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有6000種"文學史"隨想

2020-12-10 東方網

  據近日有媒體披露:近年來,中國的文學史「創作」異常「繁榮」,已寫出了6000多種「中國文學史」,其中「中國當代文學史」就達1000多種。這兩個數字令人十分驚駭,難怪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種類繁多。(參見2008年9月22日《文匯報》)

  不過驚詫之餘,我又生出一個疑問:這麼多「中國文學史」,給誰看?

  毫無疑問,這6000多種「文學史」,都是專家寫的,他們或是文學研究機構人員,或是大學(或許還有中學)教員,依我輩淺見,而凡是能捧出「中國文學史」這樣巨著的作者,就可以稱為「文學理論家」,假如一個「文學理論家」捧出一部「文學史」大著,則6000多部「文學史」便就造就了6000多位「文學理論家」,說明在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著作之多、「名家」之多,已經足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

  但是,這些多如牛毛的「文學史」,它們的質量又是如何呢?

  又據媒體披露稱:時下文學史寫作者,並非是因為自己熟讀了文學史上大量作家的作品後有了新的見解才重撰文學史的,而是「面前攤著6種文學史,自己則在寫第7種」,也就是說,把各家的文學史拿來拼拼湊湊而「寫成」自己的「文學史」。這樣的「著作」,常常是既沒有文學也沒有史,更談不上有自己的見解或學術建樹。另一種就是在寫作中預先設定篇幅,例如研究魯迅給了多少字,研究茅盾就給多少字,篇幅大小是根據作家地位而不是根據作品。而寫了「文學史」又是為的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用來評職稱的,所以雖然出版了、印成了鉛字,這些「文學史」在書店、圖書展銷會上並不見蹤影,例如前不久上海書展上,能上架的「中國文學史」也就是很有限的幾種,連10種也不到,不知道是作者自己知趣而退,還是出版社出版這些「文學史」只是賣書號、而圖書全部由作者「包銷」的?而聽說有的當代作家為了讓自己不入流的「作品」能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祠堂,甚至用吃請辦法買通文學史作者的事,則寫文學史,完全變成了利益染指的工具了。

  中國要不要6000多部「中國文學史」?答案是肯定的:不需要。其實,在學術浮躁的今天,竟能批量生產6000多部「文學史」,這本身便是大笑話。「文學史」寫作不是三鹿奶粉的生產流水線,豈能在短期內批量生產的?光讀別人的「文學史」而不去讀歷代作家的大量作品,這樣的「文學史」生產出來有價值嗎?

  「文學史」的寫作是一項嚴肅的學術事業,中國寫作文學史的大家,也就是劉大傑、郭紹虞、章培恆等數人而已,「文革」前周揚同志想寫一部超過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文學史,集中了中國文學研究所的許多專家及大學教授之力量,最後出版的《中國文學史》亦並不理想,為什麼?我認為除了過左的理念之外,就是執筆寫作的人讀的原著太少,功力就不夠,明顯地覺得沒有全面掌握各個時代的作品。

  所以,想寫好一部中國文學史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並不容易,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首先,要通讀、熟讀或精讀涉及文學史的全部或幾乎全部名家名作。例如古代文學史部分,《詩經》、《離騷》、《呂氏春秋》、揚雄、司馬相如等是必讀的,《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詞》、《全元曲》、全明清傳奇之類也是必讀的吧?還有歷朝歷代的名家的所有作品,也應該讀吧?現在有的「專家」連《離騷》《全唐詩》都未啃過,甚至連明清的幾百部小說也未讀過,就敢寫「文學史」,真是奇哉怪矣。

  二是凡寫文學史,則必須熟讀歷史,若時代背景、歷史著作未讀過,如何便敢寫文學史?因為歷朝歷代作家的作品,都是那一個時代的產物。如關漢卿為何要在劇作《單刀會》中「篡改」歷史真相突出「漢」字?馬致遠為何要在劇作《漢宮秋》中「瞎編」王昭君和番時投黑河而亡?如果不了解元朝的歷史,能理解關、馬的作品嗎?所以,可以說,若沒有讀過二十五史、《資治通鑑》、《春秋》、《左傳》、《墨子》、《國策》等作品的人,而去寫文學史,則必定是誤人子弟「扯淡」文字,是絕對寫不好文學史的。

  三是必須有一定的閱歷,才能理解歷代名家的作品。如李白寫作《永王東巡歌》,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屈原的《離騷》,蔡琰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沒有生活閱歷的人,能讀得懂嗎?

  四是必須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否則連文言文也讀不下來,怎麼讀歷史、讀古人作品?像《春秋左氏傳》,就是具備一般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未必能讀下來,則對古典文學功底修養要求就更高了。即使寫現、當代文學史吧,那戲劇文學部分,就需要懂戲曲、話劇、影視劇特點,要多看戲曲(京昆或各種地方戲曲)、話劇、歌劇、兒童劇、影視,聽彈詞。但現在許多文學史作者戲曲或舞臺劇絕對不看,他們寫出來的文學史,不就是玩弄文字的遊戲嗎?

