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子路問津處

2021-01-12 駐馬店網

□晚報記者   姬淑華   文/圖

暑假期間,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家長,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開闊孩子的視野、拓展孩子的知識面,大都會帶孩子去外地旅遊。其實,我們天中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名勝古蹟與歷史文化遺存非常多,比如汝南的梁祝故裡、天中山碑、「重興汝陽縣儒學記」石碑,上蔡有李斯井、望河樓、伏羲畫卦亭,新蔡有子路問津處、文廟……不需要家長舟車勞頓、長途跋涉,不出天中大地,一樣能讓孩子增長見識、學習歷史。近日,記者在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著名青年勵志作家、新蔡縣作協副主席薛峰的帶領下,慕名探訪了新蔡的子路問津處,飽覽它的風採。

 

新蔡縣月亮灣公園裡的子路問津處雕像。

 

遊客胡莉莉和她的女兒在子路問津處碑前合影。

經常有人來探訪

上周,儘管天氣非常炎熱,但仍然阻擋不了記者一行拜訪子路問津處的熱情。經過幾個小時的奔波,記者終於在距新蔡縣南5公裡的關津鄉關津集南首、106國道西側,見到了嚮往已久的子路問津處碑。

記者看到,子路問津處碑在關津村南,離村子很近,靜靜地佇立在一望無際的青青莊稼中。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碑體看著有些破舊。碑上的「津處」兩個字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看不太清楚。

薛峰是一位青年才俊,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新蔡的歷史研究得非常透徹、深入。看記者陷入對歷史的沉思中,薛峰說:「子路問津處碑原來是問津臺,是春秋楚昭王為紀念孔子自楚及蔡使子路於此問津而築,後來被毀壞了。明萬曆44年(1616年),知縣王遷俊重築碑,用青石制的,上面刻有『子路問津處』5個楷字。碑寬50釐米、高2米餘。」

「關津北面是有名的關津渡口,新蔡古志八景之一,是春秋乃至明清時期南北能通衢大道上的重要水陸碼頭。當時,每至日暮,商旅、車船雲集,渡口上下一片燈火,櫓棹譁譁,人聲鼎沸;集南有子路問津臺遺址;渡口兩側,崗巒起伏,水流迴環,蘆葦叢生,巨柳成行。觀遺風之勝跡,閱山水之清秀,令人賞心悅目。」提起新蔡的這段歷史,薛峰來了興致,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起來。

說話間,有幾名村民路過此處,記者急忙向他們問好,並詢問他們是哪兒的人。其中一名中年男子說:「我們就是這個村的人,經常見有人來這個地方參觀子路問津處碑,很高興大家來參觀。想當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行恰巧路過我們這裡,並留下了這處遺存,這真是我們村的驕傲啊!」

另一名老年人自豪地說:「孔子是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我小時候就聽村裡的老人講,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可能受孔子的影響,俺村的村風、民風很好,尊老愛幼、鄰裡團結、互幫互助的風氣很濃。」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有「子路問津」的故事

「作為新蔡人,我們都為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而驕傲。」薛峰說。

「『子路問津』的故事《論語·微子》及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都有記載。」薛峰對記者說。

記者查資料得知,「子路問津」的故事發生在孔子周遊列國之際。「問津」,原意是打聽渡口。「子路問津」之事最早見於《論語·微子》,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有記載。

關於這件事,《論語·微子》的記載是: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與長沮、桀溺的對話,表現出孔子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救世精神。孔子的這種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國歷代有志之士的精神支柱。同時,也通過長沮、桀溺表現出「世人」對於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態度。「子路問津」的故事是孔子人格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縮影。

「子路問津」的故事並不複雜,翻譯成白話是:子路向長沮詢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那個駕車人是誰?」子路回答:「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啊!」子路沒想到會碰了一鼻子灰,於是他轉身再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回答:「我是仲由。」「是魯國那個孔子的學生嗎?」「是的。」桀溺勸他說:「當今壞人壞事像洪水一樣泛濫,誰和你們去改變呢?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裡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一邊說一邊不停地播種。

