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2020-12-17 以後找個很好很好男孩

事實上,自2006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起,人們就開始給這類罪犯貼上了一定的標籤,如「御宅族」(或「宅男」)、「loser」、「失業者」、「癮君子」等等,試圖在階級、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將這些人與我們區隔開來,並從中建構一種安全感。

臺灣公共電視臺於今年三月推出的十集迷你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豆瓣9.5的超高分,提前預定了2019年的最佳華語電視劇。

故事由一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嫌犯李曉明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內掃射無辜民眾,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兩年後,塵埃落定,嫌犯等待被執行死刑,但他帶來的陰影卻久久未散。全劇聚焦並討論了在等待中,李曉明案給個體、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傷痛、愛恨、恐懼和分崩離析。

第一集開頭,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法庭外接受記者採訪時,被憤怒的受害者家屬潑糞,從此揭開了無差別殺人案背後,不同觀念的激烈衝突。

在王赦看來,法律不應該粗暴地奪走一個年輕人的生命,不應該靠「殺人」來撫慰人心、給民眾安全感。但惶恐的民眾,尤其是受害者家屬,希望看到作惡者得到報應,並相信對罪犯的嚴懲,而不是寬容,才能減少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在此基礎上,《與惡》試圖營造一個對話空間,為每一個參與者提供一把丈量善惡的尺子。

劇中,王赦是一個功能性、臉譜性非常強的角色。和在槍擊案中喪子的新聞主編喬安、加害人李曉明的家人不同,他不是被命運選中的惡的承受者,他是主動選擇面對惡,承擔質疑、抨擊,甚至威脅的公益律師,同時也是「廢死派」律師。他為殺人犯辯護,是為了了解他們的犯罪動機,找到其背後的社會根源,從而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王赦的出場,意味著提出了全劇的一個核心議題:消滅一個惡人,是否能根除惡本身?

談到這裡,不得不講一下《與惡》一劇的背景,即臺灣近年來頻發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以及其背後的「廢死」爭議。

「無差別殺人」一詞源自日語,指殺人者與被殺者之間是純粹的陌生人關係,殺人者不是為了錢財、恩怨、意識形態等原因殺人,不是激情殺人,也不是團夥作案,犯罪地點多為公共場所,犯罪時間多為白天。

據媒體報導,2010年後,臺灣發生的幾起「無差別殺人事件」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受害者多為未成年人。劇中的一個旁支案件「陳昌案」,就是根據三年前,臺灣發生的「小燈泡」事件改編的。2016年,臺灣發生了著名的」小燈泡事件」,失業的退伍軍人王景玉尾隨一對騎單車出行的母女,隨後抽出菜刀向四歲女童的頸部猛砍,導致女童當場身首異處。嫌犯因被法院認定患有「思覺失調症」(即「精神分裂症」),沒有被判處死刑。該案當時引起全島一片喊殺聲。

但在「小燈泡事件」中,受害者家屬對判決結果的態度卻讓大眾詫異。親眼目睹女兒被殺的「小燈泡」母親王婉諭事後公開表示,「這樣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基本上在當時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法、或者怎麼去處置,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我還是希望能夠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我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會再出現這樣子的人。」

事實上,臺灣從2000年開始推動「廢死」,2005年12月26日至2010年4月28日的四年多裡,臺灣的歷任「法務部長」都沒有籤署過死刑執行令,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臺灣沒有一起死刑判決得以執行。

但廢死在臺灣民眾中的支持率一直不高,一些人將其歸因於東亞文化中的報應觀念。2007年到2014年的歷次民調顯示,反對廢除死刑的臺灣民眾比例從未低於過70%,最高的一次有超過91%的民眾反對廢死。

在另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曾文欽案的審理過程中,支持和反對廢除死刑的兩方力量也進行了數輪博弈。曾文欽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法官給出的理由是,他有長期的精神病以及過量使用安非他命(一種抗抑鬱藥,過度服用會帶來興奮感)的歷史,加上童年的成長環境相對封閉,無法判斷他是否受到了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因此,法院認為他「並非全然泯滅人性,仍有教化改過的可能」。

檢察官在一審過後提起上訴,但二審依舊維持原判,這一結果激起了被害者家屬與兒童保護團體的不滿。後來,重審結果依然是無期徒刑,理由是「不得對精神或智能障礙者判死刑」,「且今日刑罰制度不是為了滿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之報應觀念」,即便在獄中「矯治無用」,還可以終身監禁,不會再讓他有危害社會的機會。

