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
宕昌與古羌族的歷史淵源
在隴南,有一個地方叫宕昌,這一名字沿用一千六百多年。在歷史上曾設立我國羌人聚居區最早的行政建置——羌道,養育了一個古老的族群——宕昌羌,又建立過一個地方政權——宕昌國,國取族名,國都宕昌。如今還叫宕昌縣和宕昌城,這些元素透出與眾不同的信息密碼。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趙琪偉
1 曾經活躍在華夏民族源頭的古羌族
羌族少女圖畫像磚(酒泉市果園鄉魏晉墓出土)
溯源宕昌的歷史,必須從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古羌族說起。
古羌族是我國古代民族中極其重要的群體,分布範圍廣,部落支系繁多,對中國歷史和民族發展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古羌族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成功馴養動物的族群,至少亞洲牛、羊、犬均由他們馴化而來。著名學者馬長壽先生在他的《氐與羌》一書中說:「由於他們以牧羊為業,供祀羊神,端公(羌民巫師)戴羊皮帽並飾兩角以祈禳,故謂之『羌』。」許慎《說文》釋「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
關於「羌」的文字記錄始見於殷商時期,甲骨文卜辭中關於古代羌人的內容非常豐富。學者童恩正先生根據二十四種甲骨文著錄,統計出有關古羌族活動的詞條305條,涉及人祭或殉葬的詞條最多。日本學者宮本一夫也認為,羌是指以畜牧業為生的人們,他們居住在與商朝相鄰的黃土高原,這群被稱為「羌」的部族常常用作犧牲。這足以說明古羌人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地位極其低下。
羌人的始祖為炎帝。最初,古羌族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州(今甘肅臨潭)、岷州(今甘肅岷縣)之西的廣大地區。先秦時期,羌人開始進入中原,其中大規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虞夏之際,一部分羌先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而留居黃河以南,被封為許多方國;第二次是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廢申後,申侯發動包括羌民在內的西戎人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一部分關中的羌民東遷到洛陽附近;第三次是秦襄王五十五年(公元前638年),秦國與晉國協議,將今甘肅隴山一帶的羌民遷至今晉南、河南嵩山一帶。除此之外,在成湯建國、武王伐紂時,也有喜武好鬥、善騎射的羌先民遷徙到中原各地。
西漢時期,固守祖地的古羌人迫於匈奴的壓力持續內遷。東漢後,遷徙更加頻繁,人數超過千萬,於是便有了「東羌」「西羌」之說。西羌仍是原來意義上居甘肅隴右地區、青海湟水河谷、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廣大地區的羌人,而東羌則指內遷到安定(今陝北榆林)、上郡(今寧夏固原)、北地(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帶的羌人。
兩漢政府對邊郡的羌民,雖不納入編戶,不徵賦稅,但設官置尉嚴加管理,官吏對待羌族豪酋和民眾任意欺壓榨取,大肆侵奪其耕地和牧場,甚至濫加屠殺,致使羌民起義連綿不斷。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羌人起義多達50餘次,其中大規模起義有五次,成為瓦解東漢政權的重要力量。
三國時,魏、蜀、吳為擴充地盤和勢力,把強悍善戰的羌人作為爭奪和利用的對象,羌人亦不堪壓迫奮起反抗。兩晉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豪帥擁眾割據,羌人先後也建立了後秦國、宕昌國、鄧至國等地方政權,顯赫一時。
在兩漢魏晉期間,古羌族迅速分化,有名有號的族群達一百餘種。主要有先零羌、燒當羌、鍾羌、勒姐羌、當煎羌、罕羌等,遍及西北、西南、河套等地,內徙諸羌已經與漢族呈錯居雜處之勢,有些羌族部落開始逐步漢化。
隋唐後,聚居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項、東女、白蘭、西山、白狗等部落,多數又被吐蕃融合。後來,党項羌人建立西夏國,其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古的部分地區,統轄32州,與宋金對峙百餘年。西夏滅亡後,其後裔或流落中原,或逃回故地,或戰敗被俘,或留守原地,有些還逃到中尼邊境或移居中亞。
一些民族學研究者認為,我國今天的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傈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都與古代羌人群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