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地方競爭背後的中國式財政聯邦主義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地方競爭背後的中國式財政聯邦主義。 劉行喆 澎湃資料圖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進行轉軌,在同時代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中,中國的轉軌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一方面,中國改革三十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迅速,保持了年均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中國的制度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替代了計劃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配置作用,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成功跨越到工業化時代,並朝後工業化時代邁進。在如此顯著成就的影響下,經濟學界也展開了諸多的學術研究,旨在剖析「中國模式」背後的核心要素。早期的研究大多從既有的經濟學理論入手,認為中國之所以改革成功,是因為「把價格搞對」了,中國的制度建設是其經濟增長的源泉,例如中國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和產品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參照了成熟經濟體的經驗,看上去只是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中國而已。

但是這些研究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特徵,那就是中國的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了不同尋常的角色。在改革初期,對於「休克療法」和「漸進式改革」是有爭議的,決策層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改革藍圖,什麼領域優先改革、如何改革都是難以決定的,於是乎,中央開始鼓勵地方先行先試,通過「試錯法」來發現改革的領域和模式,最後中央再總結改革經驗,並在全國進行推廣,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路徑。另一方面,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一刀切」的改革模式顯然也不適用於一個大國,因地制宜的改革方案才是可取的。如果中央政府親自操刀因地制宜的改革,又會面臨地方的討價還價,把權力下放給地方也是唯一的選擇了。

實際上,地方政府間的這種改革是諸多改革的源頭,而政府間的改革又來自八十年代初的「承包製」。在農業領域推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解決了困擾中國三十餘年的溫飽問題,並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隨後,決策層嘗試將這種承包經驗應用到其他領域,其中國企領域的承包製以失敗告終,這也是學術界常常涉及的話題,但是經濟學理論界卻忽略了承包製在政府間改革中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央鼓勵一些地方先行先試,但地方政府在具體的政策上卻束手束腳,規模稍大的投資項目需要得到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批准,同時對一些投資領域和投資形式仍然存在禁忌,於是為地方政府「鬆綁」成為改革的先遣隊。地方政府在獲得投資支出決策權之後,為了避免地方「大手大腳」透支中央財政,財政收入權也同時賦予了地方政府。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這種政府間財政體制改革被通俗地稱為「大包幹」、「分灶吃飯」,雖然具體的制度細則在各地有所差異,但「大包幹」開啟了中國地方政府「為增長而競爭」的先河,並由此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高速增長的制度基礎。地方競爭在一個大國內部確實能夠發揮各地的優勢,但僅此一項並不充分構成經濟增長的全部,地方競爭還可能滑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地方政府與地方精英勾結,地方政府不僅未能成為幫助企業發展的「援助之手」,甚至可能演變為「攫取之手」。這一現象在諸多東歐轉軌國家中出現過,地方政府發展為一個利益集團,爭相從本地企業中攫取更多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轉軌成功反而是一個特例,這得益於其給定的政治體制和中央-地方關係:中國自上而下的官員任免制度能夠對表現不力的官員進行懲罰,同時對表現優異的官員在政治上進行獎勵,這種「胡蘿蔔加大棒」模式避免了地方政府成為「攫取之手」,形成了西方人所謂的「登頂比賽」(race to the top)。實際上,很多年之前英國BBC推出的一部對比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的紀錄片,就用了「Race to the Top」的片名,而那部片子中也包括BBC的著名記者在上海對我就中國經濟增長機制的採訪。

我負責的研究團隊大概在十幾年前就著手考察,在中國經濟增長中,中央-地方關係的演變和地方競爭的積極作用,並持續跟蹤研究至今。這些研究成果涵蓋了地方經濟的很多維度,從財政、稅收、政府行為到轉移支付等等。在現有的研究文獻裡,雖然國內外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頗多,但是覆蓋廣泛的系統性研究非常缺乏,《登頂比賽: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這本書嘗試呈現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央-地方關係的基本架構,這個框架裡最重要的是由政策和財政體制不斷改革生成的激勵機制。在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這一領域裡研究的興趣也隨著時間在發生演變,最早的一批研究集中於探討地方競爭是否帶來了經濟增長,接著文獻轉向地方競爭的作用機制分析,最近則在地方經濟發展給整體經濟所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方面有諸多突破。

