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傳媒,渠道為王 融合新媒體或是紙媒出路

2020-12-20 人民網傳媒

    1月7日晨,邵逸夫辭世的消息開始在社交媒體、手機新聞客戶端、車載電臺鋪天蓋地襲來。與此同時,各大報紙已印刷出版,這則消息直到24小時之後才出現在各大日報、都市報的版面。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果說紙媒還有什麼優勢的話,其「完整的邏輯、高質量的專業操作和克制的文本」可能是其僅存的優勢和尊嚴。

    突如其來的紙媒寒冬

    2013年,紙媒面臨著發行量下滑、印刷成本上升、廣告收入下降的嚴峻形勢,不少紙媒的突然消亡給這個冬天帶來了一番別樣的冷。

    「執子之手,與子偕行——期待每一次交會,都有互放的光亮」,這是刊登在《新聞晚報》2013年11月1日頭版的2014年報紙徵訂廣告。「每一次交會」、「互放的光亮」,典出徐志摩的一首小詩《偶然》。怎想,一語成讖,《新聞晚報》卻沒能逃過該詩另一行文字的命運——「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2013年12月24日,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新聞晚報》在當期報紙上刊出了《休刊公告》,向訂閱用戶交代休刊後的退訂轉訂事宜。

    需要注意的是,《新聞晚報》的停刊,發生在解放、文匯合併成立上海報業集團的大背景之下。作為曾經的競爭對手,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各自旗下存在諸多同質化經營的報紙刊物。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之後,自然而然,合併同類項的「並轉」是在所難免的。與其說這是一起行業性事件,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因集團間合併帶來的內部調整、資源優化。

    步入新年,曾經是日報性質的《國際金融報》在沒有告讀者的前提下忽然停刊近一周時間,在1月6日重新出版的當天頭版刊發了一則《致讀者》,從此由日報改為周報。

    兩起事件相隔僅10天不到,有媒體人唏噓紙媒的大限將至,也有人將後者稱之為「紙媒悲劇」的新範本。一方面,兩起事件的接踵而至讓圈內傳媒人不由思考,紙媒蓬勃發展這麼些年以後遇到了真正發展困境,是時候換種思路謀發展了。另一方面,讀者則要欣慰傳媒業「大浪淘沙」、「去粗存精」的時刻終於到來,淘汰過後留下來的都將是市場真正需要的。

    當今傳媒,渠道為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冷兵器時代,縱有十八般武藝,但兵器的殺傷性大抵無差,面對開疆拓土的需要,誰擁有最好的馬匹,誰就擁有了一半的天下。資訊時代傳媒業之間的攻城略地也不過如此,比的是信息的及時通達、剖析的專業且深度。前者好比是戰馬,後者則代表了兵器的殺傷力。

    網絡新興媒體,與網際網路相伴成長、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終端的普及而迅速成長,從內容生產到讀者手中,只隔了一個發送鍵。紙媒則有著漫長的印刷前流程,即使是在版面籤發付印、衛星傳版到了印刷廠,之後還有製版、印刷的流程。而真正到讀者手裡,還要經過郵局投遞這一環節。在信息的及時通達方面,紙媒完敗於網絡新興媒體。但在專業且深度的剖析、解讀方面,紙媒「完整的邏輯、高質量的專業操作和克制的文本」依然是強悍的核心競爭力。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信息。」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媒介不僅是信息,它還是渠道。紙媒通過發行儘可能擁有更多的閱讀人群,通過新聞專業團隊的操作保證所提供內容的確準,通過獨到的新聞視角和觀點擴大自身影響力,最後把廣告和新聞打包,在傳播中實現收益。 但是,紙媒上的內容並不是只印在紙上,門戶網站藉助強大的平臺力量,幾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從紙媒攫取寶貴的新聞內容與信息資料,正越來越多地從紙媒那裡掠奪更多的讀者人群和紙媒賴以為生的廣告收入。不得不承認,在網絡蠶食紙媒的同時,紙媒用自己的內容資源餵養大了網絡新興媒體,而新媒體正逐漸搶佔紙媒的市場份額,成為紙媒的掘墓者。

