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蘭州: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據傳李自成曾隱居於此

2020-12-17 騰訊網

古鎮是探尋歷史的最好去處,在掉落的青磚綠瓦裡嗅出往日的氣息;在一窗一稜裡凝視光束裡飄搖的粉塵;照見歷史蹣跚走來的細碎痕跡。在蘭州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鬱的青城古鎮,它不是名氣興盛的青城山,也不是呼和浩特的那個青城,只是黃河南岸邊一座古鎮,千百年歷史的古鎮。

一、青城古鎮簡介

青城古鎮位於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是蘭州市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的青城交通發達,商賈雲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以水煙為主帶動多方商貿流通發展,讓這裡當時富甲一方,遠近聞名。行走街道,保存完整的羅家大院、高家祠堂仍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風雲變幻。

青城古鎮的標誌就是狄青雕像。手持花槍的武將狄青,身披鎧甲,戰袍起舞,花白鬍鬚,目視遠方,一副戍守邊關的豪情,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騎著高頭大馬,昂首嘶鳴,馬尾橫掃千軍,真乃一世豪傑。

青城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檜、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韻味十足,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足以讓遊人流連忘返。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氏祠堂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計20多間,過廳還懸有鹹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裡面懸掛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鹹豐帝御賜高鴻儒「進士」匾額。200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一進三楹,由山門、過庭、雨廊、大殿組成。總體方案為方形八卦,院內四合小院成四寶聚珠之勢,左右對稱,東西各設廂房和耳房。山門為懸山頂磚木結構,青瓦朱門,脊高簷飛,正中懸掛「高氏祠堂」 四字匾額,門外有鎮宅石獅子二座,旗杆二枝,坐南向北,聳立街心。進山門首先進入眼帘的是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見後)一座,過小院直入過庭,過庭、雨廊均為歇山頂式,庭內廂房照壁上,分別寫著家訓格言和繪有孝道圖畫。

青城書院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一百多年的歷史培養了大批優人才,其中翰林1人,進士10人,文舉23人,50多位武舉人及許多貢生。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古鎮還有多處明清時期的民居和城皇廟內的古建築。青城古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待於進一步去挖掘開發。坐落在古鎮的青城書院,幾進庭院對稱而建,蔚為壯觀。屋頂的木檁子方方正正,預示方正做人。起起伏伏的院落,勾勒著小鎮當年書聲琅琅的輪廓。傍水而讀,濤聲作伴,勤學知禮,一幅乾坤盛世圖景。幾大家族家家庭院牌坊林立,文功武治匾額高懸,加上演繹很多的城隍故事,讓這個小鎮有了更多的神秘。

青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1039年。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裡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閒娛樂的場所。

羅家大院為四合院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築,造型獨特别致,氣勢宏偉莊嚴,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是典型民俗文化博物館。院子中有當年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進院子陳設有刺繡、燈籠和一些小物件。院後花園裡有一處荷塘,荷葉碧綠,生機勃勃。電視劇《老柿子樹》在此院拍攝,成為劇中四個兒子居住的場所。

百畝荷塘青城東灘一帶數百畝的荷塘是近幾年來發展的新興產業。盛夏季節,水面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撲面。荷池中各種魚類的養殖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收入。每逢節假日,都市的垂釣愛好者成群結隊,在荷池邊垂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青城水煙,青城古鎮因水煙而名,因水煙而興,因水煙而盛,卻也因水煙而衰落。在商貿發達時期,這裡是全國的著名水煙集散地,沿黃河河道流通至全國各大城市。青城鎮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相傳在明朝,一周姓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後定居青城,栽種菸葉,並引進水煙製作工藝,日漸興盛,同時得益於黃河運輸的便利,青城水煙名震全國。

現今,水煙已經逐漸退出歷史,但是水煙的製作工藝和作坊還是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製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無聲的向前來參觀的遊人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二、歷史中的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雲集,會館林立,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蹟。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藉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歷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煙為主的貨物集散地,水陸交通發達,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雲集,泊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

三、千古謎團

關於李自成之死,《明史·李自成傳》是這樣記載的:「順治二年二月……自成走鹹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死。剝其衣,得龍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為自成也。時我兵遣識自成者驗其屍,朽莫辨。」因其記載模稜兩可、不甚清晰,李自成之死成為史學界繼續考證的一大課題。

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後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並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外,他們還初步計劃將在青城葦茨灣村建成李自成陵園,陵園將包括紀念堂、雕像等建築,以紀念、旅遊為一體,將極大提高青城的文化知名度。

