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2020-07-09 北國網

經過長達幾十年的考古論證

一枚玉雕開啟了

透視華夏多元文明的全新維度

日月輪轉,動靜無常,幸好,

我們仍然可以在祖先留下的器物裡,

找到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答案。

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1984年,在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墓葬,而在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件精美玉器,這種形狀的玉器,被後人稱為「玉豬龍」,它代表著紅山玉器文化和墓葬文化。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近年來,隨著對龍的起源這一課題討論的不斷深入和有關新發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各有不同動物演化為龍的觀點已成為共識。

然而「玉豬龍」真的是豬型玉雕嗎?

考古界存在不同說法。

7月9日,記者採訪到了今年已82歲高齡的著名紅山文化專家,遼寧考古學家郭大順。他表示,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許多專家對「玉豬龍」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

「我認為它的準確名稱應該叫『玉熊龍』,也就是說,它的造型並非是豬,而是熊。」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玉雕熊龍實為「上古神器」

「這類龍體軀肥碩,首部甚大,短立耳,圓睛,吻部有多道皺紋,曾以為似豬,但從總體特徵分析,非豬更似熊,應為玉雕熊龍。」郭大順告訴記者,「也有專家認為,出土玉器多數為豬龍,個別可為熊龍,依大小尺寸還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可以說,將紅山文化玉雕龍分出豬龍和熊龍,是符合龍起源過程中演變規律的。

據了解,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冢「以熊為祭」的現象和後紅山文化的熊首彩陶塑件,都促使考古學家們進一步產生了「玉熊龍」的聯想。

據初步統計,有出土地點和早期收藏的玉雕熊龍目前已達20餘件,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在動物造型的紅山文化玉器中更高踞首位。其中除牛河梁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馬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從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第四號墓正式發掘得知,這種玉雕龍是懸掛在胸前的。在紅山文化墓葬中,位置在胸部的玉器往往是級別最高的,而且這種玉雕熊龍已完全脫離了綴飾和項飾一類裝飾功能,更具「神器」性質。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類左右近於對稱形似獸面的勾雲形玉佩,據考古人員推測,很可能也同這種玉雕熊龍有關。

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的專家們還提出,良渚文化玉器曾受到紅山文化玉器的影響,也是以這種玉雕熊龍為例進行比較的。近又得知,良渚文化玉器中神人圖案中的雙爪,經古生物學家鑑定,為熊爪,這種「不謀而合」,也吸引了不少專家的注意。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1987年,郭大順(中)陪蘇秉琦(右)考察牛河梁

古史記載 黃帝活動來源於北方

歷代文獻記載,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少典和黃帝都居於有熊。《史記》當中曾有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據此,黃帝為有熊氏,起興於有熊,斷無疑矣。因此,《辭海》、《辭源》當中皆有記載,「有熊,古國名。相傳黃帝軒轅氏本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故號有熊,故地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在我國歷史上,根據《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文獻資料記載,河南新鄭作為『有熊氏墟』和『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自從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發現以後,不少考古學家都注意到,紅山文化與五帝傳說之間存在重要關係。據研究,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與北方地區有關。

「玉熊龍」與「有熊古國」是否存在聯繫?少典和黃帝是否是從紅山文化遺址裡走出去的?遼西地區是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郭大順表示,史料記載,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黃帝又多與熊、羆有瓜葛。「如果『熊龍』一說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那將為以上記載提供一個重要實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史記載,黃帝活動來源於北方。

