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這三科的統編教材,經過2年多的編審,將於今年9月率先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等6省市普通高中投入使用。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備受關注,其中古詩文篇目,一共67篇(首),佔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
這個數據昨天迅速躥上了網絡的熱搜榜,有網友笑稱「這麼多古詩文,感覺眼前一黑!」更多的網友點讚「越大越覺得古詩詞文言文的意境真美!」
浙江省教育廳官方微信昨天隨之發布「重磅信息」——浙江將從明年開始,使用新教材。也就是說,現在的新初三年級,將是新教材的第一批使用者。
1
古詩文佔比近5成,20首要背誦
魯迅的《拿來主義》等5篇文章入選
新教材涉及語文、歷史和政治三科,具體怎麼改,教育部進行了權威解讀。
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必修教材每冊8個單元,覆蓋7個學習任務群;選擇性必修教材每冊4個單元,覆蓋6個學習任務群。另外,教材設計了4個獨立的「古詩詞誦讀」版塊。
備受關注的古詩文篇目,一共67篇(首),佔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這屬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說,教材非常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精選了經典古詩文名篇,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
不過,這麼多的古詩文,全部要求學生會背誦嗎?溫教授說,這些古詩文並不是全部以課文的形式出現,也並不要求學生全部背誦。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文數量為20篇。「三年時間,每年背誦六七篇,不算多。」
此外,新教材還有三類重要內容,分別是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外國文學等。
革命文化的教材選取了反映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作品,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讚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其中,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還有《長徵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方面,教材選取了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的作品,包括《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
教材還選入十多篇外國文學文化經典作品,有《復活》《百年孤獨》《哈姆雷特》《致雲雀》等。
歷史學科的重點內容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餘位,四大發明、天文曆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餘項,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政治學科裡有「紅船精神」、長徵精神等內容入選。
02
新教材特別看重語文實踐
看重學生在做中學
浙江省雖然今年不使用新教材,但早在去年新教材編審有了初定本後,就有十來所重點高中的老師,參與了新教材某些章節的試講。其中包括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高級中學、寧波效實中學、瑞安中學等。
浙江省高中語文教研員黃華偉老師,是全省最早接觸、研究新教材的專家。他說,以往靠刷題刷出來的套路,今後可能用不上了。
「從2018、2019年的高考題看來,已經有一些去套路、去套話的表現。以往考試中常見的通過什麼手法,表達什麼情感等題,將可能會越來越少。二要真正考察文學鑑賞能力,考察當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現在考卷上的題目,可能老師之前從來沒讓同學練習過,但是考試遇到了,就要當場解決。」黃老師說,以後考試的改革方向,本質要提高閱讀能力,追求思維的深度。