據「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提出者、當地70多歲的退休測繪師、歷史研究愛好者羅士文介紹,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他先後多次踏訪榆中青城、白銀武川、靖遠北灣一帶的李氏後人,並最終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了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經過考察研究,他得出全新結論,李自成兵敗後,化裝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論點一經披露,立刻引起各方關注,並同時給明清史學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成為闖王之死的又一歷史新說。2005年8月14日,在蘭州參加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張顯清等專家專程赴榆中青城考察,查閱了《李氏家譜》,踏訪了當地傳說中的闖王之墓,認為值得研究。

對李自成史事研究頗深的常福元先生著作《李自成陝北史事研究》中,對《李自成兵敗歸隱榆中青城》進行了肯定,指出李自成歸隱青城具有可能性。常福元先生在這本書中以《關於李自成歸隱甘肅青城問題的探討》為題,專門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四點理由。常福元先生經過深入調查了解後認為,當時清朝的注意力在南方,西北是清人統治的薄弱地區,因而李自成兵敗後會選擇西北落腳,而且李自成了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有一定的人事基礎。另外,他認為,青城有奇人隱士生存的歷史,也有利於隱居的環境,並且青城李氏多,李自成可以得到族人的掩護照顧。

四、青城古鎮的現狀

青城古鎮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有古建築,古民居,成為了歷史文化名鎮,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周末休閒旅遊的人很多,節假日到這裡品嘗美食,遊玩景致的人也很多。

青城古鎮現在有古民居建築五十多處,宋明時代建築都已不存,現在主要是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民居,有四合院十八處,民國建築十五處,清朝建築三十三處,還有殘缺的,不愧歷史文化名鎮的美譽。

景區內主要是古建築、古民居群,對研究西北民居、西北風情有一定歷史價值。先後有《老柿子樹》、《黃河浪》等電視劇在此選景拍攝。現存的50多處民宅四合院古建築,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民宅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建築,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個村。其中有明代建築一處,清代建築33處,民國建築15處。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處,比較完整的四合院18處,殘缺的有14處,僅存門樓的有16處這些古民居的磚木雕刻藝術也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肘到屋簷,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構求藝術語言,來託物寄情。在這裡遊客既可看到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在動聽的青城小曲《西廂調》,還可觀看精彩刺激的鬥羊表演,體會到獨特的黃河古鎮民俗。

這裡沒有雕梁畫棟,只有古樸的民居,門樓,廊柱,雕花,還有石雕,木雕,以及磚雕,三雕藝術,讓人嘆為觀止。晚上這裡掛起燈籠,一種大戶人家,許多傭人,穿堂過戶的盛景浮現在眼前。沿著黃河的流淌,走進青城古鎮,歷史煙都會從目光所及的庭院路徑中復活。站在街頭,仿佛可以從大氣恢宏的古建築群中感受到,商賈往來繁華無比的古鎮景象。

