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只虎累個半死,李逵一口氣幹掉四隻,武松必須仰視李逵不?
武松打虎
武松的地位在《水滸傳》中比李逵重要得多,不僅施耐庵異常大方地給了武松「武十回」的待遇,而且連老大宋江對武松說話都客客氣氣的,甚至陪著小心。因為武松不僅武力在梁山上極具威懾力,而且性格強悍,更關鍵的是的,他和魯智深背後的二龍山勢力不好惹,是梁山上的大山頭,無人敢怠慢。
李逵則完全不同,他雖然和武松同為「天罡星」之一,排名相差不大,都是高級將領,但李逵絕對是武松最鄙視的人之一。李逵能排進36顆「天罡星」,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大山頭,也不是因為他武藝特強,也不是因為他有多少威懾力,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宋江的馬仔兼打手。所以施耐庵不會給他單獨「立傳」享受「李十回」的待遇。
丁海峰版武松
兩位頭領也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差不多是兩人唯一的共同之處了吧,那就是都和虎產生了關係,都是老虎的剋星。戲文裡說「武松三拳兩腳將猛虎打死」,實際可沒這麼輕鬆,武松打那隻虎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輕鬆殺虎的是李逵,而且,武松累個半死也不過打死了一隻老虎,李逵則一口氣連殺四虎。按說,以上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逵的戰力比武松強太多,可以把二郎秒成渣。
趙小銳版李逵
首先,比較下打虎武器。
武器裝備在任何戰場是都是可以決定勝負的因素之一,打虎也不例外。說武松是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也不太確切,他不是還有一根哨棒嘛!哨棒在百回本中被叫做梢棒,是防身用的木棍,不長,應該在1.3米左右,不超過1.5米。金聖歎評水滸的時候改成了哨棒,還特意數清楚了哨棒在這一回中不多不少,一共出現了18次!不過,這件武器在打虎的時候並沒有怎麼派上用場,開頭就被武松打在樹枝上折斷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說武松赤手空拳也是對的,他的打虎武器只有兩隻拳頭。
李逵的武器則很明顯,全程用刀。這是一種《水滸傳》中經常出現的武器,比關老爺的青龍偃月刀的柄要短一些,比後來武松用的雪花鑌鐵戒刀的柄又要長一些。這種樸刀在水滸中常見,宋江從柴進莊上出來時就隨身帶了一柄。有了這把樸刀,再加上李逵的天生蠻力,四隻老虎就在劫難逃了。
康凱版李逵
其次,比對下精神狀態。
武松是酩酊大醉的情況下打虎的,據說他是越醉武力值越高,從後來醉打蔣門神的系列表現來看似乎是這樣的。武松上到景陽岡時心情還算不錯,馬上就要見到哥哥,一家團聚。而且,事先他已經得知岡上有虎,已經傷害多人性命。但武松是藝高人膽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逵的精神狀態則和武松有極大的不同,他的心態不像武松那麼平常,好不容易給老娘盼了個不愁吃穿的前程,結果老娘在路上被老虎吃了,此時的李逵必是極度悲傷後的暴怒,所以見到老虎不管不顧,掄刀就殺,什麼策略計劃統統沒有,一路殺過去就是了。
祝延平版武松
再其次,比較一下兩人打虎過程中體現出的不同性格特徵。
武松在上岡之前,先喝了18碗酒店自家釀造的「村酒」,而且還要「篩」過,說明這是宋朝常見的米酒,比較混濁,度數10度左右,按照北宋酒館常見的粗陶製成的酒碗來看,一碗大約能盛3兩酒,18碗大約就是5-6斤酒。但店家又說,一般人3碗就倒,似乎度數又遠比10度高。那就姑且按20度算。這樣看武松的酒量確實夠驚人了,關鍵是,儘管喝了這麼多「高度酒」,武松的神智仍然是清醒的,否則,他也不會懷疑店家是拿老虎嚇唬他。
等上了岡,在山神廟看到了官府的告示,知道山上確實有虎。這時的武松才知道是自己莽撞了,過於逞強,不過老虎並沒有嚇倒武松,他還是決定繼續上山。這幾個細節體現出了武松兩個特點,一個是膽大,因為藝高;另一個是心細,這個時候居然還想著如果回去被店家笑話。當然,此時的武松還有一點僥倖心理:哪那麼容易就碰上老虎呢!
