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敲出標題時,內心卻惶惶然。懷疑這會不會是為自己找到又一個華麗的藉口,藉口中的託詞,託詞之後的遁逃。既然沒有登上峰頂,領略「會當凌絕頂一覽小眾山」的豪情,就沒資格談「平淡」二字。
渴望平淡的人,內心往往裝著太多的私心雜念,想用平淡二字壓制的內心躁動不安,可壓制有多大,衝動就呈指數級爆發。所以當心口不一時,人就呈現出極度的虛偽。就像貧窮的人說自己不愛財,失敗的人說自己喜歡過程,吃不上葡萄的說葡萄酸,渴望平淡的人,並非能接受平淡。
除非他經歷過一些事情,厭倦了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營營苟且的生活。要不,你憑什麼清高,敢說出「平淡」二字?除非你已經老熟,悟透生命還可按其他形式呈現。不想一條道走到黑,或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這樣的平淡就是一種境界。
年輕的時候,都是現在進行時,是上山模式。總感覺肩負某種使命,眼睛都盯著遠方,盯著山頂,想像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認為途徑的各種艱險、困難、痛苦和不幸,都是對登頂者的考驗。以為只要登頂,就能撥雲見日,一覽天下俊秀。
認為自己很牛,認為自己不同凡響,認為自己是天造之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幻覺,也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它一直推動著人們前僕後繼、心急火燎、接踵摩肩,登上通往能彰顯身份、地位、榮耀和價值獨木橋。把這種方式,視為一個人活著的全部意義。
被承認,被接納,或加入某些組織、社群和圈子,唯有與眾共舞,才不顯孤獨和落寞。唯有用外界的喧鬧、擁擠、繁榮、物質、甚至歌舞昇平,才能證明在世界的某一處,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或多處多個身份標籤。對於這樣的人,太平淡反而是一種折磨,是一種拋棄,被認為是邊沿化。
偶爾平淡是對忙碌的緩衝,是對傷痛的修復,是對內心的療愈,為了奔赴更遠的地方。是為了接近心中的高地,獲得巨額的財富,製造更大的影響力。此時的平淡只能說說而已,成為一種附庸風雅的裝點,萬不能當真。誰沒有年輕過?
但最終,大多數人都要接受平凡的事實,不得不成一個平凡的人。用一個成語形容這種切換,稱為「返璞歸真」。承認自己不行,承認自己某些缺陷和殘疾,承認自己無法在一個領域達到制高點,接受平凡本身就需要勇氣。所以急流勇退,往往顯示一個人的本色。
說一種現狀有時不免牽出自己,早先幾年,我就是這種人,想法太多,加之看了幾本書,訂了幾個學習專欄,持續一段時間的寫作,就有些飄飄然,不可一世。想要擺脫平凡,辭職,從體制內走出去,換一種活法。不是不行,而是忽視了年齡。
那時候感覺,唯有辭職才是通往理想生活的人間正道,自己才華怎麼能埋沒在一個小縣城?現在想想,那哪是什麼特立獨行,實現人生價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分明是對不再年輕的恐懼,對沒有登上山頂的不甘心,對沒有被社會承認的迫切渴望。
可真要辭職了,我能幹什麼?這句話就像一劑猛藥,又像是一個急剎車,會讓自己瞬間清醒許多。是呀!即使達到某地,進入了某個圈層,功成名就,就一定能安分守己嗎?上面的上面還有上面,怎麼努力都遙不可及,似乎陷入另一種囚徒困境。
生活是現實的,即使辭職,在一種窘境中過上想要的精神生活。又會因為太過寡淡,而心懷不滿,憤世嫉俗,成為一個抱怨之人。人只有維持正常生存,並不受制於生存,才有閒暇思考其他。是呀,活著不僅僅是為了活著,可如果連正常的生活也保證不了,之外的意義何從談起?
