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為什麼卻沒有人再談集郵,說出來都是淚

2020-08-28 豫東戲臺

「集郵」?你沒聽錯,就是「集郵」!您多長時間沒聽說過這個詞了。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如今凡有點品位的人手裡沒幾件藏品感覺真有點對不住自己的臉面,「集郵」?對不住了,您不說還真沒想起來。

筆者一個朋友堅持買郵票二十多年了,以前他也不怎麼懂集郵,早先郵市行情好的時候也跟風每年買進不少,說是給孩子留著保值,這也是當時很多集郵人的想法。前段時間資金緊張本著想小賺一筆的念頭去估估價,卻不想在這個三四線城市竟然沒找到郵市。後來到省會外出好不容易找到了郵市,卻不想看到門可羅雀的郵市和充斥在市場上的整封整版的大宗票品以及慘不忍睹的價格大受刺激,回頭再也不說關於集郵的事了。

曾幾何時,收藏四大項中的集郵已經不知不覺中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集郵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而興起,當時社會流行「三大熱」,體育、旅遊和集郵,集郵因為準入門檻很低的緣故迅速在神州大地興盛起來。當時人們沒什麼投資概念,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買些郵票放著或許能夠增值,這也直接帶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郵市的蒸蒸日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郵市發生了兩件大事,直接影響了我國郵市發展至今二十餘年的市場狀況。一是自1992年開始郵市上首次出現了「打折票」,所謂的「打折票」就是指發行的新郵在市場上以低於面值的價格來銷售。究其原因在於供求關係的改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國的集郵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國家發行的新郵經常出現找關係加價購買的現象。國家郵政部門看到了這個商機,開始大肆擴大新郵的發行量並提高郵資(指郵品的面值),僅靠郵友個人預定已經無法完成新郵徵訂指標。各地郵政部門紛紛以折扣的方式將大量新郵拋向市場,直接造成供求關係的轉變,大量打折票充斥郵市,廣大郵友怨聲載道。

如果說「打折票」的出現挫傷了郵友們的積極性,那麼外來資本的瘋狂投機則直接消耗掉了中國郵市未來二十餘年的升值空間。在1997年之前我國的郵市基本處於五年一小漲十年一大漲的穩步發展軌道,1997年是我國傳統的農曆牛年,我國的郵市可以用瘋狂的牛來形容,在短短數月時間內郵品價格普遍上漲兩三倍,個別品種漲幅超過五至十倍。這種明顯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現象註定不能長久,在高潮不過數月時間後投機資本撤離,隨之郵市狂跌,元氣大傷至今二十餘年未見恢復。

廣大郵友為什麼不再關注集郵細思來有其原因,一來投資沒什麼回報傷了積極性。集郵的核心價值就是一種投資,至於說集郵是一種樂趣不在乎其升值空間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廣大郵友的存貨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郵品,以1992-2000年的郵票年冊為例,如今二十餘年過去了其市場價格不比當初購買時高哪去。每個人都會算一筆帳,二十餘年投資沒啥回報還有人再去關注麼。

二來現在的郵市完全是資本投機,投機講究的是一個量。在我國郵市存在一個特殊現象,早期發行的老郵票因為數量較少幾乎無人關注,那些近二三十年的新郵反而更容易被市場所炒作。郵市上交易的幾乎都是整封整版的大宗郵票,那些零票散冊幾乎無人問津。對於大部分郵友來說自己的那些零散存貨對市場沒啥影響,至於跟風投資更是不大現實。

三來郵票是大規模機制產物,沒有什麼稀缺性。尤其是通訊的迅猛發展,郵票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實用功能演變成了一種產業,國家郵政部門印的是紙,而你卻要用現金來購買,郵票的實用功能幾乎用不到也不存在消耗。收藏市場上有個鐵律「物以稀為貴」,而郵票這種大規模機制產物明顯不符合這個規律,至於那些老郵品也就是那些鐵桿郵友來自我欣賞的情懷而已。

