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有媒體披露:近年來,中國的文學史「創作」異常「繁榮」,已寫出了6000多種「中國文學史」,其中「中國當代文學史」就達1000多種。這兩個數字令人十分驚駭,難怪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種類繁多。(參見2008年9月22日《文匯報》)
不過驚詫之餘,我又生出一個疑問:這麼多「中國文學史」,給誰看?
毫無疑問,這6000多種「文學史」,都是專家寫的,他們或是文學研究機構人員,或是大學(或許還有中學)教員,依我輩淺見,而凡是能捧出「中國文學史」這樣巨著的作者,就可以稱為「文學理論家」,假如一個「文學理論家」捧出一部「文學史」大著,則6000多部「文學史」便就造就了6000多位「文學理論家」,說明在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著作之多、「名家」之多,已經足可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
但是,這些多如牛毛的「文學史」,它們的質量又是如何呢?
又據媒體披露稱:時下文學史寫作者,並非是因為自己熟讀了文學史上大量作家的作品後有了新的見解才重撰文學史的,而是「面前攤著6種文學史,自己則在寫第7種」,也就是說,把各家的文學史拿來拼拼湊湊而「寫成」自己的「文學史」。這樣的「著作」,常常是既沒有文學也沒有史,更談不上有自己的見解或學術建樹。另一種就是在寫作中預先設定篇幅,例如研究魯迅給了多少字,研究茅盾就給多少字,篇幅大小是根據作家地位而不是根據作品。而寫了「文學史」又是為的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用來評職稱的,所以雖然出版了、印成了鉛字,這些「文學史」在書店、圖書展銷會上並不見蹤影,例如前不久上海書展上,能上架的「中國文學史」也就是很有限的幾種,連10種也不到,不知道是作者自己知趣而退,還是出版社出版這些「文學史」只是賣書號、而圖書全部由作者「包銷」的?而聽說有的當代作家為了讓自己不入流的「作品」能進入「現當代文學史」祠堂,甚至用吃請辦法買通文學史作者的事,則寫文學史,完全變成了利益染指的工具了。
中國要不要6000多部「中國文學史」?答案是肯定的:不需要。其實,在學術浮躁的今天,竟能批量生產6000多部「文學史」,這本身便是大笑話。「文學史」寫作不是三鹿奶粉的生產流水線,豈能在短期內批量生產的?光讀別人的「文學史」而不去讀歷代作家的大量作品,這樣的「文學史」生產出來有價值嗎?
「文學史」的寫作是一項嚴肅的學術事業,中國寫作文學史的大家,也就是劉大傑、郭紹虞、章培恆等數人而已,「文革」前周揚同志想寫一部超過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文學史,集中了中國文學研究所的許多專家及大學教授之力量,最後出版的《中國文學史》亦並不理想,為什麼?我認為除了過左的理念之外,就是執筆寫作的人讀的原著太少,功力就不夠,明顯地覺得沒有全面掌握各個時代的作品。
所以,想寫好一部中國文學史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並不容易,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首先,要通讀、熟讀或精讀涉及文學史的全部或幾乎全部名家名作。例如古代文學史部分,《詩經》、《離騷》、《呂氏春秋》、揚雄、司馬相如等是必讀的,《全唐詩》、《全唐文》《全宋詞》、《全元曲》、全明清傳奇之類也是必讀的吧?還有歷朝歷代的名家的所有作品,也應該讀吧?現在有的「專家」連《離騷》《全唐詩》都未啃過,甚至連明清的幾百部小說也未讀過,就敢寫「文學史」,真是奇哉怪矣。
二是凡寫文學史,則必須熟讀歷史,若時代背景、歷史著作未讀過,如何便敢寫文學史?因為歷朝歷代作家的作品,都是那一個時代的產物。如關漢卿為何要在劇作《單刀會》中「篡改」歷史真相突出「漢」字?馬致遠為何要在劇作《漢宮秋》中「瞎編」王昭君和番時投黑河而亡?如果不了解元朝的歷史,能理解關、馬的作品嗎?所以,可以說,若沒有讀過二十五史、《資治通鑑》、《春秋》、《左傳》、《墨子》、《國策》等作品的人,而去寫文學史,則必定是誤人子弟「扯淡」文字,是絕對寫不好文學史的。
三是必須有一定的閱歷,才能理解歷代名家的作品。如李白寫作《永王東巡歌》,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屈原的《離騷》,蔡琰的《悲憤詩》、《胡笳十八拍》,沒有生活閱歷的人,能讀得懂嗎?
四是必須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否則連文言文也讀不下來,怎麼讀歷史、讀古人作品?像《春秋左氏傳》,就是具備一般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未必能讀下來,則對古典文學功底修養要求就更高了。即使寫現、當代文學史吧,那戲劇文學部分,就需要懂戲曲、話劇、影視劇特點,要多看戲曲(京昆或各種地方戲曲)、話劇、歌劇、兒童劇、影視,聽彈詞。但現在許多文學史作者戲曲或舞臺劇絕對不看,他們寫出來的文學史,不就是玩弄文字的遊戲嗎?
由此我想到,文學史的寫作者,若必須能具備以上幾個條件的活,則至少年齡已到45歲以上,才有資格來從事這項工作。因為在45歲之前,一般的學者是讀不完歷代歷朝名家作品和二十五史、《資治通鑑》的;若是古典文學基礎只具一般水準,《離騷》、《國策》、《全唐詩》、漢賦這類名著是絕對讀不懂的。一句話,只能嚼別人吃過的饃。所以我認為40歲以下、抑或35歲以下的人,不論他是多大的「天才」、不論他是不是王勃再世還是屈原投胎,如果獨立寫出了什麼文學史之類,絕對是扯淡,是在製造文字垃圾。
而今天,我們的社會已不幸生產出了6000多部「文學史」,我敢說,除了其中少量可讀以外,90%都是重複的或垃圾性質的「文學史」。當然,垃圾類「文學史」僅是為了評職稱、給評委看看亦無妨(其實大部頭書,評委是根本不看的),但若謬種流傳讓學生去讀,或不幸流入社會,就會貽害無窮,社會應當幹預和管起來。
我在想,可否制訂一個「文學史」寫作的準入制度,即規定45歲以下、無深厚文學功底、古文功底、未讀過二十五史、《資治通鑑》、《國策》、《左傳》之類的人,不準參與或獨立寫作文學史,他們的「文學史」不準出版社出版。我的這個想法可能偏激了些,但文學史是文學領域的「聖經」,不容庸人去玷汙它。都說要淨化學術研究領域的空氣,我看不妨從文學史寫作「準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