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閱讀藝術內涵,成為善於獨立思考閱讀者

2020-12-19 小賀1982

我們有一個敏銳的頭腦,現在手邊還有一本想要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籍是某個人用文字所著,他想要通過這些文字與我們交流一些想法。

衡量是否成功閱讀這本書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與作者的溝通的結果。

結果的好壞則取決於,我們能夠接受多少作者傳達出來的資訊。

閱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

當然這樣說可能考慮的過於簡單,因為我們的頭腦與書籍之間的關係並不僅僅只要一種。

它們之間往往會成產生兩種不同的關係。

我們可以使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兩種經驗去比喻這兩種不同的關係。

第一種情況是我們閱讀一本書中的每個章節,並對於作者所表述的內容很了解。

頭腦與書籍有兩種關係

那麼可以說我們獲得了一些資訊,但是我們的理解力則不一定增強。

甚至如果這本書中所有的內容我們都能夠理解,那麼作者對我們的啟發則更為有限

因為作者與我們所了解的如此相識,就如同兩個頭腦在同一個模子裡鑄造出來一樣。

這本書的唯一意義僅限於幫助我們整理了訊息,理清了思路。

第一種閱讀僅僅獲得資訊

因為它只是將一些我們沒讀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和作者共同了解的東西傳出來而已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我們閱讀書籍中的每一頁但就是不理解。

雖然每頁的文字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但對文字背後隱含的內容卻一頭霧水。

我們完全不理解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第二種閱讀能夠增進理解力

我們對於這本書的理解程度,僅僅局限於我們知道其實我們不理解這本書。

我們明白這本書表述內容超出我們理解範疇,這本書蘊含著一些能夠增進我們理解力的東西。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讀懂這本難懂的書呢?

我們可能會將這本書交給其他人,那些我們認為比我們更睿智、讀得更好的人。

有些書籍難度極大我們無法讀懂

讓這些人為我們詮釋書本中那些我們不明白的、晦澀難懂的內容。

當然這些人可以指代一個人也可以是一本書比如輔助書、導讀書、教課書。

我們也可能會放棄閱讀這本書,因為我們會認為自己理解的足夠多了。

用不著再為那些超越我們頭腦理解範圍之外的書籍而傷腦筋了。

遇到難度大的書籍乾脆放棄閱讀

無論我們採用上述兩種方法中哪一種,都不是真正的閱讀。

真正閱讀只要一種方式,就是不藉助任何外力幫助依靠自身的努力來閱讀這一本書。

我們什麼都沒有,僅僅憑藉內心的力量,揣摩眼前的文字,不斷提升自我。

從模糊的概念出發通過思考直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真正閱讀憑藉自身思考理解

這是一種腦力活動,也是一種高級的閱讀技巧

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書,向我們既有的理解力發出挑戰。

它就是閱讀藝術的體現,當我們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也可以說我們領悟了閱讀藝術。

這裡我們可以粗略的為閱讀藝術下個定義,它是一個過程:一個讀者憑藉思考,除了揣摩作品中的文字之外,不藉助任何幫助,用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