到高家祠堂裡聽聽陳年舊事,親眼見見鹹豐皇帝賜給進士高鴻儒的那塊至高無上的匾額;再到羅家大院看看過去大戶人家的生活。庭院深深深幾許,感月吟風多少事。

相關焦點

  • 黃河千年古鎮青城歷史變遷
    考證千年古鎮青城的歷史變遷 作者 王新文 一 青城的地理位置。青城原名一條城,位於甘肅省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距蘭州110公裡、白銀30公裡、榆中縣城120.0公裡。這裡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歷史上尤其以盛產綠煙聞名。 二 青城的歷史脈絡。
  • 疫情結束後,我要去蘭州,在青城古鎮聽一曲「西廂調」,賞百畝荷塘
    金城蘭州,有歷史溫存的氣息,有詩人吟頌的情趣,更有鍾靈斯地,楊柳依依。很多人對蘭州的了解,或是從一碗蘭州牛肉麵,或是從一條穿城而過的黃河,或是從一座百年中山橋,或是從一本《讀者》雜誌。是的,這些都是蘭州的驕傲,但卻不是蘭州的全部。今天,文旅君帶大家一起走進蘭州、感知蘭州、品味蘭州。蘭州文旅系列欄目:疫情結束後,我要去蘭州古鎮,是歷史的沉澱,是歲月的縮影。
  • 從蘭州出發去了青城古鎮
    說好的陪老母親到青城古鎮,這天一大早我們就到西站十字彙合,然後到了蘭州汽車東站坐車先去了白銀,到時已是中午時分,就在車站附近的飯館,要了兩份酸爛肉拌麵,端上來一吃,香醇可口味道不錯,吃的舒坦。吃完我們就到城郊公交站,坐上了去青城鎮的車。大約用時50分鐘到了青城古鎮。
  • 甘肅蘭州:黃河千年古鎮的青城鎮,黃土高原上稀有的「魚米之鄉」
    在這裡您既可觀看古香古色的明清民居,又可聆聽優美的青城小曲《西廂調》,還可目睹精彩刺激的鬥羊表演,體會獨特的黃河古鎮水岸民風······青城又名一條城,地處黃河之濱,和蘭州一衣帶水,位居蘭州東北120餘裡、中國銅城白銀西南50餘裡、榆中縣城180裡處,在黃河大峽與烏金峽之間,黃河穿境而過,是黃土高原上稀有的「魚米之鄉」、「水煙之鄉」。
  • 蘭州唯一國家級文化古鎮,被譽黃河上的千年明珠,青城古鎮
    在今年11行的數據發布中,有非常有趣的城市數據,蘭州是3972元,是人均消費量最高的旅遊卡目的地,接下來是昆明(人均3742元)、北京(人均3046元)等,這些數據是根據攜程和自由行等平臺的統計發表的,雖說絕對不正確,但蘭州這個城市觀光產業現在正在蓬勃發展,今天我打算和大家介紹一下,是蘭州境內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青城古鎮
  • 黃河河畔,青城古鎮,這個古鎮,值得一遊
    位於西北內陸的偉大母親河,黃河河畔,有一座古老的城鎮青城,也叫青城,位於榆中縣北部,黃河南岸,距蘭州90公裡,白銀23公裡。據史書記載,當年西夏王李元昊叛逆,時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將狄青,為了阻止西夏的入侵,以黃河為天然防禦工程,在唐朝舊城龍溝修建城堡,增建城堡,後來紀念狄青,稱為青城。
  • 蘭州這個古鎮,曾是絲綢之路商貿中心,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
    國內有麗江古鎮、平遙古鎮、山東青州古城等多座古城,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古鎮, 它的名字叫青城古鎮, 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蘭州,是個很棒的度假勝地。青城古鎮,青城位於甘肅蘭州榆中縣崇蘭山下,古代,青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貿易中心和重要的碼頭,是老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青城地理位置好,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在青城留下自己的詩篇,青城古鎮被稱為「風雅之地」,青城有當地的特產, 那是水煙, 絕頂時被稱為「中國水煙之鄉」, 這表明青城水煙產業的發展是多麼蓬勃, 青城具有極高的歷史保護價值,是蘭州市唯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 抓住長假的尾巴,在蘭州邂逅塞上古鎮,品千年古韻!
    >青城,又名條城,已有千年歷史。位於榆中縣北部,黃河南岸,距蘭州90公裡,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條城」為青城。>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河口,古時又稱「莊河堡」,在明朝中後期的400多年間,莊河堡,曾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
  • 重慶市郊千年古鎮,傳聞天子曾隱居於此,交通方便免門票遊客愛來
    除了洪崖洞、長江索道、李子壩輕軌站等市內必打卡景點外,位於市郊的磁器口古鎮也是值得一遊的。磁器口古鎮雖然不位於市內,但有地鐵直達,可以說是重慶周邊最方便旅遊的一個古鎮。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徵,被讚譽為「小重慶」。磁器口古鎮的入口有多個,下了地鐵後跟隨人流走就對了,可以看到一個大的牌坊。
  • 蘭州附近、黃河岸邊,曾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如今它怎樣了?
    青城古鎮概況:青城古鎮位於蘭州黃河下遊50公裡處,地處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走高速公路距離蘭州市約100公裡,距離白銀市約25公裡,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青城古鎮歷史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壟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藉黃河天險,在唐朝壟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窄,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大將軍,將「一條城」改稱青城,青城古鎮由此而來......
