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曲水引流觴 角裡文韻長

2020-12-17 上海政務

  朱家角放生橋

  尚都裡街頭充滿時尚元素

  朱家角小鎮的街頭古色古香

  朱家角雪景 張龍 攝

  薄荷香文苑書香氣十足

  朱家角夜色迷人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 陶磊 王凱 攝

  九峰山北麓,澱山湖之濱,青浦區朱家角鎮形如一把摺扇,展於湖光山色之中。

  河網密布,小橋流水,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譽。既在風貌,亦在內涵,一座是繪畫、雕塑、歌劇的藝術之都,一座是古建、曲樂、詩書的文化名鎮。

  曲水流觴,水聲、樂聲隨風入耳,書香、古香沁人心脾。二零一六年,朱家角獲評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探索『文創+基金』,為千年古鎮增添時代活力。

  古建+時尚

  乘坐軌交17號線直達古鎮,再登上龍船「角裡17號」徜徉水鄉,這個春節,朱家角格外熱鬧。槳櫓輕搖,碧波蕩漾,潺潺的水聲在耳畔迴響,置身「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遊」的江南美景。

  「潮聲喧走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歸鴻,鎖住玉山雲一片。」一幅橋楹,訴說長虹臥波的氣勢,始建於公元1571年,朱家角放生橋是上海地區現存最早、最大的五孔聯拱石橋。

  而朱家角的歷史,則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形成集市,明萬曆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裡小志》,將珠裡定為鎮名,俗稱角裡。「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粉牆黛瓦、飛簷翹角的建築依水而立,在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街——北大街,窄巷曲徑通幽,石板逶迤連綿,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重現「長街三裡,店鋪千家」的勝景。

  行過放生橋,卻是另一番景致。現代雕塑和塗鴉牆繪讓人眼前一亮,構築「沒有圍牆的藝術館」;星巴克咖啡館和巧克巧蔻等傍水而居,為水鄉增添「國際範兒」。

  這便是朱家角的鎮中鎮——尚都裡。邀請國際頂尖建築設計師登琨豔、張永和、柳亦春及馬清運聯袂創作,延續古鎮的文脈,營造當代的江南,也是首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實踐案例展區。

  「商業建築既保留江南特色,又引入當代元素,形成了新建築群落,原汁原味的古鎮配以新潮新趣的商業設施,別有一番風味。」尚都裡文化交流中心企劃總監葉文剛說。

  一邊是古韻悠然的江南水鄉,一邊是摩登現代的時尚街區,扎肉的香、崑曲的雅,混合咖啡館的情調、巧克力的濃鬱,交錯出中西相融、古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美感。

  小鎮+音樂

  「園林就是樂器。流水為琴弦,山石為打擊,花鳥蟲草為合唱,風吹草動是交響。」在朱家角最大的園林建築課植園,音樂家譚盾、「崑曲王子」張軍和舞蹈家黃豆豆聯袂打造實景園林版崑曲《牡丹亭》,將杜麗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吟唱,從夢境變為現實。

  在朱家角,既有古典戲曲的復興,也有現代音樂的創新。經過改造的古宅「水樂堂」,與名寺古剎圓津禪院隔水相望,每當實景水樂《天堂頂的一滴水》開演,一滴水從屋頂洞口迸出,近與水鑼、水音琴等水樂碰撞,遠與對岸僧人的誦經聲和鳴。

  近年,朱家角探索「小鎮+音樂」模式。以園林實景為載體,以水鄉音樂節為平臺,為古鎮增添「風聲水曲,角裡饗宴」的意韻,營造「珠溪水畔風色異,一詞一曲入夢來」的意境。

  是小眾的雅趣,也是大眾的狂歡。每年9月,朱家角水鄉音樂節點燃小鎮熱情,作為全國首個以水鄉空間為舞臺的音樂節,已走過十年。歌者登上手搖木船,演繹浪漫的河道巡遊,遊人臨河凝望傾聽,迎來全感官的水上盛宴。

