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597字,閱讀時間4.5分鐘
昨天閨蜜來工作室找我聊天,說女兒眼看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但是到底是去離家比較近的公立幼兒園,還是送孩子去比較遠但條件好的私立幼兒園,她一直都決定不了。
在閨蜜看來,公立幼兒園的環境比較自由,孩子也不會過度去學小學的內容。可以說是大人輕鬆,孩子也輕鬆。本來她已經定好了上公立園,但是小區裡有人說:「等到了升小學時,你會發現那些上私立園的孩子,早學了很多知識,你的孩子就跟不上了!」
閨蜜說,雖然她一直在告訴自己,對於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玩。但聽到和看到的,讓自己越來越焦慮。她問我:「你的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你覺得幼兒園我們就非得考慮得這麼多嗎?讓孩子好好玩不行嗎?」
如果在哥哥還上大班的時候問我,或許我真的會告訴她:「玩好就行了。」但是現在哥哥和妹妹都成了小學生,回過頭來再看幼兒園階段,反而有了一種旁觀的清醒。或許想清楚下面這三個問題,一切選擇上的焦慮都能迎刃而解了。
幼兒園三年,希望孩子達到什麼目標?
或許你會覺得,不就是上幼兒園,有必要如此焦慮?想這麼多嗎?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時候把視線放得遠一點,當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孩子生活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會對他產生一定影響,年齡越小影響越大。所以上幼兒園之前,爸爸媽媽最好能坐下來討論一下,我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下面我給大家分解一下,方便我們思考。
第一:生活的目標。
簡而言之,就是孩子三年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比如最基本的三餐在哪裡吃?寒暑假要不要繼續上學?吃得好一點,還是一般就行?我有一位朋友,廚藝非常好,孩子的口味也相對挑剔。雖然家附近有很好的私立園,管一天三頓飯。但是她還是選擇了樓下的公立園,只為孩子中午能回家吃飯。
第二:學到哪些技能?
來父母課堂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有清醒認識,其中大多數人都贊同幼兒園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玩,不能超前學習。但換個角度想,對於孩子而言,符合發展特點的學習,並不是什麼痛苦的事情,反而會讓他更有成就感。
Tips:一昧拒絕知識輸入,會不會也是一種走極端?因此在選擇幼兒園,或上幼兒園前,我們需要問問自己:這三年我打算讓孩子學點什麼?
1、培養點興趣
在幼兒園階段,妹妹先後學了芭蕾、滑冰、戲劇、鋼琴、小提琴、跆拳道、編程等。很多朋友都覺得我有點「用力過猛」。實際上,我給她機會去試著學,並不是抱著一定要學到什麼心態,而是為了讓她在興趣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和能堅持下來的。因為哥哥的經歷讓我明白,小學階段就沒有這麼多時間去試錯和尋找興趣的,因此幼兒園恰好是一個可供實驗的「窗口期。」
2、學點英語
哥哥的英語很好,現在快小學畢業,已經能獨立閱讀一部分英文書籍了。去年我們出國旅行,他和酒店中的大洋洲小孩也能順利溝通。我暗暗慶幸給他選了對的幼兒園。哥哥的語言能力發展比較好,在選幼兒園時,我一咬牙報了價格高出公立好幾倍的國際園。正是因為那時候培養的語感和建立的自信,讓他在英語學習上效率很高。
根據孩子的特點,通過選擇幼兒園,或者制定幼兒園時期的學習計劃,並不是為了讓孩子「不輸起跑線」。而是利用幼兒園這個沒有硬性任務的時期,尋找更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和方向。
當然了,孩子在家的時間段,我們也可以對他們的學習內容進行規劃,最好是和後面的學習內容有關聯或者是進行鋪墊。我比較建議大家可以讓孩子早些開始練字,學數字、學漢字,早學早輕鬆。
而且在家又不像學校,不需要那麼著急寫好,可以讓孩子照著字帖慢慢學,慢工出細活,寫出來的字才好看。不知道給孩子準備什麼字帖的,不妨嘗試下方的全套4本字帖,包括拼音漢字數字筆順。