如今收藏投資已然成為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所謂的藏品也分為三六九等。收藏講究一個獨特性和藝術性,相比較而言,那些古籍字畫、玉石瓷器類的藏品其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更高也更容易被接受,其他如錢幣銅器、文玩雜項等同樣也有不少人前去關注。至於集郵,相比之下準入門檻較低,屬於學生級別的初級收藏,在收藏圈裡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風光無限的集郵如今淪落至此不禁令人唏噓,集郵?您身邊還有在堅持的人麼?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盛世收藏,為什麼卻沒有人再談集郵,說出來都是淚!
    「集郵」?你沒聽錯,就是「集郵」!您多長時間沒聽說過這個詞了。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如今凡有點品位的人手裡沒幾件藏品感覺真有點對不住自己的臉面,「集郵」?對不住了,您不說還真沒想起來。筆者一個朋友堅持買郵票二十多年了,以前他也不怎麼懂集郵,早先郵市行情好的時候也跟風每年買進不少,說是給孩子留著保值,這也是當時很多集郵人的想法。前段時間資金緊張本著想小賺一筆的念頭去估估價,卻不想在這個三四線城市竟然沒找到郵市。
  • 20年前人人集郵的盛景如今再無可能重現,那些集郵的人都賺到了嗎
    集郵,都成一知識點了,你說鬱悶不?我們稍後再討論集郵為啥衰弱了,為何後繼無人了,我們先談談:那些年集郵的人,現在都賺到錢了嗎?集郵的人現在到底還有多少?我這麼通俗的講吧,只在傳聞中,集郵的人有賺了錢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集郵的人,都成了最後的接盤俠,你買多少郵票,就成了多少郵票的主人。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集郵者放棄集郵
    曾經紅紅火火的郵市風光不再,許多「郵齡」數十年的集郵者決然放棄,集郵市場門前冷落,網上發聲的更多是抱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集郵愛好者消極沮喪,更不乏痛心疾首者,集郵到底怎麼了?有郵友指出,對集郵亂象不能熟視無睹,溢價銷售、郵票截流、利益集團操縱市場等問題,廣大郵友反映吶喊,這麼多年過去了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愈演愈烈,許多郵友表示不僅不再集郵,甚至根本不想再提集郵之事,其極度絕望令人感慨。本人集郵也是有幾十年「郵齡」的人,但早已沒有了應有關注,只是偶爾買進一些郵品,提及集郵也是「欲說還休」。
  • 為什麼盛世就會興收藏
    我們常說一句話:盛世興收藏,但我覺得亂世其實也可以收藏,而且亂世是撿漏的絕佳時機;其實收藏這項活動一直以來都存在,只是盛世表現得更加的明顯。即然大家都覺得盛世興收藏,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作個簡單的疏理。
  • 當初的你為什麼喜歡上集郵
    雖然說是現在集郵愛好者已經少了很多,但人數還是不少,當初的你為什麼集郵,又堅持了多長時間。有一位老集郵愛好者這樣評價集郵者:「以集郵為信仰的人,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是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人,更是喜愛留住歷史的人,是為自己的靈魂和愛搭建天梯的人。」
  • 集郵已過時?郵票收藏是否不再有錢途
    三是集郵是要收藏實寄封的,集郵不集封,十年一場空,不是嚇唬你,是多少人用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不要小看一枚枚實寄封,不管是首日實寄封還是自然實寄封,都比編年郵票更有研究價值,含金量更高。現如今,編年郵票買到後坐等升值再賣出去,甚至是一夜暴富。小編告訴你,省省吧,可以洗洗睡了,想靠郵票發財,不靠譜,比中彩票都難,比隕石砸到頭上機率還小。六是年年預定年冊,拿到後束之高閣,對別人自我介紹自己集郵的人,小編有義務更正一下。那不叫集郵,叫集冊,時髦的叫法是「年冊族」,年復一年收藏了一本又一本的年冊。
  • 黎澤重:中國集郵將走向何方?
    現在一切都被顛覆,集郵郵票變成了截留主力增加收入的工具,甚至不顧收藏的需求,更為嚴重的是將新郵使用功能打入「冷宮」。違背了集郵郵票的基本原則,才會有今天奇葩的新郵發售方式。為什麼不在各地的上百家專賣店平價出售呢?為什麼不在各地無數個郵局平價出售呢?如果為了少數特權人的灰色收入,而違背集郵的規律是得不償失的。不僅僅是中國集團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失,對於集郵產業發展也是巨大的傷害。
  • 收藏本身是愛好不是為了發財,集郵能發財已經毀了集郵
    在那個時代,寄信是很普遍的,想集郵可以不花錢或者花很少的錢,只要拉下臉來求就行,我小時候有這愛好,發動親朋好友誰收到信了就讓他們把郵票留給我,攢了很多,有很多都是重複的,就在有相同愛好的圈子裡找人換,各取所需,有的成套票實在換不齊,不得已才花錢買了補上。我收集的多數是用過的郵票,沒什麼錢買新票,多餘的舊票也可以賣掉的,賣成錢再去買成想要的郵票,從來沒想過能發財,就是喜歡。