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地方競爭並非一成不變,這是《理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制:朱鎔基也許是對的》一文主要討論的問題。八十年代的分權改革雖然釋放了地方的積極性,但是這種地方競爭也是無序和雜亂的。中國政府間治理的模式除了鼓勵「塊塊」之間相互競爭外,還要求「條條」之間能夠上傳下達,「條塊」之間要能夠良好互動。但是在整個八十年代,「條條」幾乎是完全失效的,中央將大多數的權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財政甚至不得不依賴於從地方分成。於是中央政策也無法對地方行為產生約束,地方投資一哄而上,造成了投資的混亂和財政無序。1994年由朱鎔基主政的分稅制改革無疑逆轉了格局,將中央與地方間的財政結構由「弱中央、強地方」逆轉為「強中央、弱地方」,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的比重一躍上升至百分之五十五。不僅如此,由於分稅制改革將企業稅收大量上劃至中央財政,例如百分之七十五的增值稅,地方發展企業遠不如之前有利可圖,於是催生了「土地財政」,土地批租制度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影響最大的地方創新。

如果要盤點地方競爭的積極影響,基礎設施無疑是最主要的觀察平臺。在《中國為什麼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一文中,我們分析了中國的地方競爭如何促進了基礎設施的發展。在許多維度,中國的發展跟不上增長,例如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中國的現狀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不對稱。但是與此相反的是,中國的基礎設施遠遠超過同等水平的國家,這可以從現階段中國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以及最近幾年令世界矚目的高速鐵路看出來,此外在港口、機場和城市建設方面,中國表現得都異常優秀。我們在這篇文章中發現,地方政府之間在「招商引資」上的競爭和政府治理的轉型是解釋中國基礎設施投資決定的重要因素,這意味著分權、開放、政府體制的改革與政府職業化水平的提高對政府致力於建設和改善基礎設施是至關重要的。

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機制雖然對那些有晉升希望的官員有效,能夠防止他們被利益集團俘獲,同時鼓勵他們在一定範圍內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才能,但是這種機制並不能遏制其他官員的自利動機。因為上級政府的空缺職位是有限的,特別是相對於下級官員的數量而言,因此中央需要制定一套官員異地交流制度來防止官員被俘獲,這便是《官員任期、異地交流與經濟增長》的主要內容。我們在這篇文章中發現,官員任期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呈現出倒U形的特徵,這說明:在中國,官員的任期時間長短會顯著影響其施政行為和策略。如果官員在某一職位任職時間過長或者面臨年齡限制而即將終結任期,就會改變目標函數和決策方式,弱化激勵水平,限制或縮短任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扭轉這個目標變化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如果官員預期的任職時間僅是短暫的或者過渡性的,那麼他(她)也會縮短時間眼界,改變動力組合。因此,對於中央政府來說,制定一個合適的任期上限是非常有必要的,並且理論上是存在一個最優任期年限的。

地方政府競爭主要表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在財政支出方面競爭,例如爭相將政府支出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相應減少其他領域的投入,二是在稅收政策方面競爭,即稅收競爭。《稅收競爭、稅收執法與企業避稅》就分析了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對企業的影響。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最大化財政收入和本地GDP規模,會在具體的稅收政策方面給予企業優惠,而企業是在一系列潛在的地方之間進行選擇,這會導致地方競爭演變為「逐底比賽」(race to the bottom),最後的均衡實際稅率遠低於初始稅率。但地方稅收競爭會面臨法律上的障礙,這是因為中國的稅法權限集中於中央政府,地方不具備調整法定稅率和稅收優惠的權力,不過幸好地稅局還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我們的研究發現,對於兩個完全相同的企業,地稅系統的企業的所得稅實際稅率比國稅局系統的企業低百分之二十五。因此,中國地方之間的稅收競爭在宏觀上表現為稅源損失,在微觀上表現為企業稅率下降,稅收競爭確實會降低企業的實際稅負,這便是其中一隻「援助之手」。

