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挖近400年歷史積澱 「文化+」凝人心聚人氣
文盛園裡,劉敬賢遼菜博物館。
文奉園裡,老物件展。
老北市開市一周,近百萬人次「打卡」,不少人甚至二刷、三刷,包括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等在內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自發成為「代言人」,在朋友圈宣傳推廣,老北市國慶民歡景象還吸引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多個頻道報導。
有人到這裡賞玩民俗,有人到網紅拍照地留念,有人追尋記憶中的經典,有人為了重新認識瀋陽城,還有人甚至說不出原因,沉浸在穿越的時空中,被一種莫名的力量吸引。
歷史文化是老北市的靈魂,只有文化具備凝聚人氣、凝結人心的力量。探尋「老北市火了」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與老北市近400年文化積澱密不可分,而隱於老北市各處的博物館、文物展、非遺展、藝術展等等,成為老北市歷史與文化的有形載體,傳承老北市文化內核的同時,更成為瀋陽市的全新文化地標。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群
10月5日13時,老北市西入口北側的共益劇場觀眾爆滿,由全國名票、瀋陽北市場京劇團袁莉(飾演楊延輝)領銜主演、樊茹芳飾演鐵鏡公主、海峽兩岸著名琴師胡連祝操琴的《四郎探母》折子戲《坐宮》一折,不時引發在場觀眾的熱烈鼓掌叫好。瀋陽北市場演藝協會會長趙寶義告訴記者,該協會幾年來堅持藝術惠民常態化演出,每年公益演出達一百多場,但能夠在老北市的共益劇場演出,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原來,共益劇場曾是北市場三大劇場之一,全國著名京劇演員言菊朋、楊寶森、張君秋、尚小雲等都在北市劇場演過。東北著名京劇名角唐韻笙久站此處,在北市場紅極一時。一座共益劇場,讓京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老北市延續傳承近百年。
在老北市北區文盛園裡,宋雨桂美術館、劉敬賢遼菜博物館、遼寧非遺博物館、撫順大官窯等建築均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文脈在博物館這座時間凝固了的建築裡流淌數百年,重被喚醒,精神抖擻,供後人仰望,綻生機,續輝煌。
南區文奉園裡的寶貝更多。在三樓老瀋陽博物館,記者看到,從公元前300年瀋陽建城開始,到改革開放時期,瀋陽的歷史脈絡通過一萬多件文物和老物件清晰地展現出來,刺繡《契丹人狩獵圖》、鴛鴦形三彩壺、盛京老城門門釘、清王府冰箱、奉天驛四輪馬車、東北易幟「國旗格納函」……「這些文物就像一粒一粒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才能更加耀眼。」博物館負責人說。
除了老瀋陽博物館,老物件博物館、蠟像館、滿繡坊(刺繡展)、手工珠寶展、旗袍繡品展等在南區文奉園裡,歷史和藝術遍地開花。
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老北市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群落,給市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寶藏。
在建築設計單位工作的宋毅專門研究歷史建築,假期的前5天,他已經去了3次老北市。「第一次去研究了老北市整體建築風格,第二次去逛了南區文奉園一樓老物件博物館,在裡面找到很多民國時期資料,非常實用。後來聽朋友介紹說三樓的老瀋陽博物館內容更豐富,就又跑了一趟,那裡簡直就是一部2000多年瀋陽史,內容太豐富了。」宋毅說。
老北市通過有形的建築和文物所展現出來的宏大歷史文化內涵,更在精神層面上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10月4日20時46分,瀋陽市民朱先生在白天陪母親到老北市遊玩後,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真被新生的老北市驚豔到了,充滿著濃鬱民國風的繁華老奉天,精彩呈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晚上來,別提多有感覺了,喜歡這裡的暖,這裡的柔美,在我心裡,老北市真可以跟北京南鑼鼓巷、上海城隍廟、成都寬窄巷子、南京夫子廟相比美了……地方歷史文化的深度發掘,是一個城市最大的財富與亮點。
與此同時,這個長假,老北市已經成為了瀋陽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來到這裡對老瀋陽一探究竟。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直播間》欄目中,一位操著山東口音的女士,因為一條微博推送,循跡到瀋陽老北市,現場體驗後讚不絕口。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學習的是歷史專業,但對瀋陽的了解並不多,「走進老北市之後感覺這裡就是一部鮮活立體的史書,越看越『走心』,越讀越『上頭』。」
「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10月1日10時,《九秋同慶——宋雨桂水墨藝術展》在老北市文盛園美術館盛大開幕,與9月30日在北京開幕的《斯人未遠去——宋雨桂藝術紀念展》同期舉辦,北派水墨藝術在京瀋兩地遙相呼應,比翼生輝。在文盛園廣場展出的《塑境——雕塑藝術家聯展》、文奉園三樓展出的《詩藝築夢——當代藝術家聯展》也同期開幕。節日期間人氣爆棚的老北市,清文化、民國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等,與現代高雅藝術同時爆發出驚人的張力。
文化是最有凝聚力的。「老北市通過一系列建築這些有形的東西,把人吸引過來,再通過深挖歷史文化,把人留了下來。」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胡玉海這樣評價。
通過向歷史文化要能量,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是老北市正在走的一條「文化+」高品質發展路線。在瀋陽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楊曉梅看來,關鍵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能聚來人氣,自然就會帶動產業的發展。」
這個國慶長假,隨著瀋陽老北市「盛世上河圖」徐徐展開的,還有一幅產業發展的盛大圖景:緊緊圍繞傳承悠久歷史、展示非遺文化,深耕地域特色,通過老業態、老字號、老品牌、老故事、老文物、老物件與時潮元素相契合,構建瀋陽文化地標的同時,導入演藝劇場、品牌型文化項目、老字號飯店、特色民宿、酒文化等,提升瀋陽的國際文化承載力和包容性,構建集旅遊觀光、聚會休閒、文化交流、吃住行遊娛購等功能於一體的老北市「文博園」。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杜一鳴、高級記者 劉洋/文 主任記者 李浩/攝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