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2 07: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施佳琦 記者 丁珊 市委報導組 陳耿 洪潔
核心提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的貢獻和推動。其中,事業有成、眼界開闊、心念桑梓的鄉賢群體無疑是鄉村人才的重要構成部分。如何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2017年以來,臨海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吸引了1000餘名鄉賢結對幫扶村莊。他們發揮自身資源、人脈優勢,把先進理念和優秀項目帶回家鄉,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受到了村民歡迎,也助力鄉村振興。
五月的風,捎來東海的味道。
在深圳從事建築工程行業30多年的浙江東源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君林,又一次回到家鄉臨海市杜橋鎮橫岐村。在村裡轉上一圈,只見河岸、老房正在翻修,汙水管道正在疏通,涼亭、公園已初見雛形,李君林感受著這片土地迸發的活力,滿懷對未來的信心。而作為催生這場變革的鄉賢之一,他深感欣慰,「家鄉確實大變樣了」。
東塍鎮東溪單村鄉賢為老人過重陽節。
牽引著李君林一次次回到故土的,是臨海自去年以來將離鄉求學、從政、經商的外出精英,以及在農村投資創業的外來精英、本土人才作為現代鄉賢群體,開展的「千名鄉賢幫百村活動」,通過鄉鎮(街道)鄉賢聯誼會建設,以鄉情為紐帶,以鄉愁為羈絆,積極引導鄉賢反哺家鄉,不斷吸引資金回流、企業回遷、項目回歸、人才回鄉。截至目前,超過1000名鄉賢結對幫扶37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建立合作意向項目530個,預計投資超過270億元。
對生於鄉村、告別鄉村,如今又回到鄉村的人們,家鄉有什麼樣的期待?客居異鄉、心念桑梓,鄉賢的命運怎樣與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相連?他們又給村莊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初夏時節,記者走進臨海,聽千名鄉賢返鄉的故事。
A
回故土吧,
鄉間發出呼喚
午夜夢醒,胡德兵憂心起村莊的未來,再難入眠。
幾年前,在北京經商、辦企業,通過10餘年努力,成為北京臨海商會執行會長的胡德兵回鄉探訪。令人詫異的是,那時的家鄉——永豐鎮石鼓村,竟與他離開時沒多大差別:自來水斷了好幾年,村裡沒有一寸水泥路;因為環境髒亂差,從自家走到村那頭的奶奶家,必須一路捂著鼻子……作為當地典型的「民風彪悍」村,村裡矛盾不少,村民對村兩委幹部失去信心,石鼓村發展一度停滯。
考慮再三,胡德兵找到老村主任表示:他要回村,利用自己的人脈、財富和經驗,帶領家鄉發展。
第二年,村兩委班子改選,胡德兵通過競選成為村幹部,此後便一心撲進了村莊建設中。但村莊積弊已久,憑藉一人之力,始終難以打開局面。儘管投入了大量精力、財力,但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推進依然緩慢。
除了村情複雜、治理難度大,產業發展慢、項目引進難等問題,也一度困擾臨海許多鄉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村缺資金、缺技術,最主要還是缺人才。」臨海市委書記蔡永波說,近年來,在培育鄉村建設、治理的人才隊伍時,他們注意到日漸龐大的現代鄉賢群體。
東塍鎮鄉賢為老人拍攝寫真。
這個群體,既包括改革開放浪潮中,一代代離鄉求學、從政、經商,並在城市積累了資源、人脈等優勢的臨海在外精英,也包括在鄉村投資創業,獲得了一定聲望的外來人員和鄉土人才。
