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020-10-21 我叫藍色憂鬱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經常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藉故不見他。一次特地給孔子留下一隻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終於得到孔子的回訪。

由此可見中國自古都是禮尚往來的,家裡添人進口,紅白喜事,親朋好友都會上門拜賀,無論禮品的高低貴賤或空手主人全部笑納,在宴席結束後會退回相應的禮品。

本文只談今人婚禮上的人情往來,其他的人情往來改日再談。

今人給這種人情往來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份子錢。

份子錢顧名思義,就是參加宴席的人給擺酒席方出的一份錢,而這份錢卻常常拿來攀比,以分子錢來衡量關係的好壞,關係好的份子錢當然出的多,反之就出的少。

以前只局限於認識並且關係好的兩人之間的人情往來,而現在全部變了意義,不管關係的好壞只要認識,都會送上請柬。婚禮上的份子錢被人們戲稱為紅色炸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紅色炸彈不光是年輕人的惡夢也是老年人的心痛,是人人揮之不去的陰影

最近我母親被紅色炸彈,炸的有些害怕。因最近村子裡喜事一樁接一樁,老媽都應付不過來了。

弄的我父母去與不去都為難,有些是八桿子打不著的關係,只是單純的一個村子裡住,見面打個招呼的關係都上門告之讓參加婚禮,當然不可能空手去份子錢是少不了的。

還有一家和我同族但除我爸媽和他家長輩認識外其它的人一概不認識。

父親沒有告訴母親就給了份子錢被母親一頓臭罵。我母親想起陳年芝麻事說十幾年前我結婚的時候他們家一分份子錢都沒給,這些年也沒有什麼往來,就是在一個村子裡偶爾見了面打個招呼。

農村的婚宴大多數都是請廚師在家做流水席。收的份子錢足夠辦酒席的甚至還富餘。

雖然是一家好幾口人,可年輕人不可能為了這一口酒席而請假,還有年輕人不相識根本就不會去。都是老人帶著孩子去吃席如果孩子上學就剩老人了。

還有些給了份子錢不去吃席的,所以擺婚宴絕對是穩賺不賠。

最近老媽還出了一次大份子錢1000元。是我大姨媽的孫女結婚。這個孫女我媽都不知道長什麼樣,可這層關係在不給不行,這個份子錢也是水漲船高。

看到一條新聞說廣東有一個地方辦婚宴,主家將紅包的一角折起代表收到祝福,不管紅包裡是多少份子錢全部退回,被紅色炸彈炸怕的人紛紛支持這種作法對廣東人點讚。

婚宴禮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祝福,是友人,親人,親戚對新人美好的祝願

紅包送禮應回歸表達祝願本身而不是參與著的無奈。婚禮更多的是希望大家一起見證幸福而不是斂財的工具。

多少人收到婚宴的請柬,而請柬上明明白白的註明最少要拿多錢的份子錢才能參加婚宴,這讓收到請柬的人面面相覷,再三思量這樣的朋友交與不交。

也有人會說婚宴酒席一桌三四千元,你好意給一兩百的份子錢,你們一個人掏份子錢卻來了兩個或三個吃飯,這樣算下來我一桌還賠錢呢。

可我想說你是為了收酒席的份子錢才辦的婚禮,還是因為婚禮才辦了酒席。

既然為了婚禮辦的酒席,無論酒席的豐富程度親朋好友能來就好,份子錢是婚宴的點綴可有可無更不能強迫別人出多少份子錢。

每一個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是帶著對新人的祝福而來而不是吃一口飯想思量一下為這口飯貢獻了多少錢,能否將這口飯吃回本。

還有一些年輕人剛進單位沒多久就結婚,然後給單位每一個同事都發請柬,不管關係好與壞,只要是單位的人全部發請柬。收到請柬的人在思量著怎樣拒絕,思量著以怎樣的份子錢打發這尷尬的局面。

