫術咒語詩,便是中國早期詩歌的雛形。傳世與出土文獻均表明,原始巫術咒語深刻影響了中國詩歌的起源與發展。

  考古資料顯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時代,原始巫術已經相當盛行。譬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村、寶雞北首嶺等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魚紋」圖案,以及其中的「蛙形骨骼」圖案,都具有濃厚的原始巫術色彩。《國語·楚語下》載,顓頊「絕地天通」之前「夫人作享,家為巫史」,亦反映了五帝時代早期巫術流行的盛況。在巫術活動中,往往伴有繁賾的巫術儀式與表演,但最具「巫術魔力」的當屬巫師口中反覆吟唱的咒語。學者們認為,這些巫術咒語便是早期詩歌的雛形。例如,江林昌指出:「中國古代詩歌起源於原始巫術咒語。咒語也可稱為巫詩。」

  在傳世文獻中,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時有閃現。《禮記·郊特牲》所載《蠟辭》云:「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記載的是伊耆氏在蜡祭時吟唱的巫術咒語,而伊耆氏屬於神農炎帝時代。《山海經·大荒北經》載:「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這是黃帝時代的巫術咒語詩。《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首巫術咒語詩記載的是神農、黃帝時代的原始狩獵情景。

  五帝時代早期巫術咒語詩的表現形式便是反覆吟唱,旨在控制自然、神靈,以達到某種企圖。這種巫術咒語詩深刻影響了詩歌的發展。《詩經》中的《周南·芣苢》,便是一首通過反覆吟唱「芣苢」以求「胚胎」生子的巫詩;《召南·騶虞》也是一首通過反覆吟唱,以求狩獵成功的巫詩。《詩經》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巫詩,茲不備舉。值得注意的是,《詩經》重章疊句的迴環復沓結構,極可能來源於原始巫詩反覆吟唱的形式。《詩經》中的《商頌》《周頌》《魯頌》屬於宗廟祭祀頌詩,祭祀與巫術有著內在聯繫,因而其內容仍舊充斥著巫術色彩。

  在出土文獻中,原始巫術咒語詩亦屢見不鮮。清華簡《祝辭》保存了先秦時期豐富的原始巫詩資料,亦應當屬於「詩」類文獻。祝辭,即咒語。《祝辭》共有五首巫詩,一首為「恐溺」的巫詩,一首是「救火」的巫詩,後三首則是射箭的巫詩。這些巫術咒語詩雖具體內容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施咒者均可直接控制自然、神靈,這與五帝時代早期的原始巫術咒語詩相似。譬如,「恐溺」巫詩曰:「有上茫茫,有下湯湯,司湍滂滂,侯茲某也發揚。」這是命令司湍神控制急流。「救火」巫詩曰:「皋,詣武夷,絕明冥冥,茲我贏。」這是指令武夷山神滅絕火焰。這些巫詩皆與《蠟辭》《彈歌》相似。因此,《祝辭》中的五首詩應當就是五帝時期原始巫術咒語詩的遺存。由是觀之,《祝辭》應是未被今本《詩經》收錄的原始咒語佚詩。依此亦可推知,先秦時期應當還有大量的原始巫術咒語詩在民間流傳。

  無獨有偶,清華簡《禱辭》與《祝辭》亦相類似,乃禱祠地祇的告事求福之辭,辭多韻語。所不同的是,該篇禱辭應當屬於宗教祭祀頌詩。這首宗教祭祀頌詩,亦屬於佚詩。另外,九店簡《告武夷》、睡虎地《日書》甲種的《馬禖》《夢》等短章以及新蔡簡、裡耶簡的部分殘簡亦有此類禱辭。這些禱辭都可看作宗教祭祀頌詩,都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

  綜合分析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可知,原始巫術對中國早期詩歌的起源與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詩歌的源頭實應追溯至此。

  原始巫術與中國辭賦源頭

  屈原賦可謂中國辭賦的源頭,從《離騷》《九歌》來看,屈原賦明顯具有濃厚的巫風色彩,而這正是五帝時代原始巫術的遺存。

  《九歌》中保存了一些遠古部族的宗廟祭祀頌詩,而這些頌詩便可追溯至五帝時代。據江林昌《遠古部族文化融合創新與〈九歌〉的形成》一文考證,《九歌》中有五帝時代海岱東夷族虞舜時代的《韶》樂、中原華夏族禹啟時代的《虯歌》。東夷部族與華夏部族的起源均在五帝時代,五帝時代是巫術盛行的時代,因而《九歌》中遺存的巫風現象便不難理解了。