重溫歷史  向古聖先賢學習

就在記者一行在子路問津處碑前回顧歷史、嘆服孔子的偉大人格時,有一對母女也在碑前仔細觀看。記者遂上前與她們聊了起來。這名年輕的母親說,她是宋崗中學的老師,叫胡莉莉,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出去看看,趁放暑假特意帶離子來這兒參觀。「我認為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平時給孩子講孔子及他弟子的故事,孩子認為這是虛無縹緲的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印象不深。今天看了這個碑後,她的感受會與原來不同。」她說。

胡莉莉說:「我平時比較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愛給她講歷史典故、古聖先賢的故事,讓她向古聖先賢學習。特別是孔子的故事,我給她講得比較多,今天實地參觀了這個碑後,估計她會加深對孔子的印象。這對她學習歷史很有好處。」

胡莉莉的女兒、上小一年級的薛瑾說:「爸爸、媽媽經常愛給我講孔子的故事,我知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今天我看到這個碑才知道,孔子竟然與我們新蔡有關。這太好了。我回去後要給我的好朋友講一下這件事。」

觀看了子路問津處碑後,薛峰又帶領記者上新蔡縣月亮灣公園裡觀看了子路問津處雕像。記者看到,雕像非常逼真,歷史感很強。不時有人與雕像合影留念。

「『子路問津』在歷史上並不是一件大事,也說不上有什麼重要的史學價值。然而,當前有些地方都喜歡祭起名人的靈位,玩著『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遊戲。所以這些年來,真真假假的『子路問津處』遍地開花,從天而降的『名勝古蹟』不斷湧現。這種隨意嫁接歷史、亂點鴛鴦譜的態度,不但是對史實的玷汙,更是對祖先的戲弄。對於這些沽名釣譽者,我們只好用孔老夫子的話來回敬:『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薛峰說。

 

  