    從傳統傳媒人的情懷來講,我們理解「內容為王」的驕傲,但從商業模式來看,如果紙媒在渠道的創新上消極應戰,那麼其結局就只有「呵呵」了——對於致力於轉型成為現代傳媒業的傳統媒體,「平臺為王」或許方為正道。

    融合新媒體或是出路

    對於「傳統媒體是否會被新媒體取代」的問題,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強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有著類似的表示:「現在《紐約時報》更注重電子版的東西,但是無論如何,紐約時報的電子版有人關注,還是與它的紙質版有關。」來自移動網際網路研究聯盟的一份數據表明,仍有相當多的用戶選擇報紙作為重要的新聞獲取平臺,而且,「紙媒的影響力在於它影響了有影響力的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許多新聞,越來越多的讀者是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新聞客戶端及時獲得的,而非通過日報或都市報,也不是通過手機報和電腦網頁。手機報,曾經的最新媒體,如今卻變成了明日黃花。1月12日,「新華每日E刊」,宣布1月15日起正式下線。

    當許多傳統媒體尋求轉型,在新媒體平臺諸如微博、微信等平臺試圖找回日漸式微的影響力時,卻愕然發現,微博已經不再時興,甚至微信也開始讓人覺得「審美疲勞」。渠道的日新月異讓人寒顫連連。「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愈發成為紙媒的宿命,而只有積極擁抱最新科技所帶來的最新渠道,選擇與新媒體主動融合,才是紙媒的唯一出路。

    時空流轉,技術更新,信息的載體在變遷,不變的是從事傳媒行業的傳媒人。只要傳媒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操守還在,或許有一天,紙媒作為一個新聞單位可以脫離紙質印刷而依然存在,其確準、詳實、客觀依然在大眾的記憶中以紙媒的形象存在,雖然脫離了紙質的載體,但卻依然被人尊敬地稱為紙媒。

