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2020-12-14 央廣網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

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品茶」二十年,依然在尋味

1992年,于是之等老一輩藝術家告別演出;1999年,導演林兆華推出林版《茶館》;2005年,恢復排演焦菊隱版《茶館》。

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茶客」從老藝術家手中端過這杯「茶」已經近二十年了。他們對於這部經典從仰視到對視再到身處其中,對於這部戲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卻從未敢放鬆,依然在努力咂摸其中的味道。

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如今已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回憶起十幾年前接演這個角色,他開了個玩笑,「當時我跟別人說,《茶館》裡除了女角和王利發,其他角色我都敢演。」沒想到最後自己接演的恰恰是王利發這一角色。他說這是看著容易演著難,直到自己演,才知道老先生們在劇中有多麼用心良苦,沒有生活閱歷根本演不出來,「演了十幾年,我覺得這個戲真的要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到現在仍然還要去挖掘人物身上新的東西。」

從1986年進入老版《茶館》,飾演賣耳挖勺的老人和學生等角色,到新版中接演秦二爺,再到如今不僅擔任演員還擔綱復排執行藝術指導,楊立新與《茶館》的緣分已經有三十餘年。「秦二爺為什麼要上場?」楊立新表示,自己創作角色就是從源頭去找的,「演員的工作不是從臺詞開始的,而是要去尋找人物的根。知道戲是怎麼來的,就知道這個戲要怎麼演。」

「我們北京人藝的演員很幸運,有機會去演《茶館》這樣的經典,好的劇本是鍛鍊人的,經典可以造就演員。」松二爺的扮演者馮遠徵表示,一代一代的青年演員需要這樣的經典。「我們這一代演員是跟著《茶館》一起成長的,從敬畏開始,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習。這麼多年的演出,角色已經融化到了我們的心裡和血液裡。同時成長也需要時間,我們的年輕演員要去儘早學習,經典會讓人成長。」

較勁兒排演,人人怕落後

第一版《茶館》不僅有大名鼎鼎的焦菊隱、夏淳導演,主演也是個頂個的響噹噹,于是之、鄭榕、黃宗洛、藍天野等老一輩藝術家聯袂演出的精彩,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但藍天野認為現在有些演員其實已經達到老一輩演員的表演水準了,「第二幕、第三幕的一些地方,都讓我很感動。」

本輪首演,91歲高齡的藍天野作為藝委會成員再次在臺下觀看這一代演員對經典的詮釋。演出結束後,他又仔細回想了一下,才給濮存昕發了一條簡訊,肯定了他們的表演,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已經演出了三百多場,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表演也得到了提升,演得更好更自如了。」

他說當年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很有特點,別人都演不出來,但馮遠徵演的松二爺則有著自己的特色,「人藝的演員就是這樣,一個是一個,每個都不一樣,正是這樣不同的風格形成了統一的北京人藝風格。」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也和鄭榕版不一樣,「演員不同,角色不同,『濮哥』塑造了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常四爺。這個非常好。當初他們接這個戲的時候,我就覺得不能演成一樣的,不能描紅模子。」藍天野認為這種不一樣正是兩代《茶館》的統一之處。

對於龔麗君的表演,藍天野尤其肯定。他說,當年她飾演的這個角色康順子由優秀藝術家胡宗溫飾演,有過非常精彩的表現,而龔麗君的表演已經可以比肩胡宗溫,同時還有自己獨特的處理。龔麗君則表示:「為了拉開大幕對得起每一位觀眾,整個劇組都在較勁兒地排演,每個人都力求完美,不敢放鬆,更怕落後。」

濮存昕則時刻記著老藝術家鄭榕當年對他們接演《茶館》時說的一句話:「不怕沒演好,就怕糟蹋了。」「演了十多年,我仍然覺得要時常面對觀眾問自己,我演對了嗎?我們這一代的《茶館》是與觀眾共同創造的,感謝他們這麼多年來的參與、寬容與陪伴。我們永遠要去完善和進步。」

