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煩惱」在六道眾生裡面幾人能做到

2020-12-10 念佛清齋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零四一頁第二行看起。

【科】壬二、答解脫因。

前面彌勒菩薩提問,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答覆他,這一問一答都是為我們。

請看經文:

【經】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世尊這幾句話裡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無相」,勸導我們要把「相」放下。「眾德之本」是智慧。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解】段末謂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求生淨土,永得解脫。「眾德之本」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

這兩句話是一切佛法的核心,是一切佛法裡無比殊勝的獨一大法。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要「斷煩惱,證菩提」。斷煩惱在六道眾生裡面幾個人能做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佛說六道眾生裡面人身最可貴?可貴在哪裡?
    1.淨空法師:為什麼佛說六道眾生裡面人身最可貴?可貴在哪裡?『諸佛經道』,佛所說的一切經,佛所教人修學的一些方法,不容易得到,不容易聽到。佛在經論裡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人身在六道裡面,在我們現在這個狀況之下來看,壽命非常短促,壽命不長。
  • 淨空法師:眾生的苦惱皆因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
    這個事情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同學、同事身上,你都能看到。我們做學生的時代,是在抗戰時期,抗戰時期中學初中一年級就有軍訓,跟日本人打仗,學校裡面就有軍訓教官,要受軍事訓練,小朋友。軍事訓練裡面每天都有緊急集合,這個號一吹,立刻就很快動作到操場上集合排隊,服裝要整齊。確實常常有,甚至於我們自己也有,服裝整齊,帽子都戴好了,往外跑,忽然一下想到「帽子在哪裡?」
  • 六道中的眾生,如何才能夠解脫於三界境界
    前面已經說過,眾生都在三界六道中生死相續,不停流轉。而離我們最近的無疑就是六道中的眾生,我們與他們都共同生活在這個五濁惡世之中。那麼六道中的眾生,應該如何才能夠解脫於三界境界,真正脫離生死苦海?而三善道中的眾生,只要修習三皈五戒、十善業、忍辱等,就能夠達到相應的初果和二果的果位。所以對於三善道的眾生來說,他們修行就會更加的容易,方便就會更加的多,就算是修行三皈五戒、十善業等,也就只是在欲界中取得果位,還不足以解脫於三界之中。
  • 聲聲佛號都是在消業障,斷煩惱,妙就妙在這裡
    前品十方佛贊,乃諸佛稱嘆願之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需要諸佛稱讚,眾生不知道這個道場,不知道道場的殊勝,不知道阿彌陀佛幫助眾生的方法非常巧妙。巧妙在哪裡?在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你就能成就。所以許多菩薩不相信,不消業障、不斷煩惱那是凡夫,怎麼能成得了佛?
  • 玉佛禪寺系列:為什麼打一場水陸,六道眾生都能得到利益
    參與水陸法會,即是發願年年超度自身的冤親債主,發心利益十方眾生。只有佛、菩薩、羅漢才能跳出三界六道之外,不再輪迴。在水陸法會進行時,寺院都會掛起水陸畫。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既是水陸畫中的六道眾生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行進,這種表現手法也為水陸畫所特有。水陸畫懸掛於法會內壇,代表法會所邀請的對象即為宇宙中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其中亦包括六道眾生(六凡)。
  • 六道,四聖法界,佛,一切境界從心想生
    「且此念佛法門,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前面我們曾經講過,化是教化,儀是儀式,這是教化的方式,這個方式從哪來的?眾生本具,所以這是屬於性德。我們迷失了,佛菩薩把它拈出來,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六道裡頭迷的時間太長、迷得太深,一下回不了頭,得慢慢來。先把最嚴重的煩惱放下,執著最嚴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都是假的。《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因為有執著,它就現這個相,這是夢境。
  • 佛陀箴言:佛說六道眾生如深陷愛欲泥潭則難斷輪迴
    眾生貪愛,無明障閉,如陷泥中,而不能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佛說解憂經》:「眾生無數,輪迴無邊,如蟻循環,無有窮盡。眾生貪愛,無明障閉,如陷泥中,而不能出。如是無邊輪迴眾生,貪愛無明,顛倒陷愛欲泥中,生死輪迴,不知其數,是故令汝學斷輪迴。」註:「眾生數量難以計算,在六道中生死輪迴毫無終止,就像螞蟻那樣一代一代循環生死,永遠沒有窮盡之時。眾生貪圖愛欲,被無明所障閉,猶如深陷泥潭之中,不能自己躍出。過去世的有情眾生,不斷輪迴生死往復,其數量也不能獲知。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欲界之中,又分別對應相應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欲界六天是三善道。其中三惡道是不解脫的,造就五逆十惡業的眾生,就會墮入地獄之中受苦,而吝嗇業重的眾生則墮入餓鬼道,愚痴業重則會墮入畜生道。相反三善道中,若能夠清靜持戒,斷嗔忍辱,時時刻刻進行修持,證到相應的果位(初果、二果),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脫。
  • 學佛人當斷六種根本煩惱
