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耿 實習生 王亞強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明代理學名臣丘濬之名,在海南島說是婦孺皆知似乎並不為過。記者第一次造訪位於海口市水頭村旁的丘濬墓,還是今年清明節前的事情,當時還偶遇了一位名叫邱秋明,自稱為丘公第19代孫的守墓人,他就住在水頭村,年齡50開外,臉色紅潤,而且笑容可掬,讓人印象深刻。
丘濬姓「丘」,邱秋明的姓是「邱」,分明是不同的字,他們真的有關係嗎?難道此「邱」即彼「丘」?
改姓之謎
翻開邱秋明借給記者的《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海口分譜》,裡面記載著「丘」姓的來歷:相傳姜太公因輔佐周王朝有功,被封齊地的營丘(今山東臨淄),便派他的第三個兒子穆公鎮守營丘,此後以地名中的「丘」字為姓氏;幾千年來,丘氏子孫枝繁葉茂,遍布國內外各地。
那麼,「丘」是如何變為「邱」的呢?
按丘氏族譜的說法,歷史上丘姓有過3次的改姓「運動」:一是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為避孔丘的名諱,皇帝頒詔丘姓加「邑部」(即今天的右耳旁);到了金代明昌三年(1192)修建曲阜孔廟時,政府也要求當地改「丘」為「邱」;不過影響最大、範圍最廣泛的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以尊孔為名,再次下詔改姓。
滿清被推翻後,民國參議員丘逢甲於1912年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祖先的「丘」姓,理由是:姜太公得封地於營丘,早於孔子,沒有先人避諱後人的道理。當時,福建、廣東、臺灣邱姓族人紛紛響應,但全國大部分族人由於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文書、戶籍檔案等因素,仍然使用「邱」姓。於是「丘」、「邱」通用至今,而且「邱」多於「丘」———據丘(邱)氏宗親粗略統計,目前該姓氏海內外的總人口約80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採用「邱」姓。
但丘氏後人中,也有不認同皇帝諭旨改姓這一說法的,而是更相信流傳於民間的一個傳說:丘濬辭世後,皇帝深感丘公才學過人,又貴為宰輔,因而特賜其子孫後代改「丘」為「邱」,右耳旁則表示官帽之翼,以此與「丘」區別開來。
丘濬的第17世孫邱基美就持此觀點。8月4日,記者到海口市三門坡鎮採訪他時,得到的解釋是:「1967年破壞的文莊公墓碑、民國重刊的《瓊州府志》和《瓊山縣誌》等方志,以及丘公已故後代的墓碑,都用『邱』字。但丘濬母親和兄長丘源的墓碑上,仍用『丘』字,因為他們在丘濬之前去世;在丘公去世26年後,唐胄纂修的正德《瓊臺志》有關丘濬的記載,也是用『丘』而不是『邱』。可見,改姓是在丘濬身後之事。」
丘濬祖訓
在尋找海南丘姓故事的過程中,記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氏後人中,多數為丘源的後代,而少有丘濬子孫的蹤影,目前戶籍在金花村的只有其20代孫邱仁義一家三代8口人。箇中緣由,得從丘濬祖父丘普生前留下的祖訓說起。
據丘氏族譜記載,元代末年,丘濬的曾祖父丘均祿從福建來瓊居官,定居瓊山下田村(今金花村),後生下獨子丘普,丘普也只生丘傳一人。丘普59歲時,丘傳去世,留下孫子丘源和丘濬兄弟。老年喪子的丘普感嘆人生多變,悲喜無常,曾自撰一聯:「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
丘濬在晚年所寫的《可繼堂記》中追憶,祖父丘普去世前,有一天坐在堂上,兄弟倆侍立兩旁聽他訓話。丘普先對丘源說:「爾主宗祀,承吾世業,隱而為良醫,以濟家鄉,可也。」又對丘濬說:「爾立門戶,拓吾祖業,達而為良相,以濟天下,可也。」當時丘源19歲,丘濬僅16歲,一直銘記著祖父的這些預言性話語。