「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明中,鄉賢群體在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蔡永波說,當前鄉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變化,但重塑鄉賢文化,優化鄉賢回歸環境,吸引鄉賢用自身學識專長、創業經驗、文化情懷反哺家鄉,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事實上,鄉賢自發回歸、輔助村莊治理的事例,在臨海並不少見。早在11年前,為提升村民道德素養,東塍鎮東溪單村以慈孝文化為切入點,動員在外鄉賢出資成立了孝心、教育獎勵等基金會,獎學助教、扶貧幫困。來自各行各業的鄉賢力量被集結起來,助力培育文明鄉風,東溪單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慈孝村」。
「毫無疑問,許多鄉賢有著濃濃的故土情結和家國情懷,也願意回到鄉村、參與建設。」臨海市委統戰部部長盧才超告訴記者,2016年初,他們做過一項普查,全市1021個村(社區)中,有3536名鄉賢有回報家鄉的意願。
那麼如何暢通鄉賢返鄉之路,如何將他們自發回歸的行動演變成一種潮流?2017年春節開始,臨海19個鎮(街道)成立鄉賢聯誼組織,建立鎮級鄉賢交流平臺,向3000餘名鄉賢介紹村莊、項目信息,發出「招賢令」。同時完善鄉賢履職激勵機制、榮譽授予機制和公益捐建冠名制,鼓勵有品德、有能力、有公益心的鄉賢加入鄉賢會,建立政府、村兩委、群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
「與以往零散、自發的鄉賢回歸不同,我們希望構築一套完善的政策體系,確保鄉賢返鄉投資和參與鄉村治理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盧才超說,截至目前,臨海市已有千餘名鄉賢與37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助力鄉村振興。
B
鄉村治理,
我們共同參與
「吸引更多鄉賢,是否能加快家鄉建設的步伐?」胡德兵想。為此,去年正月裡,他「偷偷」跑到東溪單村去觀察。
這天,正巧是東溪單村一年一度的「慈孝日」。在村口主題廣場上,全村500多名老人與鄉賢分桌圍坐、其樂融融。繞著村子轉了兩圈,看著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整潔的村容村貌和科學的村莊規劃,胡德兵逐漸打消了對鄉賢幫扶的疑慮。
回村後,他便在石鼓村成立了村級鄉賢會,隨即將全村劃分片區,發動村幹部一起入戶走訪,核對鄉賢信息和意願,一一打電話、發微信聯繫,前後歷時3個多月,聚集了50多名鄉賢召開了第一次座談會,共同商議村莊的未來。
永豐鎮鄉賢到大洋村進行義診。
今年年初,在幾位鄉賢的溝通幫助、入戶說服下,石鼓村盤踞省道兩側長達38年之久的「馬路菜場」終於被拆除,了卻了胡德兵的一樁心頭大事。在鄉賢「智囊團」出謀劃策下,村裡還租借到已經空置的原台州市戒毒所大院,啟動建設現代化農貿市場。圖紙上明亮的樓房和清爽的鋪位,讓村民紛紛點讚,「沒想到,村裡的菜市場還能建得這麼洋氣」。
「前不久開村民代表大會,幾個組長主動站出來說『村子環境不夠好,得好好整治整治』。」胡德兵感嘆,短短一年,他對家鄉的情緒,從灰心失望重新變得信心滿滿,「鄉賢回歸,我們最受益的不是帶來了多少項目、資金,而是他們起到的紐帶作用。在幫扶的過程中,村民重溫先輩和諧相處、奮鬥開拓的歷史,也回顧童年、青年時代在村莊度過的美好歲月,鄉情得以激發,人心得以凝聚。」
作為推動東溪單村鄉賢文化建設的一員,多年的鄉賢治村經驗也讓永豐鎮鎮長單益波相信:人是鄉村治理和發展的核心。
去年4月在牽頭組建永豐鎮鄉賢會後,單益波把家鄉東溪單村的經驗帶到了永豐,先後成立了鎮級決策建議「智囊團」、創業致富「導師團」、糾紛調解「老娘舅」、慈善公益「志願隊」等,共有215名鄉賢參與。
在永豐鎮浦葉村,以前由於幹群矛盾頻發,村幹部換屆選舉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但去年的換屆工作卻十分順利。原來,4月應聘成為糾紛調解「老娘舅」後,鄉賢李達慶主動請纓,放下手頭的生意,花了個把星期時間,與村幹部一起,走村入戶細心調解,最終讓換屆工作有序推進。
