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奉節開始進入瞿塘峽,便開始了著名的三峽徵程。到宜昌市秭歸縣三鬥坪流速減緩,一項世紀工程趁機用其185米高2335米長的巨大身軀將江水攔腰截住,這便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早在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就有修建三峽工程的設想,之後的幾十年中陸續有地質學者到三峽地區進行可行性考證。一直到1970年,為解決長江下遊洪水問題及華中用電問題,毛主席親自批示,贊成興建大壩,從此正式開始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期。
由於上遊水位較高,壩體似乎顯得並不是很高,而站在大壩的下遊,才可以感受到其磅礴的氣勢。兩側高大的山體露出崢嶸的巖石,更顯這項工程的魅力。船隻行至此,如何面對一百餘米的上下遊水位差?船閘告訴了我們答案。三峽大壩的五級船閘可載3000噸級船翻越40層樓的高度,建設難度堪稱世界之最。
現代化的三峽工程氣勢恢宏,而與此遙相呼應的屈原祠則是荊楚大地上一抹揮不去的古風。屈原出生地屬於今天的秭歸縣,因為三峽工程的修建使得長江水上漲,現在縣城邊上的屈原祠是從舊址遷過來按照原貌重建的。
屈原祠依附在一處山坡上,層層而起、錯落有致,為典型的楚風建築群,黑瓦飛簷,白牆紅妝,只是由於是新建的,這過於嶄新的外表讓這裡少了歷史的滄桑感。
楚風建築群
建築內部以展示屈原生平、詩作長廊、文物陳列為主。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被後人尊稱為「中華詩祖」。面對被流放的現實,憂國憂民的他將目光投向黎明百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徘徊於山野之間,他又對天問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正殿內便是屈原石雕像,面容嚴肅,眼神堅定,心懷理想的他不會因眼前的苟且而動搖,也許理想與信念超乎於生命,才能做到「雖九死其猶未悔」吧。
屈原像
遊在屈原祠,遙望三峽大壩,時光已經改變了太多,詩詞從來都是人們用心體悟之後有感而發,景雖不同,意猶相通。也許來到這裡才最能感受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