後來,丘源曾當過「臨高醫學訓」一職,卸任後便回家承繼祖業,繼續懸壺濟世;丘濬考中進士後,長年在京為官,後代中有返瓊的,大都居住在金花村以外。兄弟倆都未曾違背丘普留下的祖訓。
丘均祿入瓊600多年來,至今已有26代人在瓊州大地上生養延續,其後人除居住在海口之外,在定安、瓊海、萬寧、臨高、澄邁、屯昌也有分布,人口將近5000人。
皇親國戚
記者從丘氏譜牒資料中了解到,歷史上遷居海南的丘姓過瓊始祖約有10餘人。時至今日,從人口數量來看,多數為丘文才、丘均祿、丘才利和丘松等人的後代;就地理分布而言,澄邁縣的丘(邱)姓居民最多,全省3萬多人,該縣佔去了1.5萬餘人,他們大多數是丘文才和丘松的後人。
依據現有的丘氏宗譜可知,最早遷瓊的丘氏先祖為宋代末年的丘文才,這位祖籍河南,先祖遷居福建,世襲千戶侯的丘文才,宋末曾起兵抗金,兵敗後帶領73名部下渡海。宋朝滅亡後,丘文才不願返回內地受異族統治之辱,於是落戶澄邁,繁衍生息。如果以南宋的最後一年———1279年,作為丘文才入瓊的時間,算起來迄今也有730年了。
明代洪武四年(1371),又有一位丘姓先人———丘才利,渡海南下,於洪武二十年(1387)定居在今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的曰富村,現在其後人將近1500人。他比丘均祿入瓊的時間稍晚。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明代永樂年間遷居澄邁的丘松。
丘松的父親丘福為明成祖朱棣的愛將,在《明史》中有篇幅很長的傳記。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丘福就開始追隨他南徵北戰,建功立業。朱棣登基後(國號「永樂」),丘福被特進為「榮祿大夫」,並被封為「淇國公」,世襲罔替。
據說,朱棣還將一個女兒許配給丘福的兒子丘松,丘家成了皇親國戚。只是此說僅見於《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澄邁分譜》,正史中卻未見記載。
然而,不幸的事情也很快臨到丘家頭上。永樂七年(1409),丘福率兵北徵犯境的韃靼軍隊時,被誘入重圍,以致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朱棣聞訊大怒,決定御駕親徵,並削奪了丘福的爵位,將其子丘松貶謫南粵,世襲「海南衛指揮」。丘松一度居住在府城的下田村,與丘濬祖上同處一裡,後又遷居臨高的和興村(今屬澄邁福山鎮)。遺憾的是,和興村的丘松後人,至今還找不到這位先祖的墳塋。
愛書進士
在海南丘(邱)氏宗親歷代子弟中,考取功名的讀書人不少,今天的大學生也很多。在科舉取士的年代,丘氏出了2名進士,一是大名鼎鼎的文淵閣大學士、官至宰輔的丘濬,另一位是清代的邱對欣,他們都是愛書愛到出了名的古代先賢。
邱對欣祖籍廣東大埔,祖父邱殿章是乾隆年間(1736-1795)的舉人,中舉後渡瓊任瓊州府學教授,落籍瓊山,後代住在今天的海口市城西鎮高坡村。邱殿章的兒子、邱對欣的父親邱將瓚也是舉人出身,曾任廣東電白教諭。
據文史專家王俞春的《海南進士傳略》一書介紹,邱對欣於道光年間(1821-1850)高中進士,當過直隸東光、柏鄉(都在今河北)的知縣。邱對欣在職9年間,政簡刑清,愛民若子,每每碰到案件判決,總是誠心開導,讓犯科者改過自新;公務之餘,邱對欣非常樂於考核屬下官吏,且到學宮為生徒講學,當地士民對他愛戴有加,十分欽佩。邱對欣後來升任知府,但恰逢母親去世,便辭官南歸,除萬捲圖書外,兩袖空空。回鄉後,已近六旬的邱對欣以教書為業,先後主講瓊臺和雁峰等書院10多年。
據傳他在柏鄉任職時,因生活開銷和喜歡買書,超支了官銀4000餘兩,在家鄉教書、寫作十餘年的收入都不能補齊,不得不借貸還清。與丘公為看書、借書而不畏路途之遙不同,邱對欣為買書而欠債之舉,也算是一段百年佳話吧。
邱對欣著有《鏡山集》,「鏡山」是他的字。可惜該書現已不存。
(報料電話:13707571155)
套題圖片:丘濬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