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八|頤和園中的建築匾額

2020-12-16 頤和園官方發布

頤和園裡楹聯匾額幾乎處處可見,其形式之豐富,內容之廣博,數量之繁多,在中國現存古典皇家園林中首屈一指,是這座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展出了十塊形態各異的匾額,本期微覽將向大家介紹一下頤和園中的匾額。

頤和園匾額介紹

頤和園中的匾額撰寫製作可分為兩個時期,以乾隆為主的清漪園時期和以慈禧為主的頤和園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匾額在內容形式上既有聯繫又有差別。頤和園是在光緒時期在清漪園遺址上重建而成,園內大部分匾額沿用了乾隆時期的名稱,除少量清漪園時期餘存,大量匾額均是慈禧時期的產物,形成一園兩代的文字重疊,交織著盛世與末世帝王的精神追求與情趣愛好。

頤和園中的匾額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豎匾

鬥匾:形狀像量穀物的鬥,也稱「陡匾」,文字常豎寫。由一塊平板(匾心)和四塊協板圍合而成。

滿漢雙體文鬥匾:鬥匾常為滿漢兩種文字並列。滿文常居上位。民國初期,因頤和園是溥儀私產,所以一直保留到現在。

滿漢雙體文鬥匾

四體文鬥匾:在乾隆時期,重要的皇家寺廟,其鬥匾常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以象徵佛法普度眾生、萬法歸一。如:寶雲閣,龍邊鬥匾。龍的數量一般都是奇數。重要的殿堂往往採用九龍鬥匾。

寶雲閣滿漢蒙藏四體文鬥匾

第二類:橫匾

橫匾,一般為橫向長匾,形式極其豐富。

"黑漆金字一塊玉",是指沒有任何邊框裝飾,簡稱「一塊玉」。比如長廊「秋水亭」匾額。

帶邊飾的橫匾種類最多,包括:雲龍紋邊、萬字不到頭邊、桃嵌福字邊、桃嵌壽字邊、竹桃邊、竹梅邊、壽字邊等等。

異形橫匾:蝠式匾、書卷匾、三環匾、串枝蓮匾。

殿堂室內的匾聯種類更加豐富:掛屏、御筆橫批、字條、鬥方等等。

頤和園形式各異的匾額

清代皇家園林楹聯匾額制度

文辭撰寫

請匾:地點、尺寸、字數,報請皇帝認可。

如光緒朝的一份請匾摺子:「頤和園暢觀堂外簷前簷用匾一面,四字;字對兩付,九言。後簷向北匾一面,四字;字對兩付,九言。」

黃片:南書房翰林院或上書房進行擬稿,通常是一題兩稿,由皇帝確定其中的一個。寫在6寸X3.3寸的黃紙摺子上,稱為「黃片」

圈朱:皇帝選定詞句後,用硃筆畫紅圈。

書寫:圈朱後的詞句,返回南書房,由翰林們正式書寫,有時由皇帝親定人選。

用寶:書寫好的匾聯拿到懋勤殿鈐蓋帝後印璽。

工藝製作

製作機構:乾隆時期主要由內務府的蘇州織造與宮中木作承擔,另外宮中裱作、如意館等單位也常參與其中。

精準測算:匾心字體間距、格式都有詳細規定,並有專業術語,務求比例合宜,整體畫面均衡美觀。樣式雷參與重要殿堂匾額的設計。

清宴舫匾額樣式雷圖(國家圖書館藏)

開光懸掛

欽天監選擇吉日,舉行懸掛儀式掛匾。

查檔維護

內務府定期進行檢查、記錄在案,一有損壞便上報修理。經常進行清潔修理,對破舊的進行翻新。

龍箱收藏

前代皇帝匾聯親筆文字一旦變舊,不能隨便處置,要恭恭敬敬請下來,收藏於乾清宮西暖閣的龍箱內,按照《千字文》順序分類,至今仍然能看到。

園說II展出的匾額

1.乾隆御筆「秋水亭」黑漆描金木匾

長廊的中間建有象徵一年四季的四座八角重簷亭,其中秋水亭是象徵秋天的亭子。「秋水亭」匾額,意即「觀賞清澈湖水之亭」。語出唐·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乾隆御筆清「隨香」黑漆描金木匾

