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於中國古詩這一塊,唐詩在我的心中是絕對是佔據著佼佼者的地位,不是說其他朝代的詩不夠好,而是唐詩出現的時機太妙,已然搶佔先機,以至於讓其他朝代的詩歌有些黯然失色。
例如一提起自古就有的「思鄉思親」主題,我腦袋裡首先想起的是唐朝詩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而不是黃庭堅的「五更歸夢三百裡,一日思親十二時」,前者作品傳唱度很高,而對於後者,我知之甚少,所以才會借著這次機會選擇去讀他的作品,卻沒想到原來黃庭堅是個「寶藏男孩」。
在此之前,我一直奉行而且屢試不爽的讀書經驗是:利用作者與他的作品之間的聯繫,將二者作為對立的鏡子互相參照,以加深閱讀體驗。因為在我看來,一個人與他的作品是有著聯繫的。
作者將所想所思所感全部鋪陳於紙筆之上,我們不僅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作者為人心性,也能通過作者的品性推測文本內容和情感一二。但通過這次閱讀,我不得不說的是,黃庭堅簡直是個bug,他真的不是一個很容易被看透的人。
就拿他的古詩來說,用典居多便罷了,用的典故還時常沒有多大聯繫,粗看覺得這些詩句簡直是無理拼湊而得,但細讀卻覺得甚是有理,不少句子簡直妙不可言。
多說無益,不如通過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文本來說說黃庭堅有多「看不透」。
第一首:《次韻雨絲雲鶴二首》之一煙雲杳靄合中稀,霧雨空濛密更微。園客繭絲抽萬緒,蛛蝥網面罩群飛。風光錯綜天經緯,草木文章帝杼機。願染朝霞成五色,為君王補坐朝衣。
從標題看,我們大概推測一下,此詩是寫「雨絲」了,果然,開篇兩句寫「雨絲」之「密」「微」,但有多「密」和「微」呢?於是作者將其比喻成繭絲那樣微密,千頭萬緒一般,密布空中,又如同蛛絲那樣密,能籠罩萬物。
若是繭絲還能理解,但蛛網這個比喻用的太妙了,一般人說雨之細密,往往都是「天街小雨潤如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此類,重在強調聲音之靜,強調人的主觀感受,但黃庭堅卻將這種感受實物化,讓讀者一讀,腦子裡仿佛想的不是雨絲,而是這漫天密布的就是「蛛絲」「繭絲」。
用「繭絲」「蛛絲」的特點極力寫出雨絲的細密,給人強烈的直觀感受。這種喻體選擇並不是隨意拈來的,而是為後面的詩句做鋪墊的。
既然實化為絲了,那便讓它成為這天地之間的經緯之線吧!這天地草木皆為天帝織出的錦繡紋章。緊接著化用杜牧的詩句「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以此寄託忠君愛國的思想。
為什麼要說看不透呢?因為黃庭堅實在是思想太過跳脫,即便是寫「雨」這種舊題材,他也能憑藉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和一連串的比喻寫出新意來,不讀到最後,你永遠沒法知曉他到底要表達什麼。
就好比這首詩,寫「雨絲」最後寫到了忠君愛國,讓人粗看時覺得匪夷所思,但細讀分析下來無論是邏輯還是喻體的選擇完全沒毛病,整個都是有條理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構思之奇巧。
第二首:《池口風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風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遠山長雙屬玉,身閒心苦一舂鋤。翁從龐舍來收網,我適臨淵不羨魚。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這首詩其實比較好讀,大概是因著孟浩然這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太過出名的緣故,能讓人一下子就知道他想表達的是不求仕進,自甘淡泊的心境。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用語奇特。
在此之前表達淡泊心境的人不是沒有,例如「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這種直接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句。而黃庭堅非要反用他人詩句,反古人之意而用之,由漁翁收網如此平常的小事一下子聯想到魚,繼而聯想到前人詩句,然後反用詩句,表達自己的追求淡泊寧靜的心境。
當然,這種從生活平常的小事而引發無限遐想而寫成詩的不是沒有,但我認為黃庭堅勝在點化陳腐以為新。這種帶有絲絲禪意的巧思,不僅僅是因「天時地利人和」偶然得來的靈感所致,更是因為作者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以飽讀詩書為基礎,才敢用才能用。
第三首:《寄黃幾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這是他比較著名的寫給朋友的詩,也是個人最喜歡的詩,因為讀的時候總會想起自己好久沒見的朋友,雖然沒有十年未見這麼誇張,但這些詩句像有魔力一般,總能戳到人心窩子裡,引起共鳴。
