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歷程
明朝「功夫茶藝」的完彈。功夫茶是適應葉茶攝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土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功夫茶藝講究茶具的藝術美,衝泡過程的形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道求環境美,音樂美。同時茶葉的貿易和對外傳播也在明朝得到了更為完善的規範管理和有效發展。在明代,開始設立茶馬司,管理茶馬交易,同時強化茶政及茶稅,使茶葉交易得到嚴密的管理,太祖洪式六年(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詞茶貿易事。1610年,荷益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歐洲。1616年,中國茶時遠銷丹麥。1618年,明朝派軟差大距人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茶事貿易逐步規範有序,茶葉由此時開始逐步遠銷傳播到世界各地。
清初之時,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等茶事雖然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已經開始趨向纖制。據載,在清朝的福建北部一帶,茶農們對一些珍稀名貴的優良茶樹品種還開始採用了壓條緊殖的方法。在茶詞管理方面,種植時有了關於灌溉能肥等更加精細的要求.在抑制雜草生長和茶樹與其他植物間種方面,也有精闢見解。對茶樹的種植,清朝在前朝的基礎上出現了很多新的茶樹種植和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對於茶樹生長規律和特性的掌握也有很大進步。如明末學者方以智的百科式著作《物理小識》中就有「種以多子,稍長即移」的記載。到清康藤年間,一位叫做李來章的知縣編等的《連陽八排瑞風土記》,已有對於茶樹插枝舞殖技術的記載。清代的各種茶館、茶肆、茶檔作為百姓生活重要的活動場所,如博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到請朝末期,不僅皇都北京城有規模的茶館就達數十家,在鄉野之間,茶館的發展也不亞於繁華都市,特別是江南的蘇新一帶,有的小鎮只有居民數千家,可是茶管卻有上百家之多。人們在此既可飲茶,也可會友,書生吟詩作對,商人高談闊論。城鄉各處茶館通布,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茶館文化,茶館的追地開花,成為上至王公貴族,八戚子弟,下到藝人、挑夫、小販的會集折在,茶館中融入了各個階層的文化色彩和審美情趣。成為當時茶文化的一大持色和亮點。另外,清代茶文化在民間的深人.還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茶俗的發展流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茶文化,例如茶葉的生產習俗、茶業澤營、日常飲茶、以茶待客、節日飲茶、婚戀用茶、祭祀供茶、茶館文化.茶事茶規等.涉及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同時,精代還酒現出大量悅耳動聽的茶歌、別開生面的茶舞、默風趣的茶戲和曲折動人的茶故事。各種與茶相關的文化藝術可謂百花齊放,繁花似錦。
清代的茶葉生產已相當發達,江南栽茶更加普及。此時國際策易興起,茶葉成為國際銳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進人歐洲市場,傳入英國、荷蘭等國,深受歐洲皇室和貴族的青睞。據資料記載:1880年,我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擔=50千克).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我國茶葉出口的最好記載茶葉貿易的發展。取決於其本身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清朝尤其是茶的對外置易的刺激和促進的結果,隨看清政府的不斷查退,中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茶業、茶文化也走向衰退。
茶文化的履新一近現代
如今,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兒乎遍及世界各國和地區,因此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茶已經發搖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愛好飲茶的人遍及全球、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6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越臺灣基隆,南沿海南瓊勝,西對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作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嫩。甘肅、西藏和山東則是新發展起來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
具有「當代茶聖」之稱的吳覺農,是近代茶葉人才培育、茶葉貿易、生產等茶葉事業的奠基人,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我國第一個高等院校中培養茶葉研究專門人才的復旦大學茶學系設立了。他還先後組織了在我國東南各個茶區的調查工作,對茶樹種植及茶葉加工進行了深人規範的研究,為中國茶的種植和發展,開闢了土壤、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