養雲軒東配殿匾額曰「隨香」,意即「雲霧附香而動」。養雲軒位於萬壽山山凹處,藏風聚氣。乾隆每逢望霖求雨都來此軒吟詠小憩。養雲軒東配殿為「隨香」,西配殿為「含綠」,升華此處意境。

3.慈禧御筆「化動八風」蝙蝠形木匾

「化動八風」是長廊最西端石丈亭上的匾額,意即「德音之樂可以教化人心、移風易俗」。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夫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敷訓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

4. 慈禧御筆「借秋樓」木匾

位於萬壽山西部的畫中遊建築群,其西側樓匾額為「借秋樓」,意即「欣賞秋色之樓」。乾隆三十一年,曾在這裡寫下「風來西北動梧楸,素景澄鮮颯滿眸。了識立秋尙遲日,仰看知是借秋樓。」的詩句。

借秋樓

5. 光緒御筆「夕佳樓」木匾

夕佳樓,位於昆明湖東岸,是「觀賞夕陽佳景之樓」。「夕佳」二字語出晉·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佳樓》

乾隆二十二年

山氣橫窗水氣浮,

揣稱名署夕佳樓。

漫雲津逮陶彭澤,

還覺當前勝一籌。

《夕佳樓》

乾隆三十八年

近西層閣俯池塘,

窗納煙光與水光。

空自述陶寄佳興,

幾曾坐久玩斜陽

自夕佳樓欣賞落日

從乾隆為夕佳樓所作的御製詩中,可以證明,他從來沒有在清漪園中欣賞過夕陽落日的美景。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九年(1744年)擴建圓明園工竣,乾隆帝在《御製圓明園後記》中稱,此園「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後世子孫必不舍此重費民力以創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為心矣。」在圓明園擴建竣工後僅6年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便自食其言,以建佛寺祝母壽為名,在圓靜寺舊址興建大型佛寺「大報恩延壽寺」,並改甕山名為萬壽山,西湖名為昆明湖,開始了在甕山和西湖一帶興建清漪園的行動。乾隆建造清漪園並不純粹是為了自己享樂,更重要的是興修水利和為母祝壽,因此他承諾自己決不在頤和園過夜。他在《萬壽山清漪園記》中寫道:「過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嘗度宵,猶初志也」,暗示自己沒有賞過此佳景。自己雖然建了夕佳樓,但卻從未欣賞過夕陽落日的美景,只能是揣測一下「山氣日夕佳」的陶詩意境。

6. 光緒御筆「潤璧懷山」蝠式匾

樂壽堂東配殿匾額曰「潤璧懷山」,意即「山因蘊藏美玉而生輝」。在慈禧太后居住的樂壽堂,「潤璧」還是在歌功頌德,誇讚帝後的仁德。語出南齊·王融《贈族叔衛軍儉詩》:

德馨伊何,如蘭之宣。

貞筠柚箭,潤璧懷山。

有榮有茂,不瘁不騫。

介茲景福,君子萬年。

7.慈禧御筆「膏澤應時」書卷形木匾

道存齋匾額曰「膏澤應時」,意即「皇帝恩澤如甘雨般及時」。語出宋·裴湘《和氣致祥詩》:「卿雲呈瑞早,膏澤應時多」。道存齋為宜芸館的東配殿。宜芸館在清漪園時期為書堂,光緒重建後成為隆裕皇后的寢宮。

宜芸館東配殿道存齋匾額

8. 慈禧御筆「煙雲獻彩」書卷形木匾

近西軒匾額曰「煙雲獻彩」,意即「煙雲呈現祥瑞色彩」。語出《隋書·文武歌》:

