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法苑】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

2020-12-19 澎湃新聞

【書香法苑】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

2020-08-20 0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題/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

文/綏稜縣人民法院克音河法庭 法官助理 陳淼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告別了忙忙碌碌的論文答辯,再也沒有書山題海需要我翻閱,心裡卻空落落的,此時拿出了本科老師推薦的書單,只想藉此消磨時光。其實在大一的課堂上,我的民法老師再三推薦了王澤鑑老師在法學界的經典之作,曾經好幾次在圖書館借過這本書,那時年少輕狂,思慮淺薄,整個著作對我來說除了一份深深的敬畏之意之外就是深奧難懂,借回來隨便翻兩章節也就還回去了。但古人說的好「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次讀著讀著卻生出許多想法來。斷斷續續一年多,我終於讀完了全書。真是感慨良多,受益匪淺。

首先,在本科學習階段,學習法律完成了應試教育的任務,淺淺淡淡、粗枝大葉只了解了法律制度以及內容的表象,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平時只是簡單地掌握某幾個概念,能夠機械地記憶,對於這些概念其中蘊含的法理一無所知,而王澤鑑老師嚴謹的治學精神令我深深佩服,在評述某一法條或者某種制度的時候毫無獨斷專行,必須從根源入手,巧用文義解釋,揣摩立法者的原意並與現行條款進行比對,善於引述各種主流學說,再根據自己的理解予以辯駁。一方面這種論述思維有理有據,論證嚴謹,讓人信服,另一方面王老師的這種論證思維方式,給予了讀者多種思考角度,有利於法學初學者發散思維。

其次,一個法律制度或者某一法律概念學習過程中,內容記憶的準確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知道背後的法理,只有理解法理、遵循法理,我們才可以從邏輯、價值、道德等多角度出發去思考、闡發和引申。也正是因為這些內在的存在與特定的時代背景相吻合,滿足了社會的外在需要,才會使得一項制度應運而生。

以過失責任原則舉例,從邏輯上講,一個人對因自己的過失行為造成的損害理應承擔賠償責任,系理性的明白道理,不需要證明。反之,行為人行為上沒有過失就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符合邏輯思維,具有說服力。從道德上講,行為人因為自己的過失行為對他人造成的損害,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正義的要求,也不需要大肆的去證明。反之行為人已經盡到了注意義務,還是未能避免損害結果,這種情況在道德上就無需再譴責。從社會價值上講,過失責任的規定是在平衡個人自由與社會安全之間的關係。人的自由很可貴,但在你自由行事的過程中必須要盡到對社會安全的注意義務,既讓自由不受束縛同時社會安全也要得到維護。

最後,一個制度、概念的衍生離不開中國法制史,換言之,歷史在法律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因為通過歷史我們能夠了解到它的誕生和發展的外在原因。以侵權行為法為例,起初,家庭就是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對侵權行為的反應就是復仇,主要是懲罰損害結果,一方面滿足了被害家庭的心理感情,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激化了社會矛盾。無奈贖罪金制度建立,向國家繳納的稱之為刑罰;向被害人或其家族繳納的為損害賠償。也就意味著侵權行為法與刑法是兩家。十八世紀,人類社會進入了新時期,工業革命加速促進了商事交易活動,思想上強調放任,重視理性和個人的自由。社會的變遷無疑影響了法制發展。侵權行為過失責任原則由此誕生。十九世紀過失責任原則達到鼎盛時期,處理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時產生壓力。由此,立法者巧用特別與普通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說堅持過失責任原則是普通,那麼就特別損害事故承認無過失責任為特別,也將其納入社會安全體制之內。然而,由於意外事故急劇增加,為適應社會需要,無過失責任制度逐漸擴張,到今天,已經成為了與過失責任具有同等地位的損害賠償歸責原則。

因此,對於學習法律的我們來說,法理學和法制史的學習至關重要。沒有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一個法條或者一部法典,相反,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見微知著,相互聯繫。同時,這也啟發我們,法律是個整體,司法系統也是個整體,社會也是個整體,我們要聯繫的看問題,聯繫整個法律,整個司法系統和整個社會,這樣才能真正學以致用,才不至於「按下葫蘆浮起瓢」手忙腳亂,不知所錯。