稅收競爭不僅表現於一國內部,還在國家之間出現了,國家之間稅收競爭的主要形式是出口退稅政策,這是《出口退稅政策與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一文的研究主題。中國的外貿出口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而發展最為迅速的是加工貿易。很多的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即原材料和產品市場都在國外,中國只是負責裝配加工等,早年的「三來一補」貿易就是典型的加工貿易。我們在這篇文章中發現,中國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是加工貿易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具體來說,中國政府針對加工貿易實施「不徵不退」的政策,即在進口環節不再徵收進口增值稅,同時在出口環節免於退還增值稅。「不徵不退」政策保證了加工貿易免受宏觀政策的幹擾,我國頻繁調整出口退稅稅率顯著影響到一般貿易的出口,卻對加工貿易沒有影響。

地方競爭會帶來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固定資產投資具有見效快、周期短、易操作的優點,地方官員能夠在其一個任期內將本地的GDP提升一個臺階,因此在「GDP競賽」的背景下,如何遏制地方的投資衝動是中央政府需要解決的難題。《中國地方政府競爭、預算軟約束與擴張偏向的財政行為》一文即分析了地方政府競爭導致的財政擴張行為。1994年,中央政府為了約束地方的投資行為,專門制定了《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當年的財政收支要盈虧平衡,不得單列赤字,這意味著中國的地方政府不能向銀行借款,也不能單獨發債。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的研究依然發現,在繁榮期,中國地方政府執行的是順周期性財政政策;但是在衰退期,中國地方政府執行的是非常積極的反周期性財政政策,這意味著地方投資超過了理論水平。中國式分權治理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治理經濟衰退非常有效,但一旦經濟處於繁榮時期,中國地方政府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加速器。

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政府在全國的財政收入中佔據了更大的比重,如果地方的政策目標是財政收入最大化,分稅制政策就可能導致地方「破罐子破摔」,從而造成稅源的大量流失。但實際上,中國的財政收入不僅沒有出現滑坡,在1998-2008年間甚至出現年均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增速,由於這一段時間的稅收收入增速遠超同期的GDP增速,因此也被稱為「稅收收入超GDP增長之謎」。《攫取之手、援助之手與中國稅收超GDP增長》一文首次構造了一個以攫取之手和援助之手為雙內核的理論框架來研究這個謎題。我們有三點重要發現:第一,儘管兩隻手有時會相互抑制,但是兩隻手治理模式對中國稅收持續超GDP增長現象的確具有正向推動作用,而且其解釋力至少為百分之五十二。第二,儘管在提高稅收淨流出地區的稅收佔GDP比重方面,主要渠道是稅收徵管效率而非高稅行業的發展,但是兩隻手治理模式的確調動起了地方政府大力發展高稅行業的積極性。第三,與稅收淨流出地區不同,在提高稅收淨流入地區的稅收佔GDP比重方面,兩隻手治理模式是將高稅行業的發展作為其主要渠道的。

十多年前,陳抗等(2002)發表了一項至今仍被廣泛接受的研究成果,即財政集權將激勵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而不是援助之手。《財政集權的激勵效應再評估:攫取之手還是援助之手?》一文對此表示質疑,並重新評估了財政集權的激勵效應。我們發現財政集權將激勵淨流出地區的地方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而在淨流入地區,雖然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對財政集權的這一效應有所抑制,但總體上還不足以改變其援助之手的性質。這一發現支持了新財政集權理論而證偽了陳抗等至今仍被廣泛接受的攫取之手之觀點。