「茶館」裡無龍套,只有人物

「大傻楊」這個角色,最初的劇本裡並沒有,是老舍先生按照導演的需求後加的。很多人對這個角色的認識,大概就是個「串場」的龍套。剛開始接過這個角色時,張福元也是這麼想的,並不是太喜歡這個角色。

張福元的家庭和「大傻楊」這個角色頗有淵源,甚至大家認為演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原來張福元的嶽父,北京人藝的表演藝術家童弟先生正是第一版「大傻楊」的飾演者,演這個角色演了二百多場。即便如此,張福元對「大傻楊」也並沒有投入太多心思,「我不想演和嶽父一樣的角色,他見過以前打骨板的人,而我只看過他的表演,沒法和他去比較。」

但就是這麼一個大家都沒看上的角色,在有些人眼裡卻成了主角。2005年,《茶館》在美國演出,甘迺迪藝術中心掛了一幅巨大的海報,上面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張福元飾演的「大傻楊」。他懷著不解去問美方工作人員,得知對方認為「『大傻楊』是整個《茶館》裡活得最明白的人,而且也是劇本裡比較完整的重要角色」的答覆。

這個回答讓張福元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演的角色,意識到了「大傻楊」其實是個正正經經的角色,就像那幾個老頭兒一樣有比較豐富的呈現,「從那以後我就更多的是去演人物,而不是背快板兒詞。」

張福元說,在焦菊隱、夏淳導演眼裡,《茶館》裡沒有小角色,無論是「大傻楊」,還是劇中「沒名沒姓」的龍套都非常講究,無論是走路的姿勢,還是打一個哈欠都要再三琢磨,「這就是《茶館》為什麼好看的秘密之一。」

在扮演唐鐵嘴的吳剛看來,前輩們就像是大樹,「我們這一輩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人,有責任去傳承經典,把《茶館》一代一代傳下去。」而更新一代的「茶客」也正在這部戲的滋養下成長著。從群眾演員開始到劉麻子,年輕演員雷佳說自己進入《茶館》劇組的時間也不算短了,正在努力演出觀眾想看的那點味道。