自古以來,懷念朋友,感慨情誼深厚的詩句從不曾少,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將無形的友誼化為千尺的深潭,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
又或是王勃那句著名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這份真摯友誼不畏懼時空的限制直接豁達地抒發出來;又或是王維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充滿了依依不捨和離別時的悲壯。
如果說,我不曾讀過黃庭堅,或許我認為古人表達友誼的方式大概全是直抒胸臆了,有些句子確實很動人,但在我看來卻不及「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萬分之一。這一句全是用名詞意象而成。
這些單個的名詞意象看似沒有聯繫,但連在一起卻組成一些破碎片段,例如讀前一句「桃李春風一杯酒」,一讀完腦海裡就浮現這樣的場景:彼時正是春光無限好的日子,他們聚在桃樹李樹下,風一吹,那些白的粉的花紛紛揚揚落下來,他們喝著酒,高聲討論著,哪怕是醉在桃溪野,也毫不在意。
他們都也曾是鮮衣怒馬少年郎,有著遠大抱負,暢想未來。但前句表現的樂景有多美好,接下來的「江湖夜雨十年燈」此等哀景就有多殘忍。可轉念想想,就算如今他們各自天涯又如何?對著孤燈聽著夜雨也能在心中掛念彼此。
他們之間深厚友誼並不因時空限制而減弱,反而加深情誼,彼此更加惺惺相惜。這一句,我想著重點說一說「一杯酒」,個人認為這裡的「一」用得太妙,既將「一杯酒」的實物意象明確地呈現在人眼前,可又讓人知道這裡並非單指「一杯酒」,而是虛數,這使他們酒宴中杯酒言歡的場景躍然紙上,將當時年少意氣風發的樣子描繪得淋漓盡致。
再就是「十年燈」,個人認為,這個「燈」的意象,在「夜雨」這個充滿離愁別緒的環境裡,是一種光明的在黑夜裡給彼此力量的象徵。年少時的相識相知,雙方都知道彼此的抱負與志向。
即便是已然各自天涯,不見已十年,但是每當夜深人靜,尤其是下著雨的時候,點上這盞燈,念起友人,昔日彼此交談鼓勵的場景歷歷在目,連帶著燈所發出的光也能驅散自己對於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更加強調了這份友誼的重量,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其實這個文本也用了很多典故,例如第一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這裡著重說一下「寄雁傳書」的典故,因為不走尋常路的黃庭堅並非像旁人一樣直接運用,而是反用,點鐵成金。
即便是舊典故中也能寫出新意——將主動權交給雁,讓它來說「不好意思,不可以」,而它的拒絕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這一下子就把這個空間的距離之遠拉長了,比傳統用法更加突出距離之遙遠,多了一層因太遠而無法通信而生的無奈。
第四首:《浣溪沙》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沈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
這首詞最妙之處在於這一句「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他借用女性容貌的意象來模山範水,將山水描寫的活靈活現,實在是奇!像我這種在身居內地,不知道何為灘頭、浦口的人,看到這個比喻,也能在頭腦中有所想像。
這種喻體的選擇看似毫無章法,讓人莫名其妙,但實際細讀起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讓人不得不佩服黃庭堅的腦洞之大!想法之奇!而且最後一句在「斜風吹雨」中「轉船頭」又有著異樣的趣味,讓人感受到他的「無畏」。
綜合他的詩詞起來再想想,他之所以讓人看不透,之所以總是能在同樣平凡的事物中寫出不凡和美感,是因為他對自身「不俗」的要求。
在那個時代,大多數的宋人將陶淵明的閒適自然作為理想,同時又實打實地對杜甫的藝術形式和手法進行學習。其實這兩者是有衝突的,一個是歸隱做自己,一個是出世有作為。這一點在黃庭堅的身上尤其明顯。
挑開他隨俗從眾的外表,其實內裡是崇高脫俗的,一方面他贊同和欣賞陶淵明的歸隱,追求閒適平淡的田園生活,志在做一個不受外界幹擾的「高尚之士」,另一方面他又關注著時事,對新法主張擇善而從,關心民生百態,體會民間疾苦。
他「超世而不避世」的態度,尤其是那種既堅持節操又超脫放達的處世哲學,追求的「處俗而不俗,入世而超然」的人生境界,哪怕時至今日,仍然有學習和借鑑的價值,大概是哪怕世界紛紛擾擾嘈雜不堪,我自巋然不動,守住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這種感覺吧。
作者:章魚不愛吃丸子,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