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俗語,如今一般是單獨使用。是不是還有上半句呢?從古人總結俗語喜歡就詩歌對仗格式,或者使用上下聯來看,確實還有半句。
為什麼我們說是上半句呢?因為從平仄關係來看,不論是詩,還是對聯,都是下聯平收,上聯仄收。「多」字無論從舊韻還是新韻來說,都屬於平聲字,所以「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一句必然是下聯。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就算缺失,也是上半句。
為什麼要提出這一點呢?因為看到有些朋友說這個是絕世好聯,完整的上下聯是:
寡婦門前是非多,情人眼裡矛盾少。
且不說內容新,明顯後來生造,從格式上來說上聯平收、下聯仄收(「少」),這就完全是不懂對聯、附庸風雅的拼湊了。你哪怕是寫成:
情人眼裡矛盾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還多少能帶過去,認為你才思敏捷,用新意對舊聯,算是一種玩法。你偏偏連基本規則都不顧,還自稱「絕世好聯」,就難免被笑話了。
實際上這句話確實有上半句,而且還不止一句。
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普適性,二是沒有話題性。
階層對立丟失普適性
第一種上半句是比較正統的,大概起源於讀書人看到前輩聖人不受尊重時的感嘆。
先賢身後呼應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這種設想是合理的,因為無論從平仄、句法、對仗哪一點來說,出對句嚴絲合縫,符合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讀書人創作風格。
「先賢」對應「寡婦」,「身後」對應「門前」,「呼應少」對應「是非多」,既工整對仗,又在意思上打出反差,體現出世人不重德行修煉,卻喜歡世俗風流,多少有些痛心疾首的味道在裡面。
但是隨著世風日下,後半句越行越廣,估計儒生們也不願意將「先賢」和「寡婦」真正放到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對待,因而隱晦不提。
文化層面失去主張,老百姓們更加不會在乎「先賢」——因為對「先賢」的「呼應」本來就不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好,聽你的「之乎者也」,不如聽聽寡婦的風流韻事。
在階級分層中,這句話既失去了上層的看重引用,也失去下層的廣泛流傳,越提越少,終於消失不見。
換句話說,因為階層對立,讓上下句的對仗在身份上失衡,兩邊不討好,就只留下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寡婦」一句。
這就是上半句相對缺乏普適性。
文人自嘆,非百姓所好也。
強行續貂缺乏話題性
我們經常會有這種行為,讀到這種半聯詩句,會覺得不過癮,話沒講完。
題主會提出問題,尋找這句話的上半句——就是因為這種喜歡一探究竟,讓自己讀這句詩圓滿的感覺——在國人心中,一句話總是不完整的。
但是上半句太文縐縐,說的東西又離自己很遠,感覺撓痒痒沒撓到心坎上,該怎麼辦?
自己給續上唄。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詩詞經常有大量引用,改造的緣故。咱們小時候都幹過這事——「床前明月光,地上鞋兩雙」之類的。
人民群眾在創造「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上半句時,還是非常用心的,儘量避免下流,並且在詞性、等級、平仄、對應上做到合適——這也沒那麼難。
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用「鰥夫」對應「寡婦」,這就完全合適。一個死了老婆的老男人,一個沒了老公的女子。平仄也是完全相對。「房頂」對「門前」,「炊煙少」對「是非多」,這裡從詞性上來說也算工整,但是於平仄上就不對了。
關鍵位置「煙」和「非」都是平聲,於七言對聯是不合的。
一個死了老婆的老男人,房頂上是不經常冒煙的。
因為一個人,懶得做飯。
一個死了男人的寡婦,門前是非是比較多的。
男權社會,寡婦很難獨立生存,只有另找男人,也就有了很多男人心存非分之想,從而引發「是非」。
一個老男人做不做飯,跟老百姓有啥關係,這太正常不過了,缺乏話題性,沒有人關注。而一個寡婦的風流韻事,那是口口相傳,人人甘之若飴。講人風流事,不傷自家身,東家長、西家短是民間最具生命力的閒言碎語。
二者在話題性上相差太遠,自然是說得多,提得多的經久不衰,好像變成了真理一般。而沒有話題性的就逐漸被遺忘了。
為什麼說這一俗語是老百姓自行拼湊出來的呢?一是平仄不合,二是沒有意思。
鰥夫不做飯,這事不值一提,和前面的「先賢身後呼應少」比起來,太缺少內容上的思想性了。
但是不論是對先賢的感嘆,還是描寫鰥夫的事實,都敵不過老百姓對風花雪月、雞鳴狗盜的八卦(是非)之心。
流俗而不空洞,受眾才是最大的
雖然人人知道這種說法未必正確,可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
就好像平臺上的文章吧,你記流水帳,就好像鰥夫不做飯,誰都不愛看你。你寫論文吧,雖然高大上,但依舊誰都不愛看你。
但你看看那些寫八卦的?出一篇爆一篇,看了罵,下次看見標題聳動卻還是忍不住點進去。
這就是人性啊。
流俗才是長久的——先賢忘了就忘了。
八卦才是鮮活的——鰥夫死了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