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寡婦門前是非多」,為何它的上半句卻很少有人提及?

2021-01-09 梧桐樹邊羽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如今一般是單獨使用。是不是還有上半句呢?從古人總結俗語喜歡就詩歌對仗格式,或者使用上下聯來看,確實還有半句。

為什麼我們說是上半句呢?因為從平仄關係來看,不論是詩,還是對聯,都是下聯平收,上聯仄收。「多」字無論從舊韻還是新韻來說,都屬於平聲字,所以「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一句必然是下聯。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就算缺失,也是上半句。

為什麼要提出這一點呢?因為看到有些朋友說這個是絕世好聯,完整的上下聯是:

寡婦門前是非多,情人眼裡矛盾少。

且不說內容新,明顯後來生造,從格式上來說上聯平收、下聯仄收(「少」),這就完全是不懂對聯、附庸風雅的拼湊了。你哪怕是寫成:

情人眼裡矛盾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還多少能帶過去,認為你才思敏捷,用新意對舊聯,算是一種玩法。你偏偏連基本規則都不顧,還自稱「絕世好聯」,就難免被笑話了。

實際上這句話確實有上半句,而且還不止一句。

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普適性,二是沒有話題性。

階層對立丟失普適性

第一種上半句是比較正統的,大概起源於讀書人看到前輩聖人不受尊重時的感嘆。

先賢身後呼應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這種設想是合理的,因為無論從平仄、句法、對仗哪一點來說,出對句嚴絲合縫,符合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讀書人創作風格。

「先賢」對應「寡婦」,「身後」對應「門前」,「呼應少」對應「是非多」,既工整對仗,又在意思上打出反差,體現出世人不重德行修煉,卻喜歡世俗風流,多少有些痛心疾首的味道在裡面。

但是隨著世風日下,後半句越行越廣,估計儒生們也不願意將「先賢」和「寡婦」真正放到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對待,因而隱晦不提。

文化層面失去主張,老百姓們更加不會在乎「先賢」——因為對「先賢」的「呼應」本來就不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好,聽你的「之乎者也」,不如聽聽寡婦的風流韻事。

在階級分層中,這句話既失去了上層的看重引用,也失去下層的廣泛流傳,越提越少,終於消失不見。

換句話說,因為階層對立,讓上下句的對仗在身份上失衡,兩邊不討好,就只留下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寡婦」一句。

這就是上半句相對缺乏普適性。

文人自嘆,非百姓所好也。

強行續貂缺乏話題性

我們經常會有這種行為,讀到這種半聯詩句,會覺得不過癮,話沒講完。

題主會提出問題,尋找這句話的上半句——就是因為這種喜歡一探究竟,讓自己讀這句詩圓滿的感覺——在國人心中,一句話總是不完整的。

但是上半句太文縐縐,說的東西又離自己很遠,感覺撓痒痒沒撓到心坎上,該怎麼辦?

自己給續上唄。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詩詞經常有大量引用,改造的緣故。咱們小時候都幹過這事——「床前明月光,地上鞋兩雙」之類的。

人民群眾在創造「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半句時,還是非常用心的,儘量避免下流,並且在詞性、等級、平仄、對應上做到合適——這也沒那麼難。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用「鰥夫」對應「寡婦」,這就完全合適。一個死了老婆的老男人,一個沒了老公的女子。平仄也是完全相對。「房頂」對「門前」,「炊煙少」對「是非多」,這裡從詞性上來說也算工整,但是於平仄上就不對了。

關鍵位置「煙」和「非」都是平聲,於七言對聯是不合的。

一個死了老婆的老男人,房頂上是不經常冒煙的。

因為一個人,懶得做飯。

一個死了男人的寡婦,門前是非是比較多的。

男權社會,寡婦很難獨立生存,只有另找男人,也就有了很多男人心存非分之想,從而引發「是非」。

一個老男人做不做飯,跟老百姓有啥關係,這太正常不過了,缺乏話題性,沒有人關注。而一個寡婦的風流韻事,那是口口相傳,人人甘之若飴。講人風流事,不傷自家身,東家長、西家短是民間最具生命力的閒言碎語。