    修佛要修善法,自然也要破惡法,而惡法有「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加起來有二十六種之多。可見世間的眾生為善少而作惡多。言之,怎能不令人慨然長嘆!惡法也謂之煩惱法,我們先講「根本煩惱」,這是心所法的第四位。
  • 佛菩薩在六道中度化眾生,那他們苦不苦呢?
    文:蓮因居士地藏菩薩發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佛陀在《華嚴經》中也說:「分身六道息苦輪。」那麼,佛菩薩在六道中度化眾生,他們到底苦不苦呢?我們常常說佛菩薩是慈悲的,如果佛菩薩入地獄就像回家一樣的開心,下油鍋就像繽紛夏日裡遊泳一般高興,那麼又如何能突出佛菩薩的慈悲精神呢?孰不知佛菩薩的慈悲就是體現在教化眾生和願意同眾生一起受苦這兩點原因上面。《古尊宿語錄》記百丈禪師言:「佛不是虛空受苦,何得不苦?」「若說不苦,此語違負。」「聖地習凡,因佛入眾生中,同類誘化引導,同渠餓鬼肢解火燃,與其說般若波羅蜜,令渠發心。
  • 佛說:一切唯心造,遠離煩惱的三大「法寶」,你能做到幾個?
    過去初入佛門時,曾聽師父講過一偈,叫做「煩惱輕,智慧生。」我們學佛修行,所修的就是出世間的福德和智慧。那麼,障礙智慧生起的煩惱,究竟為何物呢?《大智度論》中說:「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在佛家看來,世人有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根本煩惱,我們因煩惱而造作惡業,進而受種種果報。《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家八萬四千法門,正為對治眾生心中的煩惱,戒定慧三無漏學,也意在轉煩惱為菩提。可以說,煩惱止息了,清淨心就會現前,根本智就能浮現。下面這三大「法寶」,能助眾生遠離煩惱,你能做到幾個?
  • 佛教:自己的煩惱都斷不了,怎麼去度法界眾生呢?
    還度如是,還以自己覺悟的這個正法,再去廣度這樣恆沙多的眾生。所以其實這兩句話攝的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願今得果成寶王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不是?正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兼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學法門,不修,你怎麼成佛?還度如是恆沙眾,就是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正說,兼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 海濤法師:這個轉經輪是消除所有眾生的煩惱
    如果佛法一直在轉動,就是你一直思維佛法,那煩惱就消除掉,而且消除煩惱不但消除自己的煩惱,這個轉經輪是消除所有眾生的煩惱。包括,從天道到地獄……不但消除祂們的煩惱,這個轉經輪也消除祂們因為煩惱所造的惡業。
  • 眾生本來是佛,因妄想、分別、執著而淪墮六道
    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詳細,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研究、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佛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說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 何謂六道眾生?它們在哪?
    眾所周知,有情世界六道眾生: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前三者稱「三惡道」,後三者稱「三善塗」。可是,六道各代表什麼寓意?它們在娑婆世界的具體位置在哪?由此可知,「六道」代表了六類不同的果報。「地獄」喻指裂體酷刑,刀山火海。「餓鬼」喻指銅汁鐵丸,慾壑難填。「傍生」指「畜生道」,或傍於山林,或覆於江海。「人」者紛紛擾擾,詭譎莫辯。「非天」即「阿修羅眾」,福報同於天眾,為六道最勝,卻鄙劣邪惡,爭鬥不止。「天」者,得其樂,享其供,自在無憂。
  • 淨空法師:阿彌陀佛為什麼人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
    「如」,下面舉例子,日本的法師,《無量壽經》的註解,叫《合贊》,這裡面就說,「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十方是指一切諸佛剎土,三輩是上中下三輩,「皆是具縛凡夫」,這個三輩是上輩、中輩、下輩,全是指的六道凡夫,「是其機也」。
  • 淨空法師:「幫助有緣眾生,不隨順煩惱習氣」
    六道凡夫,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過日子,叫造業。《地藏經》講的話是真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什麼時候不造?真正搞清楚,不造了。念佛人能做到,真搞明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萬緣放下,就不造業了。自己有功夫,一定會幫助別人,所有一切造作是淨業。
  •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常講,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剛接觸佛法的朋友可能感覺有點亂,這三種煩惱總是分不太清楚,今天末學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為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眾生的煩惱太多了,可以說是無量無邊。
  • 淨空法師:要這樣的發心,你才真正能夠做到勇猛精進
    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這佛趁著這個機會就教給他,教他發願,教他修行。發願是根本,有願而後才有行,以行填願,以願導行。願在前面領導,你的行為就有方向、有目標。這個一願正是一切諸佛所發的共同的大願,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教他發這個願,這一願具足一切諸佛菩薩的大願。
  • 佛陀箴言:佛說愛欲是眾生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