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2020-12-12 健康生活心得

大家一定都聽過「水至清則無魚」,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

魚和人一樣也是需要呼吸的,不過它們是通過魚鰓來呼吸的,水裡如果沒有腐殖質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雜質,魚是沒有足夠的氧氣來呼吸的,所以特別清澈的水是不會有魚存在的,古人們可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知識,但是依然可以通過生活經驗總結出來,可想而知古人的智慧其實是很高的。

當然了,一般俗語都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句俗語同樣如此,他還有下半句,這才是老祖宗想要告訴我們的生活哲理,「人至察則無徒」,也許有人不太明白,其實這句話是根據上半句引申而出的,也是老祖宗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

察的意思是太過於嚴格,什麼事情都要計較,徒的意思是朋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別人太過於嚴厲,這是一定不會交到朋友的,其實道理也是很簡單的,老祖宗就是想要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和這清水一樣,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能不分場合的要求別人做到完美,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完人的,而且別人也不願意一直接受這種約束。

當你做人做到這一步的時候,通常最終只會剩下自己一個人,其他人遲早都會和你分開,其實這也是一種容人之量,就比如大家常說的「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說能力越大的人度量也就越大。

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一味的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不如讓自己放鬆一些,不要給自己和別人徒增煩惱,這樣的生活也會輕鬆很多,給別人一種好相處的信號,自然而言的就會有很多的好朋友了。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容忍的,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有些原則是不能觸碰的,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能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誤導,否則的話整個池塘會被染成了墨色。

我相信,如果能夠明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並且能夠做到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會是非常成功的人。

不過,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追求一些事物可能都不會顧及朋友和親人,而這樣就會導致朋友受傷害或者親情不復存在,老輩人說這樣的話也就是教育後人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做了有什麼不好,尤其放到現在人們對於物質的欲望越來越高,真應該去聆聽下這些俗語明白老祖宗為什麼會這麼說。

所以說,這些流傳下的俗語也好,警言也罷,都是古人的智慧及生活經驗的結晶。都是他們的智慧之談,能給我們的生活以很大的幫助。

其實古人的俗語還有許多,比如"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人窮不碰三生意,沒錢不做三買賣「「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等。

而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都收錄在這本《老人言》中,從古至今,句句精闢,是一本非常不錯的讀物,相信聰明的你讀完了之後,對你做人大有好處,可以少走彎路。

在這本《老人言》裡,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俗語,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本《老人言》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是能讓我們一邊哈哈大笑還能一邊學到很多智慧的書籍!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文的《老人言》,不僅將原版內容完整收錄,還有詳細的翻譯和注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

一本才49塊錢,比書店便宜太多了,正版書籍也就一頓外賣錢,卻能讓你和家人受益一生,快點讀讀吧。

快點擊這裡購買 ↓

《老人言》這本書,裡面的內容淺顯易懂,不是通篇泛泛而談的大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精彩的小故事來闡述。書中經典的道理,經過歷練和總結,也不再只是老祖宗的智慧,通過不斷的流傳,已經成為普世智慧和精神財富,就看我們怎麼去從中受益。