  《離騷》對五帝時代原始巫術的保存,主要體現為「以玉通神」。考古資料表明,五帝時代的玉器是巫師通神的重要法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以大量隨葬玉器為特點,這些玉器都與原始巫術宗教活動有關。顓頊「絕地天通」的巫術改革之後,玉更成為尊貴的通神法器。「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作為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的長期積澱,始終保留在原始先民的思維和意識形態之中,並被傳承下來。屈原《離騷》便充分繼承與發揚了這種原始意象,而最終發展成為綿延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傳統。

  《離騷》:「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玉虯」「瑤象」「玉鸞」和「玉軑」作為玉器,均可通神。其中,「虯」「象」和「鸞」作為本身即可通神的動物,可以輔助人借「玉」更好地與神靈溝通。有意思的是,「玉虯」「玉鸞」和「瑤象」在考古遺址中均有發現,且都被用來通神。

  《離騷》中「以玉通神」的原始意象對後世辭賦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漢代「紹騷體」便明顯受此濡染,主要表現為「食玉」以通神。嚴忌《哀時命》:「願至崑崙之懸圃兮,採鍾山之玉英。攬瑤木之橝枝兮,望閬風之板桐。」王逸註:「上崑崙山,遊於懸圃,採玉英咀而嚼之,以延壽也。言己既登崑崙,復欲引玉樹之枝,上望閬風、板桐之山,遂陟天庭而遊戲也。」咀嚼「玉英」可以延年益壽,攬「瑤木」之玉枝可以通神,而「陟」天庭。

  依上而知,屈原賦作為中國辭賦的源頭,其創作源泉與創作思維都深受原始巫術的薰染,並對後世辭賦產生了深遠影響。

  原始巫術與中國散文源頭

  中國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與說理散文,而敘事散文的產生時代遠早於說理散文。敘事散文又稱歷史散文,其源頭可追溯至商代的甲骨卜辭。從甲骨卜辭到《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我國敘事散文經歷了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歷程。甲骨卜辭雖然記言記事比較簡略,但有的已長達幾十字或百餘字,其敘事體系已經相對比較完整。譬如,郭沫若《卜辭通纂》第五一二片,這條卜辭所敘述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均已完備,敘事亦較為清楚完整,已經初具敘事要素。因此,這類甲骨卜辭可視作我國敘事散文的濫觴。

  甲骨卜辭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便是巫史文化,卜辭從業者也主要是巫覡。商代社會極端崇信鬼神,《禮記·表記》便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從出土甲骨卜辭可看出,商王亦經常參與卜筮。陳夢家指出:「由巫而史,而為王者的行政官吏;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卜辭中常有王卜、王貞之辭,乃是王親自卜問,或卜風雨或卜祭祀、徵伐、田遊。」總之,整個商代社會極度尊崇巫術。商代的巫史文化推動了甲骨卜辭的發展,而甲骨卜辭又孕育了我國最早的敘事散文。

  甲骨卜辭之後的敘事散文中,亦經常見到巫風色彩濃厚的敘述。新出竹簡文獻也有類似敘述,清華簡《楚居》便是典型。《楚居》的敘事風格類似《國語》等,可看作歷史地理敘事散文。《楚居》講述了楚人之源起,分別敘述季連、鬻熊、熊繹的傳說,詳述了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歷程。其中,「季連初降於山」的情形,便與中國古代的巫風習俗有關。更引人注目的是妣「生侸叔、麗季」的過程:「麗不從行,潰自脅出, 妣賓於天, 巫並該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這段話是說麗季在出生時不能順產,結果從妣的肋骨處降生,導致妣一時斷氣而「賓於天」,巫師用楚條為其包紮肋部,妣大概因此而復活,這便是楚人被稱為「楚」的淵源。這段充滿巫術色彩的敘述,既是楚人崇巫傳統的體現,也是原始巫術文化在敘事散文中的遺存。