  水鄉音樂節也被譽為「創作人的節日」,每年吸引數百位音樂人造訪,以色列手碟達人、印度西塔琴大師、日本北海道少數民族歌手,與中國音樂詩人、民族樂手碰撞火花,涵蓋了民謠、搖滾、爵士、電音等不同風格,混搭風格呈現多元魅力。

  「黃梅上岸望爺娘,閒七八月養後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裡人家土裡長」,朱家角人自編自演的原創田山歌音樂劇《角裡人家》,則登上朱家角影劇院舞臺,120餘位居民手持農具,將國家級非遺項目田山歌與舶來品音樂劇相結合,「土調」加「洋腔」,為民間藝術注入全新活力。

  古建築成為新音樂的舞臺,現代建築成為傳統音樂的展廳,「流動的建築」和「凝固的音樂」在古鎮朱家角締結奇緣。

  文創+基金

  一杯阿婆茶、兩棵鹹菜莧、三根蘿蔔乾、四個蜜棗青,「阿婆茶」是澱山湖畔的民間茶俗。朱家角東井街,一座明清老宅「阿婆茶樓」。上下兩層,三面環水,看似尋常,卻頗具傳奇色彩,原來這裡曾是解放上海的作戰指揮部。1993年新春,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將軍故地重遊,欣然題詞:「古鎮展新姿,振興朱家角」。

  而今,「阿婆茶樓」增添文化內涵,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身其中。既有明代百歲翁陳繼思的「業世其家」,也有清朝乾隆帝師朱軾的「寵錫緋魚」……茶樓內44方木製匾額,記錄著各代的榮耀,拾取了傳統文化的遺珍。臨窗一坐,杯杯清茶,碟碟茶點,東望放生橋,中看漕港河,西觀圓津禪院,清代翰林匾額和阿婆香茗茶點,與水鄉美景相映成趣。

  結合5A景區創建,朱家角布局「文創+基金」特色產業,重點推進工業廠房轉型、古鎮區業態調整、老鎮區景點拓展、大師級工作室擴容等。

  景區口,朱家角人文藝術館,以油畫、雕塑等作品展覽為主,輔以人文展示和文化交流;西井街,全華水彩藝術館臨河而立,是全國目前唯一專業收藏與展示當代水彩畫經典作品的場所,院外河道縱橫,園內花草繁盛,水鄉和水彩在這裡交融。北大街,上海手工藝朱家角展示館……藝術場所形式多樣,包羅萬象。

  擁有田山歌、搖快船、船拳、醬園技藝製作、澱山湖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21個非遺基地、91個文物點,朱家角鎮被評為「上海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弘揚傳統文化。

  「圍繞打造上海文創產業特色區與集聚區的目標,著力吸引高新、高質、高端文創要素集聚。」朱家角鎮黨委書記高健坦言,「文創+基金」為特色小鎮注入動力能量,加快推動文旅、商旅、體旅融合發展,提升古鎮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讓文化與資本在小鎮裡發生奇妙的化學變化,給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預留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閱讀+鄉愁

  文脈悠長,朱家角千年底蘊孕育文人雅士,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學者王昶以工詩善文獲譽「文壇宗匠」,小說家陸士諤以天馬行空的預言開啟「百年世博夢」,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出版第一人」……

  書香悠遠,《漕聲》《珠溪》《薛浪》《驪珠》,古鎮誕生了20多種本土報刊;上世紀90年代,朱家角全鎮民間藏書就超過10萬冊,是鎮圖書館藏書的10倍,超過青浦21個鄉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獲評「中國民間藏書之鄉」。

