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我國傳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了,其最鼎盛時期莫過於盛唐,當時的古長安城僅佛寺就有近百座,文武大臣甚至連皇上都經常參加譯經大會。
而即便到了現在,全國各地的佛寺內也總能看見大批的信眾。
在這種背景下,大部分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見過佛塔,就算沒有親眼見過,那在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裡,也肯定看見過中國最著名佛塔「大雁塔」。
但是佛塔的種類實際上非常多,不光從樣式能分為亭閣式塔、樓閣式塔、密簷式塔等等,就連材質也分為木塔、磚塔、石塔。
現存的古代佛塔大部分都是磚塔,因為其結構穩固、化學程式也比較穩定、不易腐蝕。
但在歷史長河之中,也有一些在冥冥之中堅挺著屹立不倒的特殊佛塔。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去看看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座古代鐵佛塔!
在這清貧的小鎮街道旁,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北杜鐵塔
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數量極少的鐵質佛塔,更是其中最最最高的,淨高33米。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個坐落於鹹陽市北杜鎮的佛塔---興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已存在400餘年的「千佛塔」。
看這個牌匾可以清楚地辨識出「南書房太監杜茂」幾個字,這也就是當年主持興建此塔的人。
關於這個塔的來歷,大概是這樣:
據《鹹陽縣誌》記載,大宋仁宗年間(公元1037年),有一位叫杜公昌的高僧看出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化緣建寺,取名為福昌寺。香客眾多,香火久盛。
時光荏苒,到了明萬曆年間,北杜村出了一名大宦官,也就是牌匾上的「杜茂」。
他作為皇上身邊的紅人、有錢又有權,但可惜他是個太監,無法通過子嗣來傳遞自己優秀的DNA。
眼看自己的名字就要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黯然的回到老家,想讓自己靜一靜。
走在老家的街上,他感嘆前人建廟的功德,但總覺得寺廟少點什麼。
就像牛頓發現蘋果、釋迦摩尼頓悟佛法一般,杜茂的腦海中突然迸發出一個絕妙的想法!能夠曲線救國將自己的名字傳到後世!
萬曆三十三年(即1605年),他一拍腦袋,給鄉親們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個人出資興建佛塔!
不管最初動機是什麼,也不管一個宦官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資產,不得不承認的是杜茂作為給皇家辦事的人,辦事還是靠譜的。
他所監製的這座33米高的佛塔氣勢非凡,工藝精美細緻,經過數百年蝕刻在它身上的滄桑,佛塔如今的美不減當年。
佛塔共有十級,外層由純鐵鑄成、內部可以看到是磚結構。塔上層層有窗,門向南開,但現在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遊客無法登塔了。
塔內為中空,如果門打開的話,是可以乘梯爬到高層的,佛塔四角柱鑄造成金剛力士像,威武雄壯、氣勢逼人。
看到這裡您可能還沒明白此塔為何叫千佛塔,答案就在這裡。
這些小巧精美的就是佛像,遠看確實不易識別。
小鼬粗略計算了一下,根據每層8面往上數,佛塔上的佛像根本不止1000個,預計要在1700個左右,叫「千佛塔」綽綽有餘。
窗上的奇花異草、珍禽怪獸也都鑄工精巧。
看著這些精美的圖案,小鼬忍不住詢問了工作人員鐵塔的製作工藝。
據說按縣誌和其他資料顯示,當年這個鐵塔是北杜鎮的「超級工程」,鄉親父老們但凡能幫上忙的都來了。一開始大家由磚塔雕刻之後,計劃直接從上向下澆築鐵水,結果鐵水難以聚集,後來才想出辦法製作了土製模具套在外層,才得以建成此塔。
最初從第2層到第7層的簷邊是掛有風鈴的,每層8個共72個,微風徐過時這些歷經數百年的風鈴沙沙作響,十分悅耳。可惜當時的文保措施比較薄弱,這些鈴鐺現如今一個都看不見了。
原有的福昌寺也已被破壞,寺院原址已難以尋覓。傳說中香火鼎盛、造型精美威嚴的佛像也已不在此處。
但萬幸的是,福昌寺的很多古代佛像被搬到了鹹陽市博物館保護了起來。
更加萬幸的是,小鼬曾經去看過這尊佛像!
經過現代的修繕和保養,北杜鐵塔已經不再有被破壞的危險。小鼬在此強烈推薦各位朋友,有機會的話來這裡瞻仰佛塔,如果您來不了,也歡迎您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向這個屹立了400多年的佛塔表達您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