  依此觀之,中國散文的起源與巫風傳統有著密切淵源,從甲骨卜辭到清華簡《楚居》,原始巫術的基因一直伴隨著敘事散文的產生與發展。

  原始巫術與中國小說源頭

  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志怪小說產生於魏晉時期。而新出竹簡卻表明,志怪小說早在戰國初期便已產生。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墓主記》,敘述了一位名為丹的大梁人死而復活的怪異故事。李學勤認為,這便是志怪小說的源頭,其時代比《搜神記》等書早了五百年。至此,志怪小說的源頭可追溯至秦代。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記載了商湯射獲一隻赤鵠,命令伊尹烹之作羹,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其所述故事圍繞人、神、巫、鬼而展開,人物關係較為複雜,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並具有「小說」這類敘事文學作品的某些審美特徵。黃德寬指出,這顯然應當屬於志怪小說。清華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而《赤鵠之集湯之屋》的流傳年代應當早於該時期,至少可推至戰國早期。因此,中國志怪小說的產生時代實可追溯至戰國早期。

  從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來看,先秦時期志怪小說的產生與原始巫術有著密切淵源。《赤鵠之集湯之屋》整理《說明》謂:「簡文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巫術色彩。如說湯詛咒伊尹,使他『視而不能言』,隨後伊尹被稱作『巫烏』的鳥拯救,並由之知道『夏後』(桀)身患重病,原因是天帝命『二黃蛇與二白兔居後之寢室之棟』等情況,從而解救了『夏後』的危難。」《赤鵠之集湯之屋》中濃厚的巫術色彩,正是其可被稱為志怪小說的重要原因。商湯與伊尹的形象類似於巫覡,通曉人言的先知神鳥也被稱作「巫烏」。這些巫術現象,固然可能與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習俗有關,但更可能來源於商代甚至五帝時代以來流傳已久的巫風習俗。

  總而言之,中國志怪小說的產生與中國古代由來已久的信巫、崇巫的習俗密不可分。在志怪小說之中,原始巫術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影響了先秦志怪小說的起源,同時也為秦漢之後志怪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最終成為志怪小說的決定性基因。