  • 「蘭州市文學作品選」蘭州古鎮
    蘭州古鎮王軍華從萬畝梨園到青城書院一個多小時的輪渡,水面平靜,天色清灰,遠山倒映在水裡,成黛青色,凹凸有致,濃淡相宜,很難想像這是南方人眼裡的西北,如此詩情畫意。兩個年輕人守在岸邊,人們在閒適與驚嘆聲中一一上岸,到達榆中青城古鎮。
  • 除了青城古鎮、八盤峽和牛肉拉麵,未來遊蘭州有哪些新亮點?
    除了青城古鎮、八盤峽和牛肉拉麵,未來遊蘭州有哪些新亮點?,總是和穿城而過的黃河、青城古鎮、八盤峽景區、經典的牛肉拉麵、《讀者》雜誌、《大夢敦煌》舞劇聯繫在一起,而這些「蘭州驕傲」並不足以概括蘭州的全貌。
  • 遊覽青城山的遊人,都會順道拜訪街子古鎮
    遊覽青城山的遊人,都會順道拜訪街子古鎮 ,一個與青城後山串在一起玩的地方,國家4A級說明景區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距離青城山僅20餘公裡的這麼個古鎮,值得順道過去探訪。萬曆四十二年,這裡已是百業凋敝,昔日繁華的古鎮只剩下味江邊上的河街子一條街了,從那時起,這裡便被叫做 「街子場」 ,後來在清代和民國又幾經興廢,現在的街子讓遊客駐足流連的是歷諸朝代,從風雨飄搖中洗盡鉛華的青石板路和古老民居,和久居住在這裡的淳樸溫厚的街子人,五代時名 「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重要歷史事件
  • 榆中縣青城古鎮景區全力推進精緻景區建設
    為持續推進青城古鎮景區管理水平、優化旅遊服務質量,樹立青城旅遊新形象,榆中縣青城古鎮結合工作實際,持續開展精緻景區建設工作。今年以來,青城古鎮景區先後和蘭州市委宣傳部、蘭州廣播電視臺、榆中縣文化和旅遊局等合作拍攝宣傳視頻,利用宣傳畫、電子屏等多種方式宣傳精緻景區建設工作,全力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不斷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景區多次開展集中環境衛生整治,組織工作人員開展業務知識培訓,健全投訴處理制度,定期檢查設備線路安全,努力為遊客提供滿意舒適的旅遊環境,彰顯青城古鎮旅遊新形象。
  • 甘肅自駕遊必去的十個古鎮
    永泰古城 青城古鎮 青城位於蘭州黃河下遊50公裡處,榆中縣北部,陸路距離蘭州市約100公裡,白銀市25公裡,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窄,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近年來,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根據當地流傳久遠的口頭傳說和在青城鎮葦茨灣村李文生家發現的一本抄修於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譜》。
  • 自駕遊攻略之一蘭州榆中青城古鎮
    蘭州近處,青城古鎮,位於甘肅省榆中縣最北端的黃河南岸,距離金城110公裡,銅城白銀30公裡之地,是蘭州市惟一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甘肅省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的鎮子,稱黃河第一古鎮,《老柿子樹》、《黃河源》選景拍攝地點,李自成歸隱故裡之地。
  • 隱居青城山的張大千心系抗戰
    張大千曾在青城山上清宮居住。 張大千曾在青城山居住作的畫《降魔石》   青城天下幽的美名名滿天下,很多遊客不知道的是,著名畫家張大千曾經在這裡隱居一段歲月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張大千困居北平,其後輾轉上海、香港回到四川,隱居於青城山上清宮。  隱居的日子裡,張大千每日與道長和慕名前來的朋友們煮茶論道,創作了大量的山水畫和人物畫。其中的花蕊夫人刻石尤顯與眾不同,「花蕊夫人是青城山的才女,不光有才,她對故國的眷戀和哀思也讓人肅然起敬。」一位老道士介紹說。青城山上清宮,張大千作的花蕊夫人刻石上的題詩寫道:「青城肇道盡荒煙,環佩歸來夜嫋然。
  • 蘭州,你憑啥瞧不起(zua捏)?
    蘭州,它處於中國地理的幾何中心是甘肅省會之城,卻博得一個西北偏北之名在外地人眼中,它是騎著駱駝出行的城市它沙漠橫生,認為wuli都是帶著面紗出去(我說它是中國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你死活不信,我們有啥辦法捏
  • 生態榆中 一山一闕詞 一城一世緣
    秦風漢韻 山水田園隴右名山 問道興隆黃河文化 拜水青城黃土風情 都市花園一山一闕詞一水一曲歌一城一世緣這是對蘭州榆中最美的詮釋蘭州榆中秋雨不急不緩帶著絲絲涼意掠過滴滴氤氳,穿透葉根斑斕的色彩浸染整座大山訴說的往事直達記憶的年輪興隆山以其秀麗獨特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不僅是榆中縣城的天然屏障也是榆中人心中無法割捨的留戀青城古鎮
  • 庚子清秋青城雅集記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風雅青城,仁義之鄉」拈韻集萃   張克復得「名」字,作《天造青城》   風華雋麗地,芳碧一條城。  繞郭黃濤去,屏圍蘭嶺橫。  蔥蘢千頃綠,旖旎萬般榮。   董瑞霞得「歷」字,填《菩薩蠻•青城古鎮品秋》   黃昏碎雨煙如墨,宮燈醉說曾經歷。木屋傲風清,院林據一城。巷深香出岫,毓秀還耕讀。古鎮有穹天。鍾靈尚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