二者在話題性上相差太遠,自然是說得多,提得多的經久不衰,好像變成了真理一般。而沒有話題性的就逐漸被遺忘了。

為什麼說這一俗語是老百姓自行拼湊出來的呢?一是平仄不合,二是沒有意思。

鰥夫不做飯,這事不值一提,和前面的「先賢身後呼應少」比起來,太缺少內容上的思想性了。

但是不論是對先賢的感嘆,還是描寫鰥夫的事實,都敵不過老百姓對風花雪月、雞鳴狗盜的八卦(是非)之心。

流俗而不空洞,受眾才是最大的

雖然人人知道這種說法未必正確,可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

就好像平臺上的文章吧,你記流水帳,就好像鰥夫不做飯,誰都不愛看你。你寫論文吧,雖然高大上,但依舊誰都不愛看你。

但你看看那些寫八卦的?出一篇爆一篇,看了罵,下次看見標題聳動卻還是忍不住點進去。

這就是人性啊。

流俗才是長久的——先賢忘了就忘了。

八卦才是鮮活的——鰥夫死了就死了。

相關焦點

  • 「寡婦門前是非多」廣為流傳,它的上半句為何很少被人提及呢?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常為人所知,也常被人提及,而它的上半句卻鮮少有人提及,甚至很多人也不知道其上半句到底是什麼。「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對仗很工整,」鰥夫「與」寡婦「對應,」房頂「與」門前「對就應,」炊煙少「與」是非多「對應。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有很多俗語我們都是耳熟能詳,比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還有「車到山前必有路」、「不到黃河心不死」等等。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想必很多人都曾聽過,但是這句話到底出自哪裡,其實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同樣的精彩,可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文/孟浪農村俗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俗語也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人們在交流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俗語的出現。俗語這種貼近生活的文化的出現也是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因為它的誕生本來就是老祖宗們對生活的總結。既然俗語本身就是老祖宗們對生活的一種總結,那麼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其實俗語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在很多生活的點滴事情中,俗語也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指示或者引導作用,讓我們知道處理事情的方法。
  • 古代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更經典,可惜鮮為人知
    古代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塑造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和詞人,自然也少不了俗語的出現,而且大部分的俗語都是成對出現的,但是我們經常忽略某一句,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經常只說這句話,但其實它還是有下一句「只因未到傷心處」,再例如小編開頭講的「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它還是有上半句的,而且十分經典,直到現在這上半句所透露出來的現象小編認為也是十分照應現實,可惜鮮為人知。
  • 「寡婦門前是非多」前面一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
    「寡婦門前是非多」本是一句完整的俗語,這是下半句,上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句俗語可以說,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焰。現在的網絡流行「熱詞」的提法,也就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的熱門話題。「寡婦門前是非多」中的「寡婦」和「是非」具備了「熱詞」特點,而兩詞相加熱度更高,一直在發燒,歷經千百年,經久不衰。任何地方的「桃色事件」和「緋聞」都符合一部分人的獵奇心理。
  • 「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人性本質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俗語一直都是一種精華,這是我們的老祖宗在歷史長河中根據多年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一些道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些俗語還是很有道理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個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很多人都只聽過這一句,卻不知道其實它還有上半句!
  • 俗語:「寡婦的門前是非多」,你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嗎?值得深思
    文/玉濁清「寡婦的門前是非多」大家都知道,它的上半句更現實,卻鮮為人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出現多少著名的句子,這些句子有的風雅,有的俗氣,但是它們都蘊含著祖祖輩輩的智慧和經驗,值得人們去仔細思考。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更經典
    今天要說的俗語是和寡婦有關係的,它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寡婦非常受人關注,稍微幹點什麼事都會讓人議論紛紛,這就是所謂的「是非多」。在這麼強大的壓力下,很少有人改嫁,而且慢慢的寡婦也開始以守節為榮。可是願望總歸是美好的,生活還得繼續。寡婦的生活是很困難,首先她們要面臨的是無邊無盡的孤獨,丈夫去世了,孩子又還小,遇到事情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商量,就連心情不好的時候都不會有人安慰。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前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勞動人民的喜愛。俗語的由來,大多數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 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俗語就像是一個萬花筒,種類繁多,有描寫自然變化的,有感慨人生苦短的,有刻畫人情世故的等等。「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你知道上句是什麼嗎?下面一起看看吧!