快報記者採訪了幾位試教過新教材的老師,他們都有很深的感受。
杭州外國語學校負責了新教材幾個單元的試教。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倪江,當時試教散文單元。
「一個月教下來,感受很明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看重語文實踐,看重在做中學。」
新教材裡是任務群式學習,往往設置一個真實的情景,學生在其中理解知識,運用能力,完成任務。舉個例子,一篇散文,教材提議讓學生把文字改成視頻的腳本,試著拍一段小視頻,來展現散文中常說的「情景交融」。
「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不僅要了解文字媒介,還要對音樂、影像等媒介有了解,做方案,不斷試錯,考察團隊協作能力。這樣形成的語文的核心素養,給大家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倪江說,傳統課堂裡,主要是知識傳授、課堂討論等,相對靜態。這次新教材看中在特定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是進步。
學習的情境在變,帶給老師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新教材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新要求,有一部分是全新的,比如要熟悉網際網路、信息技術、跨媒介技術等。雖說操作難度不是很大,但理念上要更新。以前看似是藝術老師、信息技術老師的事情,現在納入了語文課的範疇。可見,語文能力正變成對各種媒介綜合的能力,大語文的時代來了。」倪江說,語文老師真的要不停更新知識結構。
03
整書閱讀理念先進
單元學習就像項目式學習
李芳老師也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她和另一位老師共同負責試教了整本書閱讀單元,當時初定本中這一單元共有兩本書,其中就包括現已公布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中的《鄉土中國》。
李老師說:「整本書閱讀的理念非常先進,之前的教材不重視這方面,也少有老師進行過整本書閱讀教學。我認為,學生碎片化閱讀、淺閱讀,是很難真正提高閱讀鑑賞能力的,也難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整本書閱讀給了學生緩慢且深度思考的機會,既向外了解世界,拓寬自己的視野,也向內了解人性,進行自我訪問,由此不斷提升想像力、共情力和理解力。說到底,閱讀史就是人的心靈發育史,因此我主張——放下一切,閱讀。」
在兩周的課時中,李老師不僅帶著學生去閱讀整本書,也跟隨課文後的任務群,帶領大家去進行整本書的項目式學習。李老師說:「新教材設計的學習任務群新鮮而具有挑戰性,學生既能靜下心去,也能行動起來,學習的主動性強,很有主人翁意識。」
另一位重點高中試講了詩歌單元的李老師,對新教材的強烈感受是:不讀書肯定考不好,平時不多讀,考試就做不完。
「和網友關注的教材內容比起來,我覺得考評方式才是顛覆性的。」李老師說,就拿課後題目的設置來講,和以前完全不一樣。老師教學不是針對某一篇課文,而是有了單元目標。比如有個詩歌單元收錄了毛澤東、郭沫若等幾首新詩,單元要求就是了解新詩的特點,試著自己寫幾首。
「文字閱讀量變大,答題的文字量也在變大。以前一兩道簡答題,幾句話答案就能搞定。新教材的題目要求,則類似小論文,有時明確要求要寫五六百字。考察方式比較深入,更貼近語文的本質。」
04
佔了高中語文新教材半壁江山的古詩文
應該怎麼學?
對於語文新教材,大家最關注的就是其中的古詩文比重,以及有多少要求背誦。「高中語文新教材古詩文佔近一半」這個話題,還被大家推上了微博熱搜。
每次提及古詩文背誦,網友們總會一片「哀嚎」,回想起來,多是慘痛經歷。
高中古詩文到底要背多少篇?學軍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童洪星老師幫我們數了數。
「在高考的《考試說明》裡,對於要背誦的古詩文有明確要求,古文12篇,古詩詞11篇,加起來23篇。其中除了《五人墓碑記》《滕王閣序》等6篇是節選的,《阿房宮賦》《赤壁賦》等都要求全文背誦。」童老師說,這不算多,在學軍的高一、高二年級,還要背一些課本外的篇目,以提升語文素養。
童老師說,想要古文學得好,主要靠「量」。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是數量,讀的篇目要夠多;二是代表遍數的「量」,文章要反覆讀。很多人理解有偏差,以為只要讀的書多就可以了,其實一本書讀很多遍,更重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遍數多了,對文章自然會有感覺,不需要工具書,都能通過上下文揣摩出意思來。」