相關焦點

  • 子路問津
    位於新蔡縣城南5公裡處關津渡口有一處「子路問津臺」(子路,孔子的得意門生,七十二賢之一)。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孔子與學生到此處,因汝河擋道,孔子只好讓子路向田裡幹活的兩個老農打聽。這兩位老農,一個是長沮,一個是桀溺,都是當時著名的隱士。孔子見識兩人後,感嘆此地多隱士,隱士多睿智。
  • 「子路問津」「指點迷津」典故的由來
    在此期間,孔子及其弟子經歷了很多耐人尋味的事情,影響深遠的便是公元前489年,孔子63歲時,在陳蔡絕糧被困七日之後前往楚國負函(今平橋區長臺關鄉城陽城一帶)途中產生的歷史典故「子路問津」「指點迷津」。根據歷史文獻考證和情理推斷,羅山縣的「子路問津」處比較可信。據清朝乾隆年間《羅山縣誌》記載:「桀溺畈,在問津處北,相傳桀溺舊居於此。」
  • 第四期 子路問津的故事
    選送單位:新蔡縣好口才培訓中心  本期故事   子路問津的故事    本期故事解說詞  子路問津的故事  親愛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我叫耿銘澤,我相信大家迷路的時候應該都問過路吧?而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在咱新蔡關津境內就發生了一個問路的故事。
  • 新洲境內一雕塑被疑"穿越" 子路問津杏花村牧童?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袁喆通訊員王東升李少武)2000多年前孔子使弟子子路問渡口何處,在武漢市新洲區至今留有「孔子問津處」;晚唐時期,大文豪杜牧寫下「牧童遙指杏花村」的不朽詩句,而史學家考證杜牧的問酒地也是在如今的新洲區。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還沒等子路說明來意,長沮手也不停地問子路:「那位坐在車上的人是誰?」「他是我的老師孔丘。」長沮抬起頭,用嘲笑的口吻問:「是魯國的孔丘嗎?」「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嗎?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呀,還來問我們這些種地的人幹嗎?」
  • 《悟學.第287篇》子路問津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 子路問津處——河南信陽文廟:孔子周遊列國最後一站
    同時,信陽也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以及子路問津處。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孔子在信陽講學的地方--信陽文廟。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最後一站是信陽,他在一個小祠堂裡面講學,而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將它列為文廟。文廟在歷代朝代更迭中又被稱為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等其他別名,但歷史上一般都稱它為文廟。
  • 【惠遊湖北】視頻作品丨探訪千年書院
    【惠遊湖北】視頻作品丨探訪千年書院 2020-12-10 1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書院對聯賞析(6)問津書院
    問津書院在湖北省黃岡市。相傳孔子自陳蔡去楚過此時,使子路問津於此,故名。元初宋遺臣龍仁夫所建,大盛於明,萬曆中曾建分院於河南商城。清亦興學不斷,康熙六年(1667)擴建,規制宏敞,直至光緒七年(1881)還募資重修。
  • 新洲問津書院完成百年大修 舉辦祭孔大典(圖)
    問津書院百年修復落成暨祭孔大典現場    荊楚網消息(記者 趙莎莎)12月12日,我國唯一因「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而得名、曾與嶽麓書院齊名的古書院——新洲問津書院百年大修宣告完成。當日,武漢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問津書院研究基地、湖北省青少年國學教育基地、武漢鄉村儒學研究推廣中心,在此掛牌設立;湖北現代儒商研究會在此掛牌籌備。問津書院廣場上舉行了祭孔大典,三千多人接受了一場莊嚴的傳統文化洗禮。   問津書院位於新洲區舊街街孔子河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問津書院源自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途中、使子路問津的典故。
  • 他窮極半生,還原問津書院的「前世今生」
    中國青年網武漢12月2日電(記者 劉尚君)這裡是問津書院。如果歷史有回音,那李森林就是會說話的「史料書」,「記載」了問津書院的前後今生。  李森林是誰?本人供圖  問津書院源起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途中「使子路問津」的典故。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時期,當地百姓在孔子山附近挖出一塊石碑,淮南王劉安下命就此建亭,將石碑立於亭內,同時在此修建孔廟,設私學,召學士在此講學、著書立說。明萬曆年間,書院重修,湖廣巡撫熊尚文取孔子使子路問津之意,給孔廟書院命名「問津書院」。
  • 孔子誕辰紀念日學者聚首新洲問津書院 提出儒學新觀點
    荊楚網消息(通訊員程書雄、劉慧、王林軍)武漢市新洲區問津書院是中國唯一以「孔子使子路問津」典故命名的古書院,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紀念日,當日,以問津文化的內涵與當代價值為主題,由湖北省問津文化發展促進會主辦,湖北問津文化論壇在新洲區舉行,多名專家學者參會交流。
  • 武漢問津書院:大端以學為事
    在我國的天津和武漢各有一所問津書院,天津的問津書院創辦於清乾隆年間,武漢的問津書院位於古黃州府黃岡縣孔子河村(今屬武漢新洲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宋末元初,自創立起,一代又一代名儒在此孜孜講學,傳道授業,可謂荊楚書香千古長。明朝中後期,問津書院講學更是「風動海內,一時鐘鼓管弦之盛」,幾乎和當時的東林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還有京師的首善書院相媲美。
  • 與四大書院齊名的湖北省"問津書院"將重開
    新華網湖北頻道訊:據楚天都市報報導,昨從有關部門獲悉,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四大書院齊名的新洲問津書院,不久將重現人間。2001年,問津書院3塊碑刻再現曾引起轟動。2002年,問津書院被列為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曾多次呼籲:問津書院不能再「無人問津」了。
  • 《論語18·06》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上海財經大學EMBA季刊《問津》創刊詞
    2500年前,「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人生如河流,大學亦如河流。為了給這個渡口樹起一面俯仰江河的大旗,我們決定創辦屬於上財EMBA的季刊《問津》。問津以溯源。佇立在這個渡口,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物華冉冉,我們將深邃的目光投向河水之源。
  • 問津書院推動社區閱讀
    問津書院推動社區閱讀】讀懂天津,留住鄉愁。8月20日,記者來到問津書院探訪「鄉土閱讀」。作為天津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問津書院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區,書院內的「雙槐書屋」,又稱巷肆書吧,是全市首批開放的十家城市書吧之一,為公益性的社區閱覽場所,書屋面積80餘平方米,藏書總量超過萬冊,內容包括文史、政經、科技、生活、少兒、其他六大板塊,免費向社會開放閱讀,書屋還擁有數十冊盲文圖書和專業閱讀設備,服務於盲人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