閱讀藝術真諦通過閱讀獲得自我提升

而在讀者閱讀、思考、自我提升的過程中不斷運用各種不同的技巧和活動。

這些不同的技巧和活動最終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閱讀藝術外在的表現形式。

希望通過本章的內容幫助大家理解閱讀藝術的真諦,成為一個獨立而睿智的閱讀者。

閱讀改變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閱讀了嗎?我是小賀期待明天與你相會。

相關焦點

  • 比閱讀更重要的是思考
    如果說碎片化閱讀是一群烏合之眾的狂歡,那麼追求數量的閱讀,就是快餐文化下的自我滿足。碎片化閱讀環境裡,我們懶於思考,每當熱點出現,只滿足於獲取訊息,將理性交給各類營銷號。快餐式閱讀書籍,我們只在乎數量的多少,卻從不思索作者深刻的內涵。會閱讀,更要會思考。思考者,首先必須是一個獨立的人,進而願意去使用獨立思考的權利。
  • 閱讀中的獨立思考最可貴
    真正喜愛閱讀的人都會對孟子的這一思想有所體驗。閱讀者如果在閱讀過程中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相伴隨,其閱讀的收益一定會大打折扣。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很多人一直堅持閱讀和聽講座,這當然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讀、去聽,而不獨立思考、不積極地踐行和親身體驗,那麼就不會產生重要而有效的行為改變,並會浪費很多極其寶貴的時間。所以,讀書重在質量,而非數量。
  • 名著閱讀 | 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作者 | 叔本華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細思考,因此他必須要學習新東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習,卻不能隨意地思考。
  • 閱讀經典的要點在於領悟和體驗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會否認經典的價值和閱讀經典的意義。但是,真正提高閱讀經典而能夠持續提升自己的素養和生活質量的人卻總是鳳毛麟角,這是為什麼呢?是經典不夠實用?還是閱讀者自己的問題?簡言之,一定是閱讀者自身的問題。什麼問題?閱讀者的內心是否真誠?閱讀者所運用的方法是否適當?
  • 叔本華: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區別?
    跟領著俸祿的學者不同,叔本華是一個獨立思考、誠實寫作的人,他曾寫了一篇名叫《論獨思》的文章,論述單純閱讀和獨立思考、普通學者和思想家的本質區別。單純閱讀與獨立思考有什麼不同?而通過單純閱讀得來的知識,就好比從別人那借來的一顆假牙、一條假肢,它僅僅是粘附在我們的身體上,不僅不會給我們感覺,而且還可能隨時脫落,被遺忘到腦後去。叔本華談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比單純閱讀優越在什麼地方?叔本華說:「閱讀和學習是任何人都能自願進行的活動;而思想卻並非如此。
  • 性格獨立,善於自我思考的星座
    性格獨立 ,善於自我思考,似乎什麼都不去依賴他人,都是依靠自己去做的人,性格上相當的獨立自主,能力也不是一般的靠譜,跟著星座洞君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星座吧天蠍座天蠍座的性格是真的很獨立很獨立,善於思考,也善於考慮一些事兒,她們更有水準有水平一些,天蠍座特別的倔強,心裡有愛
  • 閱讀本身沒有錯,獨立思考是一種能力,可以在閱讀中養成
    叔本華在《論閱讀和書籍》中寫道:「如果一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空閒的時候則只稍作不動腦筋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就會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樣。許多學究就遭遇到這種情形:他們其實是把自己讀蠢了。
  • 助力閱讀好時代:讀聶震寧《閱讀的藝術》
    作者聶震寧化用其下聯並赫然印在新著《閱讀的藝術》(作家出版社)的封面上,可見他著述此書的目的和用心。在人類的歷史上,人們不分種族、不分語言、不分國別,對讀書的重要性所達成的普遍共識,跨越了意識形態的藩籬和時空的阻隔,是一個古老的且常說常新的話題。但是,獨立、具體地把閱讀作為一種藝術學科門類的存在來進行學術討論、研究和著述,卻是一個十分新鮮的命題,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
  • 閱讀有感之:獨立思考對個體的重要性
    閱讀到這樣一段話:當市面上充斥著關於企業管理新內容的著作,充斥著大量涉及企業生產力和效率的書籍,充斥著建立商業帝國的明星故事時,人們對壟斷的關注就會減少,甚至會被視為一種不合時宜的主張,是對科技進步和企業家精神的攻擊。
  • 閱讀時要思考的四個問題?
    造成這種差異在於我們是否在真正地閱讀一本書。我們在真正的閱讀過程當中,是時刻保持清醒的,我們有清晰的目標,知道我們要什麼。作為一個主動閱讀者,我們也會思考很多的問題。而其中有4個問題是非常基礎的。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需要我們概括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談了什麼,從哪些方面來談的。2、作者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你,好的閱讀其實是一種「孤獨」