《與惡》劇中對加害者家庭的呈現也非常真實,他們出門戴口罩,不想被人認出。

「臺南湯姆熊事件」、「小燈泡事件」以及2015年發生的「臺北文化國小事件」等無差別殺人事件之間存在一些共同點,例如兇手都是社會底層的青年男性、受教育程度較低、收入不穩定或處於失業狀態,並且都有吸食安非他命的歷史。他們的作案手法也有相似之處,例如都是選擇沒有反抗能力的兒童下手,並且都是一刀封喉。

事實上,自2006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起,人們就開始給這類罪犯貼上了一定的標籤,如「御宅族」(或「宅男」)、「loser」、「失業者」、「癮君子」等等,試圖在階級、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將這些人與我們區隔開來,並從中建構一種安全感。

不可否認,這些標籤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釋力,但同樣它也有過度簡單化的危險。並非所有的「無差別殺人犯」都符合這些標籤,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些標籤讓我們對本來就處於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更加汙名化,在物理空間和話語空間上進一步隔絕、孤立他們,那他們中間選擇鋌而走險的人會不會更多呢?

這可能是《與惡》想要表達的一種大眾之惡。比如,劇中的主線案件「戲院槍殺案」的兇手李曉明就很難被貼上上述標籤。由於他犯案前並無精神病史,入獄後又拒絕接受精神鑑定,因此在上訴到最高法院之後,仍然維持了死刑判決,而他的辯護律師王赦,想盡辦法也沒能從他口中得知他的犯罪動機到底是什麼。

李曉明的原型,更像是2014年臺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的兇手鄭捷,這位21歲的臺灣東海大學學生在臺北地鐵上持刀襲擊乘客,導致4死24傷。鄭捷在兩年後被最高法院判處死刑,並於18天後就執行了槍決,當局「加急」執行死刑以平民憤的做法也被編劇寫進了劇本。

賈靜雯飾演的電視臺新聞主編宋喬安,她的兒子在李曉明案中被槍殺,她靠工作和酒麻痺自己。

《與惡》也對處死一個惡人是否能撫慰傷痛給出了回答。

當既是受害者家屬又是資深媒體人的喬安和劉昭國的家庭日益分崩離析,當父親劉昭國躲進已故兒子天彥的房間,鏡頭安靜地掃過兒子的玩具、再也不曾打開的課本,以及劉昭國極力克制中抽動的嘴角,你便瞬間理解了,為什麼劉昭國會對律師王赫說,「我甚至不關心,他(李曉明)是否被處死了。」

時間不能撫平傷痛,它讓受害者明白,處死惡人本身,並不能完全化解傷痛和仇恨。劉昭國們的心態像極了「小燈泡事件」裡那個媽媽最後的態度——理解並剷除惡的土壤也許才能得到救贖。

事發前,喬安和諧美滿的家庭。

從這個意義上說,「惡」從來不是偶然的個例,我們與惡的距離往往一步之遙,甚至沒有距離。不曾溝通和試著理解,便要求他人死刑,是另一種以暴制暴的惡。

這種對凡人之惡的討論,集中在《與惡》中的另一條重要線索: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下,機構媒體究竟應該如何報導一個殺人兇手?這是編劇在劇中提出的另一個問題。

每當惡性案件發生時,一種代表性的輿論態度是:「我不想知道兇手背後的故事,我只想看他/她受到懲罰」,「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很多人甚至認為,任何對作案者原生家庭、生活經歷以及所處社會環境的報導,都有為其「洗白」的嫌疑,因此都是「不道德」的。

媒體對兇殺案的報導,很多時候也是為了找尋「真相」。但在找尋真相的過程中,有涉及到非常複雜的倫理問題,比如是否侵犯了嫌疑人及其家人的隱私,比如信源是否可靠,比如是否有戲劇化、奇觀化罪案和兇手本人的傾向,再比如是否放大了事件的影響力、製造了恐慌,甚至是否參與了對兇手的造神運動、導致了模仿效應等等。

這些問題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都有涉及,但遺憾的是,並沒有得到更深入的探討,或者說,我們也不應該要求一部文藝作品能為現實中的媒體實踐提供什麼答案。

《與惡》之所以獲得一邊倒的好評,很大程度上勝在題材,無論是司法系統中的死刑存廢問題、媒體行業的新聞倫理問題,還是整個社會對精神疾病缺乏了解和汙名化的問題,都切中了當下臺灣社會的痛點,也能引發其他地區觀眾的共鳴。

