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阿里研究院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培育了將近2000萬個淘寶用戶和30萬個淘寶賣家。農村經濟已經從小賣部版本的1.0模式,發展到農村淘寶合伙人的2.0模式。
近幾年,伴隨著電子商務向三線、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的滲透,我國縣域電子商務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呈現出政府支持力度大、發展速度快、平臺企業強勢布局、新典型不斷湧現、草根熱情高的特點。站在「網際網路+」風口上,「電商扶貧」已然成為多地政府開出的精準扶貧新藥方。
百花齊放
借著政策利好的推動,縣域電商被瞬間引爆。而在這百花齊放的環境下,有些地區根據各自資源稟賦,開啟極具地方特色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以沭陽縣為例,該縣藉助網際網路銷售特色花木產業,實現全縣經濟的彎道超車。2014年,沭陽縣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的銷售額達26億元,同比增長74%;寄出包裹數超過2700萬個,同比增長130%,主要是花木產品。電子商務還成為沭陽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拉動經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2015年,沭陽更是進入全國百強縣,名列第44位。
同樣在浙江省遂昌縣,該縣依託遂網公司和網商協會,構建「政府+平臺+網商+合作社+信息點+農戶+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遂網公司派專人到各個村鎮調研特色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狀況,將優質產品進行整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耕谷」品牌,營造「媽媽的味道」、「高山原生態」等產品理念,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網銷協會對全縣網商進行培訓,提供全方位的網銷配套服務。2014年,遂昌縣網上銷售額突破5.3億元,同比增長73%。遂網公司還創新性提出「趕街模式」,在行政村布局信息點,幫助村民進行網購網銷,2014年共建設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網點210個。
全國各地的電子商務實踐表明,電子商務網銷業的進入門檻不高,只要激發農民的內在積極性,有錢可賺,就會爆發出巨大的活力和創新力,人人都可以包容在電子商務的實踐中。在「沙集模式」的調研中,我們見證了東風村七十多歲的周維山老人用一個手指戳鍵盤的「一指禪」,同樣能開網店,能做生意,能創造價值。
電商為什麼能扶貧
「沙集模式」、「沭陽經驗」等全國各地的實踐都表明,縣域電子商務有助於改善「三農」問題,有助於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助於發展地方經濟和推動城鎮化進程,有助於促進我國「包容性增長」,尤其是是有助於幫助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基於我國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的現實,如果按照2020年全面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重、時間緊,必須創新扶貧思路。而電子商務恰恰有助於實現「精準扶貧」,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抓手,原因何在?
「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機制在於賦能」,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回答了這個問題。
電子商務賦能,讓小農民對接全國大市場。貧困地區通常地處偏遠、信息不暢,優質農產品也難以暢銷並賣出高價。電子商務能夠讓偏僻的小山村直接對接廣域的大市場,擴大了銷售範圍、縮短了銷售渠道,改變了銷售模式和銷售理念。從而有助於大幅度降低營銷成本,提升農產品銷售數量、穩定需求和價格,解決當地小市場的賣出難問題。
電子商務賦能還有助於藉助政府和社會力量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推動本地特色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建立市場化的配套服務體系,改變人們傳統的觀念和思維。
江蘇省睢寧縣是蘇北貧困縣,沙集鎮東風村是遠近聞名的破爛村,靠回收廢舊塑料為主營業務。2006年起,沙集鎮東風村在3個青年的帶動下,從無到有、自髮式興起了一個家具網銷產業,擁有2000多家網店,2014年實現銷售額26億元,其中年銷售額超百萬元的325家,有些企業僱工人多達五六十名。
電子商務不僅促進農民創新創業,還有助於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就業,在「買全國」、「賣全國」上大做文章,提高收入。劉鵬飛在義烏創業,一躍成為網銷孔明燈大王。他將生產基地選在了自己的家鄉——江西省寧都縣,僱傭了上千農民幫助生產加工,採取計件工資制度,農民在不影響農活的情況下,通過勞動就能增加收入。
另外,貴州省銅仁市和黑龍江省明水縣正在試點大數據平臺,支撐電子商務精準扶貧。通過應用大數據,準確甄別貧困人群;通過分析電商平臺數據,跟蹤和判斷扶貧效果。
揚長避短與精準發力
電子商務扶貧是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扶貧方式的創新性探索。雖然有些成功經驗,但是電子商務扶貧還剛剛起步,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本地特色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扶貧方式,以扶貧效果為導向,揚長避短,在探索中提高。首先要摒棄三種錯誤思維。
一是電子商務萬能論,以為貧困戶上了網,對接了全國大市場,就能脫貧致富。事實上並非如此,電子商務雖然進入門檻低,但是網店之間競爭激烈,運營具有專業性和複雜性的特點,價值鏈條長,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效果為零。
二是把電商扶貧搞成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儘管有電商扶貧政策的強力支持,但是以為只要在電商平臺上建設個地方館就萬事大吉,或者不切實際地照搬照抄,開個新聞發布會就大功告成。這些做法都不能達到任何扶貧效果。事實上,如果不做調研和學習,不做規劃,不培育配套服務支撐體系,不建設適宜的環境,電商扶貧只能流於形式。
三是割裂政府和市場關係。電子商務過程是買賣雙方的交易行為,但是電子商務扶貧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和市場各方主體都應該明確各自的定位。政府做好規劃、支撐、服務和監管工作,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市場活動則由市場主體牽頭,進行市場化運作。最終,各方主體各司其職,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
電子商務扶貧應該以效果為導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精準發力,切實幫助農民提高技能,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首先應做好電商扶貧的總體規劃。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本著「務求實效」的原則,制定有針對性的電商扶貧規劃,設立電商扶貧專項資金,制訂電商扶貧優惠政策,加大電子商務扶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其次應帶動社會各方力量,重點打造市場化的配套運營服務體系,培育市場主體。政府、平臺、服務商、網商、貧困戶應各自分工定位,形成完善的、可持續的、多主體共贏的社會化協作機制。
同時應繼續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大對公路、電力、網絡進村的建設力度。藉助電商扶貧契機,投入專項資金,完善道路建設,保證貧困地區的電力供應和寬帶上網,並給予貧困戶相應的資費優惠。
另外應重視人才培養和培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解決人才瓶頸。一方面引入經驗豐富的電商運營人才或者機構直接加盟;另一方面,藉助第三方培訓機構力量,培養本地的電子商務人才。尤其把貧苦戶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幫他們掌握開店知識和技巧。鼓勵大學生村官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通過樹立成功典型和樣板,以點帶面,激發貧困戶的創業和就業熱情。
最後應打造具有本地優勢的產品資源。藉助電子商務扶貧契機,在全國大市場的帶動下,摸清當地的優勢產品資源,包裝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在產品質量檢測及溯源等方向上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做深做精農產品加工業,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