所以才要接受平凡,面對現實,也為了維持精神和現實生活的平衡。人總不能餓著肚子和別人談論高尚,追求一種極致的精神生活。有個類比,說是談戀愛的男女,恨不得世界只剩下他倆。可臨了,又覺得不行,還得有個賣燒餅的,總不能餓著肚子談戀愛。」所以任何高尚、高雅或者浪漫東西,都離不開俗世。
思想很理性,情操很高尚,卻離不開肉體的承載。肉體有時醜陋,有時高尚,有時汙濁,有時潔淨,人卻無法取捨。現在的人講接地氣,講煙火氣息,就是承認和自己的美中不足,甘願做個平凡之人。
平淡與平凡相近,又不同於平凡。平凡另外有安於現狀、遵規蹈矩、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嫌疑。真正的平淡是一種從容的狀態、或者心態。是一種反躬自問的驚醒,是疾馳中的剎車,是對鏡自照,是靈魂心甘情願的留守和陪伴。這是一個人的獨舞,很美。
平淡的接受平凡的事實,承認自己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也是一日三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三點一線工作、睡覺、吃飯;還要經歷戀愛、繁衍、衰老和死亡,這是表象。但對於精神的追求,和靈魂天馬行空的湧動,讓平淡就具有一種不同於他人的優越感。
主要體現在對閒暇的利用上,把原本平淡的生活過出一種品味,過出一種質量,過出一種濃度,過出一種精彩,從此不再平凡。而成為一種形上學的高貴品質,或不受年齡限制的精神追求,並從中找到某種快樂和意義。
前幾天和一位久不見面的朋友相遇,聊興甚歡。我們是同齡人,年輕的時候都曾有過崇高的理想,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並且骨子裡都具備桀驁不馴的秉性,心懷天下,認為自己肩負某種使命,每次兩個人暢談人生、理想、未來和抱負這些大話題時,都有懷才不遇的憤世嫉俗。
這次見他,已從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焦灼、抱怨、緊迫和不切實際痕跡。從聊天中卻體會到一種自然、平和、樂觀和謙遜的態度。原來即使相遇,都是匆匆忙忙打個招呼,彼此抱怨幾句,問候幾句,就去忙各自的事情,這次見面聊了一個下午。
從年少輕狂聊到做人世故圓滑,從個人理想聊到現實的殘酷,也聊到孩子教育、個人興趣,家庭關係,中年心態。我發現他和以前大不一樣,少了當初的銳氣,也少了不切實際的空想,眉宇間透出達觀、樸素和真誠的品格。你說不上哪裡好,就是感覺聊的很投機,很舒服,也很愜意。
他告訴我:「自從走上社會,換了不少工作。心浮氣躁,覺得沒有一樣工作適合自己,整天飄來飄去,像是沒有根的雲。到了四十歲開了包子店,生活才算有了著落。」我問:「生意怎麼樣?」他說:「賺不了大錢,養活一家老小不成問題。總之,不給社會添麻煩。」
想起他年輕的時候,長發齊肩,背一把吉他,告訴所有人,為理想他要去很遠的地方。當初的夢想與現在的包子鋪大相逕庭,似乎帶著某種嘲諷,似乎又符合現實某種預期。讓我對他當初和現在做一個點評或者比較,說不上哪個好哪個壞,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風景。
而我更喜歡現在的他,已經去掉當初的虛偽,平淡中透著真實和純粹。他告訴我,他現在挺幸福,每周都會歇業兩天,不是和一幫驢友登山,就是開車帶著家人一起郊遊。我問他,「現在還彈吉他嗎?」他說:「彈呀,夢想雖然很難實現,但人不能沒有夢想。它是我的精神支柱,也是生活最有趣的部分。」
他突然問我:「你說我們是不是老了,變得越來越世俗?」我說:「好傢夥,你這叫老了嗎?你像老的樣子嗎?你只是變得更真實,更靠譜,更接地氣。」他開懷大笑,從他的笑聲中,我發現平淡原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的東西,我們原本想走出各自局限,向外尋找,而它就在身邊。
最近在書中看到一個故事,有個遊客去海邊遊玩,看到一個漁夫在漁船上曬太陽。就很好奇,說天氣這麼好,你怎麼能躺著曬太陽?漁夫問,那我應該幹啥?遊客說,你應該出海打漁。漁夫問,然後了?遊客說,然後把魚買了,等你賣魚攢足夠多的錢,就可以換條更大的船。漁夫問,然後了?到最後,買一條更大更好更現代的漁船。漁夫問,然後了?遊客說,然後你就可以躺在這裡曬太陽。漁夫說,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
對漁夫的心態有兩種解讀,一種認為漁夫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對生活保持消極懈怠的態度。一種認為漁夫是大智慧,既然要轉一大圈,難逃漁夫的宿命,不如從當下開始,一邊工作,一邊享受生活。我不認為犧牲現在垂手可得的幸福,而要無限推遲,換取更大幸福就是一種明智。
等我們真正衰老,即使最終得到想要的東西,怕也因為身體的原因,思想遲滯、步伐緩慢、味蕾退化,視力下降、行動不便,我們還有能力享受一直追求的幸福生活嗎?
流行這樣一句諺語「年輕的時候,有牙沒鍋盔;老了的時候,有鍋盔沒牙。」這是生命的尷尬。想要打破這種尷尬年輕時要多努力、多試錯、多探索、多經歷、多體驗,且不怕犯錯。中年以後,就要明確自己的能力,減少行動。為自己留夠餘閒,多思考,注重精神素質的培養,提升精神生活的質量。
只要生活過得去,就不要把生存方式或生存工具當成生活的目的,本末倒置,讓自己變成追求物質或者外在東西的奴隸。
平淡是真,這個「真」字不僅是接受真實世界,承受生活強加給我們的一切。更應該是對靈魂的真實呼喚,別逼自己,按本心生活,把平淡的日子活出精彩、活出滋味、活出質量,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