    因為,這是一本讓你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得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的書籍。 作者對閱讀深有體會,為了讓閱讀者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因此在書中用了很多語言、對應的比喻、以及實用策略去幫助讀者來把閱讀當做一門藝術。
  •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你,好的閱讀其實是一種「孤獨」
    初探閱讀的人,愛閱讀的人,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都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因為,這是一本讓你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得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的書籍。作者對閱讀深有體會,為了讓閱讀者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因此在書中用了很多語言、對應的比喻、以及實用策略去幫助讀者來把閱讀當做一門藝術。
  • 智慧閱讀新思維——閱讀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寫作與歸你總結!
    我的閱讀感悟與體會,閱讀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寫作與歸納總結。比如看文學散文,我通過自己創作散文與論文,學習寫作技巧,比如看社會雜文,我就在寫回答的時候,不時引用一些先人的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思考,並加入自己的感悟。比如我看這篇文章,差不多算是我對朱光潛《談修養》中《談讀書》一文的思考。
  • 閱讀分享丨《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現代藝術150年》閱讀分享他說他花了整個成年的時間來思考這本書。他觀察和會見當今最具創造性思維的人物。他發現他們都有一些清晰可辨的共同特徵。「相信自己有創造力」是其中一點,威爾·貢培茲在書裡就詳細介紹了藝術家們工作和思考的方式,希望能為每個想要變得有創造力的人一些啟發。
  • 李岫青講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得閱讀者得未來
    李岫青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向聽眾講述了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孩子最適合閱讀什麼書,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她認為,讀書長大的孩子,「就像是一朵聽著音樂盛開的花,就像是一棵曬著太陽長大的樹」。這樣的孩子一定富有情趣、內心美好,熱愛生活、善於思考、善良包容;一定是樂觀向上、智慧堅強的人。
  • 帶著思考的閱讀總是慢的
    我年輕時閱讀比較偏重廣泛性,翻閱了解的時日多,靜心思考的時段少,大多數時候都是速讀姿態。回想一下,前不久還有位同仁問及一周曾經最多的閱讀量,過腦一閃後回說超過40本。這不太容易讓人信服,然而此事確為真。
  • 真閱讀 真思考 真表達——來自閱卷老師的現場手記之三
    我的回答很簡單: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多練筆。只有真正關注生活,熱愛閱讀,才能抒寫真實性情,思考世態人生,下筆如有神助。經歷了幾次高考閱卷工作,筆者更是感覺我們的孩子讀書太少,閱讀積累匱乏,對生活缺乏深入的思考,當然寫不出剝絲抽繭、鞭辟入裡的文章。
  • 智慧超洋:《沒有獨立思考的人,讀書再多也是兩腳書櫥》閱讀分享(二十五)
    作者所說的獨立思考,是腦中原本的理論知識與現實世界的真實結果進行對比修正之後得出的結論,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可能更適合概括:提出一個理論,無論這個理論是你從書本中學到的還是自己獨創出來的,剛出生的理論和科幻小說、神學沒多少區別,接下來要用實驗得到數據以支撐你的想法是否可驗證。這就是獨立思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腦中理論的提出,二是設置現實實驗或實踐行動驗證。
  • 要善於獨立思考也要善於合作
    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善於獨立思考,要有很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善於和大家合作……」昨日下午,「院士進校園」報告會在市一中初中部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政國與中學生面對面,暢談成長經歷和與科學的故事,並對青少年學生的成才提出建議。同學們聚精會神聆聽,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 領悟閱讀哲學作品的方法和規則,學會高效思考成為卓越的閱讀者
    其實閱讀哲學類書籍的方法很簡單,與那些哲學家寫作時所運用的方法是一樣的。我們知道哲學家們在面對哲學問題時除了思考之外是別無他法的。面對哲學作品除了思考別無他法當然這裡的閱讀不能僅僅局限於字面上的含義,這裡的閱讀更多的是強調運用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