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龍舟池
龍舟池有內、中、外三池之分,三池相連,池水相通。自1955年端午節集美學校第五屆龍舟賽後,每次龍舟大賽都在外池舉行,因此外池被約定俗成地稱為「集美龍舟池」。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陳滿意圖/林志傑)到集美旅遊,集美學村是首選之地,其中龍舟池更是不能錯過。6月10日,聯發2017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將在集美龍舟池畔拉開大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訪龍舟池,感受這裡特有的文藝氣息以及龍舟競渡的激情吧。
集美龍舟賽一賽兩杯在全國龍舟賽事中獨一無二
集美的文史專家陳新傑先生說,龍舟池是陳嘉庚先生改革傳統「別舲舳」(鬥龍船)民俗活動,為創造龍舟體育競技賽而建設的我國第一座人造龍舟競渡湖,是我國龍舟文化發展的一個裡程碑。每年端午節舉辦龍舟賽,這裡鑼鼓喧天,波光舟影,人聲沸騰。經過多年的發展,集美龍舟賽已經升格為國家級賽事,代表了國內龍舟賽的最高水平。
集美龍舟賽是陳嘉庚先生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20世紀50年代初親自籌劃和組織的知名龍舟賽,最早在海上舉辦。1955年,他在臨海風景優美處建造了一個規範化的大龍舟池,之後每逢一年一度的端陽節,四鄰城鄉百姓都匯集到集美學村龍舟池參加或觀賞龍舟競賽。1985年海內外集美校友為緬懷集美學校校主陳嘉庚先生,繼承和發揚嘉庚先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把集美龍舟賽正式冠名為「嘉庚杯」龍舟賽,並於1987年舉辦了首屆「嘉庚杯」國際龍舟邀請賽。1995年,為紀念陳嘉庚先生的胞弟、集美學校的二校主陳敬賢先生,龍舟賽又增設了一個「敬賢杯」,確定將其作為女子組總決賽的獎盃,將原來的「嘉庚杯」調整為男子組總決賽的獎盃,此後集美龍舟賽就以「嘉庚杯」「敬賢杯」同時冠名。集美龍舟賽一賽兩杯,男女分設,在全國龍舟賽事中獨一無二。
六百年前集美人「別舲舳」就選在西海灣舉辦
龍舟池前臨大海,背倚集美,與集美中學道南樓只一條青石板路相隔,是集美中學秀美風光外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陳新傑說,龍舟池早已蜚聲海內外,1985年9月7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來到龍舟池畔,欣賞龍舟池美景,盛讚集美中學的教學環境世界首屈一指。
陳新傑考證後認為,集美龍舟三池所在區域原為集美大社的西海灣,六百年前的集美人「別舲舳」就在西海灣舉行。至清朝時期,海灣逐漸變淺。人們在海灣上部築了一條土堰,形成一個大水塘,這水塘便叫西堰(集美人讀『wen』)。清朝末年,西海灣進一步變淺,「別舲舳」場地移到集美東海邊舉行,西堰變成了大魚塘。
1951年端午節,集美學校第一屆龍舟賽在潯江(集美東海邊)舉行,因當日風浪大,比賽改在翌日舉行。出於安全和賽事安排的考慮,陳嘉庚決定,以後的龍舟賽都在池內舉行。因此,他結合集美沿海的風景特色,在大魚塘外築長堤建造龍舟賽用池。1953年,龍舟池落成,這就是後來的中池。由於參賽隊伍眾多,中池顯得小了。1953年端午節後,陳嘉庚開始在中池外海域建「長三千尺,寬平均可五百尺,池中建三亭子,四周岸上建大小亭十六個,各亭式不一」的大龍舟池。1956年,外池的堤岸石砌初步完工,首期與龍舟賽配套的7個亭榭也相繼建成。後因其他原因,其他的亭榭沒有建造。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