  而今,朱家角正打造「閱讀小鎮」。 「『角裡』有多種含義,一是本地人對朱家角的稱呼,二指書店的三角形狀,三指人們的心底總會為閱讀留下一個角落。」葉文剛說。

  放生橋畔,20餘平方米的三角形建築名喚「角裡書房」,與傳統書店迥異,這裡「只賣一本書」。去年4月開業,全店擺放著的是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同名小說,4天共賣出273本。

  「一本書」不過癮,可以前往百米之外的三聯書店,不僅是上海三聯的首家實體書店,還是國內首個提供圖書定製、按需印刷的體驗空間,定位「旅行者的書房」;放生橋北岸,則在打造全國書店主題區,遴選全國大社、名社年度重點圖書和新書集中展示,並推出閱讀主題客棧「尚書房」;而在每月第三周的周末,水岸圖書市集「擺攤」,更是一道別致的文化風景。

  書店、書房、書市良性互動,互相引流,用不同方式推廣書籍、推廣閱讀。

  書香縈繞古鎮景區,也飄至鄉村院落。朱家角鎮林家村的薄荷香文苑,面向稻田,一扇籬笆門掩映滿園春色,被稱為申城「最美農家書屋」。百平方米的空間,藏有1萬餘冊書籍,田園風情邂逅書味墨香,散發著濃鬱的鄉情和鄉愁。

  小鎮名片>>>

  青浦區朱家角鎮,地處蘇浙滬交通要樞,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遊、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裡,下轄28個村和11個居委會。

  據考證,朱家角是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有村落,宋元時名為朱家村,明萬曆年間建鎮,名為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後,俗稱珠裡、角裡、朱家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讓朱家角歷來商賈雲集,曾以標布業著稱,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

  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澱山為浙西天目餘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可賞「澱峰晚照」一景可賞,一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裡,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面積達11個杭州西湖,乘艇遊湖心曠神怡。

  人文景觀則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等名勝古蹟。古鎮區開發開放課植園、城隍廟、園津禪院、放生橋、北大街、大清郵局、朱家角人文藝術館、延藝堂等20多個景點。

  朱家角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國家級生態鎮、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稱號。旅遊資源豐富,東方綠舟、上海水上體育中心、「尋夢園」香草基地等也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相關焦點