宋江和武松
等到武松左手揪住頂花皮,右手將老虎打了六七十拳後,站起來,怕它不死,又尋著打折的半截哨棒,「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這才放心。在這個時刻,都快累死了,但武松的細心仍然不丟。
反觀李逵,在殺虎過程中完全談不上什麼心理變化,除了悲就是憤,一路殺過去,直到將老虎一家滅門。一方面,是因為老娘葬身虎口而產生的極度悲傷和憤怒,另一方面,天性使然,他本就是一個沒腦子的莽夫,他的字典裡,根本就沒有「策略」兩個字——如果他有字典並且識字的話。
李逵和宋江
最後,再比較一下打虎之後的待遇。
武松打虎之後,被當成大救星,披紅掛彩,成為英雄,並被陽穀縣知縣「抬舉」為都頭,成為名震天下的打虎英雄。從此武松在江湖上揚名立萬,不管走到哪裡,只要一提打虎武松,對手立馬嚇癱。武松打虎不僅成就了武二郎的蓋世英名,更成為古往今來的超級大IP,衍生出許多動人且流量巨大的影視故事。
相比起來,李逵殺虎後的待遇則單調得多,回到梁山後也僅僅是兄弟們「眾人大笑」而已,雖然施耐庵專為李逵殺虎作詩一首,稱讚李逵「千古傳名李鐵牛」,但畢竟沒有武松的威武響亮,在其後李逵露面時,也從來沒有自我喝號「殺虎李逵」,大約他自己也覺得這不算一回事。
道童打扮的李逵——康凱
上述的比對中,沒有涉及打虎或殺虎的過程,因為完全沒有可比性。武松打虎時,從一離開柴進莊上就開始做鋪墊,一直到兄弟相認,幾乎是整個《水滸傳》中最精彩的部分;而李逵殺虎的過程則簡單許多,用了不到一頁紙,先是殺了兩隻小虎,」先搠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搠死了「,然後是殺兩隻成年虎,一刀一個,沒有費別的事,這不是搏鬥,乾脆就是一邊倒的屠殺,殺死四隻老虎,用了四個回合!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武松是赤手空拳將一隻為害多時的傷人猛虎打死,李逵則是一柄樸刀一刀一個殺死兩大兩小四隻老虎,雖然李逵的戰果貌似更輝煌,但」勝之不武「,含金量遠不能和武松打虎同日而語。
道童打扮的李逵——趙小銳
事實上,武松正是從景陽岡打虎開始,他的輝煌人生才揭開序幕。之後他遇到的每一個對手,無一不是成名已久的好漢,每場搏鬥都是硬碰硬的惡仗,長期在血雨腥風中討生活,鑄就了武松仗義、機智、狠辣、冷峻的性格特點,雖然也有過於冷酷的時候,甚至偶爾也會濫殺無辜,但這不是主流。讀了《水滸傳》,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漢形象躍然紙上。
這樣的武松,根本瞧不上以殺人為樂趣、拳頭比腦子大、甘心為宋江當狗的李逵。李逵除了有一身蠻力,動不動就要「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沒事就掄起雙斧,不管男女老幼「一味價搠將去」,更可惡的,為了配合宋江和吳用的毒計,賺取朱仝上山,居然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下手,把他的頭劈成兩半,讓兼任小衙內「保姆」的朱仝絕了退路,只能上梁山!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打死武松也不會幹的。
武松終老六和寺
所以,武松佩服的,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他根本不會多看李逵一眼,況且,李逵在武藝上也沒有什麼長處,平生沒有打贏過任何一場硬仗,一遇到厲害點的就成為人家的手下敗將。所以,儘管兩人同列天罡36星,同是梁山泊重要的步軍頭領,同是梁山老大宋江的「好兄弟」,但兩人毫無共同語言,武松有膽量在宋江面前特立獨行,李逵卻只能卑微地跟在宋江後面當鷹犬當打手當狗。
兩人的結局也充滿了戲劇性,最終大徹大悟的武松沒有隨宋江凱旋去享受什麼大富大貴,他已經看破一切,和極具慧根的魯智深一樣,他選擇了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成為清忠祖師,八十歲時涅槃西去;而一輩子和宋江不離不棄的李逵則和他的宋大哥死在了一起:宋江被朝廷毒死之前,生怕李逵造反,壞了自己的一世「清名」,乾脆把李逵叫來,也一杯毒酒毒死了,這可真是:生為大哥的人,死為大哥的鬼!
宋江臨死前毒死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