相關焦點

  • 北京人藝三代演員吐心聲 《茶館》60年700場越演越難
    新版《茶館》中,常四爺(右一)向松二爺、王利發(左一)展示自己養的鳥兒。李春光攝   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   昨晚,《茶館》在首都劇場上演有正式記錄的第698場;本周六,該劇將正式迎來第700場演出。自1958年首演以來,今年該劇已經在舞臺上樹立了整整六十年,三代演員用700場的厚度來詮釋這部經典。按照慣例,一部戲演了這麼久應該早已駕輕就熟,可是《茶館》的每一個參與者,卻分明感到這部戲「越演越難」。
  • 60年 700場 北京人藝首次開放《茶館》後臺
    籤海報、切蛋糕、拍全家福,700場大茶館熱熱鬧鬧,60年「老裕泰」轟轟烈烈——6月16日,被冠以話劇代名詞、人藝看家戲、演員試金石的《茶館》在演出中度過了60年700場的大日子。而且整個劇院沒有人比他對《茶館》的場次記憶更深,原因是他有個從不示人的小本兒,上面記錄著場次,記錄著每場演出有趣的事或是觀眾看不出來的小事故,迄今已整整記了三本,而700場演出那天他的王利發是第336場。當晚,濮存昕的女兒帶著外孫女特意到後臺來看他,還給他帶來了櫻桃。濮存昕還是按照一貫的做法把櫻桃放在了公共的餐檯上。
  • 60歲的《茶館》迎來700場 馮遠徵等「名角兒」這麼說
    2018年6月15日訊,被譽為北京人藝「鎮院之寶」的老舍經典名劇《茶館》再次在首都劇場公演,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吳剛、龔麗君、馮遠徵、雷佳等眾多人藝名角也再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今年,《茶館》不僅迎來了上演60周年紀念,6月16日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
  • 北京人藝《茶館》演了60多年700多場,回顧這部看家戲的前世今生
    2019年1月29日凌晨5點,天還沒亮,寒風凜冽,首都劇場門前就已經排起了一條長龍。很多人半夜就冒著嚴寒搬著小凳熬夜在此排隊等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買上《茶館》的話劇票。從1958年3月29日首演至今,《茶館》已經演了六十多年700多場,人藝老院長曹禺曾說,北京人藝的生命,一部分是由老舍先生的心血灌溉的。
  • 北京人藝鎮院之寶亮相津城 《茶館》連演三場
    楊立新  建組十五年共演近300場  老舍的三幕話劇《茶館》於1958年3月首演,在過去的56年中,已演出近700場,並受到了國內、外劇評家的一致認可為慶祝2002年北京人藝建院50周年,1999年,在導演林兆華的組織下,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徵、吳剛為首的中青年演員開始重排《茶館》。15年中,重排版《茶館》共演了294場,幾乎每年春節過後,北京人藝劇院都會連演10場,即便如此,演出還是場場爆滿,可謂是「鐵打的《茶館》,流水的觀眾」。
  • 演了374場《茶館》 「秦二爺」藍天野點讚川版《茶館》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從1957年首次開始排練《茶館》,到1992年的「告別演出」,中國話劇泰鬥級人物、表演藝術家藍天野演了374場《茶館》,「常四爺」鄭榕曾評價:藍天野的秦二爺「3個多小時的演出,贏得了全場觀眾掌聲,就連藍天野也在演出後激動的用四川話恭喜這場演出成功,說自己終於看到了一個突破了以往模式的「不一樣的《茶館》」。
  • 共築經典:藍天野、濮存昕老中青三代同"演"《茶館》
    【現場畫面】  【解說】話劇《茶館》於1958年在北京人藝首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一批藝術家的精彩演繹,讓該劇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60多年來,共演出700多場。  在當天的劇本朗讀會中,「秦二爺」藍天野與「常四爺」濮存昕一登臺,便迎來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 張韶涵又爆欠稅 家醜事件越演越不堪(圖)
    張韶涵的家醜事件延燒1年多,一家4口為錢反目,分裂成兩派,加上各自找友人、外戚來出頭,情節越演越不堪,導致張家親情四裂,已演變成朋友變親人、親人變仇人的混亂局面,讓外人看不清,不禁要問:「處理自家人的帳務有這麼難嗎?」
  • 北京人藝三代老戲骨演了60年的戲,沒看過不懂北京城
    從1958年3月29日首演到今年,北京人藝經典《茶館》已經60歲了,本周六還將迎來第700場演出。這部一票難求的戲到底好在哪裡?也許聽聽北京人藝三代傳承者的心聲你就懂了,下回要再早點去排隊了。梁冠華(二代王利發)看著過癮,演著難作為王掌柜的扮演者,梁冠華已經是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茶館》的當家人。