相關焦點

  • 經典名句「水至清則無魚」是老祖宗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而且如果我們領悟到其中的一些道理之後,也會感覺到特別的清爽,就比如經典名句「水至清則無魚」是老祖宗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水特別清楚清澈的話,那麼水裡邊就有魚的存在是特別少的,而且在生物上來說,他這句話也是有特別的道理的,因為這種東西就是喜歡在有微生物多的水質情況下去,生存的如果沒有微生物的話,他們很難將自己的生命去延續下去。
  •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名言的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講述一個道理
    ,流傳到今日,這句話的用處已經大大改變,這句話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其實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精粹,也是老祖宗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句俗語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水太過於清澈,這個地方一定是沒有魚的,其實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根本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就可以進行解釋,我們知道,魚離不開水,一旦離開了水就會死亡,可魚只是在水中生存,它們還需要依靠水中的一些雜質汲取營養,若是水中只有純淨的水,沒有一丁點雜質,那麼魚就沒有食物,時間久了,魚依然會死亡。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精華,教你為人處世之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相信大家對它也都不陌生,也比較好理解。從字面上來看,意思就是說:太過於清澈的水,便沒有魚能在其中生存。其實還有下半句,而且,這下半句才是精華,蘊含了為人處世之道,是古人的智慧總結,對於人生有著很大的啟發性。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0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然了,有些俗語不容易理解,只有親身體會過才會懂得。今天筆者和大家說這麼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道理很深刻。如果你能弄懂這句話,並且靈活運用,你會獲得非常通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說的是「人至察則無徒」。整句話出自於《漢書》。
  • 古人講「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說透了為人處世的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既是一句俗語,同時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水清無魚」。雖然僅有七個字但卻蘊含了,一個十分深奧的人生哲理。只有弄懂這句俗語的深意,並且靈活運用這句俗語闡述的道理,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愜意。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擁有生活智慧。很多民間俗語看似很淺顯,但卻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這些由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真諦,只有在親身體會之後,才能徹底讀懂其中的深意。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處世智慧!
    古人有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就是說這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說水過於清澈,就沒有魚蝦在裡面遨遊,我們也知道湖水中存在食物鏈,蝦米要以水藻為食,湖水清澈就意味著沒有食物,魚蝦自然就會離開此地到別處覓食。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盡含人生哲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老祖宗也是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寶貴財富,其中俗語應該是對人的生活有著很好指導意義的一項,俗語的方方面面有很多,幾乎包含了人世間的所有。
  • 俗語「看人就看門前草」,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你識人!
    俗語是我國非常優秀的文化,而這些俗語能夠流傳到今天,正是因為他有流傳下來的價值和道理,所以到了現如今的今天,我們依然還是可以聽見身邊的很多人都會有事沒事的說上那麼一兩句俗語出來,這正是說明了我國俗語文化它獨特的魅力,而對於識人看物這一方面的俗語也是數不勝數,有一句俗語叫做「看人就看門前草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道出古人的做人之道,值得人品味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經典所在,做人不能太偏激了!文/一休道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五千年的文化,這些文化傳承至今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俗語。俗語在我們的是生活裡扮演的是一個提點人的作用,無論是生活常識亦或是做人之道,都可在俗語中窺探得到,而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俗語》一書中,不乏一些教人如何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就像「人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道出了古人的做人之道,尤其是第二句更是經典所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偏激,非常值得人們細細品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它的含義吧!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經典,看後漲知識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與他人融洽相處,保持一種友好的人際關係呢? 與人相處的秘密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一個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的人可能就很難理解,這一句說水和魚的句子裡,為什麼會有著與他人友好交往的秘訣。這就和中國傳統的說話方式有關係了。中國人說話都比較含蓄,總是喜歡說話說一半留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就是讓人自己去心神領會的。
  • 俗語「樹高千尺不忘根」,下半句才是精髓,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
    說起俗語很多人認為這不過就是一些粗俗沒有文化的人說出的言語,認為其中大多數俗語都是通俗易懂沒有任何可以研究的文化價值,其實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我們知道俗語雖然非常直白簡單,可是他大多數都是我們的老祖宗所總結出來的經驗道理,其中很多深層含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特別是那些老祖宗們留下的關於那些為人處事的俗語對於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但是下半句才是精髓,講透了做人的道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一典故作為老祖宗的智慧,歷來為人們熟知。《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記載,子貢想要入仕問孔子,「人應該怎麼為官呢? 孔子就如何做到官位穩固又能得到官聲長篇大論一番後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俗語「水清則無魚」,下半句是啥?原來老祖宗想講的都在這句話
    在中國每個地方,有許許多多帶著地方方言或者地方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或深入人心,或點醒夢中人,都有著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語以很簡潔明了的句子讓我們很直觀的明白道理,但是也有很多俗語我們只聽過上半句,就覺得很有道理,下半句卻很少人會細細品味,其實精髓就都留在下半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一講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都講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這些人可能缺的並不是經驗能力,而應該對自己的個人性格和秉性做出一些改正,正如先祖代代相傳的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上半句:水至清則無魚 這句話只看表面字意可以知道它的內涵,翻譯成現代漢語也就是,如果水無比純淨,那麼任何魚都無法在裡面生存,因為接近理想純淨值的水,內部幾乎不含有任何雜質,而魚想要在水中生活的話,還需要依靠水中的氧氣、透射進來的陽光以及漂浮在水中的各類有機物等。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後半句才是精髓,能想通的都是聰明人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古人對事、對人的其中一種看法:水至清則無魚。水至清則無魚水太清了,魚則無法生存。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魚需要在水中生存,便需要氧氣、腐殖質以及其他微生物。由此可見,古人這句話竟然暗合科學道理。
  •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是精華,老祖宗教我們的做人道理
    俗語是我們生活中常聽到的句子,比古文朗朗上口,比古詩簡單易懂。這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口口相傳留給了我們。在眾多的俗語中,「得饒人處且饒人」絕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與人相處,能饒旁人的地方,就不要太過追究。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後半句才是精華,蘊含著為人處世的真理
    對於「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你呢?從字面上來看,意思就是說如果湖中的水太乾淨,看不到一丁點雜質的話,基本上是很難看到魚的。因為太過於清澈乾淨的水,魚是很難生存的,其實這是一種生活常識,如果我們用純淨水是沒有辦法養魚的。那麼「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當然不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生活常識,這句話還有半句叫「人至察則無徒。」
  • 俗語: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子不肖不如無,老祖宗教你學做人
    俗語:種田不熟不如荒,養子不肖不如無,老祖宗教你學做人 我國歷史上千年,在這漫長的時間中形成了形式眾多的傳統文化,這些形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其中俗語因為其通俗易懂、簡單直白,從而廣泛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今在我們的日常交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