舉個例子,《漢書》裡的「胸喘膚汗,人極馬倦」這句話,「極」是什麼意思?一般來說,「極」是表示程度的副詞,但在這句話裡,意思卻大不同。
「胸」和「膚」對應,「喘」和「汗」對應,「人」和「馬」對應,由此看來,「極」和「倦」對應,都是「倦」的意思。
「如此看來,考的就不是知識,而是能力了。靠死記硬背不行,要通對文言文的大量誦讀,才有感覺,才有提升。」童老師說。
05
教材的古文比重調整後
課時也會向文言文傾斜
明年,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就要在浙江開始正式使用,不少杭州高中語文老師也十分關注。
對於古詩文學習增多的這一點,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老師趙琦也蠻有感觸。
趙老師說:「在我們現在使用的蘇教版教材中,古詩文就佔到了很大的比重。在高考試卷中,古代詩文閱讀的分值一共是40分(總分150分),雖然比重看起來不是特別高,但是語文老師在教學上對於古文的課時傾向會比較大。主要原因還是古文的難度大,像類似《赤壁賦》這樣比較難啃的古文,一篇完整學習下來就要花三四節課的時間,而有些現代文一節課就可以上完。其次,文言文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就是一個難點,所以老師在上古文時都會放慢速度、增加課時。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教材的古文比重調整後,老師的課時也會向文言文傾斜。」
在近幾年的浙江高考卷中,不少老師發現,閱讀理解部分的題越來越活,套路化的題目會越來越少,這個情況在古代詩文閱讀題中,也有出現。
趙老師說:「現在的題目都出得比較巧,不再問你程式化的一些東西,更是落實到考察你有沒有讀懂這個文章。現在的文言文題目也有這樣的趨勢,更加指向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讀懂淺易的文言文。文言文的題型基本上比較穩定,前面三道選擇題分別考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對這篇古文的理解,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在選題上,浙江高考卷近年來有些打破常規。比如選文不是局限於以往多見的歷史類名人小傳,而是開始選明清的小品文。文章不是簡單地陳述某個人做了什麼事,而是要求歸根結底地讀懂它。這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比如大家常接觸的名人小傳,其中用到的文言實詞是相近的,但跳脫出這個類型的古文後,學生會接觸到另一套體系中的實詞,這也非常考察學生文言的積累。因此在古文的學習上,還需要同學們在課後自己做整理,比如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各種繁瑣的知識點。我們在暑假期間也會推薦學生去讀一些書,比如鍾叔河的《念樓學短》,和蒲松齡《聊齋志異》,都很有可讀性。」
06
語文能力能到達怎樣的高度
與文言文功底密切相關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資深語文特級教師程繼伍老師,最近正在準備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的論文。程老師也對現在大家使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和即將使用的統編版教材中的古詩文進行過比較。
程老師說:「大概在一兩年前,就有各種版本的高中統編語文教材在網上流傳,也有不少關於古詩文內容比重加大的說法。但是從現在正式公布的版本來看,教材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確實在加強,體現在教材中,就是古詩文數量的提高。但是在入選的67篇古代詩文(首)中,古詩詞的分量實際上達到了一半,這些內容的教學是比較快的,實際的背誦要求上,數量和現在也基本持平,並不會對學生增加太多的負擔。新教材採用的主題加任務群的編排方式,從結構上看也更加合理。」
「當然對於古詩文來說,因為時代的差異,學生對它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障礙。最容易體現一份試卷難度的也是古詩文,但是高考難度也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古詩文學習是現在的高中生需要加強的一部分,解決好這個矛盾,對我們語文教育的提升,也有非常大的幫助。」
為什麼要學古詩文?
