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文化 促進國際交流——對話中華文促會主席王石
■新華社記者 梁相斌 周寧 孟菁 張漫子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迄今為止,中華文化已成為所有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統一認同。2017年是中華文化促進會成立25周年。25年來,作為全國性的聯合性社會組織,中華文促會在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進世界對中華文化了解和認同等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邁向人類文化共同體的進程中,如何有效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在對外實踐中,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與推廣還存在哪些誤區,又有何具體建議?對此,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文化評論家王石日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記者:能否簡要介紹一下中華文促會的辦會宗旨和組織架構?
王石:中華文化促進會於1992年創立,其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交流。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稱謂有很多種:炎黃文化、華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等。還有更區域化的稱謂,比如傳統文化中的魯文化、楚文化、晉文化等。少數民族也有不同的稱謂。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海內外、國內各民族形成了一致稱謂,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促進會肩負著很大責任,我們這些年的中心工作,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中華文化。
作為全國性的聯合性社會組織,中華文促會立足國內,面向海外。在日本,我們有辦事處,在瑞士、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都有我們的分支機構或團體會員,或建立了常年對口合作關係的單位。截至目前,中華文促會區域組織約有40多個,有各專業委員會50多個,有行業協作體7個,還有企業界的團體會員300多個。在同類社會組織中,我們的組織結構、體量、類型方面都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