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垃圾焚燒發電廠落地有多難
選擇用垃圾焚燒發電廠來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西安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從1998年開始規劃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就啟動選址工作,直到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仍在糾結中。
一選再選,一拖就是19年
記者從西安城市管理局了解到,早在1998年,西安就開始規劃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當時選址在西安北郊北三環附近。但隨後不久,西安一所大學的分校區選址在此附近。由於當時人們對垃圾焚燒發電的認識不足,同時垃圾焚燒發電的環保工藝尚未得到完善,鄰避效應發揮作用。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為了不影響區域發展,經過協商,垃圾焚燒發電廠重新選址。
這一拖就到了2010年,西安市政府重新選址到了六村堡八興灘。然而,不到一年時間,西鹹新區規劃正式發布,將八興灘囊入其中。作為陝西省集全省之力打造的新區,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有力支撐,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再次成了難點。「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國家有嚴格的技術規程,每一次選址從選址到踏勘到論證都需要半年以上,光是在具體選址上,在與當地溝通過程中,有些地方前前後後選了10次還定不下來。」一位參與選址的工作人員說。
選址還在走馬燈似的換地方。2014年5月,西安市再次對外公布,西安將建設3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基本確定了選址用地:灃東新城八興灘區域、灞橋區江村溝區域、長安區魏寨彭村區域。然而,後續工作並沒有緊跟上。截至目前,西安仍然沒有一座啟動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2017年,在垃圾圍城迫在眉睫的情況下,西安再次強力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工作,將在戶縣、藍田、灞橋、高陵、灃東新城五個地方布局5座垃圾焚燒處理廠,要求2017年底前開工建設。目前,具體的建設選址工作還在繼續。
鄰避效應,不是無招可解
垃圾處理設施是城市最重要的市政設施之一,是基本城市功能的保障。而在現實中,鄰避心理是其選址和建設面臨最困難的問題。據相關人員介紹,有些地方怕垃圾焚燒發電廠影響區域發展而一再拖延,有些群眾不清楚垃圾焚燒發電帶來的確切影響而以訛傳訛,有些地方單位甚至房地產開發商,從自身利益考慮,反對選址。多層面的利益博弈,為選址增加了更多阻礙。
「大家都不願意將垃圾焚燒發電廠建在自家的門口,這就是鄰避效應。去年,為了徵得群眾的支持,我們在藍田、高陵等地舉辦過多場培訓,請垃圾焚燒發電的專家給當地的政府、單位、普通群眾科普現代垃圾焚燒發電對環境的影響,有些區縣還組織群眾去其他省市已建成的垃圾焚燒處理廠參觀考察,消除大家的顧慮。」一位西安市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採訪中,專家也建議,要通過科學的決策,在選址建設過程中,充分重視群眾的利益訴求。如果能建立合理的風險補償機制,讓當地居民共享項目建設帶來的政策紅利,讓垃圾焚燒發電廠真正給附近的居民帶來好處,才能贏得當地群眾的支持和信賴。
用事實說話,遠比說一千次道理管用。通過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場考察,通過培訓,通過政府的合理選址決策,從選址就讓群眾參與其中,及時解答群眾的各種疑問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希望這一次,選了19年址的西安垃圾焚燒發電廠能夠真正落地。
(責編:鄧楠、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