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

2020-12-12 光明數字報

    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說主流價值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崇拜自由市場經濟;第二,倡導平等或者程序正義;第三,崇尚個體本位和自我價值。

    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消費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主導和普通民眾崇尚的價值觀。一是社會控制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的實質;二是價值理性的失落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重要原因;三是人的奴役與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消費主義盛行的後果。

    對於當代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第一,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性質及其在經濟自由遮蔽下的強制性。第二,資本主義政治的民主性質及其在政治民主遮蔽下的專制性。第三,科學技術的價值中立性質及其在價值中立遮蔽下的意識形態性。第四,普世倫理、普世價值遮蔽下的極端霸權性。

    (摘編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6期 袁銀傳)

相關焦點

  • 認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
    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法律制度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國家整合多元價值、維護政治統治、規範民眾行為的重要工具。追溯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歷史,把握其內容實質,對於正確認識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劃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限,具有重要意義。一、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和基本內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始於兩次思想運動。
  • 堅定價值觀自信 ——認清「普世價值論」的實質
    「普世價值」並不普適  作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係的產物,「普世價值」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關係在價值觀念上的反映,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超越階級、超越時空的所謂「普世價值」,不過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既虛偽也虛無。
  • 核心價值觀培育需廓清歷史虛無主義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王建國  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亟需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培育,而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與影響,尤其是認清其實質,顯然是題中應有之義。現時代西方社會推行並帶來全球效應的新自由主義,也助長了當代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近幾年,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在思想領域和影視創作方面又有較為明顯的表現。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精闢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精神之間的關係,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實質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一重要論斷,升華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實質的認識,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經驗的結晶。
  • 認清西方「民主人權輸出」的實質
    然而,當代一些西方國家所搞的「民主人權輸出」,非但不是造福人類社會的善舉,反而是禍害人類社會的惡行。我們要透過美麗的面紗,自覺認清和抵制西方「民主人權輸出」,積極維護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  西方殖民主義的當代翻版  殖民主義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稱霸世界、蹂躪世界的代名詞,它給人類留下了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摘要】資本主義價值觀具有歷史進步性、矛盾二重性和過渡性三大突出特徵。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對待資本主義價值觀。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二重性根源於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它不是人類價值觀的「頂峰」,而是處在人類社會價值觀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資本主義價值觀必將隨著新社會制度的普遍發展而被新型價值觀所超越。
  • 馬克思對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批判及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實質以及它的內在缺陷,為我們科學認識當代自由主義,把握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以及可能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對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批判中,馬克思揭示了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實質、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性質以及它的內在缺陷,為我們科學認識當代自由主義,把握現代性的內在矛盾以及可能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理論基礎。批判中所蘊涵的關於價值觀與制度的關係,以及自由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的關係的認識,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習近平關於核心價值觀的論述
    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包含著先人留給我們的豐富的精神食糧,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準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與人為善的態度;「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這些內容已經融入我們今天倡導的愛國、誠信、友善、公正等理念之中,以當代價值觀的方式繼承下來。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每個人的美好願景。」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標誌著當代中國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意義、特別是其對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的高度自覺,對於我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認清西方「普世價值」滲透的實質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頁)我們應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闡明、揭示、批判西方「普世價值」滲透的實質,這對於我們有效推進意識形態鬥爭,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 凝練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如今,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當代中國人共同的思想任務。筆者認為,只有堅持「政治形態」、「學理形態」和「大眾形態」相統一的原則,才能凝練出既反映文化傳統、時代精神和實踐發展的又能被人們廣泛認同、經得起時間、實踐和人民檢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既有政治意義(叫得響),也有學理基礎(說得通),還有實踐價值(做得到)。
  • 凝聚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功能
    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截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也宣稱自己的國家是「普遍利益的代表」,但因為它們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因此,資本主義國家的真實本質,是以「普遍利益代表者」的名義,從事著少數人私利的利益團體,因此並非是真正的共同體。因而,資本主義國家只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它和廣大勞動者在經濟利益上是對立的。
  • 【理論慕課】陳曙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文字實錄】  一個國家的自立自強不僅僅是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自立自強,也包括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自立自強。文化價值觀上的獨立、自覺與自信,已經成為一個民族國家自立自強的根本性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當代中國而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大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 「認識一個人,就是認識他的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代表人們對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看法,一言以蔽之,核心價值觀是對最高利益的看法,說俗了,就是把什麼看作最好的,又把什麼看作最壞的,它也代表著人們的最高利益。例如,對「什麼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的回答,「奉獻是最大的幸福」或「索取是最大的幸福」,就屬於一組相互對立的核心價值觀。
  • 中西方核心價值觀有何不同
    每一時代的價值觀都反映了自己時代的課題,是在社會歷史之中的,因而也發生了歷史性的作用。封建社會等級制的核心價值觀,顯然不同於奴隸社會視奴隸為會說話的工具的價值觀,具有歷史的進步性,推動封建社會取代了奴隸制度;資本主義社會法權抽象平等的核心價值觀,顯然比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價值觀更先進,因此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和戰鬥口號。價值觀的變動就是這樣一個隨著歷史進步而不斷演進的過程。
  • 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精神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從內容上看,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是從總體上反映或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和廣大人民訴求的價值觀念,它集中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其作用上說,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對內凝聚民族精神,對外提升國家形象。
  • 文化選擇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
    當代中國正在構建和諧多樣型的文化選擇模式,在中國形成「層級化的多元文化板塊」架構,影響和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凝練和深入人心。因為,文化的選擇和發展,核心是價值觀念的更新與嬗變。基於此,在文化選擇視域下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問題,是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一個新視野。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世界意義
    它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需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且充分吸收了人類優秀價值理念,超越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體現人類的普遍追求  社會主義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與之相對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 價值、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一個再思考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這種核心價值觀,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決定選擇還是不選擇這種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們應當根據自己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人們的實際利益建設核心價值觀,並通過多種渠道使社會成員能夠理解、認同、接受這種核心價值觀,並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價值觀,從而形成社會的共同價值觀。
  • 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途徑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目前世界上漸具影響力的「中國道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的思想理論前提。在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