過度的分權會導致無序的地方競爭,反而不利於經濟增長,《財政分權與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一文即估計了「分權的底線」。理論上,分權會導致如下三方面的不足:城鄉差距、地區分割和公共事業投入低。首先,工業和服務業都集中於城市,而農村的農業回報遠低於工業和服務業,於是地方政府傾向於將財政資源投入城市,惡化了原有的城鄉差距,如今的城鄉差距不僅體現在居民的收入上,還體現在城鄉的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上;其次,地方競爭勢必導致「以鄰為壑」,因此區域性的市場被各地割據;最後,與資本相關的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則非常落後,如果考慮到地方官員的任期限制,這種支出偏向就更加嚴重。我們的研究發現,僅僅依賴於提高經濟產出並不能有效緩解分權的負面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對不利作用進行糾偏。

要依賴於地方政府自身對其行為進行糾偏是行不通的,一個可行的方法是由上級政府來操作,《財政轉移支付的市場整合效應》一文則研究了中央政府如何利用「胡蘿蔔」來誘導地方政府改變行為。關於市場分割的一個解釋是地方政府為了財政收入最大化,地區之間傾向於將本地市場保護起來,留給本地產品使用,同樣這種地方保護還體現在要素市場上。早年各地開展的「煤炭戰」、「棉花戰」即是將生產資源留給本地,這些扭曲行為的背後是地方利益的最大化。由於地方保護根源於地方競爭,只要地方競爭的模式沒有發生改變,地方保護就不會自行消失。理論上可行的辦法是由中央政府基於地方行為進行獎懲,如果地方放棄市場分割,中央則給予更多的財力支持,這樣地方政府就會在放棄市場分割的損失和收益之間權衡,只要財力支持超過一定的額度,地方政府就會選擇區域分工和合作。

財政轉移支付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放棄地方割據,但恰恰是轉移支付目標的多元化,導致轉移支付難以促成地方的增長。在《財政轉移支付的增長效應》一文中,我們估計了轉移支付對增長的效應,發現轉移支付在短期內能夠增加投資,因此能帶來短期的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由於地方政府逐漸依賴於轉移支付,財政資源淨流入地的增長反而下降了。這種負向的增長效應與轉移支付的結構性效應緊密相關,在《粘紙效應:財政轉移支付與政府規模》一文中,我們發現轉移支付會顯著增加地方政府的規模,使得地方財政逐步淪為「吃飯財政」;而《財政轉移支付與腐敗》一文則發現轉移支付還帶來了嚴重的官員腐敗,這是因為轉移支付被地方政府大量挪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又是腐敗高發領域。

由於轉移支付更像是「意外之財」,地方政府都會想方設法「跑部錢進」,政治因素在轉移支付的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財政轉移支付分配中的政治經濟學》即研究了地方與中央的政治管理如何影響到地方獲得的轉移支付。中國現階段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目標多重,特別是為了維繫「條條」之間的貫通,財政轉移支付過度模糊化,將操作的權限賦予到各部委,由部委來決定其領域的財政資源如何在地區間進行分配,這雖然有利於部委政策在地方的落實,但無形之中也增加了人為因素的幹擾,特別是放大了作為「一把手」的部長的權限。我們的研究發現,如果有一位部長來自於某地級市,其獲得的財政轉移支付會相應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如果是一個重要部門,這種效應會使得轉移支付翻番。地方競爭不僅表現在招商引資和GDP競賽,還表現在爭奪中央財政資源上。

綜上所述,這十四篇論文分別從地方競爭、財政分權、分稅制改革、支出偏向、轉移支付等維度展開,基本涵蓋了有關中國中央-地方的財政關係和中國地方政府競爭行為的主要領域。我們相信本書是對中國式財政聯邦主義和地方競爭理論的一個貢獻,希望能夠促進未來研究的再深入。