  • 觴:用牛角製成的酒杯,可以「流觴曲水」,還可以「自酌怡顏」
    後人仿行,於環曲的水流旁宴集,把盛酒的酒杯浮在水面從上遊放出,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並作詩一首,稱為「流觴曲水」。心嚮往這種「流觴曲水」的絕美生活。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這樣描述「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 曲水,列坐其次」,讓我們領略到酒杯漂浮水上的美妙畫面,領略到古人雅致的行為與高貴的靈魂,領略到古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與自在,領略到古人在自然山水間「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的境界。
  • 尋訪上海「中國特色小鎮」朱家角
    河網密布,小橋流水,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譽。既在風貌,亦在內涵,一座是繪畫、雕塑、歌劇的藝術之都,一座是古建、曲樂、詩書的文化名鎮。曲水流觴,水聲、樂聲隨風入耳,書香、古香沁人心脾。2016年,朱家角獲評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探索「文創+基金」,為千年古鎮增添時代活力。
  • 《尋秘最美小鎮》之朱家角:放慢腳步 細觀角裡
    「名字也是上個店主留下的,目前幾乎毛胚的店內風格也是沿襲了前店主的風格,我覺得這樣很好,很多人想看原來朱家角的老房子是怎樣的,來我家看,再合適不過了。」  一邊說著,鄒芸將我帶到了二層:「平時,我就住這裡,很多人都問,我怎麼能夠在這裡一待就待這麼長的時間?也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我並不是在這裡開一家店,而是這上下七八十平方,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 秋天裡的蘭渚山麓,紹興蘭亭,去看曲水流觴
    去蘭亭,一定要去看「曲水流觴」。這是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沒有流觴,就沒有王羲之和謝安、孫綽名流們的修禊集會;沒有流觴,就沒有王羲之的「微醉」,而沒有「微醉」,也就沒有了那個讓多少英雄競折腰的《蘭亭序》。
  • 「只賣一本書」的角裡書房,盤算的是什麼生意經?
    4月22日,「世界讀書日」前一天,朱家角古鎮放生橋畔,一家名為「角裡書房」的新書店在春風中開張。書店不大,和一般書店沒什麼兩樣,它打出的「只賣一本書」的營銷口號,還是引來不少的引論。角裡書房的創始人兼店長葉文剛有自己的想法。「『只賣一本書』的靈感,來自日本東京的著名書店森崗。隨著實體書店回暖,書店越開越多,甚至也越來越大,但有時候反而覺得無從下手。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葉文剛說,「角裡書房想走『極簡風』,從書店角度幫助讀者做選擇,每次只提供一本書,引導大家閱讀。」 角裡書房小而精,書籍的上架、撤換都比較靈活。
  • 書香角裡:朱家角鎮的「閱讀小鎮」之路
    哥是秧苗妹是泥,角裡人家土裡長」,朱家角人自編自演的原創田山歌音樂劇《角裡人家》,則登上朱家角影劇院舞臺,120餘位居民手持農具,將國家級非遺項目田山歌與舶來品音樂劇相結合,「土調」加「洋腔」,為民間藝術注入全新活力。
  • 「文學」家角•情懷—讀《朱家角鎮拾遺》有感 作者:黃有光
    朱家角是他的根,是他的脈,是他腦裡心上手中腳下時處都在的依存。命裡註定他這輩子與朱家角不離不舍,也註定了朱家角有這麼一位不取分文的忠實代言人。於是,周公與其之後的這位吳先生,似乎有一種神交般的默契,他們隔著二百多年的時空,圍繞著朱家角的前世今生,家長裡短,談天論地,不時記著寫著思考著......
  • 朱家角民居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賢來說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朱家角民居的介紹。朱家角民居朱家角鎮位於上海西郊,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境內地勢平坦,四周湖蕩密布,漕港河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捷,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朱家角原名朱家村,明代時稱珠街閣,又叫珠溪,俗稱「角裡」。
  • 己亥羲陵龍園曲水流觴雅集名家唱和佳作
    山陰禊事今重現,曲水流觴酒半酣。七律·曲水流觴 寬韻庚青龍園三月惠風清,墨客詩人修褉行。爭賦新詞歌盛世,重逢舊友話班荊。夔軒曲水先賢跡,杯酒流觴雅士情。曲水流觴傳世績,龍園文脈逐年升。蓮舍居士靚麗輕盈著漢裝,龍園修禊運籌忙。腹中文採皆蘭桂,時詠時觴滿苑香。阮孝廉、男、漢族、河南淮陽縣人,中共黨員,1941年生。
  • 【文化承德】「蘭亭觴詠,無此天趣」——康熙三十六景之曲水荷香
    記者 黃雲霞 攝長城網承德訊(記者韓朝 黃雲霞)「曲水荷香」是「康熙三十六景」的第十五景,建於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03年-1708年),位於承德避暑山莊文津島南,是一座十六竹重簷攢尖頂大型方亭。亭內外奇石環列,形成彎彎曲曲的水道,康熙詩序中說:「碧溪清淺,隨石盤折,流為小池,藕花無數,綠葉高低,每新雨初過,平堤水足,落紅波面,貼貼如泛杯。蘭亭觴詠,無此天趣。」
