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不評人人與人是不同的,活法不同,背景...

2020-10-18 HNYZL
知人不評人
人與人是不同的,活法不同,背景不同,體態與志向也不盡相同。

看不慣差異化,大概不是這個世界太繽紛的緣故,而是內心的包容還不夠大。

當一個人擁有了足夠的生活閱歷時,他總能看得慣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與事的奇葩,包括更詭異的狀況,也能淡定聽、看、觸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於理性與平靜。

閱歷淺薄,才會聒噪;經驗單薄,才會慌亂;溫室裡成長,才會經不起風吹雨打;凡是風浪中行走的人,多半都能有淡定和理智,即使看穿人與事,也不會隨便評價,而是笑而不語,從容冷靜,是客觀,更是隱忍和仁慈。

千帆過後,人不是蒼老無力,而是漸漸有了智者的行囊,背負著的也不再是繁華,而是平淡,是坦然自若,更是學會了跟生活言和。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不是看穿後的說穿,而是善於尊重和體面;也不是看懂後的揭秘,而是善於分寸和體諒;更不是看清後的勸誡,而是善於信任和等待,有耐心,更有包容。

教養這種東西,非智慧不可得也。

很多人不懂讀書有什麼用,是為了炫耀讀過很多書嗎?是為了展示書櫥的飽滿和富足嗎?其實都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應該是修煉涵養,不斷地提升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態度和認知,以及對自己的審視和反思。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愛過的人,讀過的書,以及走過的路,你的教養裡,也藏著你對人、對事、是世界的態度。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知人不評人

尊重

別人如何,那是別人的事情,只要無關於你的吃飯睡覺和工作,都不必多嘴多舌,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不必統一和整齊。

世界因為差異而精彩,也因為個性而繽紛,若每個人都是複製出來的精緻,也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更缺少了絢爛多姿。

尊重每一個人的外形和個性,也尊重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興趣,更尊重每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不管別人做什麼,說什麼,那都是人家的自由和權利,正所謂「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生而自由,生而差異,生而繽紛,生而多姿,這就是生活的千姿百態。

尊重,是人與人之間很容易丟失的體面。

很多人忍不住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試圖影響,再或者試圖改變,這都是很不道德的行為,別人若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一定是有道理可循的,不可能毫無理由。

只要人家不委屈,不抱怨,不牢騷,也不恨意,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是自得其樂。選擇喜歡,喜歡選擇,我們本應尊重每個人的個性與志趣。

表面上的尊重,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應該是即使知道對方的選擇是錯的,就算知道對方的擁有是有遺憾的,也不會背後評價和非議,而是願意懂得和理解,從心出發的尊重。
分寸

與人相處,或近或遠,都是一種分寸。近了是親密,遠了是自由,可近可遠則是懂這個世界的悲歡離合。

不給自己太多辜負的機會,也不給別人太多傷害的緣由,始終堅守一種分寸,這是對自己的保護,更是對別人的成全。

分寸感,是熟人之間的一把尺子,隨時丈量著感情的溫度和真摯。分寸感,還是陌生人之間的一根導火索,要麼成為至親至密的關係,要麼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

即便對一個人很了解,很熟悉,很懂得,也不必過分緊密和參與,你可以適度往來,適度陪伴,適度付出,卻不可以丟失人與人之間的最起碼尺寸,這是前提,也是根本,更是維穩一份感情的養分。

一個人,跟你很熟悉,各方面都有了解和掌握,越應該保持著某種分寸,因為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淡如水。

太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從來往過密開始崩塌的,言多必有失,來往過多總有遺憾和誤解,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總有某些瑕疵與瑕疵之間的激烈碰撞,導致了傷痛和心酸,最後不是遺憾走散了,就是傷感道別了,這就很尷尬了。

有事就聯繫,沒事就各忙各的,難道不是有分寸感的相處嗎?
分寸,是明知道對方如何,或者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又有什麼優秀和瑕疵,依然願意保持某種相處的理智。
信任
相信別人也有優點,更能包容別人的缺點。

不管別人好與壞,都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相信和欣賞。有些事情,有些人文,我們只需要客觀信任就好,不必主觀評斷。

