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供給側需求側是對立統一體

2020-12-07 環球網

最近一段時間,不少有關「供給側」的討論忽略了短期和長期政策效應的區別,勢必影響供給側改革的效率。本文擬就「供給側」與「需求側」 之間的關係與大家一起討論糾正。

「供給側」打破思維定勢

在對整體經濟的把握中,存在著一種基本的方法論——總供給和總需求兩種驅動性力量應該大體上均衡。當兩種基本力量大體相等時,企業產品不會出現大量庫存,擠壓流動性資源,有效需求也不會受到抑制而無法被滿足。對應地,總供給管理被定義為宏觀主體通過政策工具組合使得兩種力量維持均衡,或失衡後形成二次均衡的過程總和。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是位有宏觀管理直覺的大師。一反思維定勢,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及普遍存在的失業是勞動長期處在均衡就業水平之下的結果,「供給總能創造需求」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戰後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就應是「需求創造供給」:從外部非市場部門輸入某種矯正性因素(比如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支出),促進就業、工資總量、總收入的增加,從而使消費支出增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加,廠商進出貨速度加快,信貸投資增加,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最終趨向新的供需均衡。這種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管理」的做法在二戰後的西方效果不錯。

但凡事都有個邊際效益遞減問題。到上世紀70年代中葉,美國長期執行凱恩斯主義政策,不僅經濟效益遞減,而且累積了巨大的失衡偏差。從那時開始,西方供給學派經濟學家為突破「需求創造供給」的凱恩斯主義思維定勢,認真探討它的適用邊界及過度使用帶來的宏觀偏差。

率先找到切入點的美國經濟學家拉弗發現,當凱恩斯主義者連續使用擴張性貨幣財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後,舉債和稅率居高不下。在極端條件下,拉弗的思想非常有說服力:當稅率達到100%時,沒人有意願去工作,因為收入全部都歸了稅收;也沒有企業意願去投資生產,因為稅率吃掉了激勵和報酬。

儘管100%的稅率在現實中不存在,但這種極端條件下的思考對矯正思維定勢很有幫助。更為重要的是,拉弗幫助人們重新認識到,經濟增長也有「加速度」一說。

供給學派在方法論上重複了凱恩斯革命。其宏觀管理原則是:當對總需求各分量連續操作且超過一定限度時,政府採購、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輸入性增量必定帶來政策收益弱化,再行使用凱恩斯政策組合,政策收益有限。在宏觀管理學意義上,這一原則正好和凱恩斯革命形成鏡像對照,不啻是一場革命。

「供給側」首先是短期政策

供給側改革是總需求管理極度弱化條件下基本方向轉化的猛藥。我國此次供給側改革的前提和機理可描述如下:由於長期執行總需求管理為導向的政策,需求總量被抬升到有效市場允許的邊界,再行刺激收益將會非常微弱;在過去三十多年間,總供給變量的各個分量——生產要素被不同程度替代,更多資源被用於刺激總需求變量,或被抑制,比如廉價勞動之外的高端勞動;選取一組能發揮各分量潛力的政策組合,從總供給一側進行管理,既必要又迫切。

供給側改革的要義是將總供給變量看作一個統一整體,要達到「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境界。這才能更好地幫助企業。總需求管理和總供給管理一樣,首先是要從外部非市場部門輸入某種矯正性力量,重新走向更高的均衡。

總供給管理和總需求管理首先是短期政策。在啟動政策性操作後,如果「藥方」合適,二者短期效應巨大,則須繼續堅持。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管理,事實上是一種供給側改革,在實踐中不斷調試。我國當下進行供給側改革首先也應是短期政策,不排除未來通過制度或結構變量來調整。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承包製是制度工具,但在三農經濟的宏觀管理上,恰恰是種供給側改革。

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的宏觀管理目前有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第一,凡是超出維持公共品正常運轉範圍的稅負,都應該減除(稅率降低可使企業儲蓄率、投資率增加,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第二,凡是能夠降低企業財務成本的政策性工具組合,都應儘快出臺,比如「營改增」政策;第三,凡是能夠有利於企業經營的制度改革,都應毫不動搖地堅持。比如,城鄉醫保並軌可使得農村居民為大病準備的防衛性儲蓄大大降低,消費傾向增加,零售增加,從而帶動中間品市場購銷兩旺。

供給側需求側並不對立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不矛盾。以美國為例,美國到1980年時,宏觀政策導致通貨膨脹率接近10%,經濟增長踟躇不前,被稱為陷入「滯脹」。福特和卡特兩任總統對此似乎束手無策,而裡根採納供給學派的觀點,調轉施策方向,完成物價控制伴隨減稅的物價與就業雙變量平衡管理,最終取得成功。

可見,供給側改革是對需求側管理累積問題的集中性綜合矯正。二者的目的都是生產要素潛能的充分釋放,在新條件下達到均衡。兩種政策的關係更像是對立統一體。

改革開放後,我國除了在實施承包製初期和1993年至1997年間,自發啟動總供給管理方法外,絕大多數時間都通過出口導向和投資拉動模式,實現總需求管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是最典型一例。儘管這一計劃對穩定經濟增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長期來看不可避免導致一些領域產能過剩加劇,上市企業二級市場資產泡沫高企不下,一級市場項目類資產價格被嚴重低估(資本資源被閒置),結構性矛盾突出。