  • 《戀愛的犀牛》十三年五個版本 為何能演一千場
    《戀愛的犀牛》,孟京輝、廖一梅夫婦「悲觀主義」三部曲的開篇之作,一路狂奔,直至8月7日晚的保利劇場定格在第一千場。  這是一個中國式奇蹟,就算是最為大眾喜愛和津津樂道的《茶館》,迄今為止上演的場次也不過是六百多場。
  • 60年前的《茶館》,一直被翻新重建
    距離首演60年後,2018年的中國戲劇舞臺,一口氣為觀眾蓋起了好幾座面貌不同的「茶館」:北京人藝的看家戲,「經典版」《茶館》,於2018年6月16日迎來700場演出紀念;四川人藝的「川味版」是第二年演出,而孟京輝的「現代版」則在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首次拉開大幕,以顛覆經典式的演繹,接受了第一批觀眾的檢閱。
  • 《茶館》「第二代」主演聊角色創作幕後
    他們是《茶館》「第二代」,儘管觀眾看到現在的他們在舞臺上遊刃自在,但這幾十年來佔據他們心尖的關鍵詞多半是「害怕」,甚至坦言,接這部戲,是場向死求生的挑戰。  梁冠華飾王利發 1999年版起飾演至今  接演王利發,從高興到只剩害怕  於梁冠華而言,自1999年林版《茶館》首演開始,王利發便一直是集變更與傳承、挑戰和成全的複雜角色。
  • 演了374場《茶館》的藍天野老爺爺出回憶錄了,好多幕後戲
    從1957年首次開始排練《茶館》,到1992年的「告別演出」,藍天野演了374場《茶館》,秦仲義的風華正茂到歷經滄桑,藍天野也實實在在地在現實中體驗了全套。藍天野在新書《煙雨平生藍天野》發布會上。
  • 舞臺一甲子 人藝《茶館》再現恆久魅力
    李春光 攝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高凱)1958年3月29日,老舍名作《茶館》在首都劇場首演,歷經一甲子近七百場演出,2018年6月8日晚,這部經典之作再次登上人藝舞臺。「一部茶館,半部中國話劇發展史」,一個甲子的時間,《茶館》依舊在舞臺上展現出其恆久的魅力。
  • 閩劇"貽順哥"演繹中國"老葛朗臺" 60年盛演不衰
    中新社福州3月14日電 題:閩劇「貽順哥」演繹中國「老葛朗臺」60年盛演不衰  作者 林春茵  「貽順哥燭蒂」,用福州方言來說,就是一句挖苦人「吝嗇、算計、到頭一場空」的話。而這也是一出60多年來盛演不衰的經典閩劇。
  • 影評14—《茶館》
    1982年,中國電影,豆瓣9.4分。我最近一定是太膨脹了,居然都敢寫《茶館》了。有一些小說或電影,他們是如此出名,以致於它們的名字及內容概要會出現在歷史書上、語文書上,甚至政治書上。裕泰茶館掌柜王利發(于是之 飾)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
  • 回顧80年代劉德華的電影角色,青春純男孩轉型黑社會,越演越精湛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華仔80年代剛出道時所演幾部電影。最早在1982年,劉德華就和林子祥等合作上演了第一部電影《投海怒放》,這是劉德華最早出演的電影,也是他的處女作,當時的他得益於前輩林子祥的指引,在電影中也有很精彩的發揮。
  • 《茶館》:「東方舞臺的奇蹟」
    因此,此次《茶館》的上演,不僅是一次經典再現,也是一次蘊藏深意的紀念。2017年6月12日晚,中國國家級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65周年院慶日當天,北京人藝招牌劇目《茶館》本輪首演結束後,劇組在後臺為人藝慶祝生日。 攝影李春光《茶館》:從中國到世界1956年,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老舍創作了三幕現實主義話劇《茶館》,此劇被視為老舍最優秀的劇作。
  • 何冰偶像于是之,演400多場《茶館》王利發,65歲卻患老年痴呆?
    195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與於藍、牛犇一起主演劇情電影《龍鬚溝》,他的表演自然而含蓄,深沉而富有詩意,他討厭虛假和矯揉造作。1958年,31歲的于是之出演了他人生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話劇《茶館》,並在劇中飾演年輕精明的茶館掌柜王利發。
  • 中百羅森首進長沙:3年計劃開店200家 便利店之戰越演越烈
    近期,中百便利公司在長沙布局的五家中百羅森(需求面積:60-120平方米)便利店正式開業。首批開業的五家門店分別為錢隆樽品店、山水熙園店、西中心店、德思勤店和萬家麗店。此次長沙五店同開是中百羅森進軍湖南省的新起點,未來3年內,中百羅森還計劃以「直營+加盟」的模式在長沙開設200家店,進一步推動長沙便利店市場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