不管世事繽紛,也無論人世紛紛,總能信任真善美的可存在性,不質疑愛,也不懷疑情,始終相信溫暖和情意的立體與鮮活。

信任是對別人的一種接納與寬容,是善於等待的一種耐心,更是善於理解的一種體貼,不管外表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如何躁亂和遺憾,只要內心裡存在著美好與真誠,就值得信任和珍惜。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不是看穿後的揭穿,也不是看懂後的評議,更不是看清後的揭秘,而是願意保持一份信任與理解,只要人家不說,就權當什麼也沒看到,只要人家毫無行動,就權當什麼也發生,一份潛藏在內心裡的周全,就是教養的體現。

信任,是相信自己,更相信別人。有底氣去擁抱幸福,也有實力去迎接美好,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總能相信世間的溫暖和善意。

信任別人總能給出解答與揭秘,不必刻意訴求和暗示,這種耐心和懂得,會讓相處變得更加溫暖和善意。

相關焦點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恍然大悟)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恍然大悟) >知人,是一種眼光 評人,是一種多餘, 知道一個人的缺點, 了解一個人的脾氣, 是去是留,自己取捨, 當面指出不是耿直而是愚蠢, 議論更是一種對別人不尊重。
  • 大學須知:知人不評人!
    大學的生活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是大學的人形形色色,有跟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也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之人,可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知人不評人!大學,人多,事情也多,關於人的是非也是更多的,就看你自己怎麼看待這個人?是在別人對他人品頭論足之時,你與他們一起或者是為他反駁,又或者是做到左耳進右耳出。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知人,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對他足夠了解,你才會跟他有共同語言,明白他的為人處事是否與你的三觀價值相同。
  • 2.古往今來人們因為價值觀不同,幸福的境界不同,活法也不同!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關於追求幸福的三種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境界也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態度和不同人的活法。我們太在乎外在物慾的時候,其實幸福不是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要發展,要有物質上的這種獲得這是可以的,同時別被這些物質所左右,一生忙忙碌碌我只是為了外在的追求物,這是一種活法,他可能會丟掉真正想要的情懷和追求幸福境界的機會。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知人不評,評人不言
    老子說:知人者智。 為人處世多年,身邊的人是冷是熱,心裡都會有個數。 心直口快是小聰明,知人不評卻是大智慧。知人是目光如炬,評人卻是多此一舉。 知人不評人,是一個人起碼的修養。 1、評頭論足,是傷害友誼的元兇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 人最大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
    人最大的修養,是知人不評人! 知人識人,已經很難。 然而更難的是, 在知人之後管住自己的嘴, 不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 橫加幹涉。
  • 一個人深入骨子裡的教養:知人不評人,看破不說破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於我們來說,能夠知人,就已經超出大多數人了。所謂「知人善任」,能夠善任,前提便是知人,能夠了解一個人優勢、劣勢,性格品性,才能將他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倘若別人不理解我們,我們也無可奈何,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若是我們不知人,那麼,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不夠通達。能夠知人,是一層境界,這一境界,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智慧和一個人的見識。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
    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人留七分暖。它根植於內心的善意,表現在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知理不爭辯的細節之中。01知人不評人曾讀過一個故事:火車上,一個男孩望向火車窗外叫道:「爸爸,你快看,樹在自己往後退!」父親笑笑,寵溺地看著自己的孩子。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深度) 做人,
  •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
    知人,是一種眼光,評人是一種多餘。聰明的人,大多懂得知人不評人。人人都有一張嘴,小時候,我們學的是講話,但長大後,就要明白,什麼話能說,什麼話會傷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要走的方向。妄加評判,指責別人道路的曲折,得到的只能是一場難堪!不言人難,不戳人短,不問人私,才是一生修為所在!
  • 知人,不評人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有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很難知道事情的全部。面對未知的事情,面對道聽途說的事情,少做評論,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後來,電視臺來採訪,健身房的人議論紛紛,有的說她是因為丈夫出軌,想要挽回丈夫;有的說她是要身材不要性命,過度減肥鍛鍊而去世。對於這個事件,網上也有很多人譏諷嘲笑。後來醫院出來澄清,原來是她兒子要肝移植,她鍛鍊是為了減去脂肪肝,救兒子的命。為了儘快手術,這位大媽在2個月內從180斤減到140斤,她每天沒日沒夜鍛鍊,才導致了過勞死亡。