(《登頂比賽: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一書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軍:財政聯邦制還可以管用20年
    張軍教授對前總理朱鎔基的好感溢於言表。《意見中國》之前也有兩位嘉賓——張五常和陳志武,對朱鎔基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在張軍教授做客《意見中國》的前半段,訪談主要圍繞朱鎔基時代的關鍵改革——分稅制以及地方競爭。張軍把中國改革分成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微觀放權的階段,而朱鎔基主導經濟改革的階段,則搭下了中國經濟的宏觀架構,使得中國經濟出現高速而穩定發展的10年。
  • 財政聯邦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最後,財政分權條件下管轄區之間的財政競爭有利於地區公共產品的提供達到有效水平(Frey and Eichenberger,1996;Oates,2001),而不會出現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下降到底部的現象(Witdasin,1998),並且,財政競爭還能夠限制公共部門的公共計劃過度膨脹 (Oates,2001)。
  • 自治權的邊界「財政聯邦主義」
    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財經周刊 >> 大勢觀察自治權的邊界「財政聯邦主義已經逝世的澳籍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先生提出過一個「財政聯邦主義」的概念,是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關係變化的一個概括,這是實行「分稅制」的結果。其實,變化不止這一方面。研究這種變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年初,中央出臺了一部法規,涉及到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想約束各地抑制汽車消費的土政策的蔓延。但華東某大城市卻堅持自己拍賣汽車牌照的做法,看似與中央的政策擰了起來,人們便議論紛紛。
  • 張長東:論制度主義視角下的市場維護型聯邦主義
    市場維護型聯邦主義就其含義而言,指的是通過地方政府和中央( 聯邦)政府的分權以及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能夠有效制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從而國家能可信地承諾將維護市場而不因為自身利益(官員利益) 而幹預市場乃至於掠奪市場創造的財富。
  • 財政分權理論綜述
    傳統財政分權理論對財政分權的合理性、必要性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其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各項財政職能及相應的財政工具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適當的分配,核心觀點認為:如果將資源配置的權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傾斜,那麼通過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能夠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納稅人的偏好,從而加強對政府行為的預算約束,相當程度上改變中央政府在財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傾聽地方公民意見的狀態。
  • 當代西方財政分權理論述要
    設置合理的政府間財政關係,是涉及一個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古今中外,各種政府間財政關係的調整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集權和分權展開的。世界各國關於財政分權的實踐由來已久,例如,美國在建國之初建立的聯邦制就是典型的分權體制。目前,世界範圍內正在興起分權化的財政改革浪潮,如中國的分稅制改革、拉美地區的分權化改革等等。
  • 財政聯邦主義與地方債券
    中國經濟網信息免責聲明 中國經濟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經濟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 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 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經濟網」。
  • 張軍:中國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
    人民網1月9日電 (記者李曉宏)聯合國安理會9日舉辦關于堅持《聯合國憲章》公開辯論會,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出席會議並深入闡述了中國堅定不移堅持多邊主義、維護《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立場主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越南副總理兼外長範平明以及110多個國家代表出席並發言。
  • 【離別鉤】如何跳出中國式分權的困境
