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你沒聽錯,就是「集郵」!您多長時間沒聽說過這個詞了。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如今凡有點品位的人手裡沒幾件藏品感覺真有點對不住自己的臉面,「集郵」?對不住了,您不說還真沒想起來。
筆者一個朋友堅持買郵票二十多年了,以前他也不怎麼懂集郵,早先郵市行情好的時候也跟風每年買進不少,說是給孩子留著保值,這也是當時很多集郵人的想法。前段時間資金緊張本著想小賺一筆的念頭去估估價,卻不想在這個三四線城市竟然沒找到郵市。後來到省會外出好不容易找到了郵市,卻不想看到門可羅雀的郵市和充斥在市場上的整封整版的大宗票品以及慘不忍睹的價格大受刺激,回頭再也不說關於集郵的事了。
曾幾何時,收藏四大項中的集郵已經不知不覺中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集郵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而興起,當時社會流行「三大熱」,體育、旅遊和集郵,集郵因為準入門檻很低的緣故迅速在神州大地興盛起來。當時人們沒什麼投資概念,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買些郵票放著或許能夠增值,這也直接帶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郵市的蒸蒸日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郵市發生了兩件大事,直接影響了我國郵市發展至今二十餘年的市場狀況。一是自1992年開始郵市上首次出現了「打折票」,所謂的「打折票」就是指發行的新郵在市場上以低於面值的價格來銷售。究其原因在於供求關係的改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國的集郵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國家發行的新郵經常出現找關係加價購買的現象。國家郵政部門看到了這個商機,開始大肆擴大新郵的發行量並提高郵資(指郵品的面值),僅靠郵友個人預定已經無法完成新郵徵訂指標。各地郵政部門紛紛以折扣的方式將大量新郵拋向市場,直接造成供求關係的轉變,大量打折票充斥郵市,廣大郵友怨聲載道。
如果說「打折票」的出現挫傷了郵友們的積極性,那麼外來資本的瘋狂投機則直接消耗掉了中國郵市未來二十餘年的升值空間。在1997年之前我國的郵市基本處於五年一小漲十年一大漲的穩步發展軌道,1997年是我國傳統的農曆牛年,我國的郵市可以用瘋狂的牛來形容,在短短數月時間內郵品價格普遍上漲兩三倍,個別品種漲幅超過五至十倍。這種明顯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現象註定不能長久,在高潮不過數月時間後投機資本撤離,隨之郵市狂跌,元氣大傷至今二十餘年未見恢復。
廣大郵友為什麼不再關注集郵細思來有其原因,一來投資沒什麼回報傷了積極性。集郵的核心價值就是一種投資,至於說集郵是一種樂趣不在乎其升值空間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廣大郵友的存貨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郵品,以1992-2000年的郵票年冊為例,如今二十餘年過去了其市場價格不比當初購買時高哪去。每個人都會算一筆帳,二十餘年投資沒啥回報還有人再去關注麼。
二來現在的郵市完全是資本投機,投機講究的是一個量。在我國郵市存在一個特殊現象,早期發行的老郵票因為數量較少幾乎無人關注,那些近二三十年的新郵反而更容易被市場所炒作。郵市上交易的幾乎都是整封整版的大宗郵票,那些零票散冊幾乎無人問津。對於大部分郵友來說自己的那些零散存貨對市場沒啥影響,至於跟風投資更是不大現實。
三來郵票是大規模機制產物,沒有什麼稀缺性。尤其是通訊的迅猛發展,郵票早已失去了其最初的實用功能演變成了一種產業,國家郵政部門印的是紙,而你卻要用現金來購買,郵票的實用功能幾乎用不到也不存在消耗。收藏市場上有個鐵律「物以稀為貴」,而郵票這種大規模機制產物明顯不符合這個規律,至於那些老郵品也就是那些鐵桿郵友來自我欣賞的情懷而已。
如今收藏投資已然成為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所謂的藏品也分為三六九等。收藏講究一個獨特性和藝術性,相比較而言,那些古籍字畫、玉石瓷器類的藏品其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更高也更容易被接受,其他如錢幣銅器、文玩雜項等同樣也有不少人前去關注。至於集郵,相比之下準入門檻較低,屬於學生級別的初級收藏,在收藏圈裡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風光無限的集郵如今淪落至此不禁令人唏噓,集郵?您身邊還有在堅持的人麼?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