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在當時產生很大的影響,無數的詩人開始致力於學習這一詩派,奉盛唐詩人杜甫為祖師爺,其特點是講究無一字不出處,那意思就是說每一個字都必須要有出處,最好是引經據典,讓作品更具有深意。不過也有人反對,認為作品就應該通俗易懂,可能正是這個原因,後來「江西詩派」到了南宋之後開始逐漸沒落。
很多人可能對「江西詩派」有誤解,以為只有江西籍的詩人,才能夠歸類到這一派,其實這是錯誤的,只要是學習杜甫,那都可以歸類到這一詩派,所以並不是專指江西的詩人。那這一詩派的領軍人物黃庭堅,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不僅寫得好,另外在書法上的成就,與當時的蘇軾、米芾、蔡京等人齊名。
黃庭堅早期的作品其實比較難懂,主要就是引用典故太多,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早期的作品沒有流傳開來,反而是後期的作品形成了另一種風格,不會刻意去使用華麗的辭藻,也不會過多引用典故,反而讓作品有了一種別致的韻味,以這首《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其一》來說,那就寫得很有趣,同時也非常的唯美。
《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其一》
宋代:黃庭堅
落絮遊絲三月候,風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東郭清明酒,何似西窗穀雨茶。
這首詩寫於什麼時間現在已經難以考證,黃庭堅也沒有明確註明,現在很多的學者普遍認為,應該是屬於後期的作品。這是一首很典型的感傷之作,但是寫得卻又是很美,只是用了淡淡的幾筆,但是寫出了春天獨有的美景,還有詩人與二十弟之間深厚的友誼,短短的幾句,讀來讓人讚不絕口。
古人對於春天也是有著一種很特殊的情感,只要到了春天,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可能會深得稀鬆平常,畢竟每一年的春天都一樣,等到天氣漸漸轉暖,這個時候大地開始復甦,地上小草重新發芽,只需要一周的時間,那草就會長得鬱鬱蔥蔥;樹上的葉子也重新發芽,並且開出了豔麗的花朵,這就是春天的景象。可是對於古人來說,認為春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儘管處處繁花似錦,但是那種美景很快就會消失,可謂是曇花一現。
春天給予了詩人更多的創作靈感,也讓他們骨子裡就充滿了憂愁,那在這首詩中也是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開篇第一句就很美,每當到了暮春三月,那柳絮就在空中飛舞,詩人在這一句中著力於表現三月的美景;於是在後面一句,又是進一步地描寫了三月獨有景色,風吹雨打使得滿城都是落下的花瓣。
最後兩句很顯然還是化用了別人的詩句,其中的西窗正是出自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意境,不知道在東城外共飲清明酒,比起在西窗外共飲穀雨茶怎麼樣?這兩句也是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也說明詩人當時的心境,還有一種孤獨之感。
黃庭堅的詩也是很有特色,儘管這首《見二十弟倡和花字漫興五首·其一》不如那首《寄黃幾復》名氣大,但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整首詩有著一種獨特的美,同時那字裡行間還充滿了感傷之懷,這也是詩人對於春天最真切的感知,畢竟對於古人來說,春天意味著傷感,而這種傷感也是被融入進了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