吃相不要太著急也不要太難看,出來混總要還的,即使不還別忘了中國的古語:佔小便宜吃大虧,吃虧是福。

有些人為了這份子錢,真的是煞費苦心,好幾年不聯繫的朋友突然聯繫上了你,然後告訴你他結婚,讓你參加婚禮。

當你莫名其妙的時候才恍然發現,你結婚的時候他給過你份子錢,現在他需要把給你的份子錢收回來。

那麼問題來了通貨膨脹的關係份子錢也水漲船高,當年的100元錢可以拿出手,現在的100元錢能否出手,這便是橫在你面前的問題。

你如果給相同的份子錢,他心裡便會認為你不值得交友,這是最後一次跟你聯繫了。

如果給的多你心裡也不痛快,好多年不聯繫一聯繫就要份子錢,放在誰心裡能痛快呢。

有些年輕人關係非常好,就因為份子錢而決裂的。

你結婚的時候他給了你份子錢,那麼他結婚的時候你也要給他份子錢。

但隨著物價的漲幅當時他能拿出手的份子錢而現在你卻拿不出手。你必須要把這個漲幅加進去,否則的話這個關係就到此為止了,即使勉強維持有一方心裡不舒服。份子錢,就是衡量塑料友情的標準。

禮尚往來,人情往來,份子錢是少不了的但是要有一個度。不要因為多少而傷了和氣,更不能因為這個人情往來讓自己陷入經濟困境。

而收份子錢的人也不應該嫌棄他人給的份子錢少,這本身就是一種祝福,祝福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友情也是用錢買不到的。

古語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 本文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感謝你的閱讀,你的一個點讚,評論,都是對我莫大的鼓勵,你對文章有什麼看法,有什麼點評,指教請在留言區裡指出。喜歡我淡淡憂傷的文字可以關注。

