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步槍是世界上最著名、使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步槍之一。由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研製。1891年與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彈一起列裝於俄國軍隊。7.62mm口徑,直動式原理,結構簡單,故障少,戰鬥性能好,經過3次改進,特別是1930年改進的1891/1930式步槍,戰鬥射速達到10-20發/分,殺傷距離2000米。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之一,與當時黑火藥槍彈步槍相比,槍聲清脆,如水珠濺落,在中國被稱為「水連珠」。
莫辛.納甘步槍誕生於100多年前的俄國,正式名稱是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1886年法國率先採用了使用無煙藥槍彈的M1886勒伯爾步槍,歐洲國家群起效仿,沙俄也決定設計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來代替老式伯丹單發步槍。
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設計出一種7.62毫米樣槍,和比利時設計師列昂.納甘設計的8.89毫米樣槍一起成為候選方案。經試驗,徵選委員會決定取兩者所長,以莫辛的方案為基礎,但供彈系統改用納甘的設計,最後所確定的方案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
與M1891步槍一起被採用的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鬆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
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鉛芯鈍圓頭形彈頭,1908年採用了鉛芯尖頭彈。M1908式7.62×54mmR(凸緣)步槍彈被東方陣營廣泛採用,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重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藥。我國仿製型號為53式步槍彈。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扳機護圈前方,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
早期的稜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稜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摺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託通常用樺木。
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更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圖片描述(最多50字)
莫辛.納甘M1891步槍 一出世就參加了1905年的日俄戰爭,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它成為了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1917年十月革命中帶長長刺刀的納甘步槍讓人印象深刻。
莫辛.納甘步槍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俄羅斯/蘇聯軍隊的標準步兵裝備,為衛國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二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已經生產了超過17,000,000支。
莫辛.納甘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後來又發展了推出了卡賓槍、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及適用於騎兵的版本,並為該槍設計一系列的槍榴彈,以符合當時潮流。
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在龍騎兵步槍基礎上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主要改進了瞄具,被命名為1891/1930式步槍,比m1891版短66mm,輕400g,是納甘系列步槍產量最大的型號。1938年以此為基礎,為騎兵部隊改進了1938式步騎槍,1941和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鬥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莫辛.納甘步槍生產了上千萬支,被紅軍戰士親切的稱為「莫甘同志」。隨著1955年AK-47突擊步槍的服役,莫辛.納甘步槍才從蘇聯軍隊中退役。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1年投產的7.62毫米M1891/30型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改成了弧形,以便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望遠瞄準鏡是德國埃米爾.布赫公司研製的,在蘇聯也有從德國引進的生產線。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 有趣的是,芬蘭、前蘇聯和中國三個國家狙擊個人最高紀錄保持者使用的都是莫辛·納甘系列步槍。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在越戰後至現在,一些小型衝突及較落後的地區中仍然有莫辛.納甘步槍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場中莫辛.納甘步槍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擊愛好者的首選。
莫辛納甘步槍與我國
莫辛·納甘步槍中最主要的幾種型號,如1891式、1891/10式、1891/30式、1938式和1944式,在國內都可以見到,「水連珠」與中國的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水連珠」進入中國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當時俄國派軍進佔東北,日俄戰爭中,又有相當數量的「水連珠」遺失在中國東北戰場上,這是國人接觸這種武器的開始。由於在20世紀初期後膛連發槍尚未成為主流,因此可以連發的莫辛納甘火力讓其得到「水連珠」的稱號。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當時蘇聯提供數萬把槍枝給國民革命軍,這批步槍成為後來北伐時的重要裝備。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與蘇聯重新修復關係並向蘇聯購買軍械,於1941年年初引進了5萬支莫辛納甘,兩次總共引進約10萬支左右。
抗戰期間出徵緬甸的中國遠徵軍戰士,手中的武器仍有「水連珠」步槍。
抗美援朝戰爭中,「水連珠」迎來了在中國最廣泛的一次使用。入朝參戰初期,志願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相當混雜,後勤供應壓力沉重,迫切需要統一。國內跟蘇聯緊急籤訂了以現匯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1951年初志願軍開始成建制換裝,一年後完成35個師,共換裝各類「水連珠」步槍151865支,初步實現標準化。由於蘇聯前期提供的都是戰場上回收的1891/30式、1938式舊槍,多半使用過度,附件不全,脹膛、卡殼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志願軍戰士對其不是很滿意,甚至有人把它叫做「腳蹬槍」(卡殼時得用腳使勁踹才能打開槍機)。而後期提供的1944式則成色較新,而且該槍較短、出入戰壕方便,精度也不錯,因而很受戰士們歡迎。特等功臣張桃芳曾使用這種步槍,以442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下了志願軍冷槍殺敵的單人最高戰績。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在陣地上。
53式步騎槍
1953年,新中國使用蘇聯提供的機具開始製造M1944卡賓槍版本的莫辛-納甘步槍,中國稱為53式步騎槍,並於次年開始裝備人民解放軍。
53式步騎槍除槍杔使用木質不同外,與蘇聯製造的莫辛-納甘步槍沒有顯著的差異。1955年1月,包括53式步槍在內的全套國產輕兵器,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中首次使用。
53式步騎槍一直生產到1962年前後,而在部隊中則裝備到1970年代初期,才被56式半自動步槍所取代。退役的各式「水連珠」多數用於民兵訓練,即使到1980年以後,邊疆地區牧民和民兵仍有少量用於護牧和狩獵。
文章來源:網絡。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