    中國的地方政府具有非常濃厚的重商主義色彩,地方政府官員最熱衷的事情是招商引資、修路建廠。這是一種獨特的中國現象。錢穎一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藉助管理學的思路,分析了U型組織和M型組織的區別,強調中國始終無法實現經濟集權,中國的小企業眾多、工業化程度不高,各地情況差異極大,所以不得不接受分權的現實,而分權恰恰有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 孟捷:中國經濟增長不是天賜的,而是制度優勢的體現
    比如資本家追求利潤,工人得到工資,土地所有者要拿地租,如果在這個畫面當中,我們又增添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想要得到什麼?它的行為模式又是怎樣的呢?這就決定了研究中國模式的經濟學必須囊括一個關於地方政府的理論,否則就沒有觸及到中國模式的根本特點。 我們可以舉出一些理論,比如說財政聯邦主義理論,這是比較早出現的,後來又有地方政府圍繞GDP進行錦標賽競爭的理論。
  • 張軍:期待疫情削弱中國全球產業鏈地位,還是擔心自己吧
    【文/ 張軍】 幾乎可以肯定,新冠肺炎大流行所引發的全球衰退會,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衰退更為深遠、漫長。 《南華早報》4月9日刊文《為何新冠危機不會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儘管很多政府已持有龐大的公共債務,但還是承諾推出史無前例的貨幣與財政刺激計劃
  • 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政府能夠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財政稅收手段參與資源分配,政府資源一方面來自納稅人的貢獻,另一方面源自政府預算安排。市場則通過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要更大程度、更廣範圍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總體而言,政府應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重點制定規則、供給信息、實施監督、提供激勵,為市場競爭提供法制、公平、有序的環境。
  • 德藝雙馨書畫藝術家 張軍
    張軍 筆名:小鳴,1959年生於北京,中國食品報社資深美術編輯。高級編輯(正教授級職稱)。現為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榜書家協會會員、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社員。幼承家學。1976年參軍。
  • 中國崑曲驚豔德國!阿格裡奇和張軍讓《羅朱》和《牡丹亭》對話了
    張軍帶著中國崑曲經典《牡丹亭》走入阿格裡奇和謝爾蓋·巴巴楊雙鋼琴演繹的普羅科菲耶夫鋼琴組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讓兩部幾乎同時代的偉大作品得以「對話」,也讓觀眾得以穿越400年的歷史感受「水磨腔」和古典樂的交融。
  • 張五常:破解中國經濟增長奇蹟
    於是我們必然要弄明白,到底是什麼能確保中國的政府規劃布局著的經濟發展會有效率?在經濟增長長期不脫軌的背後,中國到底做對了什麼?如果能找到它們,那該是什麼呢?  通常,那些觀察中國經濟的經濟學家會把注意力放在改革以來中國為什麼實現了經濟增長這樣的問題上,而張五常看到的不是這個。在張五常看來,破解中國增長奇蹟之密碼,最好的去處是中國的長三角地區。
  • 神木:「財政虧空」謠言背後的危機
    神木近年來財富神話的秘密,便在這些煤車的背後。 (/圖)據中新網報導,針對網絡曝出「陝西神木離任縣委書記雷正西遭民眾堵截」一事,7月16日晚間,榆林市官方表示,此事系網絡散布謠言引發的一起群眾聚集事件,4名嫌疑人7月15日被當地警方行政拘留。目前雷正西並未調離,他提任榆林市委常委後,仍兼任神木縣委書記。
  • 首單地鐵TOT落地 地方財政壓力是否會推動更多TOT落地?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地方財政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之時,TOT(移交-運營-移交)成了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天津地鐵的2、3號線存量TOT轉化完成之後,石家莊、北京、長沙等多地的政府部門已經開始去探尋經驗。天津地鐵2、3號線盤活存量項目是國內首例完整意義的軌道交通領域地鐵存量PPP項目。
  • 張軍:崑曲的語言像英語一樣直接
    1986年,上海市戲曲學校來張軍的家鄉青浦招收崑曲學員,張軍的媽媽就讓孩子去報考試試。性格有點內向的張軍報考音樂班受挫後,改考演員班,當時唱了一首電視劇《濟公》主題曲,「鞋兒破、帽兒破」,崑曲名家張洵澎聽了覺得還不錯,就留下他準備後面的考試。  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和考試,張軍從幾千個孩子中脫穎而出,成了戲曲學校「昆三班」在青浦地區招收的兩名弟子之一。
  • 幕後臺前同樣精彩 陳忠和丁松張軍都當過陪練
    鮮花、掌聲、榮耀和輝煌,屬於奧運冠軍,在奧運冠軍的背後,有一個個默默奉獻而又非常重要的群體,陪練。在常人的理解中,陪練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綠葉」,但是沒有這些「綠葉」,奧運領獎臺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盛開的「紅花」。
  • 中國土地財政:歷史、現實及可能的變革
    面臨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帝國主義的競爭,中國農村社會的崩潰和革命的興起不可避免,直到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三、當代中國的土地財政公共服務需要財政支持。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2000年以來,中國地方政府採取了「以土地換資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