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由經超和張佳寧主演的電視劇《燃燒》正在東方衛視熱播,對於導演陳育新來說,這是繼《湄公河大案》《破冰行動》之後的又一部涉案劇作品,是自己一向熟悉的領域,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燃燒》是時隔十年後,涉案劇首次在上星衛視的黃金檔播出。
6月2日,在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中,陳育新表示,對於創作者來說,無論什麼題材的作品,都希望傳達出來對觀眾有所啟發的價值觀。之前很多涉案劇都是刑偵題材,可能會因為暴力、血腥,以及大量的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對青少年有誤導,而如今重回黃金檔,除了對人性挖掘進一步深刻外,如何通過作品向警察表達敬意也是重要原因。
涉案劇中,刑偵劇最難寫
《燃燒》通過一起30年的陳年舊案,牽涉出三個家族、三代人之間錯綜複雜的恩怨糾葛,永久地改變了老法醫高四海和刑警高建設父子二人的命運。
2013年,陳育新接到了一個拍攝警察世家故事的任務,但當時要寫三代警察,也沒有真實的案件作依託,陳育新就忙著籌備《湄公河大案》和《破冰行動》了,在這兩部作品的過程中,陳育新採訪了大量的公安幹警,也積累了很多故事,為《燃燒》打下了基礎。
很多觀眾認為涉案劇就是講的警匪故事,陳育新解釋,刑偵劇只是涉案劇下面的一個分支,「涉案劇可以分為緝毒、經偵、網偵、反恐、反黑等,」陳育新說,「刑偵劇一開場總會有一個案件,警方尋找證據,找出兇手,動機和真相是刑偵劇的兩個關鍵詞,刑警要研究兇手的心理,這樣焦點自然而然就對準了人物,對準了人性。這是我覺得刑偵劇比別的涉案劇難寫的一大原因。」
以前的刑偵劇主要展現犯罪過程,側重於獵奇性,但陳育新認為人性的刻畫是重點,「因為要刻畫人性,在敘事手法上會比較嚴謹,但是在觀眾的觀感上進入狀態會緩慢一些,但我覺得刑偵劇最大的魅力就是描述在波瀾不驚的生活下面,那些人們走向犯罪的過程。」但是人是社會的個體,會有大量的社會問題存在,這裡面的尺度就比較難把握,還有血腥、暴力等場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所以這也是刑偵局比別的涉案劇種難寫的原因。
選演員不考量人氣和流量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向主旋律劇集靠攏,《燃燒》也選擇了經超和張佳寧兩位青年演員擔任主演,再輔以奚美娟、劉敏濤、鄔君梅等實力派演員,「流量+演技」也是現在很多電視劇選擇演員的標配。
陳育新說,能否精準表達人物的內心是選擇演員的重要考量,不會為了增加流量,提高收視率選擇演員,他認為,現在所有演員都是希望能夠拿到一個好劇本,只要劇本好,人物刻畫起來有深度,能夠為演員提供發揮的空間,他們就會非常樂意參加,陳育新講了一個故事,演員張志堅在劇中的戲份不多,但他看了劇本後感覺到這個人物有充分的表達和發揮空間,就非常興奮地接受了劇組的邀請。
重回黃金檔,刑偵劇如何創新
不管是《重案六組》《犯罪現場》等經典內地刑偵劇,還是《刑事偵緝檔案》《陀槍師姐》等TVB劇,觀眾看多了就會感覺到這類劇都是套路,新時代下如何創新?
陳育新用《真探》《國土安全》《絕命毒師》等海外劇舉例,「大量品質好的刑偵劇,其實也很小眾。像《真探》這些,完全是對準人物的,比起《國土安全》,《毒梟》,《絕命毒師》這類題材,還是相對更小眾一些。因為它寫的是人物。像更側重於人物的內心。像《毒梟》,《絕命毒師》這種屬于禁毒,這類的題材相對來說就更激烈一些,觀眾的喜愛程度可能就會更高一些。因為它情節上黑白分明,人物故事相對來說可以寫得更極致。但《燃燒》的極致是更側重於人物。寫劇中的人物在每個人生的岔路口的選擇和做決定的艱難,這才是我們所要表達的人性極致。」
2014年,《湄公河大案》的熱播標誌著內地刑偵劇的回歸,陳育新介紹,刑偵劇有將近10年時間沒有進入到各大衛視的黃金檔,「因為涉及到大量的社會陰暗面,還有過度暴力和血腥場景的展現,對青少年有一定的誤導作用。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以後,現在涉案劇重新回歸到黃金檔,我覺得原因是,涉案劇下別的劇種大量出現,如緝毒題材和經偵題材,這些跨界題材的多元的出現,同時,大量公安幹警的無私奉獻,負重前行,為誓言不惜犧牲生命的英模人物多次出現。這個我覺得是目前涉案劇重新回歸黃金檔的一個原因。」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