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評人
人與人是不同的,活法不同,背景不同,體態與志向也不盡相同。
看不慣差異化,大概不是這個世界太繽紛的緣故,而是內心的包容還不夠大。
當一個人擁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歷時,他總能看得慣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與事的奇葩,包括更詭異的狀況,也能淡定聽、看、觸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於理性與平靜。
閱歷淺薄,才會聒噪;經驗單薄,才會慌亂;溫室裡成長,才會經不起風吹雨打;凡是風浪中行走的人,多半都能有淡定和理智,即使看穿人與事,也不會隨便評價,而是笑而不語,從容冷靜,是客觀,更是隱忍和仁慈。
千帆過後,人不是蒼老無力,而是漸漸有了智者的行囊,背負著的也不再是繁華,而是平淡,是坦然自若,更是學會了跟生活言和。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不是看穿後的說穿,而是善於尊重和體面;也不是看懂後的揭秘,而是善於分寸和體諒;更不是看清後的勸誡,而是善於信任和等待,有耐心,更有包容。
教養這種東西,非智慧不可得也。
很多人不懂讀書有什麼用,是為了炫耀讀過很多書嗎?是為了展示書櫥的飽滿和富足嗎?其實都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修煉涵養,不斷地提升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態度和認知,以及對自己的審視和反思。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愛過的人,讀過的書,以及走過的路,你的教養裡,也藏著你對人、對事、是世界的態度。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知人不評人
尊重
別人如何,那是別人的事情,只要無關於你的吃飯睡覺和工作,都不必多嘴多舌,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不必統一和整齊。
世界因為差異而精彩,也因為個性而繽紛,若每個人都是複製出來的精緻,也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更缺少了絢爛多姿。
尊重每一個人的外形和個性,也尊重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興趣,更尊重每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不管別人做什麼,說什麼,那都是人家的自由和權利,正所謂「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生而自由,生而差異,生而繽紛,生而多姿,這就是生活的千姿百態。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很容易丟失的體面。
很多人忍不住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試圖影響,再或者試圖改變,這都是很不道德的行為,別人若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一定是有道理可循的,不可能毫無理由。
只要人家不委屈,不抱怨,不牢騷,也不恨意,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自得其樂。選擇喜歡,喜歡選擇,我們本應尊重每個人的個性與志趣。
表面上的尊重,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應該是即使知道對方的選擇是錯的,就算知道對方的擁有是有遺憾的,也不會背後評價和非議,而是願意懂得和理解,從心出發的尊重。
分寸
與人相處,或近或遠,都是一種分寸。近了是親密,遠了是自由,可近可遠則是懂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
不給自己太多辜負的機會,也不給別人太多傷害的緣由,始終堅守一種分寸,這是對自己的保護,更是對別人的成全。
分寸感,是熟人之間的一把尺子,隨時丈量著感情的溫度和真摯。分寸感,還是陌生人之間的一根導火索,要麼成為至親至密的關係,要麼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
即便對一個人很了解,很熟悉,很懂得,也不必過分緊密和參與,你可以適度往來,適度陪伴,適度付出,卻不可以丟失人與人之間的最起碼尺寸,這是前提,也是根本,更是維穩一份感情的養分。
一個人,跟你很熟悉,各方面都有了解和掌握,越應該保持著某種分寸,因為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
太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從來往過密開始崩塌的,言多必有失,來往過多總有遺憾和誤解,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總有某些瑕疵與瑕疵之間的激烈碰撞,導致了傷痛和心酸,最後不是遺憾走散了,就是傷感道別了,這就很尷尬了。
有事就聯繫,沒事就各忙各的,難道不是有分寸感的相處嗎?
分寸,是明知道對方如何,或者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又有什麼優秀和瑕疵,依然願意保持某種相處的理智。
信任
相信別人也有優點,更能包容別人的缺點。
不管別人好與壞,都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相信和欣賞。有些事情,有些人文,我們只需要客觀信任就好,不必主觀評斷。
不管世事繽紛,也無論人世紛紛,總能信任真善美的可存在性,不質疑愛,也不懷疑情,始終相信溫暖和情意的立體與鮮活。
信任是對別人的一種接納與寬容,是善於等待的一種耐心,更是善於理解的一種體貼,不管外表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如何躁亂和遺憾,只要內心裡存在著美好與真誠,就值得信任和珍惜。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不是看穿後的揭穿,也不是看懂後的評議,更不是看清後的揭秘,而是願意保持一份信任與理解,只要人家不說,就權當什麼也沒看到,只要人家毫無行動,就權當什麼也發生,一份潛藏在內心裡的周全,就是教養的體現。
信任,是相信自己,更相信別人。有底氣去擁抱幸福,也有實力去迎接美好,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總能相信世間的溫暖和善意。
信任別人總能給出解答與揭秘,不必刻意訴求和暗示,這種耐心和懂得,會讓相處變得更加溫暖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