對於網友們紛紛熱議的古詩文佔比,浙江省高中語文教研員黃華偉老師認為,這並不是教材變化的重點,但古詩文學習越來越受重視卻是事實。
其實,早在浙江省上一輪課改中,古詩文的數量就有了顯著提升,大約佔所選課文的比重也超過了40%。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載體。白話文脫胎於文言文,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能力,都是從文言文中來的。一個人的語文能力能到達怎樣高度,與文言文的功底密切相關。」黃老師形象地說,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高還是低,高出來的那一截,就是文言文能力。
今年高考後,快報記者曾採訪了學軍中學的黃文令傑,他高考語文143分,就非常喜歡古詩文,平時愛看《古文觀止》。
黃老師說:「確實如此,文言文功底差,要想高考考出高分,是很難的。」
高考語文卷滿分150分,閱讀和作文佔了130分
浙江新高考進入第五年,語文、數學、英語是三門必考科目,這幾年語文在高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甚至有人喊出「得語文者得天下」,一大批尖子生在高考的激烈角逐中,語文成為最大的拉分科目。
今年高考語文卷滿分150分,閱讀和作文佔了130分,其中閱讀70分,作文60分。不光是高考語文,細心的家長發現,今年中考語文卷第一題也是一篇閱讀。這樣的命題模式和評分比重,讓參加老高考的一代人大吃一驚,有人評價「這真的顛覆性的改變!」
隨著新課標體系的不斷完善,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兩年部編教材在小學、初中逐步投入使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模式、學習方法、評價體系,都在發生變化,中高考的命題方向是最直接的風向標。
1
高考考查「整本書閱讀」
今年高考語文卷中一道節選自《呼蘭河傳》的閱讀題,給高中語文老師們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
這篇閱讀理解題目要求——
1、簡析文中以下文字的語言特點:「太陽一出來了,那些在夜裡冷清清的絲蔓,一變而為溫暖了。於是它們向前發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著那絲蔓就長了,就向前跑去了。因為種在磨房窗根下的黃瓜秧,一天爬上了窗臺,兩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開花了。再過幾天,一不留心,那黃瓜梗經過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頂去了。後來那黃瓜秧就像它們彼此招呼著似的,成群結隊地就都一齊把那磨房的窗給蒙住了。」
2、結合故事情節,概括「我」的形象。
3、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徵。
4、如果給本文擬一個標題,你會選「磨房裡外」還是「馮歪嘴子」?為什麼?
一些考生離開考場後,仍對這道題目印象深刻。
杭州學軍中學資深語文老師韋玲珍說,這考查的就是新課標的「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總分有20分。節選的內容是整本書中能體現創作特色的內容,材料也比較貼近高考難度。以往的大閱讀多為一篇獨立文章的刪改,較少從整本書中節選部分內容來閱讀。而整本書背景下的閱讀就要求學生養成整體的、深度的、自主的閱讀意識,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韋老師說,2017年的新課標,第一次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今年高考首次出現整本書閱讀,跟新課標對接,還是蠻有意義的。
「現在的教材中,有一些課文節選自《邊城》《紅樓夢》等名著,一般上完這篇課文就好了,不會深入地去了解整本書的內容。而全國多地2019年啟用的語文新教材中,有專門的「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學生閱讀大篇幅的有深度和厚度的文本,對老師的教學也是新的挑戰。」
任教17年,作為知名度極高的一線語文老師,許濤親身感受著這十多年間高中語文學習的變化,他說,「今年高考語文卷給現在的學生,確實帶來很大的啟發。這幾年在學生間還流行一句話,講的都不考,考的都不講。面對越來越高的閱讀要求,學生和家長出現擔憂,很正常。
「因為語文的學習分兩種,一種是工具性,另一種是人文性。小學階段更側重工具性,從字詞等最基本的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開始學習,到了高中以後,從工具性走向人文性。語文的學習也從文字過渡到文學,最後走向文化,視角、格局與小學階段,出現了很大的不同。」
2
初中生閱讀速度要求
每分鐘500字
今年杭州中考,有老師評價「明顯感覺題型靈活不少」。一位老師說,學生下筆做的第一題就是一篇節選自現代文《鄉土情結》的文章,在閱讀中考查字音字形、詞語運用。
題目如下: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shāo),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jie)。
考生要根據拼音寫出漢字,選擇正確的拼音,選擇「故知」的正確釋義。
語文中考卷名著閱讀題還出現了這樣一道題,原題要求,「艾青被稱為「太陽與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陽」的意象,表達對光明、自由、勝利的不懈追求。保爾·柯察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江姐(《紅巖》)、貝多芬(《名人傳》)都能體現這種追求。請選擇一位,結合作品分析。」
杭州一線資深語文老師朱老師說,去年杭州的中考卷就開始要求分析名著人物。近幾年浙江各地中考的名著閱讀題,都在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她在今年中考前對120位學生做了一次調查,發現80多位考生對名著閱讀產生焦慮,70多位考生對考卷上的與「人物」相關的題型束手無策。
翠苑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趙海建說,這樣的題目是對學生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能力的考查,是考綱中「對作品的主題、人物、語言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並從作品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要求的體現。
從今年杭州中考的考查範圍說明來看,名著閱讀考查範圍從去年的6本增加到了18本,其中10篇小說的閱讀比重最大,其他是散文、詩歌、傳記等。閱讀要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閱讀體會,能結合文章提出問題,並調動閱讀和生活經驗進行探究。明確要求閱讀速度在每分鐘500字。
杭州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教研員金鈴說,杭州初中學校去年開始使用統編教材,七年級側重朗讀、默讀、速讀、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的學習;八、九年級則更側重文體閱讀特質。新教材特別注重課外閱讀延伸、語文生活延伸,衝破語文教學小格局,實現終身閱讀大視野。
3
高中老師對兩個班調查證明:
語文光刷題根本沒用
新形勢下,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策略改如何調整?