  由此我想到,文學史的寫作者,若必須能具備以上幾個條件的活,則至少年齡已到45歲以上,才有資格來從事這項工作。因為在45歲之前,一般的學者是讀不完歷代歷朝名家作品和二十五史、《資治通鑑》的;若是古典文學基礎只具一般水準,《離騷》、《國策》、《全唐詩》、漢賦這類名著是絕對讀不懂的。一句話,只能嚼別人吃過的饃。所以我認為40歲以下、抑或35歲以下的人,不論他是多大的「天才」、不論他是不是王勃再世還是屈原投胎,如果獨立寫出了什麼文學史之類,絕對是扯淡,是在製造文字垃圾。

  而今天,我們的社會已不幸生產出了6000多部「文學史」,我敢說,除了其中少量可讀以外,90%都是重複的或垃圾性質的「文學史」。當然,垃圾類「文學史」僅是為了評職稱、給評委看看亦無妨(其實大部頭書,評委是根本不看的),但若謬種流傳讓學生去讀,或不幸流入社會,就會貽害無窮,社會應當幹預和管起來。

  我在想,可否制訂一個「文學史」寫作的準入制度,即規定45歲以下、無深厚文學功底、古文功底、未讀過二十五史、《資治通鑑》、《國策》、《左傳》之類的人,不準參與或獨立寫作文學史,他們的「文學史」不準出版社出版。我的這個想法可能偏激了些,但文學史是文學領域的「聖經」,不容庸人去玷汙它。都說要淨化學術研究領域的空氣,我看不妨從文學史寫作「準入」開始。

