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春節,年味兒越來越少。今年又被疫情所困,這個年過得更加特別。相對來說,少數民族的年顯得很有看頭,我記憶中的二〇一七「苗年」就令人回味無窮。
雷山二〇一七年的「苗年」定於農曆十月初六,而此前一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小雪」時節,氣溫下降,西北風盛行,黃河以北地區已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而黔東南地區則剛結束一年的勞作,這「苗年」就是慶祝豐收的日子。
各地苗年時間並不相同,從農曆九月至正月不等。通常經頭人們商議或者佔卜得出具體時間,一般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苗年」的主要活動,包括殺年豬、打餈粑、祭祖、團年飯、串寨酒、跳蘆笙,銅鼓舞,雷山還舉行鬥牛、鬥鳥、賽歌等活動。2008年6月,「苗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準確地說,十月初六是「除夕」,但節日慶典已經開始。我來的時候,正好趕上全國及從世界各地趕來的苗族同胞盛裝巡遊,雷山街頭成了這個古老民族的時裝秀。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不過,當我接近巡遊隊伍時時,正好碰到幾頭「盛裝」的公牛,以示這個「苗年」牛氣沖天。苗族崇拜牛,比如他們尊崇的始祖蚩尤通常以牛頭形象出現,苗族服飾多牛的圖案,將銀飾打造成牛角形狀戴在頭上,家裡和祭祖時也通常要擺放牛角。如果有老人去世,就殺一頭牛祭祀,而每十三年舉行一次的「吃鼓藏」節,就是全宗族殺牛祭祀祖先。
有些地方流傳「水牛勇鬥惡虎救主人」的故事,所以在農曆四月八舉行盛大的節日集會,以紀念對他們有恩的水牛。雷山盛行鬥牛比賽,但與西方不同,是「牛鬥牛」,我見過相關圖片,比較血腥。
參加巡遊的各地群眾按地區和不同支系分隊巡遊,有23個別具特色的方陣,如運動會似的,都打著不同的牌子,身著不同的服飾。有各中小學,西江旅遊公司,郎德文旅公司和廣西融水、四川古藺、黔西南州的興仁,黔東南州的從江岜沙、臺江,凱裡的舟溪、三棵樹,及國際苗胞、茶葉公司、苗嶺鬥牛等5000多名群眾演員。還有個外邀方陣,由世界20多個國家的苗族同胞組成,許多已經不再有東方面孔,令人啞然失笑。
這些身著苗族盛裝的男女老少走上街頭,吹著蘆笙、抬著銅鼓、拿著板凳、挑著稻穀和田魚,載歌載舞。服飾之華麗,氣氛之歡快,都按著蘆笙的音律節奏,邊跳邊行,讓人嘆為觀止。我也隨著人流,邊走邊看,以享受快樂的苗年。
關於苗族,最早的來源要追溯到一場戰爭,即上古時期的「涿鹿之戰」。《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慘敗,炎黃「執蚩尤,殺之於中冀」。「涿鹿之戰」影響深遠,可謂中華文明的裡程碑。
關於蚩尤,《逸周書》載:「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可見蚩尤集團最初生活在原屬少昊部落的地方,即今山東濟寧、東平、曲阜一帶,估計也是從「少昊」那兒搶來的地方。「少昊」是中國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稱白帝,也華夏共祖。《帝王世紀》載:「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也有說其為玄囂,是黃帝長子,但《鹽鐵論》說:「軒轅殺兩昊、蚩尤而為帝。」
《太平御覽》記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 而且「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能製造和使用金屬兵器,為「百兵之祖」,所以後人將其列為戰神。
蚩尤這麼能打,黃帝曾「九戰而不勝」。但他為什麼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全盤皆輸?《太平御覽》記載:「黃帝乃令應龍攻於冀州之野。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魃[nǚ bá]止雨,遂殺蚩尤。」從神話故事的細節推斷,很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導致蚩尤軍隊先自亂了陣腳,失去鬥志,所以才被炎黃聯軍擊破。
利用天候氣象擊滅對手的戰例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揮戈返日」、「借東風」即為此例。說實話,蚩尤敗給炎黃部落不丟臉。他們的後人也打了幾千年,和異族打,和自己打。起起伏伏,輸輸贏贏,到如今越打越多,成為世界人口大國。
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族一部分與華夏西戎融合,一部分一邊戰鬥一邊向西南遷徙,最終聚居於川滇黔及湘西一帶,逐漸形成現在的民族地區。其實,因為民族間的爭鬥及與中原統治者的矛盾,苗族能夠安居樂業過太平日子,也不過百餘年的時間。細說起來,這個民族多災多難,也真不容易。
不知不覺,隊伍全部雲集在雷山民族文化廣場。隨著群眾演員們全部列隊入場,銅鼓舞、蘆笙舞、板凳舞,打餈粑、回娘家等各種傳統節目及苗族時裝秀輪番上演。顯然,苗年的歡慶才剛剛開始。