  • 有一種修養,叫知人不評人!
    這類人拼命抓住一切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仿佛不這樣做,就無處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古人講,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隨意評價他人,是一種修養,更是一場自我的修行。在生活中,不少人局限在窄窄的個人偏見裡,隨意評價別人,背後議論他人,還以此為樂趣,殊不知,為何自己走到哪裡都不受待見,不被尊重,因為沒有人願意靠近一個臭嘴巴。知人不評人,是與人交往時的一份克制,一份自律。
  • 知人不評人,看破不說破,方為人上人
    評價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控制自己的嘴,三思而後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經歷,我們看到的,並不一定是他人的全部。如果隨意評價他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傷害。更何況,有些人的評價,只是主觀臆測。做人累不累,自己去體會,生活苦不苦,自己最清楚!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世上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
  • 窮有窮的活法:不是人人都迷戀「六便士」,還有人望見「月亮」
    在外婆家,你就是個寵兒,人人都得哄著你,讓著你,你就是一個外來的小皇帝,雖說如此,但那時候,家家都窮,吃飽沒問題,吃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小孩子最簡單的玩具,都是要靠自己去製作,去完成,不像現在,網上買一個,超市買一盒。
  • 知人不評人,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有時候,對別人的一句輕飄飄的論斷,對也好,錯也罷,都可能讓對方承受很多不必要的傷害,不知人而去評人,難免會做出誤判傷害他人。生活中,我們常說,不要吝嗇自己的嘴,指的是對於優秀的人,我們應該多一些讚揚和誇獎,而對於犯錯誤的人,應該做到知人不評人,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要一事全否定。
  •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知理不爭論
    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大智慧的人很少。耍小聰明的人往往知一說百,殊不知說得越多越無益。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智慧。古人云:「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說話是人的天性,說多說少卻是智慧。為人處事應當學會看破不說破,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該說與不該說要心中有數,不該說的說了,往往會有不好的結果。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溫柔。凡事不必非得爭個你死我活,你爭勝了,有可能也失去了和睦。不說破的溫柔是高貴的低調,也是對他人的體諒。
  • 最好的教養:是知人不評人
    視頻裡說: 在個子矮的人面前不談身高; 在胖的人面前不談身材; 在皮膚黑的人面前不談膚色; 在父母離異的人面前不談家庭; 在女孩子面前不開黃腔。
  • 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適時沉默,是一個人更好的修養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三類人,他們或多或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嫌棄:他們總是喜歡對別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說話之間言語中表現出自己高傲的態度:a怎麼不招呼人呢?情商真低。可是我的這位朋友卻不這樣,他願意聽別人說,然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既給自己留了面子,也給他人留了面子。話說多了,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高情商的人不只會說話,還會傾聽比人,往往說話多的人,尷尬的時候也就多了。
  • 《活法》讓人「痛定思痛」的一句話,富人的邏輯,多少人看不懂!
    《活法》中讓人「痛定思痛」的一句話,富人的邏輯,多少人看不懂,卻又那麼一針見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才,但以哪種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已經成才,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無論在工作或者在人生當中,很多東西只有我們去體會了,才能發現其中的真理,稻盛和夫寫的這本《活法》,是他一生的體會,但對我們普通人卻有著非常大的價值,因為他能教會我們一種能成才的人生態度!稻盛和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易學大師說: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是聰明人的處世之道
    後來我把飯局上的事,給易學大師說了,大師說,這叫「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只需一個小細節,便知他很有涵養。同時,這也是《易經》中蘊含的處世之道。1、看破不說破,是智慧。其實人實誠且忠於自己的心是好事,但是也要多為別人考慮,不能只考慮自己。如果你實在覺得不說不妥,那麼可以試著善意地提醒對方,對方如果領會了你的提醒,他自然會感激你的。知人不言盡,看破不說破,為別人考慮,便是智慧。2、知人不評人,是教養。
  • 《西遊記》有背景 無背景 西遊記中不同妖怪的不同後果
    有背景 無背景 西遊記中不同妖怪的不同後果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了,不管是原著的經典小說還是後來翻拍的電視劇,幾乎每個人都記憶深刻,作為一部中國小說中的經典,每年寒暑假都要重播無數遍,每個畫面每句臺詞相比都是各位兒時的記憶,唐三藏帶領他的徒弟在西行取經路上經歷了無數的曲折磨難,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他們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用不同的方法克服了一路上的艱辛磨難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