相關焦點

  • 紙媒六大模式,融合發展尋突破
    因此,紙媒如果能夠凸顯、放大自身優勢,利用媒體融合發展契機,補足傳播短板,就能變挑戰為機遇,推出新媒體環境下的升紙版「紙媒」,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利用新技術,為報業進入新媒體打開更多通道,實現渠道融合,通過針對不同渠道要求分別加工不同產品與個性化傳播,實現優質內容的跨平臺傳播,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面,進而擴大紙媒影響力,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 馬昌博和壹讀傳媒:新媒體最不怕失去渠道
    有幸趕上紙媒的黃金時代,所以更加敏感地感覺到傳統媒體的式微。這是馬昌博出走《南方周末》,在2012年參與創辦壹讀傳媒的原因之一。   在被稱為紙媒寒冬的2014年年底,壹讀傳媒宣布放棄紙質雜誌發行業務,全面轉型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內容生產商和傳播商,重點在動畫視頻和新媒體。
  •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融合發展——《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的...
    《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的西安旅遊之美」多篇優質報導,反映出傳統媒體有著新媒體無法比的資源、人才、權威的品牌效應,反映出隊伍高的水準以及在專題、連續、深度報導等方面的優長。 傳統媒體尤其紙媒的不足也很明顯,紙媒在迅捷性、便利性方面的先天不足,使之既不能與廣播電視媒體相比,更遠遠落後於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速度。其局限性正是目前傳統媒體尤其紙媒的困境所在。
  • 報業新媒體十年反思——報業新媒體反思之二十
    報紙再強化社會新聞、強化可讀性的進化中分化城繁盛一時的都市報;在突出政黨資源、強化立場的進化中分化成黨報;報紙再突出免費屬性、強化渠道特點的進化中分化成地鐵報;報紙再突出行業屬性的進化中分化成了行業報…… 按照傳媒進化的觀點,傳媒一直在不斷地進化與分化。
  • 媒體融合:三橫一豎方為王
    西南交通大學 郭凱琪/攝 5月26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西南交通大學共同舉辦的「融合正當時 校媒再出發」中國高校校園媒體發展論壇,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 該論壇聚焦媒體融合形勢下的高校校園媒體發展之路,以及校園媒體融合與學校思政工作的建設等話題。此次論壇吸引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30餘所高校參加。
  • 美編談報紙視覺:把新媒體融合進紙媒
    《新京報》美術編輯趙斌——  把新媒體融合進紙媒     《新京報》的《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的設計作品,獲得了此次報紙設計大賽的金獎,領獎代表、該報資深美術編輯趙斌表示,《新京報》的一大優勢就是設計製圖。"
  • 媒體融合,紙媒人如何克服「本領恐慌」
    然而,以紙媒為主體的傳統媒體在推進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行業慣性和心理惰性,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現實,抱殘守缺,有相當一部分媒體僅僅是在行政命令的推動下進行「偽融合」、「形式融合」,「帶病融合」,虛假繁榮,淺層次融合。不能進行有質量的全媒體轉型,在「二次售賣模式坍塌,渠道失靈」的困境之下,失去了市場,失去了受眾,失去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 觀點|2021傳媒業:媒體融合還需戰術創新
    報紙的關停並轉,是傳媒業供給側改革重要的表現方式。既然是洗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永不過時,因此,那些產能過剩、低水平重複建設、過度同質化競爭的媒體單位,或許2021年的日子會越來越難以為繼。    媒體融合還需戰術創新    沒有好內容,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紙媒都只是一個空殼而已。
  • 新媒體環境下法制類報紙轉型路徑研究
    通過發揮傳統法制類報紙媒體的權威性,利用權威性強化自身的影響力,提高新聞報導的思想性,積極與新媒體實現融合,以期對新媒體環境下法制類報紙的轉型有所裨益。進入到「十三五」時期,我國新聞出版業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中央將文化產業提升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為傳統紙媒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此,國家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為紙媒的轉型提供了保障。 2.新媒體自身的缺陷 可以說,每一種媒介形式在擁有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自身局限性。因此,新媒體自身的缺陷也就成為傳統法制類報紙發展的機遇。
  • 文化企業商業模式之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