第三: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我一位朋友,因為離家近,把女兒送入了小區樓下的一所私立幼兒園。那所幼兒園的園長比較注重紀律。所以無論在課程中還是在平時管理上,都傾向於讓孩子遵守規矩,服從集體。但是朋友兩口子卻比較隨意,她跟我說起女兒入園後的改變,都會撓頭不已,說女兒回家就"批評教育"她和老公,說他們吃飯說話、坐姿不正、拖鞋沒有擺放到位。
每一所幼兒園都有自己秉承的「價值觀」,會體現在課程設計、園區管理、老師的教學風格等等方面。有的倡導獨立思考,有的注重紀律,有的希望孩子多才多藝,有的會著重培養國際視野。
雖說學前階段,教育的重點依然在家庭,但是三年浸潤其中,一定會對孩子的價值觀形成有很大影響。因此在上幼兒園之前,我們最好問問自己,我的家庭教育是什麼風格,我希望孩子擁有怎麼樣的價值觀?然後再去選擇適合這個家庭的幼兒園。
家庭配合度有多高?
雖說小朋友在三歲後都要去上幼兒園,但是教育的重心依然在家庭。而不像有些爸爸媽媽認為的:孩子送到幼兒園,我就輕鬆了。所以在思考孩子如何度過幼兒園的三年時,還要考慮家庭能配合多少,參與度有多高。
一方面,時間上能投入多少。
在配合度這個問題上,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家長能投入多少時間。
有位來上課的媽媽課下對我說:「我女兒一點也不愛看書,幼兒園四點放學,不是在外面玩,就是回家看電視!」
我說:「你可以帶孩子一起閱讀啊,比如每天晚上來半個小時閱讀時間。」
她嘆了口氣:「我下班就八點多了,能趕上哄孩子睡覺就不錯了,實在沒時間啊!」
所以無論我們如何設想,評估自己有多少時間投入育兒是應該最先做的事情。如果沒有親子陪伴時間,則需要考慮用別的方法,比如課外班、私立幼兒園等方式盡力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
另一方面,自己擅長什麼。
妹妹上幼兒園時,我已經開了自己的早教工作室,於是她4點下課,就直接來工作室和我一起度過兩個小時。在工作室我可以自己帶她讀繪本,玩邏輯遊戲。同樣,如果媽媽的英文水平過硬,不去上國際幼兒園和英語培訓班,也完全可以自己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
重新審視孩子
在《關鍵期關鍵幫助中》李躍兒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從人出發的。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出生到幼兒園前的三年時間裡,寶寶從懵懂的嬰兒,成為一個幼兒。在和外界不斷互動和學習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在規劃孩子未來生活時,我們往往過於在意外界的因素,卻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點。因此我把這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放在了最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有的能很快適應學校的生活,甚至不想回家。有的孩子卻更喜歡和爸爸媽媽膩在一起;有的孩子是謹慎的學習者,要看很多遍,才敢動手去做。有的孩子卻必須在體驗中成長。
有的孩子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任務,但專注度很高。有的孩子學三五個興趣都不在話下,但是每一個都學的不大認真。認真思考孩子這些生活學習的特點,能幫助我們在給他們選擇幼兒園,制定幼兒園階段學習目標時,更加精確合理,學習生活更加順利。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進入幼兒園,不但是生活上的巨變,也是心理上面臨的巨大挑戰。在未來的三年中,他們需要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學習一定的技能,嘗試建立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模式。而並不是像有些「反智」觀點所說的那樣:只是玩就可以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真會跟其他孩子差很多嗎?區別在這三點上
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奧數老師:抓住培養邏輯能力的「窗口期」
孩子哭訴老師不公平,你如何回應?這位爸爸的做法,值得父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