相關焦點

  • 舊儒新說一「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禮尚往來」,人之常情,下至民間交往,上至國際禮儀。禮儀之邦的中國,尤為尋常,熱鬧了幾千年的春節,就是給大家盡情禮尚往來的節日。但是國人素有偏走劍鋒的水平。往來背後,有兩大怪象。其一,「往而不來、來而不往」。
  • 中華經典名句300句14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譯句:禮所崇尚的是有施有報。只講施而不講報,這不合乎禮的要求;相反,只講報而不講施,也不合乎禮的要求。孔子不贊同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以公道之心對待怨恨自己的人,不偏不倚。 禮尚往來,這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 成語典故:來而不往非禮也
    「來而不往非禮也」,表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善意應當作出友好的反應,否則是不合乎禮節的。簡單來說,就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的意思。可理解為不能白白接受別人的恩惠,自己應該有所回報;也可表示為不能白受了別人的欺負,一定要把自己的損失找回來。
  • 淺談《禮記》:來而不往非禮也
    如果沒有讀過《禮記》,對儒家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禮記》中闡述了該書的宗旨:「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它對吃、穿、住、用、行,喪葬、嫁娶等很多方面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並給予了明確的規定。例如,要求「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宴飲時要求:「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
  •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解讀:禮節貴乎有來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外乎禮數的。在國家與國家,團體與團體,人與人,朋友與朋友的交往中,禮節上很重視有來有往,互相都應採取同樣的態度和禮儀規格,習慣上稱之為「禮尚往來」。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 「來而不往非禮也」:美國人都應該知道的中國古語!
    1.來而不往非禮也(It is impolite not to reciprocate.)《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尚往來」。
  • 來而不往非禮也:講究禮儀永不過時
    我們看《禮器》篇對管仲和晏子的評價,即可知不講「禮」之過:「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君子以為管仲失之在濫而無制。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簋,繫著朱紅的帽帶,住室鬥拱上雕刻著山形圖案,梁上的短柱刻著水草,僭越天子之禮。
  • 《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貴乎有採有往。只有往而無來或其有來而無往,都是不臺乎禮數的。在國家與國家,團體與團體,人與人,朋友與朋友的交往中,禮節上很重視有來有往,互相都應採取同樣的態度和禮儀規格,習慣上稱之為「禮尚往來」。
  • 來而不往非禮也:講究禮儀永不過時 | 原創
    我們看《禮器》篇對管仲和晏子的評價,即可知不講「禮」之過:「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君子以為管仲失之在濫而無制。晏子失之在過分狹隘,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腿太小,連一平碗也不到,穿戴著洗過的舊衣帽就去朝君,不合乎大夫的身份。過與不及,隨意增減,都是違背禮制。「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君子應當按禮而行,就好比「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從門中進屋才是正道。禮就猶如進屋應該從門這個道理。
  • 禮尚往來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禮尚往來,尚:注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出自:《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近義詞有:互通有無、有來有往,反義詞有:一廂情願、來而不往,禮尚往來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人際關係。
  • 【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古人講究「禮尚往來」,主人要再三推讓,才會收下,過一陣子還要去還禮,送回相應的禮物。《禮記 曲禮》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代禮儀講究對等,只有單方面的行為,就不成其為禮。
  • 高考成語精講複習:禮尚往來(釋義、出處、示例)
    出 處: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示 例: 雯青顧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勉強敷衍。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
  • 一課譯詞:禮尚往來
    一課譯詞:禮尚往來 chinadaily.com.cn 2020-11-12 15:33
  • 「禮」乃國之重「養」,別把非禮之人當回事!
    02有來無往,非禮也《禮記》曰: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又可解釋為,有來無往非君子。先人們教導我們,朋友與朋友之間,應該禮尚往來,共度修好。而不應該,一方很熱情,另一方順其自然地接受,卻不去回饋這種感情,實乃有失禮節也。現代生活中,身邊也會偶爾見到這樣的人。他們習慣於別人對他們的好,接納得理所當然,卻不去回饋。
  • 「來而不往非禮焉」,古代禮俗之送禮與名帖,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動
    前言送禮是全世界人都逃不掉的社交方式,也是人們都追捧的最方便的辦事方法。而送禮對於中國人來說則格外的熟悉,中國人的人情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具內涵、最有內容的一支,對智力和情商有相當高的要求,也是中國人在社會中必須學會的生存法則。而送禮則是人情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無論是親戚、朋友亦或是同事、領導。
  •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感情裡你應該知道的那些「禮尚往來」
    我們中國向來是禮儀之邦,凡事講求「你來我往」。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中曾記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可見,「禮尚往來」是關乎禮節的重要一環。其實,除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方面我們講求「禮尚往來」,在感情中也很注重「你來我往」。在我國很早的《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就體現的淋漓盡致: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就是農村辦喪事有禮桌的由來!
    老話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這個講究,禮桌就是為了收取人們的人情錢,因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管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會隨份子、上禮金,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借錢還錢的過程,當自己家有事的時候,禮桌就是為了收回這些平時花出去的錢而設立的,也就是收回人情帳
  • 禮尚往來中秋選禮蟹都匯 一個電話大閘蟹券送上門
    《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訓道,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然而中秋將至,生於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好禮來贈送客戶,回報親友呢?「送月餅沒有一點兒新鮮感!」成都高新區某外企高管MIKA說,今年中秋拜節,公司全部訂購了蟹都匯的禮品券送客戶,有新意,也更時尚體面!
  • 平時不聯繫,自家婚喪嫁娶時才聯繫你隨禮,這種禮能隨嗎?
    儘管我國人民很講究「禮」,但更講究禮尚往來。所謂的禮尚往來是指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要遵守「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規則,要求人們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 。在《禮記·曲禮上》中有這麼一句話:「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其意思就是強調人們要遵守「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規則,不能亂用「禮」。
  • 「禮尚往來」是什麼意思?
    在《曲禮上》上有:「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