相關焦點

  • 巴金《隨想錄》的啟示
    巴金先生走後,我懷著對死者的悼念,重溫了他以劫後餘生的衰病之軀堅持不渝完成的五卷一百五十篇《隨想錄》。    在這部著作中,巴金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提倡並帶頭「講真話」,贏得了絕大多數讀者的認可和讚揚。但是,這部「天鵝之歌」到底是怎樣一部作品?它的靈魂是什麼?    巴金說《隨想錄》是他本人的「文革博物館」。
  •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 時間:2019年9月20日上午 地點:武漢大學文學院218會議室
  • 巴金《隨想錄》:許多人訴苦,只有少數人反抗
    φ(>ω<*) 今天帶來的巴金老先生晚年時期寫的隨想錄五冊中的第二小冊《探索集》。巴老曾經說過,「我是在探索,在追求,也就是在生活」。而這本隨想錄就是巴老先生的回憶、反思和感悟。短短的一篇文章裡,薄薄的一冊書裡,無處不藏著巴金老先生七八十年的起伏跌宕、豐富充沛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思想。一、經典名句摘抄1.
  •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
    因為這個話題是在下面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文學史,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  從1904年林傳甲開始撰寫《中國文學史》,南有黃人,北有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的編纂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1921年胡適寫的《白話文學史》,可以說基本確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史撰寫的模式。那時他們還主要以進化論作為文學史觀。
  • 閱讀隨想怎麼寫?
    這就是為何如今影評文章、書評文章是小白最好入手的寫作領域,因為寫作標的明確,雖然同樣要有自己的看法,但畢竟是架構在書和電影內容之上的,比完全因為內心感嘆來寫散文、雜文又容易得多,這是一種投機取巧、新手入門的寫作方法。解決了寫作目的,等於是下筆有了「神」,自然可以洋洋灑灑,既文字揮灑又不會跑題,一篇及格線以上的文章自然就出來了。
  • 構建有空間維度的中國文學史
    相較於異常豐富的文學現象與文學資料,當下文學史的研究需要引進新的維度和方法。空間維度的引入不僅僅是一個方法變革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改變文學觀念的問題。它會促進和加深對文學的理解,使文學史研究更為接近文學發展的真相。
  • 古箏《西域隨想》賞析
    夕陽西下,一隊悠遠的駝隊從沙漠的邊際慢慢走來,駝鈴聲由遠及近,坐在駝背上的人們有節奏的搖擺著,美麗的新疆姑娘睜著大眼睛遙望著遠方。《西域隨想》,這首美妙的西域風格箏曲,仿若把人們帶到了那個美麗的地方,遼闊的沙漠、悠長的駝隊、漂亮的新疆少女還有那滿樹晶瑩的葡萄。
  • 「薦讀」《隨想錄》已成絕唱,巴金仍與我們同行 | 李輝
    書中還刊有李輝私藏的珍貴照片和手札,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大象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精彩文摘】《隨想錄》已成絕唱,巴金仍與我們同行李輝2016年10月底,又到上海。佇立上海圖書館門前,一個巨幅招貼把我吸引——「講真話——紀念《隨想錄》創作完成三十周年圖片文獻展」。
  • 致敬醫務工作者 西城舉辦《絲路隨想》專場文藝演出
    3月6日晚,西城區第二文化館「文化藝術進衛計委」專場演出《絲路隨想》在中央音樂學院王府音樂廳舉辦。 3月6日晚,西城區第二文化館「文化藝術進衛計委」專場演出《絲路隨想》在中央音樂學院王府音樂廳舉辦。於志強攝 整場演出以「一帶一路」為主線,以分布於絲綢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古老樂器為線索,其中包括西塔琴、卡洪鼓、塔不拉鼓、薩塔爾、弗拉門戈吉他、二胡、竹笛、蕭八種樂器,展現了尼泊爾、印度、匈牙利、新疆等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特色音樂。
  • 駱玉明:見性情有趣味的文學史
    要說文學史作為一門現代學科,我們知道它是起於西洋; 而最早的中國文學史,也不是中國人寫的。但絕不能夠說,中國人的文學史意識是由外人灌輸的。事實上,中國人崇文重史,很早就注意到文學現象在歷史過程中的變化。至少在南朝,如《詩品》討論五言詩的源流,《文心雕龍》討論文學與時代的關係,都有很強烈的文學史意識;至若沈約寫《宋書•謝國古賢對文學的價值有自己的看法。
  • 周賢忠詩歌:七絕•驚聞家舅仙去
    七絕•驚聞家舅仙去詩/周賢忠/江西上饒
  • 翻譯《往事與隨想》是巴金一生最後的事
    俄國思想家、作家赫爾岑的代表作《往事與隨想》,本月由譯林出版社推出最新全譯本。該書被譽為「歐洲知識分子百年精神史」,自問世以來已深刻影響了俄國乃至世界幾代學人。在中國,它成為巴金、朱學勤、李陀、北島等幾代中國學人的精神寶典,而巴金本人,亦為該書的第一位「譯者」。
  • 一本《書評面面觀》,另一種文學史的打撈
    當時他認為有必要將中國各地報紙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編輯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現,使紙媒副刊作品,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歷史,留存文化。而人們今後可以借這套叢書,領略中文報紙副刊曾經擁有過的豐富景象。李輝老師自二十多歲進入媒體,先是編輯《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後是編輯《人民日報》「大地」副刊。
  • 大型琵琶組曲《絲路隨想》在長奏響
    原標題:大型琵琶組曲《絲路隨想》在長奏響   8月10日,民族管弦樂大型琵琶組曲《絲路隨想》音樂會在吉林省圖書館音樂廳奏響,用美妙的音樂繪就了一幅壯美的畫卷。此次音樂會由遼源顯順琵琶學校演奏,省交響樂團協奏,是第六屆吉林省市民文化節的精彩內容之一。
  • 作為教科書的文學史,讀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宣統二年(1910)六月由武林謀新室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原為林傳甲光緒三十年(1904)於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館講授中國文學課程時所寫授課報告書,故封面書名上方以行字注有「京師大學堂國文講義」字樣。單行本正式出版前,先行在《廣益叢報》第229號(1910年4月19日)上開始連載至256號(1911年1月10日)刊完,已在全書印行以後,據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著錄,此前有講義本署名林歸雲於1904年與1906年兩度印行。今所見另一版本無版權頁,出版時間、地點不詳。
  • 《隨想錄》:病中巴金留給後代的「遺囑」
    年輕時體檢,醫生懷疑他有肺病,死亡的陰影很長一段時間都壓在他的心頭。1965年,他檢查出有高血壓傾向。1979年發現隱性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也是進入老年之後,困擾巴金的病。除此之外,巴金的健康狀況尚好,甚至稱得上強健,有他的那麼多長篇巨製可以作證。友人蕭乾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海公園划船,他們這些比巴金年輕的朋友,都劃不過巴金。
  • 人文主義大作家蒙田與他的《隨想錄》
    蒙田一直與朝廷有接觸並涉足於政壇。從1571年起,他成為聖米歇爾騎士,並擔任過納瓦爾國王亨利的侍從,還參加過第四次宗教戰爭,1581年和1583年,蒙田兩次當選為波爾多的市長。蒙田所處的時代,是宗教戰爭頻繁的年代。但是蒙田的處世手法相當靈活,在法王和教皇之間保持了一種不偏不倚的超脫立場,一生過著紳士與文人相兼的雙重生活。
  • 赫爾岑150周年祭:從《往事與隨想》理解19世紀俄國
    他的代表作有《科學中的一知半解態度》《關於研究自然的信》《來自彼岸》《往事與隨想》等。其中《往事與隨想》的影響尤其深遠。在上個世紀,作家巴金先生曾翻譯該書部分。兩年前,完整的中譯本出版。在赫爾岑逝世150周年紀念日,我們重新推送學者汪劍釗的書評,他從《往事與隨想》出發對赫爾岑其人其思想展開了評說。
  • 【七律】國慶節隨想
    【七律】國慶隨想
  • 松間書院 | 另一半中國文學史—《劍橋中國文學史》
    也許你還不幸地被中文系錄取,時時刻刻被那些厚得嚇人的「文學史」灌輸這樣的「常識」:馮衍是東漢最有名的作家、鮑照是南朝首屈一指的詩人、若不知道北宋聲名顯赫的梅堯臣,你就自卑去吧!要不是看到「文學史」或者令人同情地被中文系錄取,也許這輩子都不會聽到那些拗口的名字,而且他們壓根不會跟我們產生任何關係。至於為什麼一聽到那些名字就得肅然起敬,據說那是高深莫測的學問。總之,我們只管立正敬禮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