「擠泡沫、降槓桿、去庫存、釋產能」最近開始成為流行詞。然而,如果不注意平衡政策的短期和長期效應,就很難精準地管理總供給。原因在於,這四組關鍵詞將關注的重點導向所謂「回復均衡」,而不是因總需求變量被壓抑和替代後,總供給變量的潛能釋放。要想達到後者,需要一攬子政策工具組合才能實現。(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導向的邏輯關係
    面對國際需求日益疲軟和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宏觀形勢,擴大有效內需仍然是主要考慮的問題,但不再是單純從規模上做文章,而應該堅持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有效供給反哺有效需求,推進需求側與供給側並進。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內在選擇首先,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推進供給側與需求側並進,是我國應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客觀需要。
  • 陳忠陽:如何理解金融供給側改革?用供給側語言闡述需求側的事情
    來源:人大重陽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本質也是對金融體系的改革,包括對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運行規則的改革。其特點為供給與需求、風險管理與發展、行政指導與市場機制的「三個統一」。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本質與特點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經濟的需求側改革。金融供給側不等於金融的供給側,金融的供給側是大學向金融公司供給人才,科技公司向金融業供給科技等。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佔斌、杜慶昊(均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 協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係。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形勢的兩個基本手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基於對經濟發展新階段趨勢性特徵的深刻認識,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略,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多年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供求關係的變化,把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目的就是要使國民經濟的供給端更好地與需求端相匹配。
  • 中共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需求側改革指的是哪些方面?
  • 應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
    無論是政府作為,還是宏觀調控都要注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真正把政策組合拳打好,從而形成提振經濟發展的正能量。財政政策放在增強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資能力、為企業減負、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弱項上。打贏經濟保衛戰,關鍵在人,關鍵是發揮好各級領導幹部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 勿誤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時下人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大誤解:一是將供給側改革等同於西方供給學派;二是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政府調結構;三是認為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僅是「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經濟思想,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中國方案,切不可望文生義。我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上面的誤解作澄清。
  • 21社論: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
  • 從醫療困局的需求側與供給側問題看深圳醫療改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就醫難是社會轉型導致就醫行為的無序化造成的,也就是需求側的需求沒有受到限制,這個限制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制度上的,必須通過社會管治途徑進行才能解決,單純的口號式三級診療基本從需求側看的角度沒有現實的意義。
  • 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升級:2021年投資策略
    但我們認為,一方面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可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恢復,過去的水泥、玻璃子行業如此,三道紅線之後的房地產開發也可能如此,另一方面升級更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也可能推動一批企業快速成長,消費建材、物業管理等都可能存在類似機遇。  ▍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是我國在十四五期間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重要基本盤。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人民日報調查本輪氣荒:雖由需求側引起,但供給側也有問題
    需求如此快增,供給側有沒有可能快速跟上?中石油新聞發言人曲廣學解釋,需求增長太快,供給側還真的難以招架。中國的能源現狀是缺油少氣,國內四大主力氣田塔裡木、長慶、青海、川渝每年的產量都在增長,10年前這些氣田的產量才500億立方米,2017年已經接近1000億立方米,年增幅超過7%,但這樣的增幅跟17%的需求增幅相比,仍然捉襟見肘。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內需不足導致供需兩端出現溫差。
  • 李迅雷:需求趨弱下的供給側機會
    近一段時間以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都津津樂道於「賽道」,但我總擔心,當前的熱門賽道已經過於「擁堵」,險象環生,近期產業資本減持規模擴大,北上資金淨流出,需求側缺乏新增量,通過,供給側倒是熱火朝天,今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全球第一,顯然,需求趨弱、供給趨強的結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 中泰證券:需求趨弱下的供給側機會
    近一段時間以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都津津樂道於「賽道」,但我總擔心,當前的熱門賽道已經過於「擁堵」,險象環生,近期產業資本減持規模擴大,北上資金淨流出,需求側缺乏新增量,通過,供給側倒是熱火朝天,今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全球第一,顯然,需求趨弱、供給趨強的結果是什麼,不言而喻。
  • 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經常看到和聽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什麼意思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市場而言。市場有兩個基本方面組成,就是供給和需求。說白了就是,當我們種出了蔬菜,糧食等農產品要到市場去賣,我們就是供給者,屬於供給側;而購買你的農產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屬於需求側。
  • 從「新供給」研究的視角看供給側改革
    筆者認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歸結為在「新供給」研究中已致力做出的「破」: 第一,主流經濟學理論認知框架存在不對稱性。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雖然各自強調不同的角度,但又存在共同的失誤,即他們都在理論框架裡假設了供給環境,然後主要強調需求側的分析以及「需求管理」政策主張,都忽視了供給側和供給管理問題。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改革更加注重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與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質區別。在需求側改革的政策思路下,我國通脹或將維持在相對溫和的水平,PPI快速上行的概率不高。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自2015年以來,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但當前我國需求側仍有一定的結構性問題,體現為地產、基建強勢而消費相對弱勢。需求側改革的推出正是為了解決當前國內需求的結構性問題,從政策思路上看更加注重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與傳統意義上的地產、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質區別。
  •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報告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