END

原標題:《【書香法苑】讀《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有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循序讀書匯 第1期
    王澤鑑先生主要著作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民法概要》、《民法總則》、《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等。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繫結合學說及判例的研究,分析檢討臺灣地區「民法」解釋適用的重要問題。
  •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03)
    趁著熱勁,再來一波王澤鑑先生的作品-《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相信大家對王澤鑑先生已經有深入的了解,王粉就更不用再介紹了
  • 集贊送好書《日本民法:條文與判例》
    此外,在司法實踐和研究中,實務家們和學者們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對判例進行研究。因此,若僅是觀察其條文,難以了解相關制度在日本的全貌。因此,本書選取日本的重要判例編入,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判例選取的標準主要依據對民法典漏洞的填補,或是對民法典相關規則有所發展。
  • 王澤鑑之於中國大陸民法:知識與方法
    今天思考王澤鑑先生對於中國民法的意義,我以為可以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恢復高等法學教育時,面臨著嚴重的法學書籍荒。而兩卷影印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不知對於多少渴望知識的人,猶如久旱逢甘霖。直至今天,我們讀那些30年前寫就的文字,依然要感佩其精準可信。如今大陸學子已經不患書荒,反而要患書濫成災了。
  • 王澤鑑之於中國大陸民法: 知識與方法
    今天思考王澤鑑先生對於中國民法的意義,我以為可以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恢復高等法學教育時,面臨著嚴重的法學書籍荒。而兩卷影印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不知對於多少渴望知識的人,猶如久旱逢甘霖。  直至今天,我們讀那些30年前寫就的文字,依然要感佩其精準可信。
  • 「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著作等身的王澤鑑先生
    王澤鑑先生被譽為「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1.指導過的學生王澤鑑先生任教於臺灣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比較民法等課程,王澤鑑精通數國語言,曾先後在德、英、美、澳等國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
  • 義大利民法典評註的撰寫——以三個條文為切入點的觀察∣法典評註
    評註內容完全以現行法為中心,對於法律史、比較法、立法史問題不做專門研究。原則上僅援引判例的索引號,不援引判例的內容,未見對判例的批評。未以專門術語區分「通說」「主流說」「少數說」,但會表明某一學說的認可度,允許評註者表達個人觀點,也會援引域外學說。上述做法值得我國借鑑。歷史地看,當代評註與蓋尤斯的《法學階梯》,構成了同一種精神在相反方向上的展開。
  • 「收藏」一份關於民法總則的優秀書單,這就夠了!
    梅仲協著本書資料豐富立法、學說與判例兼重。作者所引用的立法和法律不僅僅有中國的,還有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家的民商法;不僅有現當代的,還有中國古代的;不僅僅有理論分析,還有判例和解釋例,尤其是德國民事判例的引用為其一大特色。本書體例嚴明,是初學者能夠了解法律中沒有規定的一些理論。
  • 2017年第五屆「比較民商法與判例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財浙院舉行
    5月27日-28日,由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學術月刊》雜誌社共同主辦,邦信陽中建中匯律師事務所、《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浙江省之江青年學者法學組協辦,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承辦的2017年第五屆「比較民商法與判例研究學術研討會
  • 《合同解釋論——規範、學說與案例的交互思考》
    書名: 合同解釋論——規範、學說與案例的交互思考(法學方法論與中國民商法研究)  作者: 崔建遠  ISBN: 978-7-300-27839-1 定價: 128.00 所著《物權:規範與學說》(上、下)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準物權研究》《論爭中的漁業權》分別榮獲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推薦理由◆本書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法學方法論與中國民商法研究》(批准號:13AZD065)的結項成果。
  • 這本書被稱為民法學研究的「天龍八部」,是因為...
    2、現在之書:您正在讀什麼書?3、未來之書:您目前最期待讀什麼書?我們邀請了上百位讀書人參與,他們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評論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學者,此刻,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書人。正是「往來無閒事,談笑書與文」。本期我們的推薦人是律師劉昌松。
  • 【書香法苑】《認知天性》讀書心得
    【書香法苑】《認知天性》讀書心得 2020-11-27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香法苑 | 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書香法苑 | 讀《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2020-05-31 0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姚明斌:論中國民法評註之本土化|評註研究
    [18]諸此頗具本土特點的裁判實踐背景,決定了中國民法的評註作業中,案例運用有其特別功能需求(詳見第四部分)。而動態的規範背景與複雜的實務背景之下,民法評註在學說層面的功能亦會有所不同。圍繞現行法規範統合立法、學說和判例的民法評註,作為民法教學的中介文獻平臺,或有助於充實民法基礎教育的框架,紓解在基礎課程中「補案例」和在案例課程中「補基礎」的分工難題。讀者預設會影響文風的定位。[40]民法作為市民社會基本規則的記錄,在私法自治的精神下主要發揮的是裁判規範功能而非行動教化作用,本應以精確為要。
  • 清華大學教授崔建遠:編纂民法典須擺正幾對關係
    清華大學教授崔建遠:編纂民法典須擺正幾對關係來源:檢察日報 2015-3-10 劉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
  • 重磅|王澤鑑:民法總則的規範體系、解釋適用與教學研究(簡體收藏版)
    是您的應允和智識分享才得以讓我們看見民法慈母的深邃其次得感謝連夜將PDF繁體版整理成Word簡體版的小夥伴們謝謝吳昉、賀增磊、飯飯和金羽幾位同仁的辛勞 民法總則的規範體系、解釋適用與教學研究 王澤鑑(2)共同的基礎:私法一般原則和法律概念     2.繼受、創新與特色       (1)繼受與創新       (2)特色與亮點       (3)立法機制       (4)學說共識   (四)研究目的    1.規範結構的分析:法律原則與體系構成    2.探尋解釋適用的基本問題
  • 法律人應該具備的法律思維——讀《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法律人應該具備的法律思維——讀《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有感 2020-04-23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論民法中的無權處分
    《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吸納了薩氏的物權行為理論作為民法基本原則,使德國成為以物權形式主義為物權變動模式的代表。處分行為成為被民法典所採用的專門術語。依德國判例學者的一致見解,《德國民法典》第185條之規定:「(1)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
  • 國外民法概覽
    民法的概念源於古羅馬法的市民法(ius civile)。這之後,《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法典延續並發展了羅馬法的精神和內容,為近代民法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國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借鑑了一些外國立法的有益經驗,以下簡要介紹一下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法的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