  • 夏衍集郵的那些故事
    [摘要]「這些東西,是不能估價的,無價,留給你們沒有好處……」祖父(夏衍)屬於中國第一代集郵家。從1914年在杭州念中學起,到1991年把郵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集郵生涯長達77年。然而,祖父自謙,從來不說自己是收藏家,連集郵家也很少提及。
  • 海口郵友王文博:痴迷「極限集郵」 收藏郵品上萬張
    王文博收藏的極限集郵作品——西沙風光。 痴迷「極限集郵」收藏郵品上萬張  郵友王文博:半世紀的執著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孫慧  集郵曾是上世紀風靡一時的收藏愛好,很多人都知道,不過提到「極限集郵」,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
  • 夏衍關於集郵的書信一通
    我的郵集已於78年發回,大概損失了20—30%,大龍、小龍和那個紅印花小四分四方聯都還在。不過近年來視力衰退,所以集郵的興趣已不如以前,但我的女兒和孫輩則成了郵迷,你寄給我的首日封均由他們保存了。   另外,有人想要收集文革票,不知市上價格如何,便時乞告。   我五月底要去外地,六月中旬你來北京時不知我是否已回京,請到京後打個電話聯繫一下。餘再談。
  • 不這麼玩,怎麼好意思說自己在集郵?
    熟悉郵票收藏的人都知道,作為一個收藏大項,要想把郵票集好,不和圈裡朋友交流,不廣交朋友是不行的,同時以票會友也是豐富自己藏品,增加收藏知識和水平的必要手段。「集郵不能閉門造車,要多和朋友交流,最起碼要不定期的去集郵市場轉轉,了解最近的市場行情和信息,並指導自己的收藏行為。」說到結交朋友,傳世經典可以告訴大家,郵票可以說是締結友情的最好紐帶。
  • 談《王維詩選》:為什麼說「盛世讀王維」
    從來就沒有什麼從社會中孤立出來的自然。如果不是盛世,如果不是氣順,王維筆下的景象則不會這樣的和諧而靜穆。盛世,無處不桃源,山中與朝中兩適,春天與秋天同好。因此,將王維筆下山居說成是盛世和諧社會的一種象徵,應該是沒有什麼牽強的。  王維的《終南山》,寫的也是盛唐的終南山,寫的是一個時代。
  • 為什麼集郵人數越來越少,郵票打折情況嚴重?你還收藏郵票嗎
    現在集郵人數是越來越少,從公布的專供集郵會員雙聯來看,現在集郵協會會員只有二百萬人,比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上千萬人,可是少了很多。最近幾年郵票打折情況也是非常嚴重的,從2016年開始郵票大面積打折,並且說打折幅度非常之高。
  • 家有匠人:堅持集郵60年 收藏郵票上萬枚
    堅持集郵60年 收藏郵票上萬枚「小時候就開始喜歡郵票了,這些年也就一直收藏著。」顏明炘,現年73歲,因為對郵票的喜愛,在他上小學時就開始收藏各種郵票,60多年的時間裡收藏了1萬多枚郵票。「郵票和一些糧票、鹽票什麼的我都收藏,很多年了,有的都褪色了。」據顏明炘介紹,他在上學時就喜歡郵票,由於當時經濟條件有限,只能從每月夥食費中省錢出來購買郵票。
  • 集郵的人越來越少主要是這三大因素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郵票收藏如今的的處境可以說是相當尷尬,不溫不火、有價無市、交易疲軟雖然郵票市場不可能像菜市場似的天天熱度極高,但是其不理想的增值空間以及龐大的發行量都讓它與紀念幣收藏市場、紙幣收藏市場共同成為三大尷尬收藏市場的存在!
  • 集郵|2019世界集郵展覽大獎揭曉,中國展品斬獲諸多獎項
    讓我們喝酒吧》摘得專題類金獎;徐偉《書寫的歷史》摘得專題類金獎;《中國集郵史1878-2018》摘得文獻類大金獎加特別獎;《集郵》雜誌社《中國集郵與FIP世界集郵展覽》摘得文獻類金獎;《集郵博覽》雜誌社《大龍郵票與清代海關郵政——大龍郵票誕生140周年特刊》摘得文獻類金獎……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副會長、2019世界集郵展覽評委會主任焦曉光說:本次郵展受到了國際集郵界和國內外集郵愛好者的高度關注、熱烈響應
  • 集郵,為什麼要集「JT郵票」?
    《花燈》《牡丹亭》《拙政園》《宋慶齡》等郵票的發行量都在800萬套以下,價格卻均不足10元,與發行量動輒上千萬、上億套,價格卻高達十多元,甚至幾十元的《抗非》和《三世猴》等新票相比,JT郵票的價值明顯被低估,應具有廣闊的升值空間。
  • 為什麼在郵票很火的年代,很少人收藏紙幣?
    2,再就是當時中央教育部門將集郵列入青少年的正面愛好中,將它稱為「方寸的名片」,加以大勢宣傳,鼓勵小朋友們參與到集郵收藏中,不少學校裡還設有集郵協會(單位裡就更不用說了)。在語文課堂上還有專門的書信寫作和信封填寫的課程,小朋友的作業就是親手貼上郵票去郵筒投遞一次信件。中央臺的少兒節目裡也常常出現集郵的科普內容。
  • 郵票還有收藏潛力嗎?哪些郵票適合收藏?
    要說起中國郵票的收藏價值,也許有人會說,哪有什麼價值,現在都沒有人寫信了,集郵很快就消失了。且不說郵票的使用權不會消失,就算是已經失去使用價值的古玩瓷器千百年來沒有人收藏嗎?退出流通領域的一、二、三、四版人民幣收藏價值減少了嗎?很不精確的、不能使用的古代輿圖沒有人青睞了嗎?很顯然並沒有!所以說使用價值論的觀點是錯誤的、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