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 1600字,閱讀預計2分鐘
大家好,我是蓉姐姐,一個專注普洱20年的愛茶人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齎(ji)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這就是風流才子唐伯虎,最愜意的生活了:手捧一碗香茗,悠坐南窗,享清風拂面,香茗沁心醉,用現在的話說,唐伯虎覺得,只要有茶,就能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了。
唐伯虎才華過人,詩詞書畫,樣樣精絕,他的畫充滿了浪漫的情調與豪放,但又不是放蕩不羈。唐伯虎一生愛茶,與茶有著不解之緣。
提起唐伯虎與茶的故事,不得不想起這首著名的關於茶的聯句
午後昏然人慾眠,(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賓)
據《吳門四才子佳話》載,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四人一日結伴同遊,至泰順(今屬浙江溫州)境地,酒足飯飽之後,昏昏欲睡。於是以品茗為題,各吟一句,聯成此一絕
唐伯虎與茶,還有著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與友人祝枝山相會,兩人互猜謎詩,猜對者,才有茶可以喝
唐伯虎先出謎面:「話說已到十二月,兩人土上東西分。三人牽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沒過一會,祝枝山便得意的敲了敲茶桌:「倒茶來」,唐伯虎一見,開懷大笑,這必然是猜對了,示意家僮倒茶。
其實謎底正是「請坐奉茶」。
片刻間,祝枝山又出一謎語,謎面是:「雖是草中人,樂為百姓獻身。不惜赴湯蹈火,要振吳民精神。」
而唐伯虎則巧用謎語予以回應:「深山塢裡一蓬青,玉龍十爪摘我心。帶到潼關火燒死,投進湯泉又還魂。」
兩人相互對視,開懷大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原來:「我的謎即是你的謎」,這兩個謎面,將「茶」作為謎底,說的是茶,卻又不單單是茶。兩位才子從各自的角度,刻畫出的茶形象,讓人深以為然。
在他們的筆下,茶就是人,是一個帶有思想,情感,個性的人,一個強調「茶」奮不顧身、衷於奉獻之精神;一個強調「茶」歷經磨難,堅守初心之志向。
從他們的詩中,讓我們既看到了茶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磨練,也看到了什麼是「慈悲」心腸。或許這就是「品茶如品人,人品如茶品」。
唐伯虎一生酷愛茶畫,他與茶的故事,還遠遠不止這些
「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後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娛自嘉。
別人買山,都是想著種些樹木,養些動物,好讓自己得利。也就只有唐寅,願意買座山來只種茶,每天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到山上尋找那剛剛冒出的新茶芽,摘回來烹煮品飲,人間天堂。
若不是對茶致愛到深,又怎能寫得出如此熾情的詩句。
他愛茶,喝茶,寫茶,畫茶。其中《事茗圖》,則是他茶畫中極其出名的一幅,更是體現出了明代茶文化的名作,
用熟練的山水人物畫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蒼松,飛泉急瀑,或遠或近,或顯或隱,近者清晰,遠者朦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朧之韻。
在畫的正中,一條溪水彎曲汩汩流過,在溪的左岸,幾間房屋隱於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雲霧繚繞。此景,讓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
房中,門戶大開,一人正在就讀,案頭置有茶壺,茶盞,品茶就讀之意韻蕩然飄出。屋外右邊,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橋中,身後跟著小童,小童手中抱著古琴……也許,這又是一個契合自然的茶人。
此畫左邊,唐伯虎自作題詩:「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有人說,這是唐伯虎心隱山林品茶就讀的生活畫,也有人說,這是明代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文人雅仕隱居圖。《事茗圖》,不管是畫還是書,都是明代佳品。
如果說,《事茗圖》是一種朦朧的意境韻味美,那麼,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畫《品茶圖》,則是清晰美。
畫中一位雅士穩坐於曠野之中,松樹之下,他的身邊放著茶杯,邊品茶邊聽琴女彈琴。琴女坐姿雅美,彈琴情入曲境,茶童在石後煮茶。此畫,人物的畫面較大,人物的表情清晰可見。
這兩幅畫中,體現出唐伯虎對茶的極度痴迷,他的茶畫作品,同時更體現出了明代的茶藝思想,與明代的茶文化緊緊相連
契合自然,茶與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愛,和諧共飲。
—— END ——
關注蓉姐姐,一起品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