    在如今的國際文化產業發展潮流中,同時掌控內容與渠道,成為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所熱衷的商業模式。  對於國內那些相對已經做大的文化企業來說,其業務仍然只是側重於某一方面,或是內容生產,或是提供平臺渠道。即使是內容生產方面,也是僅局限於影視、動漫、圖書或遊戲等文化產業某一特定業態。因此,當這些企業在實施跨界融合,甚至試圖聯姻內容與渠道之時,選擇何種商業模式便成為首要命題。
  • 《壹讀》停刊紙媒沒落 專家稱未來紙媒要靠行政補貼
    微博稱,的確在戰略上主動放棄了紙質雜誌,還提到壹讀傳媒現在的主要營收及未來方向在久負盛名的動畫視頻、新媒體和媒介服務。並稱壹讀非常好,現在是一個營收良好增長迅速的機構。  在《壹讀》官方淘寶店的公告中,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看到這樣寫道,雜誌的大規模發行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將會把這些精力用在更有效率的網際網路產品上。
  • 四步競爭 紙媒止跌回升
    紙媒電子版少人看,但它時時刻刻向網媒輸血,且看證據:2014年10月30日,中國報業協會聯合北京世紀華文國際傳媒諮詢有限公司,在京舉行「報紙媒體網絡跨界傳播監測系統及監測數據發布會」。殘缺或拖延是從網上說;從紙上說,新浪@上海新聞記者雜誌2013年12月5日微博:「《新聞記者》雜誌紙質版是第一時間獲取本刊完整內容的唯一渠道!」——這提出了紙媒長青的12字箴言,確保紙質版是:第一時間、完整內容、唯一渠道。 紙媒念念叨叨版權版權,把自己念成唐僧也一籌莫展,以至有人傷心絕望——版權無解!真的無解嗎?維權難在起點,誤在順序。先說起點,版權的基本行使是禁止權和經營權。
  • 香港文匯報融合新媒體 開創報業新「藍海」
    2012年歲末,美國老牌雜誌《新聞周刊》還未來得及聽到新年的鐘聲,就匆匆結束了80年印刷版的歷史命運,給全球紙媒再添了幾分寒意。對於傳媒業異常發達的香港而言,其競爭的慘烈狀況絲毫不亞於歐美。據《香港特區政府年報》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800多萬香港市民擁有44份日報和689份期刊,且在嚴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還不斷有免費報章加入廝殺。
  • 什麼是快眼傳媒?
    快眼傳媒是一家專注於社交化信息傳播領域,以視頻直播、產品展示、企業展示為核心,用傳媒打造流量,用流量經營傳媒,打造全球最具價值的私域流量綜合增值平臺,為當下數億社交用戶提供了流量價值變現的渠道的公司能。
  • 藝能傳媒新三板募資9868萬元 開發新媒體渠道
    挖貝網訊 4月19日消息,藝能傳媒(833892)在新三板公開發行股票270.74萬股,募集資金9868.29萬元。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公司主營業務範圍內電視劇、電影投資製作與發行、新媒體渠道的開發及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公告顯示,藝能傳媒發行股票總數為270.74萬股,發行價格為每股36.45元,由6名新增投資者參與認購。發行對象為6名。
  • 獨家| 臺灣紙媒的N種死法
    柯這麼一句無情話,卻道破臺灣紙媒正面臨著的存亡危機,在新媒體的衝擊之下,臺灣紙媒也和世界上的其他紙媒一樣,正在苟延殘喘著。  過去在臺北搭乘捷運時,總能看到上班族或是學生拿著一份報紙,當作是上班前或是上學前的休閒娛樂,或是跟同事聊天的話題。  但如今再到臺北捷運上看時,大家的休閒娛樂已經成了一個小螢幕,一個包天包地的彩色小螢幕。
  • 新媒體的5G風口:萬馬奔騰「馬欄山」,傳媒江湖分水嶺!
    會上大咖們的精彩觀點、專家學者們的前瞻研判,特別是傳媒江湖更顯沉穩的集體共識,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了中國新媒體疆域的未來新格局。也許,這正是中國新媒體5G元年的分水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節點!5G「物」換「信」移,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場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
  • 傳統期刊要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研討會上,「在新媒體的強勢衝擊之下,傳統期刊如何突圍」成為議論的熱點。  傳統媒體有與讀者心靈契合的優勢  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郭翔表示,儘管新媒體對包括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造成了較大衝擊,但傳統媒體仍有自身的優勢。
  • 理論工作與新媒體如何深度融合?這場論壇乾貨滿滿→→
    我們相信廈門論壇不僅是理論界的,也不只是新媒體界的,應該是跨界的,展現出互聯互通、融合共生的強大力量;廈門論壇不只是廈門的,也不只是福建的,應該是跨區的,展現出共享共建、融合共贏的廣闊空間。我們要推動廈門論壇不斷進步,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和加快新福建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 業內人說38期:新聞周刊停止印刷 傳統紙媒何去何從
    ——譚濤(網際網路旁觀者、重慶維普資訊公司運營副總監)未來紙質媒體形態在我看來要形成矩陣,繼紙媒、門戶官網(形態為輕閱讀、新聞精選,如虎嗅)、社區網站(讀者群UGC社區,如雪球)、社交、移動閱讀媒體運維(微博、微信、APP)等新聞發布與溝通渠道,不一定全部都能做好,因為基因問題以及機制問題,但渠道的分散化以及自媒體已經極大衝擊了新聞製作與發布以及影響讀者的方式,必須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