從今年9月開始,小學1-4年級繼續使用統編教材,5-6年級更替為統編教材。這幾天,各區都在組織老師們進行新教材培訓工作。
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蔣軍晶說:「小學階段的閱讀,很多學生只關注文章的內容和知識層面,我們希望小朋友往前進一步,多思考更『高級』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用這個標題、文中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結局為什麼要這麼寫、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等等。這個社會,知識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閱讀不僅僅是了解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閱讀方法,讓孩子在閱讀中發現規律、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天長小學資深語文老師史劍波說:「關於閱讀量,新課標裡有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按照我們的想法,小學畢業達到2000萬字的閱讀量,才會有質的區別。同樣是讀一本書,有些孩子只看到情節,書讀得多的孩子會深入感受更多,比如表達形式、蘊含的內容等等。
「我堅信一點:閱讀量和詩詞量大的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乃至生活中,感官會更加敏銳,也會更具觀察力、思考力、寫作力。」
語文名師許濤說,對於當下的語文學習,大家不必過於焦慮。有幾點建議供分享——
首先,要從課內到課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是相通過的,如果一個學生只拘泥於課堂,那麼他的源頭活水會非常少,思路枯竭。有的孩子,高一到了高三,語文學習包括作文變化不大,唯一的變化是字寫得越來越醜了。顯而易見的是,這位學生將所有的語文學習都集中在了課內。這肯定就出問題了。其實生活當中的一切都可以跟語文掛起鉤來,可以去思考可以去探究。
其次,要從題海到書海。理科刷題相對有效,強調熟練和精確性,但語文更強調積累,強調思維。但現在令人擔憂的是,不少中小學語文學習就開始刷題,給你一本練習讓你做。
「這是我最擔憂的事情,很多學生到了初中,開始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閱讀是語文的基礎,現階段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小學。一到初中,學生就反映沒有時間去閱讀。雖然布置了閱讀書目,但疲於應付。
多做練習對語文學習有沒有幫助?許老師舉例,某重高一個語文老師暗暗地做過一個比較,在一段時間內,對校內某一班的學習加強訓練強度,另一個班題量保持不變,用閱讀的方式來彌補。結果發現,加量的這一班級,語文成績並沒有提高。
這個結果引發關注。學校老師又做了另一組調查,一個班做一本練習冊,另一個班增加一本練習冊,其他學習方式都不變,發現做兩本練習冊的這個班語文成績未必出現提升。
第三,從功利到超脫。比如學生說,教的都沒考,考的都沒教,這是因為學生和老師仍在點對點地學,點對點地教,用套路去學習,比如知識點整一整,背出來。但從現在的語文學習要求來看,這方面呈現地越來越少,更多地走向了能力層面。
許老師也是一位小學生家長,女兒每天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書。他建議,小學生家長不如趁著孩子心底還柔軟,為他種下一棵精神的種子。
採寫 張娜 張宇璐 胡鴻 姜曉蓉
製作 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