天眷有屬,後德惟明。

君臨萬宇,昭事百靈。

濯以江漢,樹之風聲。

罄地畢歸,窮天皆至。

六戎仰朔,八蠻請吏。

煙雲獻彩,龜龍表異。

緝和禮樂,燮理陰陽。

功由舞見,德以歌彰。

兩儀同大,日月齊光。

近西軒西側匾額

近西軒為宜芸館的西配殿,臨近夕佳樓,同樣是非常適宜向西欣賞借景視線的場所。乾隆二十八年曾作御製詩:

《近西軒》

陶詩稱夕佳,蓋有取山耳。

李詩云弄月,又復資於水。

繄我近西軒,山水胥裡許。

西峰倒影來,明湖浸光起。

滉漾峭蒨間,想像難為擬。

不如憑蜃窗,忘言皆備矣。

近西軒及夕佳樓

9. 慈禧御筆「琁題玉英」木匾

琁題玉英是留佳亭匾額,意即「椽頭鑲飾美玉」,形容建築的富麗堂皇。語出漢·揚雄《甘泉賦》:「於是事變物化,目駭耳回,蓋天子穆然,珍臺閒館,琁題玉英,蟺蜎蠖濩之中。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儲精垂恩,感動天地。」

10.慈禧御筆「函海養春」蝠式匾

對鷗舫匾額」函海養春「,意即「如大海般包容萬物,似春風般養育萬物」。語出《漢書·敘傳》:「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養之如春」。結合下文:「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譬猶草木之殖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得氣者蕃滋。」很顯然,此匾額內容是在以生機勃勃的湖水山林景象為起興,讚譽帝王養育萬民的胸懷和仁政。