導演黃信堯在去年臺灣奧斯卡熱門電影《大佛普拉斯》裡講過一句被影評人廣泛引用的金句: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回望《與惡》,如果看完十集,能激起每個人對那些所謂「惡人」內心宇宙的一絲探索欲,大概即是這部高分臺劇能帶給我們最大的善了。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 王赦律師「該片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事件之後,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及家屬、一般精神病患者及家屬、公共媒體以及精神病院如何面對傷痕、重建生活的故事(官方簡介)劇中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也被民眾劃為惡人,因為大眾覺得:他企圖幫助殺人犯逃過死刑。殺人者為惡人,無論什麼緣由都不該被原諒,受害者家庭支離破碎,精神病患者的原生家庭的探究,病的來源。大家被仇恨蒙蔽雙眼,不肯看到這些。好像站在多數那邊一起聲討總不會出錯!對於精神病患者的異樣眼光和排斥令其病情加重,犯案。殺死他們真的可以徹底阻斷無差別殺人案的重演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圍繞一次無差別殺人案來展開。殺人者李曉明,在一個電影院中對著觀眾瘋狂開槍,造成大量死傷。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是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他們兩人都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喬安在電視臺、昭國在報社。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觀後感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罪案相關,著筆卻不在案件本身,而是從一個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背景裡,引出了罪案發生之後,不同立場,不同職業的人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成長軌跡。我們就從梳理劇中的人物線關係,來介紹這是怎樣一個故事。
  • 眾生皆苦——《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想
    在空間被安利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我看了幾集,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我把這部電視劇安利給我的一好友,聽了我的介紹後,她拒絕接受我的安利,並說:「感覺這個劇的基調太壓抑了,生活已經那麼艱辛了,我只想看一些傻白甜,吃一些小甜餅。」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實在是差得太遠了,真相也往往太過殘酷。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這部劇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社會體制、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並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從Netflix與韓國合作的《王國》到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美國影視平臺打造的亞洲本土劇集一部比一部成功,在內地的熱度和口碑都不容小覷。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有哪些 精彩臺詞語句匯總盤點
    講到近期最火的劇一定非《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了,除了有大咖演員賈靜雯出演,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挑戰現實題材,當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值得深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的故事,在《與惡》裡也有許多名言佳句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一起來看看你記得哪些吧!  #1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憑什麼衝上豆瓣9.3?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講這劇情究竟哪裡吸引人?劇情簡介如下,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多個立場來講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以後其生活、心態各方面的變化,來講述人性的黑暗。無差別殺人案指的是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間並沒有仇怨,加害人隨機選擇殺人對象,在現場見誰殺誰的殺人案件,會造成強烈的社會恐慌。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
    如果2020年臺劇第一名是《想見你》的話。那2019臺劇第一名一定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目前9.5分,今年還會推出第二部,很是期待。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又有多遠呢?這次的選角我非常喜歡,劇中飾演法律扶助律師的吳慷仁是我一直以為非常看好的男演員,在他演《下一站,幸福》的時候就非常覺得他不應該只是個男二。
  • 當黑暗吞沒所有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和惡的距離是,我們沉迷於譴責,仿佛因此自己就站在了正義一方。然而,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甚至我們都在惡中生存。《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共十集,全程無尿點,豆瓣評分越播越高,還沒爛尾,值得一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前一陣子在臺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
  • 豆瓣9.3,今年好看的良心劇出現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段時間一部新出的劇集口碑炸裂了,它就是今年到目前為止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相信大家都知道近幾年臺灣劇一直都處在於低迷期,這次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共同打造了一部懸疑嫌疑犯罪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更有周採詩和曾佩慈等人的傾情加入。不過最讓小編期待還是女主角賈靜雯,畢竟這部劇也算是她回歸螢屏之作,感覺我們還停留在《至尊紅顏》的武媚娘和《倚天屠龍記》的趙敏。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56《我們與惡的距離》丨永遠不要逃避
    我們與惡的距離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故事的起因是一場電影院無差別殺人事件只知道他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所有的行為和表現,在外人家人看來都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不知道為何突然就做出這種事情來了。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劇中,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 )的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先生劉昭國(溫升豪 飾)是網絡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準備離婚,女兒因為家庭裡愛的缺失也越來越叛逆和尖銳。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
    最近小眸看了一部臺劇,一部撕開了我們平靜生活中遮羞布,追問當今社會裡,被忽視的傷痕與罪惡——《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5的高分。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深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的醒悟:惡的對立面,是愛與寬容
    那麼,世界上有沒有一種東西能夠從惡的對立面出發解決我們心中的惡呢?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宋喬安是一名結婚多年,事業成功的女性,但很不幸的是幾年前她的兒子在一次無差別殺人事件中死於殺人兇手李曉明的手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