  綜合分析考察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可知,中國詩歌、辭賦、散文、小說的起源與原始巫術皆有密切淵源,原始巫術可謂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決定性遺傳基因。原始巫術作為中國文化獨特傳統的核心根源,深刻影響了早期中國的文字、宗教、禮樂、哲學等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學的起源與發展更是深受其濡染。如若脫離或忽略了這個文化核心,中國文學便會成為無本之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華簡《系年》與東周國別史研究」(16CZS03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如果說歌舞是戲曲的源頭,那麼源頭是在原始宗教宗活動中開闢的
    原始宗教與戲曲起源論及中國戲曲的特點時,人們常常會說「載歌載舞」,「以歌舞演故事」。再深一步談,人們還會說到高度假定性的空舞臺,高度綜合性的藝術手段,高度自由的時間空間觀念,「無中生有」的虛擬方法,以及「大團圓」的劇情結構等等。
  • 中國原始美術或起源於巫術?五大美術起源說法探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美術、美術的起源文作者:蔣紀綱(字一笑),號漢風雅堂,坐標山東濟南關於中國原始美術的發生或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是「斯芬克斯」不解之謎[1],原因主要是我們對人類早期歷史和美術方面的知識所知甚少。這裡整合與分析以下五種主要的美術發生學說。
  • 原始巫術與厭勝害人術
    這種宗教觀後來發展成為系統的天命觀,而原始法術則發展為原始巫術,與宗教和迷信緊密地結合在起,成為一種民信文化而長期地存在、傳播。一、「絕地天通」—統治階級掌握通天術這樣巫術作為一種通天(通神)的手段,在很早的時候就被官家壟斷起來。「絕地天通」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統治者對民間「自由通神」的一次整頓。
  • 古代原始宗教,制天命而用之,巫術
    大家好,我是姜陽陽,今天給大家說說古代原始宗教,制天命而用之,巫術。講究「制天命而用之」的中國人,不像虔誠的宗教國民那樣聽任神義的安排,他們用巫術來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解釋世界」時謀求「改造世界」。弗雷澤說巫術是原始科學而不是原始宗教,大體上是可以用來形容中國的巫術的,至少是可以啟發我們多從這個角度來打量巫術。恩斯特·卡西爾說:「對巫術的信仰是人的覺醒中的自我信賴的最早最鮮明的表現之一。在這裡他不再感到自己是聽憑自然力量或超自然力量的擺布了。他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形成成為自然場景中的一個活動者。每一種巫術的活動都是建立在這種信念上的」(《人論》中譯本118頁)。
  • 讀書筆記(1):「個人崇拜」起源於原始巫術
    「個人崇拜」起源於原始巫術文/徐強書摘: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讀後感:黃帝是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原始部落聯盟的首領。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為上限,因此,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而受到後人膜拜。從《竹書紀年》的記載來看,對黃帝的個人崇拜在黃帝「登仙」之後就開始了。
  • 中國神秘文化:關於中國巫術的十個趣味知識
    巫術誕生於原始社會,直到中國的夏商時代,巫術依舊在社會中佔有很高的地位,隨著人類社會逐漸的發展,巫術也隨之沒落【巫史】巫和史要分開說,巫就是古代負責施行巫術,給人佔卜吉兇的人,而掌管天文曆法史冊的人則叫做史,如司馬遷一般,就屬於史。而在殷商和周,巫和史都是由一個人擔任的,後來因為巫的沒落,才獨立出了史官。可以說,搞歷史的人,追溯其源頭,皆是巫史。四.
  • 中國文學的源頭是什麼?
    原標題:中國文學的源頭是什麼? 主持人(陳連山):光明日報國學版和文學遺產版計劃就中國古代文學一些重大問題展開系列對話,今天的對話是第二場,主題是關於中國文學源頭究竟是什麼的對話。
  • 天水伏羲廟紙人灸病習俗與原始巫術
    伏羲廟建築群臨街而建,坐北朝南,四進六院,院落重重相套,宏闊幽深,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宮廷式建築的格局。整個建築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建築,它們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院內有古柏64棵,以64卦方位栽植,另有千年古槐一株,進得院內便見古樹參天,柏影掩映,鳥雀翔集。
  • 先秦文學——中國文學的源頭
    第一編先秦文學先秦是中國文化奠基時期,是上古期第一段。這一段歷史階段所確立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品質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尚未從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其特徵與當時文化形態有著密切關係。第一節中國文學的源頭一、遠古歌謠和神話,我們稱之為傳說時期文學。1、據說是神農時代《蠟辭》(《禮記·郊特牲》)大約是農事祭歌;2、《吳越春秋》載《彈歌》,反映原始人製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已具韻律,顯是古老歌謠。
  • 遠古巫術傳統的「源」與「流」