《對鷗舫》

乾隆三十年

臨水閣齋似舫浮,憑欄常見浴閒鷗。

自緣觀物化機寓,相狎寧希隱者流。

對鷗舫鷗鳥翔集

註:本文部分文字節選自《湖山品題——頤和園楹聯匾額解讀》 夏成鋼著

*圖文版權歸頤和園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三)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命宮廷畫家董邦達繪製了《西湖十景圖卷》,並將這些江南之美付諸於清漪園的實際建設中。「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黃琉璃「望闡各」銘建築構件清(1644—1912年)   頤和園藏此構件原位於昆明湖三島之一的南湖島主體建築望蟾閣之上
  • 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等你來!
    頤和園內的文物正在這裡展出,建築裝飾、字畫、匾額、瓷器、家居等珍寶,訴說著這座曾經的皇家禁苑背後的故事。頤和園作為中國園林建築中的瑰寶,歷經270年的沉澱,縮影了數百年的歷史滄桑。中國園林博物館以「中國園林——我們的理想家園」為建館理念,旨在展示和傳承博大精深的中國園林藝術,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名為「關於解放前南遷文物北返一案的文件」的展品。這組略顯斑駁的檔案資料,在眾多文物精品中看似平凡,甚至在觀展中極易被忽略,但是在它背後,卻引出一段頤和園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
  • 頤和園推出「長廊彩畫」日曆紀念建園270周年
    (頤和園供圖)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魏夢佳)為紀念頤和園建園270周年,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和文物出版社13日共同推出《頤和園日曆·2021(長廊彩畫)》。據悉,這本日曆集納了精選的332幅頤和園長廊彩畫,便於人們深入了解頤和園的文化內涵,感受和傳承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繪畫技藝和工匠精神。
  • 400餘件展品亮相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
    清乾隆時期的雲龍紋有束腰三彎腿紫檀羅漢床亮相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25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展出展品400餘件,其中近六成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與觀眾見面。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皇家園林中的露天陳設石座
    其造型隨其上承載的器物及擺放的環境而變化,是庭院陳設中特有的一種器物座。露陳座是庭景營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依附和遵從於建築的功能、等級或形式而存在。露陳座是由建築的臺基衍生而來。與須彌座一樣,多用於宮殿、壇廟、陵墓和皇家園 林等高等級建築。露陳座的造型與建築臺基的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在裝飾風格上也有很多共通之處。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京開幕「圖」
    9月25日,兩名穿著傳統服裝的女士走進「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 當日,「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9月25日,一名記者在「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上拍攝。 當日,「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開幕 六成展品首次出園展出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今天(9月25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今天(9月25日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京開幕
    9月25日,觀眾在參觀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中國日報9月25日北京電(記者 姜東) 2020年9月25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吸引觀眾
    12月2日,市民在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上參觀展品。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開展!近6成展品首次「走出園牆」
    9月25日,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展。展覽匯集頤和園及部分文博單位的各類文物208件、資料190套,從戰國到近現代,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年。其中近六成展品,包括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頤和園匾額等,都是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開展
    本報訊(記者 葉曉彥)存世僅3件的梅瓶、中國保存最古老的汽車、清代宮廷最大的紫檀羅漢床……從昨天開始到12月27日,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正式開展。參展的400餘件文物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其中近六成展品首次「走出園牆」面向公眾展出。中國園林博物館一號、二號臨展廳近1200平方米的空間,以「山稱萬壽水清漪」「無雙風月屬昆明」「中間宮殿排雲起」「觀魚勝過富春江」4句詩為主題,按時間順序分別打造了4個篇章,讓文物「開口」為觀眾「講述」頤和園從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園、從禁閉守舊走向開放創新的發展歷程。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轉輪藏上的「福」「祿」「壽」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中有一組非常特別的文物——「福」「祿」「壽」三星。與其他陳設用文物不同,這三座琉璃像原位於頤和園內轉輪藏正殿三個攢尖頂上,由琉璃燒制而成。
  • 特展開幕丨「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今日開幕
    2020年9月25日,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頤和園管理處和中國園林博物館承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開幕活動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是2019年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舉辦園說首展的文化脈絡延續。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耕織圖展覽重裝開放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的第二、三、四單元中,穿插著部分關於頤和園耕織圖的內容表述。其實,耕織圖的變遷與頤和園整體的歷史發展相互契合,耕織圖景區的建立與清漪園的興建在時間上趨於同步;昆明湖水操學堂的興建與頤和園的重建密切相關;耕織圖的曲折經歷又與頤和園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耕織圖景區的再現離不開頤和園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巨大影響力。耕織圖270年的變遷折射出中國近代的興衰榮辱,是中國歷史發展軌跡的縮影,更是園林歷史發展的真實映證。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特展匯集各類文物398件
    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昨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398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 頤和園日曆新作!建園270周年紀念版限量發行
    感受古典園林文化魅力傳承匠心獨運工匠精神為紀念頤和園建園二百七十周年,文物出版社和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共同推出《頤和園日曆·2021(長廊彩畫)》,這是繼去年推出《頤和園日曆·2020(二十四節氣)》之後,再次重磅打造的頤和園日曆系列圖書之一。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和珅書乾隆御製頒朔日作玉板
    據《大清通禮》記載,清制每年十月初一為頒朔之日,即頒布次年的「時憲書」。「時憲書」由皇帝頒布,只允許官方印製,不準私人刻印,民間又稱之為「皇曆」或「黃曆」。內容主要包括:天文氣象、時令季節、吉兇宜忌等等,目的在於授民以時及遵循社會認同的一系列行為準則。使全國奉行官方正朔,是維繫清朝大一統及上下、內外政治秩序的「治世」關鍵一環。
  •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時間:9月25日至12月27日(周一閉館)9:00-17:00 15:30停止入館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一號、二號臨展廳9月25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揭開大幕。
  • 北京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五|和珅書乾隆御製頒朔日作玉板
    據《大清通禮》記載,清制每年十月初一為頒朔之日,即頒布次年的「時憲書」。「時憲書」由皇帝頒布,只允許官方印製,不準私人刻印,民間又稱之為「皇曆」或「黃曆」。內容主要包括:天文氣象、時令季節、吉兇宜忌等等,目的在於授民以時及遵循社會認同的一系列行為準則。使全國奉行官方正朔,是維繫清朝大一統及上下、內外政治秩序的「治世」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