來源:北國網記者李冰

相關焦點

  • 「紅山文化第一人」郭大順:玉豬龍應該改稱玉熊龍
    ,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墓葬,而在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件精美玉器,這種形狀的玉器,被後人稱為「玉豬龍」,它代表著紅山玉器文化和墓葬文化。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近年來,隨著對龍的起源這一課題討論的不斷深入和有關新發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各有不同動物演化為龍的觀點已成為共識。 然而「玉豬龍」真的是豬型玉雕嗎? 考古界存在不同說法。
  • 「玉豬龍」應改名叫「玉熊龍」
    本報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時期一類十分典型的玉器,也是學者和民眾十分關注的玉器。40年前,資深紅山文化研究專家郭大順和同事為玉豬龍定名,時隔幾十年後,隨著研究不斷深入,郭大順提出變更當初的名字,「玉豬龍」應改為「玉熊龍」,也就是說,這類玉器造型的原型並不是豬而是熊。
  • 「玉豬龍」命名爭端背後的思考
    這幾天遼寧日報報導了一篇題目為:四十年前郭大順給紅山玉器命名「玉豬龍」,如今又倡議玉豬龍應改名叫「玉熊龍」的文章。
  • 紅山文化典型器——玉豬龍
    紅山文化地域遼闊、持續時間較長,玉器數量也比較大。紅山文化玉器是迄今為止公認的中國最古老的玉器,標誌性的器型主要有玉豬龍、C形龍、太陽神、勾雲器、箍形器、丫形器、玉鴞、玉鳳、玉人、玉鱉、玉璧、玉玦、玉管等等,有些器型又可以分成多種樣式。
  • 國寶華光:紅山文化玉豬龍
    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但由於外形特殊,考古界對於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玉豬龍,肥首大耳,吻部平齊,鼻梁上帶有明顯的皺紋。這些特徵使它的頭部看上去特別像豬,而蜷曲無足的身體說是像龍,這種豬首龍形的怪物在自然界很難找出它的原型,因而顯得十分神秘。此藏品屬紅山文化後期玉器製品,為岫巖軟玉雕琢而成,豬首龍身,通體呈。龍體捲曲如C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面部以陰刻表現眼圈、皺紋。
  • 紅山玉豬龍
    2020香港蘇富比秋拍預展——「紅山玉豬龍」:1906年,一個叫「鳥居龍藏」的日本人來到了在中國蒙古語中名為「烏蘭哈達」的地方,這個烏蘭哈達就是現在的「赤峰」。或許冥冥中自有天定,紅山文化中最著名的紅山玉造型就是「玉鷹」和「玉豬龍」,和鳥居龍藏的名字暗合。抗戰時期,日本「考古之父」濱田耕作對紅山文化遺址進行了系統性大規模發掘,其成果震驚世界,也讓「紅山玉」和南方的「良渚玉」並駕齊驅,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兩大經典代表。
  • 豬圖騰,龍的起源?
    從外形上看,它與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帶有強烈的繼承關係特徵。 讀到這裡,應該有讀者強烈質疑了,「中華第一龍」難道不是1987年河南濮陽出土的貝殼堆塑的龍嗎?必須強調,並非所有人都用玉豬龍來稱呼紅山文化圈出土的龍,某些豬的特徵不夠明顯的會被稱為「玉熊龍」,就像河南濮陽的貝殼龍旁邊剛好躺著三皇五帝中某一位一樣,稱之為玉熊龍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古史記載「黃帝為有熊」,熊崇拜正好與古代神話中黃帝的傳說相吻合。也有人認為,這些玉龍全都是熊而非豬,理由是「我們不是豬的傳人」,稱玉豬龍是「玷汙了中華民族」。
  • 龍的原型是豬 | 大象公會
    天津博物館徵集的紅山文化玉龍 下圖是紅山文化中兩個很具代表性的龍形象。它們由於長得像豬,如今被統稱為玉豬龍。右圖中還長有野豬特有的獠牙,說它是熊或別的動物,確實不太容易令人信服。 左圖: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右圖:帶獠牙的玉豬龍(遼寧博物館徵集,出處不明)
  • 紅山文化「玉豬龍」 推測是貴族男性玉飾
    本報訊正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的「草原文明探源考古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乃誠說,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可能是貴族使用的玉飾。  朱乃誠以《紅山文化「玉豬龍」的用途》為題,在研討會上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紅山文化中「玉豬龍」的發現情況、用途、社會作用以及意義。
  • 古代豬圖騰是龍的起源嗎
    紅山文化距今5000年—6000年前,由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遊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因其最早是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後挖掘的遺址,故得名紅山文化。  一般認為,典型玉龍僅出現在紅山文化中。而兩例C形雕龍均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帶有強烈的域型特徵。其他絕大多數紅山文化玉龍造型,都是類似的C形,我們不難看出它的傳承關係。
  • 紅山文化——玉豬龍,中華「龍」的雛形
    玩玉器的人都要去研究一下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在中國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牛河梁遺址,故名。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典型遺址除牛梁河遺址外,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紅山文化是繼查海文化後,東北地區發現有大宗玉器的重要文化。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北方、特別是遼河流域玉器的最高水平。
  • 以玉通神——紅山文化的典型玉器玉豬龍
    命名的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 , 考古學家尹達編寫《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時認為紅山遺址是中原彩陶文化與北方細石文化在長城一線相遇,產生的一種「混合文化」尹達將其定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玉器跟良渚文化相比有個特點,就是紅山玉的出土都是零星地,而良渚玉一出土往往就是幾百件,數量非常大。紅山文化中有一種典型的玉器,叫玉豬龍。它的嘴很像豬,身體卻像龍,身上有孔可以繫繩,是紅山玉的一個特色。
  • 文物介紹——紅山玉豬龍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紅山文化玉豬龍與山海經中神秘生物有關
    紅山文化墓葬中的玉豬龍,既像豬又像龍,考古學家無法從現有物種中辨別出這是何種生物。而玉C型龍比較玉豬龍顯然更加纖細苗條,更像是龍的雛形。玉豬龍和玉C型龍多放置於紅山文化墓葬中死者的胸口部位,雖然不知道是何種動物,但可以肯定它與死亡有關。
  • 真假紅山玉豬龍對比鑑識
    真假紅山玉豬龍對比鑑識 2012-01-13 09:38:11   來源:市場星報
  • 紅山玉豬龍:作者楊光
    玉豬龍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三大典型器之一,C字龍,勾雲佩,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但由於外形特殊,考古界對於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還有人認為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確,多認為是宗教禮器。大量紅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動物如蟬,鳥。
  • 精品推薦—紅山文化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龍是新石器時代岫玉,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可能是祭祀用的禮器。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 鐵隕石紅山文化玉豬龍罕見藝術瑰寶收藏潛力巨大
    紅山隕石文化藝術品多採用石鐵隕石製作,偶爾可見鐵隕石材質。由於年代久遠,石鐵隕石中各種礦物質風化殆盡,在這些藝術品的表面呈現不規則分布的坑窪。失去石質的部分鐵質開始氧化,局部呈現三氧化二鐵特徵。而鐵隕石藝術品則沒有石鐵隕石的上述問題,表面光潔,完整。包漿厚重,品相極佳。
  • 遼寧紅山文化的「唯玉為葬」
    這裡,「壇、廟、冢」「玉、龍、鳳」,勾勒出紅山古國的文明圖景;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都深深鐫刻著文化自信;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證明著遼寧這片土地的無窮魅力!  10月18日,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70餘位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如約而至。  位於努魯兒虎山脈綿綿群山間的這塊黃土地,因發現紅山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遺址而廣為人知。
  • 文物放大鏡:紅山文化玉豬龍,除了常見的c型還有什麼樣子的
    紅山文化玉豬龍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