    李澤厚先生認為,人類最早的主體間互動形態之一就是原始巫術儀禮活動。當時從一些巫術活動的「卜辭」中發現主要是為了求雨,「巫舞」求雨對農耕民族是頭等大事,與整個氏族、部落生存休戚相關,地位非常重要。,李澤厚認為,到了周初,「由巫而吏」又出現了一個質的轉折點,這就是周公旦的「制禮作樂」,他最終完成了「巫術傳統」的理性化過程,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根本。
  • 原始社會的巫術活動和史前先民的宗教信仰
    導語:青銅人面具是古代社會中人類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等人類原始信仰的象徵,也是人類早期原始宗教文化的產物。這種原始宗教信仰是當時社火文化的核心,它有著強烈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並以此構成了早期社會中宗教活動的重要內容。青銅人面具是是典型的原始社會宗教活動的產物,在宗教和祭祀活動上扮演著溝通神靈和人類的信使角色。
  • 原始藝術中的裸體女像,與野馬雕像一樣,屬於某種巫術的道具
    原始藝術在走著觀察自然、善於寫實這條創作道路的同時,也敢於誇張、寫意,表現一些抽象的手法。當然,我們不能把原始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日後文明時期的專業構思等同起來。一般地說,這類裸體女像與野馬雕像一樣也屬於某種巫術的道具,不過描繪走獸者力求形似,表現女人時則力求誇張而已,它們的區別可能與巫術中的仿生系和意向系這兩大門類有關,但兩者既同樣被公認為原始藝術的傑作,其中可以看到原始藝術家同樣飽滿的興趣、熱情和創作的愉快,又不能完全以巫術道具視之。
  • 文史不分家,藝術起源於巫術,又在漫長的歷史中得到發展
    在我國普遍認為認為文學起源於勞動,他所依據的是人們在勞動中所哼呦的曲子,認為那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詩歌誕生的原因。我們知道,先民對於神靈的信仰是很嚴肅的,這些原始的類似與詩歌的篇章有很多是出自於祈禱,世界各原始先民都有一種信仰,叫做萬物有靈。對於所見的日月星辰和山水草木都有敬畏之心,故而皆立神而祭祀,把所立的神像稱之為圖騰。有圖騰之後有符咒,有符咒之後有文字。
  • 國學爭鳴:中國文學的源頭是什麼?
    ,今天的對話是第二場,主題是關於中國文學源頭究竟是什麼的對話。在20世紀以前,我們都說中國文學的源頭是六經。不過,到了20世紀,隨著西方文學理論傳入中國,並逐漸取得了統治地位,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西方學術界關於神話是文學起源的觀點就居於主流地位。神話是具有神聖性的關於神的故事,重在社會功用性,神話當然對西方文學影響很大。那麼,在中國,文學的源頭究竟是神話,還是六經呢?
  • 陳建全聊歷史:拉祜族原始巫術——佔卜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拉祜族原始巫術—— 佔卜。原始巫術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重要內容,它主要表現在佔卜、鑲解、詛咒、盟誓和神判等儀式之中。現略述如下:拉祜族民間摩八、席八藉助法力祈求神靈預知未來及兇吉禍福的一種原始巫術。
  • 「信文化」:從神話到圖騰與巫術
    中華原古,曾經經歷過一個漫長的「信文化」時代,原始初民的生活、思想和理想,以信仰神話、圖騰與巫術為主要文化特徵。神話、圖騰與巫術這三種文化形態,構成一個原古文化的三維動態結構。  神話作為一種人文「話語」系統  長期以來,人們一般地把人類包括中華原古時代稱為「神話時代」,把「神話思維」等同於原始思維。
  • 童話中的巫術:遠古世界的詩性想像,現代社會的精神救贖
    &34;&34;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4;,一般來講,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起因和結果,如果這一結果令人不甚滿意,那麼只要改變它的源頭便可以改變後面故事的走向。在遠古社會,人類的智力發育還非常落後,人們很難用科學的話語去解釋自然界中所出現的種種現象,所以他們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對自然事物的崇拜和想像當中,他們渴望通過巫術製造非自然現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翻閱整本《格林童話》,我們會找到大量相似的巫術意象,比如&34;、&34;、&34;等等,這些事物都來源於人類最原始的崇拜。
  • 古代的巫術與巫風
    巫術表現了人類企圖對自然界及人自身進行控制的一種特殊行為,巫術信仰則代表了人類原始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所產生的觀念文化,也可以說它是在人類社會發生得最早的原始信仰。由於人神之間無法直接溝通,自稱可以通曉神靈奧秘的巫師便以某種方式擔當起這個任務,於是出現了巫術信仰。
  • 中國文學,你是否了解其源頭,文學的來源
    文學的產生依託於社會自然生活,是人對世界的看法和認知。我們知道,早在文字產生之前便已經有了文學,那些文學用語言來傳訴,用語言來記憶,用語言來傳承,反映著遠古人民對自然的看法。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限,面對大自然那傲然於世的景象,遠古先民有的是敬畏與嚮往。
  • 為什麼巫術才是中國獨特傳統的核心根源?
    或許可以說,夏禮就是原始巫術舞蹈。周公所系統化了的、全面理性化了的周禮,實際上是從夏代或者更早的原始巫術舞蹈開始,一代一代傳承演變下來。到周公那裡,把它系統化、理性化了,完成了這個由巫到禮的過程。這是周公很大的貢獻。各種古籍都認為,周公「制禮作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宋代以前都是「周、孔」並稱,章學誠有句名言,集大成者是周公,不是孔子。孔子一生也就是學周公,維護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