如今,在整個臨海,像胡德兵一樣參與鄉村治理的鄉賢,已不是個例。永豐鎮就有40餘名鄉賢進入村幹部隊伍。他們中,有些是退休的學者、官員、企業家,有些是在鄉村創業的精英。他們從鄉村走出,現在又返回故鄉,盡己所能奉獻家鄉,催生著鄉村更多的可能。
C
更多活力,
正在鄉野湧動
在杜橋鎮橫岐村,李君林重複著往返家鄉和深圳的行程。
30多年前,他和弟弟李君地一同離開橫岐,外出從事建築工程行業,積累了閱歷,也積攢了財富。遠在千裡之外的深圳,從自家落地窗望向遼闊的大海,李君林常常想起兒時嬉戲的小河塘。時空的阻隔,讓他只能通過回憶來描摹鄉村的模樣。
今年春節,趁著走親訪友的空隙,橫岐村村支書陳學國邀請李君林在內的20餘名鄉賢坐在一起,成立鄉賢會。「五水共治」、文化禮堂建設、老年照料中心規劃、農村醫保服務……當橫岐村近年來發展的成果一一展現在眼前時,李君林意識到:新時代的鄉村正在醞釀更大的蛻變,而他正有機會參與家鄉振興的進程,「陳書記,有什麼項目村裡開出來,我們出資!」
座談會後,鄉賢們在陳學國帶領下,在村裡走了一遍又一遍。
面對村民增收致富的呼聲,鄉賢建議繼續發展現代種植養殖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同時開發觀光體驗園區,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道路;針對村民普遍反映的私家車越來越多、村道交通無序的問題,他們商議決定在村內多處建設停車位;在承載著鄉賢共同記憶的河塘,排汙、清淤工程提上日程……
鄉賢帶客戶考察水果基地。
不到兩個月,18個建設項目、180餘萬元投資金額,就由20多名鄉賢自願出資籌集。「村莊建設前後的照片都要保留下來,我們要成為臨海鄉村農業發展、產業振興的典範。」陳學國信心滿滿。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發展鄉村經濟,也是鄉賢工作的主要目標。」在盧才超看來,引導鄉賢反哺鄉村,既能帶來資本、技術等,也能幫助建立決策智囊庫、創業導師團等,幫助農民、農村順利融入現代化進程,共享發展紅利。
在水果種植產業效益偏低的永豐鎮,通過鄉賢引薦,鎮裡與省農科院和農業廳的專家建立合作,並爭取到了省裡相關幫扶項目,走上「小水果」抱團發展、農旅結合、產村融合之路。剛剛過去的櫻桃採摘季,當地不少農業合作社的本地櫻桃,賣出了高於市場價兩倍的價格,一些優質品種還遠銷加拿大、美國等地。
白水洋鎮裡,鄉賢朱永興投資1.8億元的「桃花源記」養老綜合體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預計將帶動全村百餘戶村民增收;在鄉賢朱冼創辦的琳山農校,成立了鄉村振興鄉賢人才服務團,鎮上已有70多位青年農民參加了培訓;全鎮13個行政村聘請了大學教授、農技專家等46名鄉賢作為鄉村發展顧問,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扶助或技術支持。
在營造慈孝文化的同時,東溪單村的鄉賢還組織開辦電子商務培訓班,帶動村民發展生態種植;鄉賢梁光偉計劃在邵家渡街道,投資近百億元建設熊出沒文旅小鎮……
據統計,截至目前,臨海市已實現鎮(街道)鄉賢聯誼會組織全覆蓋,建起142個鄉賢交流平臺,發布1800餘條宣傳信息,在外鄉賢已建立合作意向項目530個,預計投資超270億元,並已幫扶264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實現消薄增收。盧才超告訴記者,接下來,臨海還將以「我的村莊我的夢」為主題,鄉賢為村莊出謀劃策、共同規劃,打造「一村一夢想」「一村一產業」「一村一特色」。
臨近傍晚,杜橋鎮中心街道上沿街五層的「杜橋鄉賢館」裡,依舊人來人往。許多離鄉大半生的鄉賢特地帶著子女來到這裡,緬懷先賢的功德,也講述當代鄉賢的風採事跡。他們希望,「崇德向善、澤被桑梓」的情懷,能一代代傳承,在這片土地上開出燦爛的花朵。
1526945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