  • 宴會玩樂,曲水流觴,論天下第一行書是怎樣煉成的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曲水流觴:兩晉時期的宴會沙龍。/上巳之節:曲水流觴的源頭"曲水流觴"之俗,溯其源流,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古老風俗說起。上巳,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是我國古代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
  • 曲水流觴,自古蘭亭儒風盛
    東晉永和9年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已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偕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為過修楔日宴會集蘭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曲水流臨」活動。他們列坐溪岸兩側,將酒觴 (酒杯)置於清溪之上,任其飄流,酒觴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不然罰酒三觴。
  • 曲水流觴何樂之有?唯有意境十足,風雅之情
    筆者第一次接觸到「曲水流觴」這個詞語的時候,還是在高中,當時有一篇古文《蘭亭集序》,作者是王羲之,裡面提到過曲水流觴。大致內容就是說,在永和九年的上巳節,一群文人墨客聚集在會稽山陰的一個蘭亭裡,舉行禊禮,共同飲酒,作詩,完事兒了之後將所有人作的詩都收集起來。
  • 每日成語|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 【成語】:曲水流觴
  • 曲水流觴——一條小溪流出的文人雅趣
    這個遊戲的玩法,就是在院子裡修建出一條彎曲的小河,眾人依次坐在小河邊,之後由下人在上流將裝滿美酒的酒杯放於水面上,讓酒杯順著河水往下漂流,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要站起來作詩,如果沒有作出來就要罰喝酒。「曲水流觴」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歷了漫長的演變與發展,最早的時候,曲水流觴只是古人驅邪消災的一種祭祀儀式,曲水流觴中的「水」,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水在古時候是被認為具有神性的,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被古人稱為聖水,「曲水」指的是細長平緩的小河流,不是湍急的大河,因為小河流才能夠滿足水上漂浮且緩慢的條件,「觴」是指帶耳的器皿,重量較輕,多指古人喝酒的酒杯,「流觴」是指一種祭水儀式。
  • 流觴曲水——文人喝酒的第「一千零一」種方式
    流觴曲水——文人喝酒的第「一千零一」種方式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此時正值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天,會稽內史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餘人會聚於會稽山下的蘭亭。隨後在清澈的溪水旁席地而坐,玩起了曲水流觴的遊戲。盛了酒的觴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取觴飲酒並即興賦詩。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
  • 觴:歷史上最有文化品位的酒杯
    前面說過,羽觴的造型像一隻小船,這種造型不僅外觀好看,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三月上巳日舉行祓禊儀式之後的「曲水流觴」。雖然古代的酒杯有很多種,但最適合在水面上漂流的杯子,無疑是外形像一隻小船的羽觴了。當文人墨客在上巳節臨水宴飲之際,「曲水流觴」就變成了詩酒唱酬的風雅之事。而正是這種由傳統習俗演變而成的文人雅集,誕生了中國第一行書《蘭亭序》。
  • 趣說朱家角古橋
    原創 李克剛 上海老底子趣說朱家角古橋李克剛「到了角裡不看橋,等於角裡勿曾到」。河道縱橫、水網密布的江南古鎮朱家角,街由水曲,路由橋通,在不大的範圍內,就有大小古石橋約36座之多,它們造型各異。而最小的是一座位於馬家花園裡的課植橋,長近5米,但石階、石欄、拱形橋孔都一應俱全,小巧玲瓏,惹人喜愛。鎮上最陡的單孔石拱橋是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的泰安橋,俗稱何家橋位於漕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橋身高且陡,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橋兩旁青石扶手上「飛雲石」浮雕,古樸典雅。古橋連著兩邊老屋組成古鎮最佳攝影景點,也被滬上文新報業集團選為優美為廣告畫面。
  • 曲水流觴,足見古人是多麼的浪漫風雅
    「曲水流觴」作為主角逐漸登上舞臺,尤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就是杯,即投杯於水的上遊,任其流下,停止在哪裡,那么正坐在旁邊的人就要端起酒來喝光,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由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浮於水上;另有一種陶製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需要放在荷葉或木託盤上。
  • 格物堂之三十四器:漢羊脂白玉羽觴
    曲水流觴,風雅之聚,千年交匯,詠韻傳神。觴之為何物,漢人不可不識;酒之為何物,雅士不可以不解。觴者,繭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