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幾十年的考古論證
一枚玉雕開啟了
透視華夏多元文明的全新維度
日月輪轉,動靜無常,幸好,
我們仍然可以在祖先留下的器物裡,
找到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答案。
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84年,在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距今5000年的紅山文化墓葬,而在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件精美玉器,這種形狀的玉器,被後人稱為「玉豬龍」,它代表著紅山玉器文化和墓葬文化。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近年來,隨著對龍的起源這一課題討論的不斷深入和有關新發現,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各有不同動物演化為龍的觀點已成為共識。
然而「玉豬龍」真的是豬型玉雕嗎?
考古界存在不同說法。
7月9日,記者採訪到了今年已82歲高齡的著名紅山文化專家,遼寧考古學家郭大順。他表示,隨著研究的持續深入,許多專家對「玉豬龍」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
「我認為它的準確名稱應該叫『玉熊龍』,也就是說,它的造型並非是豬,而是熊。」
玉雕熊龍實為「上古神器」
「這類龍體軀肥碩,首部甚大,短立耳,圓睛,吻部有多道皺紋,曾以為似豬,但從總體特徵分析,非豬更似熊,應為玉雕熊龍。」郭大順告訴記者,「也有專家認為,出土玉器多數為豬龍,個別可為熊龍,依大小尺寸還可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可以說,將紅山文化玉雕龍分出豬龍和熊龍,是符合龍起源過程中演變規律的。
據了解,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冢「以熊為祭」的現象和後紅山文化的熊首彩陶塑件,都促使考古學家們進一步產生了「玉熊龍」的聯想。
據初步統計,有出土地點和早期收藏的玉雕熊龍目前已達20餘件,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種類之一,在動物造型的紅山文化玉器中更高踞首位。其中除牛河梁及附近建平縣出土較多以外,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和西拉木倫河以北的馬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圍場縣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蓋了紅山文化分布區的大部分。從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第四號墓正式發掘得知,這種玉雕龍是懸掛在胸前的。在紅山文化墓葬中,位置在胸部的玉器往往是級別最高的,而且這種玉雕熊龍已完全脫離了綴飾和項飾一類裝飾功能,更具「神器」性質。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類左右近於對稱形似獸面的勾雲形玉佩,據考古人員推測,很可能也同這種玉雕熊龍有關。
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的專家們還提出,良渚文化玉器曾受到紅山文化玉器的影響,也是以這種玉雕熊龍為例進行比較的。近又得知,良渚文化玉器中神人圖案中的雙爪,經古生物學家鑑定,為熊爪,這種「不謀而合」,也吸引了不少專家的注意。
1987年,郭大順(中)陪蘇秉琦(右)考察牛河梁
古史記載 黃帝活動來源於北方
歷代文獻記載,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少典和黃帝都居於有熊。《史記》當中曾有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據此,黃帝為有熊氏,起興於有熊,斷無疑矣。因此,《辭海》、《辭源》當中皆有記載,「有熊,古國名。相傳黃帝軒轅氏本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故號有熊,故地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在我國歷史上,根據《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文獻資料記載,河南新鄭作為『有熊氏墟』和『少典氏之國』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自從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發現以後,不少考古學家都注意到,紅山文化與五帝傳說之間存在重要關係。據研究,五帝時代可分為兩大階段,五帝前期以黃帝為代表,其主要活動地域多與北方地區有關。
「玉熊龍」與「有熊古國」是否存在聯繫?少典和黃帝是否是從紅山文化遺址裡走出去的?遼西地區是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
郭大順表示,史料記載,黃帝時代是「龍戰於野」的時代,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乾河流域,黃帝又多與熊、羆有瓜葛。「如果『熊龍』一說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那將為以上記載提供一個重要實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古史記載,黃帝活動來源於北方。
來源:北國網記者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