  • 「寡婦門前是非多」還有上半句,提的人不多,卻很有道理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流傳下來,有意思的典故、歇後語、詩詞歌賦等等很多,其中有一項因為言簡意賅而又很富哲理被廣泛流傳,它就是「俗語」。比方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飽漢不知餓漢飢」等等。小編發現,其實很多著名的俗語都是有上半句的,比方說今天要給你講到的「寡婦門前是非多」就有上半句,而且還很有意思,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古人講「寡婦門前是非多」,是這樣嗎,上半句同樣精彩值得一看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就是說一個女人的丈夫過世了,在「從一而終」思想的影響之下,她只能獨自帶著孩子生活。但由於古代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所以一旦這個女人獨自生活之後,那麼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非議。,同樣精彩值得一看,將其放在一起意思就會更明確,那就是「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 古人言:「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同樣經典、說透了人性二字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俗語其實是和寡婦有關係的,它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寡婦非常受人關注,稍微幹點什麼事都會讓人議論紛紛,這就是所謂的「是非多」。那麼,古人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說法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 農村老話「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十人九不知,你知道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半句十人九不知,你知道嗎?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農村老話,這些老話展現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狀態。我們都知道,以前的年代,農村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甚至有很多人都沒有上過學。
  • 俗語:「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鰥夫」是啥意思?
    再比如有人吵架的時候,極力指責對方,認為自己有理有據,而對方也列舉證據,互不相讓,就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中各個方面,由於時代在發展,古人總結的那些俗語,有一部分已經過時,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是,有些還是具備很深刻的道理,從思想上給人啟迪,讓人更好地面對工作和生活。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卻是精髓,更值得人深思
    只要用心感受,用心領悟,就能體味出它不僅是一句話,更多的是一種勉勵,一種文化。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在遠離他鄉的那段時間,在艱難中有無數次的徘徊,在迷霧中有無數次的迷失了方向,但是,想到村裡老人說的那句俗語「鳥貴有翼,人貴有志」時,如夢初醒。是吖,一個人有志向, 不論多大或者多小,一定要努力,一定要鍥而不捨。
  •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下一句也很經典,可惜鮮有人知!
    女人要」從一而終「,而當她們失去丈夫成為寡婦後,就逃不過禮教的束縛,民間有一句經典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但下一句同樣很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顧名思義就是喪偶沒有再娶的男性,由於家中沒有女性做飯因此房頂的炊煙少。這句話少聞少見,因為在古代男人喪偶後沒有再娶的情況很少見,因為他們可以擁有三妻四妾,在古代,寡婦常見,而鰥夫不常見。
  • 俗語「窮單身富寡婦,寡婦門前是非多」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俗語「窮單身富寡婦,寡婦門前是非多」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說起我國歷史上流傳比較廣泛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不得不說民間的俗語了,作為古人智慧之間的結晶,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不過卻是數百年來古人智慧的結晶。俗語的魅力在於通俗易懂,可以不斷的督促著我們前行,今天小編和大家說的就是這個俗語,雖然聽起來土裡土氣,不過實際上卻是另有深意。我國的俗語可不僅僅只是囊括了細枝末節,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是在其中,比方說寡婦就有著眾多的說法。要是一個男人手上很有錢,不過卻沒有妻兒,在一定的程度上,這個人就算不上是一個生活富有的男人。
  • 寡婦門前是非多!你知道前面一句是什麼嗎?為何有這說法?
    寡婦門前是非多!你知道前面一句是什麼嗎?為何有這說法?文/猿飛日月對於寡婦這個群體,想必我們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尤其是那些貞潔烈女,由於,他願意一輩子為自己的丈夫守寡,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為這些貞潔烈女建造牌坊,這些牌坊在安徽黃山地區,可以經常看到,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去看一下。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還有下一句,你知道說的是啥嗎?
    儘管寡婦活得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卻仍然免不了背後遭人指指點點,甚至還會編排一些子烏虛有的段子埋汱她。如此一來,這恰恰應了「寡婦門前是非多」的說法兒。畢竟這個詞真的有點生僻,其實是指與寡婦命運相似的男人,無妻或者喪偶,書面語言以「鰥夫」稱之。這兩句話連起來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鰥夫房頂炊煙少「。
  • 「寡婦門前是非多」,誰惹的是非?
    這句話,完整來說,還有上半句,「鰥夫房頂炊煙少」,但不及這句韻味足,也不足這句讓人更有想像力。最早的出處是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只鸞孤鳳,霎時間交仗成雙;寡婦鰥男,一席話搬唆捉對。」「寡婦門前是非多」,說的是丈夫去世後,寡婦受到的關注就多,一言一行,都受到別人的關注,她的門前也許「臭男人」就會多起來,閒言雜語也就多了。當然,還不止這些。我們在後面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